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

道藏

道藏,指道教書籍的總稱,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它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藏
  • 外文名:Taoist Canon
  • 拼音:dào zàng
  • 注音:ㄉㄠˋ ㄗㄤˋ
引證解釋,編纂歷史,分類,三洞,四輔,十二類,相關記載,版本,續修工程,

引證解釋

1.書籍貯藏之所。漢王充《論衡·別通》:“ 周 監二代, 漢 監 周 秦。然則蘭台之官,國所監得失也。以心如丸卵,為體內藏,眸子如豆,為身光明。令史雖微,典國道藏,通人所由進,猶博士之官,儒生所由興也。”漢代即已將“藏”用作藏書之庫。
2.道教書籍的總匯,包括 周 秦 以下道家子書及 六朝 以來道教經典。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 閩中 有習左道者,謂之明教。亦有明教經,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名銜贅其後。”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隋志》仿《漢書》,道家列於九流,而神仙符籙,列於二藏,其名悉不著錄,《參同契》神仙家,蓋總之道藏,故不列其名耳。”豐子愷《懷李叔同先生》:“他本來常讀性理的書,後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著道藏。”
道教典籍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教團正式創立之前。據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先秦至西漢的道家和神仙家著作,共有47種,1198卷(篇)。這些古籍現大多已經失傳,留傳下來的少數經典,如《老子》、《列子》、《老子化胡經》、《莊子》、《鬼谷子》、《管子》、《淮南子》、《墨子》、《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書,後來都要被當作道教的典籍,收入《道藏》之中。是為道教典籍的最早來源。
道藏道藏
事實上,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魏晉時期葛洪的《抱朴子·遐覽》,南北朝時陸修靜公元471年編的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大大晚於最早的印度佛教《大藏經》的編輯。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來收藏在北京的白雲觀,如今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開元(713—741)時。此後宋、金、元、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道藏精華》、《敦煌道藏》、《中華道藏》。《開元道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道教開創之初,經書不多。魏晉以後,隨著道教的倡行,道書日滋。據《抱朴子內篇·遐覽》記載約670卷,另有符500餘卷,共約1200卷。南北朝時,宋陸修靜又廣為搜訪,於泰始七年(471)上《三洞經書目錄》云:“道家經書,並方藥、符圖等,總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一千九十卷已行於世,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三洞之名,蓋始於此。不久,梁孟法師又撰《玉緯七部經書目》,是為七部之稱的由來。
道藏道藏
道教創立於東漢末年,由於它本身托根於道家,糅合了神話傳說、巫文化、神仙方伎、陰陽五行讖緯之學,又吸收了封建社會中人民的某些社會理想和政治要求,所以思想體系極為複雜。倡行以來,除了大量自造道書並將《漢書·藝文志》所載道家、房中、神仙三家的典籍列為道經外,甚至從北周開始先秦諸子百家、周秦孤本古籍無不收錄。這樣一來,道教典籍越來越多。但是絕不是如南北朝僧人所說什麼都收入《道藏》,《道藏》只收入與道家有關的書籍。如《道藏》正一部所收唐馬總《意林》,實為裡面摘抄有先秦道家諸子書;《墨子》裡面也有眾多道家思想。
大規模編藏道書始於北周。周武帝時,“以沙門邪濫,大革其訛”,召道士王延至京,為置通道觀(即唐玄都觀前身),並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共弘玄旨。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觀道士所上《玄都經目》,增入諸子論,共6363卷,較諸陸修靜所蒐集者已大大有增加。建德年間,周武帝敕置通道觀,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經圖,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
由於歷史興衰,兵火戰亂及統治者的喜怒無常,在道家最興、崇道之風最盛的四個時期,漢、唐、宋、金、元、明六朝所出產收錄或整理收集的《道藏》精華流傳下來;反觀印度佛教在傳入中國以後,經典日漸浩繁,經後人整理編輯成藏,內容非常龐雜。

編纂歷史

雖然《道藏》這一名稱出現得較晚,但將道書收集整理,編成叢書,從東晉就已經開始。甚至道家載先秦兩漢就有收集整理。一般認為,第一部《道藏》的編撰,是東晉的“鄭隱藏書”。鄭隱是東晉大道士葛洪的老師,葛洪在《抱朴子·遐覽》介紹並著錄了其師鄭隱的藏書。鄭隱共收集道書261種,1299卷。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目。葛洪將“鄭隱藏書”分為“道經”與“諸符”兩大類。近代陳國符先生將它們分為服餌、煉養、符圖和算律四類。可見這些道書大多與科學技術有關。
道藏道藏
除“鄭隱藏書”外,歷代《道藏》的編修大都是在政府的主持下進行的。南北朝時期是道書撰著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道書的匯集整理也十分頻繁。劉宋時道士陸修靜得到宋明帝的支持,廣羅各地道經,編成《三洞經書》,並撰《三洞經書目錄》。《三洞經書》大約收集道書1228卷左右。陸修靜還確立了道書的“三洞四輔”分類法,這一分類法在後世的《道藏》編撰中一直被使用。《三洞經書目錄》早已亡佚,但據北周甄鸞《笑道論》所云,其中著錄的道書多為經書、藥方、符圖。梁代孟法師編成《玉緯七部經書》,收集道書的數目不詳,但不會少於陸修靜的《三洞經書》。北周武帝崇道,建有玄都觀,收集道經甚富。當時編有《玄都經目》,共有2040卷道經和4323卷經名。北周武帝另建有通道觀,延請高道,彙輯道書。《雲笈七籤》卷85《王延傳》云:“(建德三年,武帝)乃誥雲台觀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共弘玄旨。又敕置通道觀,令延校三洞經書,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藏。”
王延當時所編的《珠囊經目》收集道書大約8030卷,比前代有所增益。隋朝也編過道書,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大業年間(605-617年),內道場收集道教、佛教經典,撰成目錄。其中道經得目錄名為《眾經目錄》,收錄選材風格不詳、收書卷數不詳。
唐代較為尊崇道教,《道藏》的編撰經久不衰。據《道藏尊經歷代綱目》所云:“唐尹文操《玉緯經目》藏經七千三百卷”。尹文操是唐高宗時人,說明唐初就已開始編撰《道藏》。唐玄宗時曾編撰了兩部《道藏》,一部為《一切道經》由太清觀主史崇玄編寫了《一切道經音義》和《一切道經目》。唐玄宗御製《一切道經音義序》中說:“今且據京中亡內見在經二千餘卷,以為音訓”。可見《一切道經》大約僅存二千餘卷,實際可能不止這個數目。另一部《道藏》在開元年間編成,名為《三洞瓊綱》,關於這部《道藏》的卷數有兩種說法:7300卷和5700卷。即使是按最少的5700卷計,也比《一切道經》多出許多,這顯然是由皇帝下詔,在全國範圍內收羅的結果。《三洞瓊綱》之外,另有《玉緯別目》,所收多為記、傳、疏、論約九千餘卷。這是《道藏》編撰史上的一個高峰,但不久,這部《道藏》便全部被焚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以後,又有重修《道藏》之舉。據杜光庭《太上黃錄齋儀》所記:“上元年中收經錄六千餘卷,至代宗大曆年,道士申甫海內搜揚,京師繕寫,又及七千卷。長慶之後,鹹通之間,兩街所余才五千三百卷。”這一時期收集的道經又沒有留存多久,《道藏曆代尊經綱目》曰:“黃巢之亂,靈文秘軸焚盪之餘,散無統紀。幸有神隱子收合餘燼,拾遺補闕,復為《三洞經》。”神隱子所編的《三洞經》卷數不詳,但大致上應該保留了唐代《道藏》的規模。晚唐高道杜光庭在四川也收集道經,但止得三千餘卷,卷數已少了很多。
晚唐至五代藩鎮割據,戰亂頻繁,道經散失焚毀無數。只有吳越一帶較為寧靜。吳越王支持道士朱霄外重建《道藏》於浙江天台山桐柏宮。這部《道藏》以金粉寫就,約有2000餘卷,但所收道書質量不高,大概只是收集了江南一帶的晚出道經。
北宋,是繼唐朝之後又一道教興盛的朝代。宋朝開國之初,太祖、太宗就開始注意扶植道教,召見道士,搜訪道書、敕建宮觀,使唐末五代戰亂破壞的道教有所恢復。
道教經書,自唐玄宗時編成道藏之後,中原一帶經過五代戰亂,“經笈之逸”,散亂無倫。據杜光庭《太上黃篆齋儀》卷一二論述,“玉笈琅函,十無三二”。而南方《道藏》又編纂不精,雖有人收藏較多道書,也亟待纂修入藏。
隨著北宋的統一,重編道藏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宋開國後,曾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以唐代殘存《道藏》3700多卷為基礎,重修恢復《道藏》。到了宋真宗時,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形成了第一個高潮,宋真宗加封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並派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卷,並採用千字文編號,天禧三年(1019年)編成7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張君房又選其精華編輯成《雲笈七籤》一書。宋徽宗登位後,出現了第二高潮,他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下詔搜訪天下道書,刊行《政和萬壽道藏》。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又有王欽若、張君房編校道書《大宋天宮寶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並首次在福州閩縣刻板印刷,史稱《萬壽道藏》或《政和萬壽道藏》。此為道藏的木刻本的開始。然仍不及唐代《道藏》。
其具體表現為列學的空前發展。現僅宋代流傳下的列學著作就有:宋徽宗趙佶政和御注《列子解》(又名《沖虛至德真經義解》)八卷;宋江遹《沖虛至德真經解》;唐殷敬順撰、宋陳景元補《列子釋文補》二卷;孫鸚《列子注》;范致虛《列子解》;程俱抄本《列子論》;洪邁《列子法語》;林希逸《沖虛至德真經注》八卷。
而從宋朝諸書中與《列子釋文》序言可知,列子在宋代廣泛流傳,而陳景元本人對《列子》也非常熟悉。在閱讀過程中,因為古書字句難通,對於一些疑惑無法解決。後來在司馬徽水帳下獲得唐人徐靈府所寫《列子釋文》,但已敗壞不堪。後經他急手抄寫,才得十之六七。他又據國子監本《列子》校勘,成《i化謬同異》一卷,附於《釋文》之後。可見宋朝搜尋研究列子著作的力度之大,列子思想與義理得到空前發展。然宋藏亦毀無法窺全貌甚為可惜,
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大元玄都寶藏》總計七千八百餘卷。其中大部分為道家哲學義理精華,歷代帝王崇道記和道士與佛教論戰之書,這些書經此焚經之後大部分不存。自晉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這一時期搜羅增編的各代隱士學者的孤本達到宋元《道藏》的最高數字。經焚經之禍,自南北朝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道書,都而致缺佚,早已不存。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與珍貴。歷代道家諸子經典註疏大部分亡佚,古太玄部大部分亡佚、《道藏闕經目錄》所載老君所傳經典基本亡佚。現存者為明正 統十年(1445)刊行的《正統道藏》及萬曆三十五 年(1607)張國祥緝印的《萬曆續道藏》。
現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英宗正統九年又詔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正統十年刊板事竣,總計五千三百零五卷。後世以刊板年號稱其書為《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成《續道藏》。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裝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順序編號,經板十二萬一千五百八十九塊。《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1996年起,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主持編修《中華道藏》,是以明代正統、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共分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歷經數載,終於在2004年正式出版發行。

分類

三洞

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系承襲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題名。道經來源不一,其初各有傳授系統。《道教三洞宗元》、《三洞並序》皆稱:洞真系天寶君所說經,為大乘;洞玄系靈寶君所說經,為中乘;洞神系神寶君所說經,為小乘。“此三君各為教主”,即天寶君為洞真教主,靈寶君為洞玄教主,神寶君為洞神教主。另據《道藏經目錄·凡例》:凡託名元始天尊所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真部,“上清經”屬之;託名太上道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玄部,“靈寶經”屬之;託名太上老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神部,“三皇經”屬之。道教認為,“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聖之首經”,故三洞為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部類。

四輔

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總稱,是對三洞的解說和補充。據《道教義樞》及《雲笈七籤》的記載,太玄為洞真經之輔;太平為洞玄經之輔;太清為洞神經之輔;正一部通貫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陳三乘,為以上六部之補充。《正統道藏》雖仍分為三洞、四輔,實際上,分部已經混淆。如上清經當入洞真部,今大多誤入正一部;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今誤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今亦誤入洞真部。

十二類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總為三十六類經,亦稱三十六部。據《雲笈七籤》、《道教義樞》稱,十二部即①本文類:經教的原本真文;②神符類: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③玉訣類: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④靈圖類: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⑤譜錄類: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⑥戒律類:戒規、科律的經書及功過格;⑦威儀類:齋法、醮儀及道教科儀制度的著作;⑧方法類: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各種方法之書;⑨眾術類: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和一切術數等方術書;⑩記傳類:眾仙傳記、碑銘及山瀆道觀的志書;(11)讚頌類:歌頌讚倡的著作,如步虛詞、讚頌靈章、諸真寶誥等;(12)章表類:建齋設醮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詞等。
道藏的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是一種既反映道經傳授系統,又反映道書實際內容的雙重標準分類體系,但因後世道經日益增多,傳授系統混亂,因而三洞名稱有失原義,各分十二類已嫌重複,四輔之下又不分類,在檢索上有所不便。

相關記載

昔在金虜蒙古之時,當宋季中微之日,其羌人呼延邁,妒中國道藏內有藏天隱月之經,玉緯、九天等經,皆上天極玄至秘之書,乃設胡主蒙哥忽必烈,盡令燒毀。其令有曰: 漢人則興漢人之教,蒙古必興蒙古之教,豈可使漢人的經書勝俺蒙古的,凡有一書一字見,疾燒毀,勿留人問。
劉基曰:元代僧人祥邁等,妒忌中國道教之經典,皆天章龍文之書,琅函玉笈之典,時儒者多尚之,釋氏歸道者十有七八,祥邁乃論胡主忽必烈,盡焚中國道藏經書,其令有曰:敢有收執片紙隻字者,勿赦。自是中國道藏經書始絕,時值宋遇傾圯,胡虜亂華,離明有晦,幽陰侵陽,故也。
自靖康徽欽北狩,當金虜亂華之日,羌胡乃作,滅中國大道之書,至胡元二百七十二年之問,所作妖書九十卷,假以唐人道宣、道世、玄疑、智升、法琳等所作,而滅中國之道,其辯偽錄有曰:使大羅玉帝魂驚於九天之中,元始天尊膽落於三清之上,萬天教主羞赧難神,九府洞仙慚惶無地,毀天帝,滅孔老,眨黃帝之惡,言不可盡書。蓋黃帝乃繼天立極之始祖也,老子乃唐之祖也,安有當時之人自滅時君之祖,豈中國人自滅中國之道,實遼金胡元之人所作。宋理宗端平間,因胡寇鈔邊,乃得 是書一二卷,帝覽書嘆曰:縱爾百千萬卷,只以中國夷狄之道論之,其高下不待辯而可知矣。

版本

《北齊道藏》
大規模編藏道書始於北周。周武帝時,“以沙門邪濫,大革其訛”,召道士王延至京,為置通道觀(即唐玄都觀前身),並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共弘玄旨。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觀道士所上《玄都經目》,增入諸子論,共6363卷,較諸陸修靜所蒐集者已大大有增加。建德年間,周武帝敕置通道觀,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經圖,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
《開元道藏》
皇帝因尊奉道教教主李耳為其遠祖,故而重視道經編纂工作。唐高宗時期,曾有《一切道經》行世。開元(713—741)年間,唐玄宗派遣使者搜訪道經,唐開元年間,玄宗詔令發使搜訪道經,親加尋閱。期間玄宗著《瓊綱經 目》,凡七千三百卷。後唐玄宗又親自主持編修《玉諱別目》,記傳疏論相兼,九千餘卷。’’天寶七載(748)詔令傳寫,以廣流布。名《開元道藏》。唐玄宗支持編撰的這兩部道藏達到了歷代整理道書的高峰。
《寶文統錄》
安史之亂時,兩京所藏道書多遭焚毀,以後諸帝又陸續派人搜尋整理。大曆年間,又及7000卷。嗣經唐末五代之亂,道教經籍賴杜光庭、暨齊物、梁文矩諸人的蒐集貯藏,才使六朝道書十存四三。宋朝開國後,又大力蒐集道書和編纂道藏。宋太宗嘗求得道經7000餘卷,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校正,刪去重複,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真宗詔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欽若總領,在徐、王校訂的基礎上,加以增補,共4359卷。較徐鉉等所校訂的道藏,增加622卷,並撰成篇目上進,賜名《寶文統錄》。
《大宋天宮寶藏》
由於《寶文統錄》的綱條與《瓊綱》、《玉緯》之目參差不同,王欽若、戚綸等又推薦張君房主持再次校修。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成藏,共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終於宮字,得466函,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寫錄成七藏。
《政和萬壽道藏》
北宋崇寧年間徽宗詔令搜訪天下道教遺書,就書藝局令道士校訂。至崇寧、大觀年間,又增至5387卷。政和中刊藏典,又兩詔郡國搜訪道門遺書,所獲甚夥,乃設經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堅詳加校訂,送龍圖閣直學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黃裳役工鏤板。事畢,進經板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共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萬壽道藏》。道書雕板,始於五代,而全藏刊板,則始於此。
《大金玄都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經板,歷經靖康之亂,至金已殘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詔以南京(即宋東京,今河南開封)道藏經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長觀(舊址在今北京白雲觀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點沖和大師孫明道,據以補綴完成,印經一藏。後孫明道奉詔,分遣黃冠訪遺經於天下,募工鳩材,不二年,鏤槧具完,共得遺經1074卷,補板者21000餘冊,積83198冊。孫明道於是倡諸道侶,依三洞四輔,品詳科格,商校異同,加以詮次,勒成一藏,共6455卷,題曰《大金玄都寶藏》。泰和二年(1202),天長觀毀於火,經板亦被焚。
《玄都寶藏》
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經,令其弟子秦志安於平陽玄都觀總領其事。至乃馬真後稱制第三年(1244),全藏刊竣,凡7800餘卷,亦稱《玄都寶藏》。經板即存於平陽玄都觀。定宗時,移貯新建之平陽永樂鎮純陽萬壽宮。由於參加校定者皆全真道道士,故此藏中全真道著作頗多。元憲宗和元世祖時,道教因在僧道辯論《老子化胡經》中失敗,佛教徒奏請“自道德經外,宜悉焚去”,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除《道德經》外,其餘道書和道經印板盡行燒毀。其中道家哲學義理精華,帝王崇道記和道士與佛教論戰之書,這些書經此焚經之後大部分不存。自晉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道書,都因此次“至元焚經之禍;而致缺佚。而留下來的多是帶有佛教色彩的經書。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與珍貴。據考證,現存《正統道藏》所收《道藏闕經目錄》中著錄的許多道書,就是在元代焚經後缺佚的。元朝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道教文獻與中華文化遭受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從此記錄歷代佛道論戰的典籍也只剩佛教單方面的記錄訴述。也是導致後世道教術多學少的原因。直到敦煌出土《道教詮理答難》才得窺見佛道論戰真貌。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云:“今本《闕經目錄》,即明正統刊藏時校《元藏》所闕之目錄。”粗略統計,共闕794種2500卷,相當於半部明《正統道藏》被燒毀。自此形成了如明《笠翁對韻》中所說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的現象。
《正統道藏》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修道藏。永樂四、五年間,又一再催辦。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直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詔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統道藏》。
在明朝時,雖然道教已經逐漸失去了在社會和政府中的主導地位,勢力開始衰落,但是,在對道教的宗教經典進行整理和修訂方面,明朝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時期。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道藏,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在以前的朝代,也曾經編寫過幾次道藏,但由於歷史原因,它們都先後失傳了。所以到了15世紀初,明朝的永樂皇帝下令重新編寫道藏。從1406-1445年,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幾位皇帝,終於完成了明朝時期的第一部道藏,這就是《正統道藏》。共有5305卷,480函。過了150多年後,萬曆皇帝再次下令編寫道藏,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內容,這就是《萬曆續道藏》。
明朝的這兩部道藏,共有510函,5485卷。《正統道藏》按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各部收書共一千四百三十種。計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種;洞玄部三百零三種;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種;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種;太平部 六十六種; 太清部二十四種;正一部二百四十種。但《正統道藏》分部十分淆亂,如《道德經》等道家道論當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經》誤入《道藏》首列;《上清經》 當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誤入正一部; 《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而今誤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而亦誤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書數,實已不能反映其各部書的真實數字; 而上列收書之種數,也只是約數。其中不少類書,只算一種,實際包含多種,如《修真 十書》收有南宗諸傳人之詩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 種以上;《雲笈七籙》為《大宋天宮寶藏》之輯要書,或節錄,或取全文,收書之多更 不勝枚舉。因此實際收書之種數比上列數字為多。參加纂修的道士,除張宇初、張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樂時有塗省躬,正統時有喻道純、湯希文。現存《正統道藏》3部半一部存於北京市圖書館;另一部於南陽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僅存半部。還有青島市博物館收藏的萬曆年間刊《道藏》。
道藏道藏
《萬曆續道藏》
編纂《正統道藏》時,因搜訪不周,缺漏甚多,萬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旨校刊“續道藏”,亦以《千字文》為函次,自杜字至纓字。凡32函,180卷,名為《萬曆續道藏》。
涵芬樓影印本
正、續道藏經板傳至清代,日有缺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毀。明清兩代,頒賜各宮觀的道藏雖多,但以屢經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據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續道藏影印,縮改為石印六開小本。每梵本二頁並為一頁,凡1120冊。但白雲觀所藏道藏雖曾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王廷弼助資修補,但仍有殘缺。全藏目錄,見所收《道藏經目錄》4卷。該館復就全書中抽選170種,別印《道藏舉要》398冊。明季有《道藏目錄詳註》2種,各4卷,分別為白雲霽李傑所編。均略有題解。白編“詳註”收入《四庫全書》。
《道藏輯要》
清康熙年間,彭定求收道書200多種,編成《道藏輯要》,按二十八宿字號,分為28集,共200餘冊。道教重要經典,歷代祖師、真人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悉有收錄,實為道藏之節本,其中還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書。嘉慶年間,蔣元廷編有《道藏輯要目錄》 1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輯要》已經罕見,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將其重刊,並新增賀龍驤所編《道藏輯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輯要續編》及《女丹合編》並行於世。此外,還有閔一得編《道藏續編》第1集,蕭天石蕭公編《道藏精華》,均對正續道藏有所增補。《道藏精華》,選錄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鈔本秘籍,共達八百餘種,注釋集解者,則達千餘家。其搜羅之廣博、內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貴、選刊之謹嚴,堪稱四絕。由於道藏卷帙浩繁,檢索甚為不便。1953年7月,翁獨健根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以及《道藏闕經目錄》、《道藏輯要》的內容編撰《道藏子目引得》一書,內分“分類引得”、“經名引得”、“撰人引得”、“史傳引得”4部分,為檢索道藏較好的工具書。1949年,陳國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訂再版),對於三洞四輔經之淵源及傳授、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多有所考述。

續修工程

依照《中華道藏》編修工作規劃,在完成對明代《道藏》整理重編的首期工程後,將適時啟動第二期工程。繼續蒐集整理明《道藏》未收的道書,編纂《中華續道藏》。我們認為,啟動這一工程的時機已經到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多次談到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之夢。當前中國學術界正在實施編纂《儒藏》《中華大藏經》續集等大型古籍整理工程。道教界亦應繼承“盛世修藏”的文化傳統,蒐集整理自己的文獻典籍。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三大主幹之一,是當今中國五大合法宗教中唯一植根於中華文明土壤的宗教。傳承和弘揚道教文化,推動道教走向世界,是傳播中華文明軟實力的重要舉措。編修《中華道藏》續集,蒐集整理明代以來數百年問世的道教文獻,尤其是民間流傳的巨量抄本、刻本、圖像、碑銘等,可使這些珍貴典籍免於散佚。
道教在近現代受到外來宗教及世俗文化的衝擊而衰落,極須振興。但實事求是的說,道教界自身的文化品位及人員素質較低,缺乏高水準的教學隊伍和學術專家。這是重新振興道教文化的瓶頸。在中國學術界,研究道教及民間信仰的機構和專家學者,也少於研究儒教、佛教、基督宗教的力量。培養道教界和道教學界的新生力量,僅靠師徒口傳和院校教育是不夠的。需要通過大型文化工程項目的實施,將相關人才吸引和聚集起來,在實踐中增長才幹,鍛鍊隊伍。這是啟動《中華道藏》續修工程的另一個重要意義。
雖然在學術力量方面還稍有不足,但啟動《中華道藏》續修工程的基本條件是具備的。首先,國家經濟的發展為實施大型文化工程奠定了基礎。《儒藏》及《大藏經》等工程既然能順利立項,《道藏》工程所需費用也應能解決。其次,道教界與學術界的關係是五大教中最融洽的,雙方合作可以彌補學術力量的不足。第三,我們已有前期編修《中華道藏》的成功經驗,也可以吸取《儒藏》及《大藏經》等文化工程的經驗。第四,改革開放以來道教學界在蒐集整理和研究道教文獻資料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續修《中華道藏》的資料準備是相當充足的。下面簡要概述一下近現代道教文獻整理的重要成果,以及可列入續集的文獻典籍類別:
1989—1994年間,四川成都巴蜀書社出版一部大型《藏外道書》。該叢書由胡道靜、陳耀庭等道教學者編集,全書共36冊,收錄道書1042種。所收道書均為明《道藏》未收的明清晚出道經秘笈、近代考古發現的古佚道書,以及民間秘本、抄本、近現代學者研究著作等。1999年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出版《道書集成》60冊,湯一介主編、丁煌、張廣保副主編。2006年安徽黃山書社出版《三洞拾遺》20冊,王卡、汪桂萍主編。收入的道書,有部分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宗教所收藏的古籍珍本,不見於明《正統道藏》及《藏外道書》。2011年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熊鐵基、陳紅星主編《老子集成》十五冊,共蒐集整理先秦至民國時期《道德經》傳本及註疏265種,逾千萬字。其編輯體例仿照《中華道藏》,但有多種未收入《道藏》的孤本及善本。
台灣道教學者蕭天石,自五十年代開始蒐集整理道教古書秘笈,主持編纂《道藏精華》,陸續出版了17集,加外集2部。所收道書多達800餘種,大多為內丹養生著作,其中亦有明《道藏》未收的道書古本、孤本和手抄本秘笈。該叢書由台灣自由出版社印行,有精裝本75冊、平裝普及本104冊。美國學者蘇海涵(Michael Saso)編輯的《莊林續道藏》,凡25冊,分為四部,收入符籙科儀類道書,其中多有手抄秘本,頗為珍貴。
除上述大型道教叢書外,與道教有關的文獻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古佚道書
最近數十年來考古發現了許多道教古籍。五十年代中國書店從廢紙堆中發現《太清風露經》一卷(現藏北京圖書館善本部),據考證是元代《道藏》的殘留。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及竹簡書,有大批西漢黃老道家的著作,包括帛書《老子》《導引圖》《養生方》、竹簡房中書等。收入文物出版社編《馬王堆漢墓帛書》。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漢墓出土竹簡本《文子》。八十年代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竹簡本《引書》及《養生書》。九十年代荊門市郭店楚墓出土竹簡本《老子》。這些黃老家及神仙家的著作,是研究早期道教起源的珍貴資料。
2、考古資料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各地古墓群中,發現大批漢魏六朝方士為民眾死者解罪除殃的鎮墓文(或稱解注文)、買地券、衣物疏、碑文等,數量近二百件。這些資料對研究早期道教起源及符咒法術,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唐宋元明清歷代墓葬中,也出土不少與道教信仰相關的器物及銘文。這些新資料已經引起許多學者的重視。2006年北京線裝書局出版四川大學張勛燎、白彬編撰的《中國道教考古》,匯集整理部份道教資料和圖片,並結合《道藏》文獻作了研究。
3、敦煌道經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大批古代經卷文書的抄本,其中道經抄本有八百多件,抄寫年代多在南北朝末至唐代。內容包括道家諸子書、道教經書、科儀、類書、論著、詩詞、變文等。其中許多抄本,都可彌補明《道藏》的缺佚。自敦煌道經發現以來,中外學者已發表了許多研究論文和專著。蒐集整理敦煌道教文獻寫本圖片及釋文的工作正在進行。
4、金石碑文
歷代金石銘文中,有許多與道教有關的珍貴資料。民國時期著名學者陳垣先生曾蒐集整理道教碑刻,編成《道家金石略》稿本。上世紀八十年代陳智超先生對稿本作了較多增補校勘,編成《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出版)。該書收錄從漢魏六朝至明代有關道教的碑文1538篇,是迄今收集最完備的道教金石資料集。1997年巴蜀書社出版龍顯昭、黃海德主編《巴蜀道教碑文集成》。200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王宗昱編《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編》。近年來學術界出現了收集整理道教碑文熱潮。趙衛東、蕭霽虹等學者的著作紛紛出版。
5、道教史資料
歷代編撰的各種史書、方誌、類書、文集及野史、筆記、小說、戲曲等書中,保存有大量關於道教歷史、人物、科儀、文獻目錄、宮觀名山、神話傳說等方面的資料。這些史料散見於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翻檢不易,極需編集整理。陳攖寧先生曾依據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鑑》,組織中國道協研究室編成《道教史資料》(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年來,明清實錄、清朝檔案、民國檔案等公文書中的道教資料被國內外學者廣泛引用,正待全面匯集整理。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彙編的《中國地方志佛道教文獻彙纂》已經出版。
6、民間道書
明清以來,道教的傳播趨於民間化。民間秘傳的各種道經抄本、科儀文本、內丹養生功法秘訣、乩書、勸善書等,數量甚多,其中有許多《道藏》未收的道書。法國道教學者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曾蒐集民間道書抄本達數千卷,據說已製作成電子版。台灣中研院王秋桂蒐集的民間科儀文本,已經出版。此外還有正在結集出版中的民間家傳道教典籍,如《尙氏珍藏道教文獻叢書》等。這些來自田野調查的活資料,已引起國內外道教學者的重視。
7、少數民族文書
道教自成立之初,即與中國西南地區的土家族、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原始信仰有不解之緣。民國時期一些學者(如向達、蒙文通等),已就道教與少數民族信仰的關係作過初步研究。2006年5月,德國慕尼黑舉辦“第三屆國際道教與當代世界學術會議”,Lucia Obi女士發表《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館藏瑤族道教經書》報告,稱該館現存瑤族經書抄本2776種,其中漢文抄本經書867種,年代介於1720-1980年間。這些經書多與道教有關,該女士的研究著作已出版。據郭武教授訪查,現在英國、美國也藏有瑤族道教文獻,與德國藏本同為一個美國人收集品,總數有一千多種。這些文書對研究明清以來道教在瑤族中的傳播及變化,是珍貴的資料。目前中國學者也開始注意蒐集西南少數民族道教信仰相關的田野資料。
8、國外道教典籍
道教在歷史上曾傳播到越南、韓國等中國周邊諸國。因此在國外亦有許多道教典籍流傳。韓國漢城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圖書館,越南河內漢喃研究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法蘭西高等學院等圖書館,均收藏有道教古籍。日本公私收藏的中國古籍甚多,其中與道教相關的寫本及刻本尚無統計。韓國的道書,有許多未收入《道藏》的古籍珍本,也有部分韓人撰寫和翻譯的道書。據說韓國學者編纂的《韓國道藏》已出版。越南河內漢喃研究院及法國、荷蘭等國研究機構,收藏有大批漢文及喃字古籍及碑銘。據劉春銀、王小盾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社2002年出版)著錄,其中有不少道教相關的漢喃典籍。這些國外古籍對研究道教及中外文化交流也是非常珍貴的資料。
9、佛教相關資料
道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與佛教有密切關係。雙方既有激烈爭論,又互相吸取對方的教義、戒律、方術,並關注對方發展的狀況。因此在龐大的佛教典籍中,也有許多與道教有關的文獻。如《弘明集》《廣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論衡》《高僧傳》《續高僧傳》《至元辨偽錄》等。佛教經書中還有不少受道教影響而編造的“疑偽經”。這些都是研究道教史和佛道關係史的重要史料,受到學者們的重視。但至今對佛典中的道教相關資料,尚未有全面地清理和編集。
10、道藏研究著作及工具書
《道藏》研究始於明清時期。明朝白雲霽撰有《道藏目錄詳註》四卷,清末著名學者劉師培撰有《讀道藏記》。最近數十年,中外學者研究《道藏》的著作和編撰的工具書更多。陳國符所撰《道藏源流考》、日本吉岡義豐《道教經典史論》,均為研究道教典籍沿革的名著。道書目錄的編撰始於魏晉南北朝。唐宋金元歷朝的目錄學著作中,也著錄了許多當時存在的道書。其中南宋鄭樵的《通志·藝文略》共著錄道書1320餘種,3700多卷,是道教以外的學者所撰目錄書中著錄道書最詳盡的。近代英國學者龍彼得撰有《宋代館閣及家藏道書綜錄》。又,明《道藏》的編排混亂,研究者查閱時頗感不便。近人翁獨健編成《道藏子目引得》一書,是查閱《道藏》的工具書。台灣精裝本《正統道藏》附有目錄索引一冊。《中國叢書綜錄》中有根據《正統道藏》《道藏輯要》《道藏精華錄》三種叢書編纂的道書目錄索引。日本和法國學者也編有一些道書的目錄和名詞索引。例如大淵忍爾、石井昌子合編的《六朝唐宋の古文獻所引道教典籍目錄·索引》一書,依據四十五種六朝唐宋文獻編成,是考察早期道教典籍的年代和名目的重要工具書。施舟人、陳耀庭編《道藏索引》(上海書店1996年),可查閱五種版本明《道藏》。
《道藏》所收典籍的內容龐雜,但許多道書的問世年代、作者均不明確,其內容僅從書名很難看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道教室編撰的《道藏提要》(任繼愈主編)一書,仿照清《四庫提要》體例,扼要介紹明《道藏》所收各書的成書年代、作者和內容梗概。2005年出版的荷蘭學者施舟人主編英文版《道藏通考》,是歐美學者考證《道藏》經書的大作。
僅從以上列舉的十多項資料看,可編入《中華道藏》續集的文獻極為豐富。本人預估這些典籍數量至少應為明《道藏》的3--5倍,大約2—3億字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