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板
- 拼音:huó bǎn
- 注音: ㄏㄨㄛˊ ㄅㄢˇ
- 別名:活版
課文解析,原文,字詞翻譯,譯文,寫作特點,寫作技巧,語言欣賞,作者簡介,
課文解析
原文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字詞翻譯
- 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用雕版印刷。
- 盛為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之,指“板印書籍”。
- 已後:即“以後”。已,同“以”。
- 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始,才。
- 典籍:泛指各種重要(文獻)書籍。
- 板本:板印的本子。
- 慶曆:宋仁宗年號(1041—1048)。
- 布衣:平民。這裡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 其:其,代詞。做活板的方法。
- 錢唇:銅錢的邊緣。
- 印:印模、字印。
- 令堅:使……堅硬。
- 和(huò):混合。
- 以:用。
- 冒:蒙、蓋。
- 欲:想。
- 范:框子。
- 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砥:磨刀石。
- 止:同“只”,僅僅。
- 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 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 自:別自,另外。
- 具:準備好。
-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 以:用來。
- 以紙帖(tiě)之:用紙條給它做標記。帖,用標籤標出。
- 每韻為一帖(tiè),木格貯(zhù)之: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帖,標籤,名詞。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律,把漢字分為206韻,後來又合併為106韻。
- 奇(jī)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 旋:旋即。
- 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 文理:紋理,質地。文通“紋”,花紋。
- 兼:又。
- 不可取:拿不下來。
- 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 訖(qì):終了,完畢。
- 拂(fú):擦拭,撣去。
- 殊不:一點也不。
- 予:我。
- 群從(zòng):堂兄弟及侄子輩。
譯文
慶曆年間,有個平民叫畢昇(畢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它的辦法是:用黏土來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定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類東西覆蓋著。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後)就密密地排滿字模,排滿了就成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邊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印刷,另一塊已經另外在排字了,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一版內有重複的。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製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印,印完後再用火一烤,使藥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松脂等物)弄髒。
畢昇(畢升)死後,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得到,到現在依然被珍藏著。
寫作特點
寫作技巧
本文抓住特點、說明程式,有條不紊,給人以明晰、完整、系統的印象。
寫活字版印刷術,緊扣“活”這一特徵進行說明。在說明時又主要按照工作程式的順序進行說明,並且通過與雕版的比較,體現活板的優越性。例如寫製版是按制字、設版、排字、煬版、平字的順序說明的。寫印刷:常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寫拆版雖是附帶說明,但膠泥制印的優越性,也在與木頭刻字的比較中充分體現了活版的“活”。
語言欣賞
本文語言樸實、簡潔、準確。
全《活板》選自《夢溪筆談—技藝》用法、功效以及膠泥活字的優點解說得清楚明白。文中還多次用了代詞“之”,如“為之”“煬之” “帖之”“貯之”等,它們都分別指代相應的實物,這就減少了內容的重複,有助於行文的簡潔。用詞準確也是本文顯著的優點。如對膠泥字印火燒加熱,使之堅硬成型,用“燒”;為了使鐵板上的藥物(松脂等物)軟化凝結,將鐵板置於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煬”;為了便於拆版,用猛火高溫使藥物熔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燒的意思,和“燒”是同義詞,所以用“燔”,避免用詞重複,體現了文言的美感與不生厭。“燒”、“煬”、“熔”、“燔”這些詞用得都準確、貼切。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公元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此書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活板》選自《夢溪筆談—技藝》。《夢溪筆談》共30卷,內容豐富,包括天文,地理,數學,物理,文藝,歷史,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等。是個包容多種知識的筆記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