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造經,流傳經過,禁毀,現存《三皇經》,
簡介
《三皇經》,也稱《三皇文》、《三皇內文》,即為《天皇文》、《地皇文》和《人皇文》的合稱。傳說三國時有位叫帛和的人得之於西城山石壁。以後晉人鄭隱授予了,弟子葛洪。因為相傳此經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故也稱《小有三皇文》,又名《小有經》。還有一種記載說是葛洪曾從一位叫鮑靚的那兒受得《三皇文》,稱《大有三皇文》,也叫《大有經》,意即謂此經秘藏在大有宮中。
南朝劉宋陸修靜曾得此經文。北周甄彎《笑道論》謂《三皇經》系鮑靚所造,代表了當時兩晉南北人的普遍看法。
然而因為其經文中大量圖讖鬼神內容是任何一個有明見的君主與大一統的王朝所不能忍受的。 《三皇經》在唐時遭受了焚毀。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吉州囚犯劉紹略妻王氏藏有《三皇經》,結果被翻查出來,劉紹略等人遭到追問。招說是從道士處得來的,於是問在京的下清觀道士張惠元和西華觀道士成武英,都稱此系先道士鮑靚所造偽經。最終朝廷以“《三皇經》文字既不可傳,又語妖妄”為由而搜括起來予以集中焚毀。
在晉代,《三皇經》似乎被當作具有求吉避凶作用的神符之類的經文加以重視。葛洪在他的《抱朴子》的《雜應篇》和《遐覽篇》中稱《三皇經》能“辟邪惡鬼、溫疫氣、橫殃飛禍”;被病魔所困而氣息奄奄者,一旦有此經,就能起死回生;難產而將要斷氣的孕婦有了此經,能平安地產下嬰兒;道士欲求長生、持此經人山,能避開虎狼山精、五毒百邪。還可以涉江海,卻蛟龍,止風波,甚至連立新宅、冢墓而求得吉祥、富昌都離不開它。
《三皇內文遺秘》分《天皇內文上》、《地皇內文中》、《人皇內文下》,均為求神護佑要決,所渭“學道之士,須佩帶之,然後方始通神”。之所以為秘文,而在三篇內文中註上“勿令人知之”、“勿令人輕慢”、“勿令人知聞此真句”等語,也就是所謂“同學之士,切令少言。.恐毀謗靈文”。否則就會橫遭禍殃。以下列有《太清黃神印圖》、《小越章印圖》、《九老仙部印圖》,說是佩帶這些印方能避邪求吉。還附有個種咒晤和五嶽真形神符樣式。此經文總的旨意正如“菊節紫微道人”序文所說的,“今降斯文,以辮邪正,令後學仙之士,不遭禍患橫傷命耳”。
總之,注重記敘神鬼譜系、求神要決和各種能所謂除卻凶危、求吉保祥的符書的具體作用,是《三皇經》經文的主要特色。
造經
鮑靚造《三皇經》。事敗被誅 鮑靚字太玄,晉陵(今江蘇常州)人。葛洪乃其女婿。靚少好仙道,學兼內外,明天文河洛書,官至南海太守。道書載是年二月二日,靚登嵩高山,人石室清齋,忽見古三皇文,皆刻石為字。當時未有師,鮑靚乃依法以四百尺絹為信,自盟而受。靚所得即道教所稱“大有《三皇文》”。又三國時帛和人西城山師事王方平,所傳文《三皇經》,道教稱為“小有《三皇文》”。靚後傳此經於其婿葛洪,洪傳於子孫。南朝陸修靜得此經,又傳於弟子孫游岳,游岳傳陶弘景,弘景推步本經,分別儀式,合十四卷,是為《洞神三皇經》。據說,鮑靚所造《三皇經》十四紙,其中說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為國王,大夫有此文者將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錢財自聚,婦人有此文者必為皇后。此有犯上之意,朝廷以為此犯國諱,因而誅殺之。然《晉書》卷九五《鮑靚傳》則稱:“靚嘗見仙人陰君,授道訣,百餘歲卒。”唐代曾發生多次焚毀《三皇經》之事.
[文獻]《雲笈七籤》卷四《三皇經說》:“晉武皇帝時,有晉陵鮑靚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晉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齋,忽見古《三皇文》,皆刻石為字。爾時未有師,靚乃依法以四百尺絹為信,自盟而受。後傳葛稚川,枝孕相傳,至於今日。”《廣弘明集》卷八《二教論》:“晉元康中,鮑靚造《三皇經》被誅。”《佛祖歷代通載》卷六:“道家《三皇經》,乃鮑靜(當作靚——引者)所撰十四紙也。彼日:‘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為國王,大夫有此文者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錢財自聚,婦人有此文者必為皇后。’既犯國諱,永康中被誅。出《晉史》。後人改日《三洞》。至唐二十年貞觀間,吉州囚人劉紹妻王氏,有《五嶽真仙圖》及鮑靜所撰《三皇經》。時吉州司法參軍吉辨因檢囚,於王氏處得之申省,敕令邢部郎中紀懷業等,追京下道士張惠元成武英等勘問,得在先道士鮑靜所撰妄為墨本,非今元等所造,敕令毀除。追諸道士及百姓有此文者,其年冬並集得之,遂於禮部廳前悉焚之。”又見《晉書》卷七二,卷九五等。
流傳經過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下令除毀《三皇經》。古本《三皇經》今已佚。《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收有《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三卷和《三皇內文遺秘》一卷,皆非古本《三皇經》,但保留了古《三皇經》的某些內容,對研究魏晉南北朝道教史仍有參考價值。
東晉哀帝年間(362一365),江東天師道盛行,造作了大量道書,出現了以造作道書、傳授經法為首務的道教經錄派。這是在葛洪建立以金丹道為中心的神仙理論體系之後,以符錄為主的天師道向義理化深入的一次重大發展。其具體表現,便是上清、靈寶、三皇經法之出現。 上清經系,以魏華存為第一代真人。實際上清經系是由魏華存創始,而大部分乃是楊羲、許謐、許翔等所共同作。他們在京都建鄴《今南京》和句容茅山中的雷平山(長史許謐的家宅與別墅》設立了乩壇,許謐為壇主,楊羲是乩手,又是記錄。他們以扶亂為手法,假託“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魏夫人”下降,授以經法,實際上是楊羲所造作。楊許用扶乩的手法,假託“眾真降授”,造作大量經書,形成了以《上清大洞真經》為主的上清經系。 他們所傳授和造作的道經大抵為三部分:一為《真誥敘錄》之中所說的《上清經》、《黃庭經》、《七元星圖》、《靈寶五符》、《西嶽公禁山符》、《中黃制虎豹符》;二為《雲笈七七簽·上清經述》中所說《太上寶文》、《太素隱書》、《靈書紫文》、《紫度炎光》、《石精玉馬》、《神虎真文》、《高仙羽玄》等;三為《茅山志》中所說《太上三天正法經》及《上清經述》中所說正一真人別授的《治精製鬼法》。南朝陶弘景曾有纂集之上清經目,已亡佚。晉代王靈期也造作邊上清經書。故楊羲、許謐所造作上清經書的具體經目、卷數,難以考定。北周武帝天和年間(566一569),甄鸞上《笑道論》謂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雲:“上清經一百八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已行。”大既那時行世的共有127卷。
道教經錄派的另一支係為三皇經系。《雲笈七籤》卷四《三皇經說》,謂為天皇、地皇、人皇治世之時,各授經文3卷,名為《三皇經》,顯屬荒誕無稽的宗教神話。《三皇經說》又雲,晉武帝時,南海太守鮑靚翻以晉元康二年(292)二月二日登篙山,於百室見《三皇文》,後傳葛稚川《即葛洪》。《道學傳·鮑翻》說鮑翻於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在龍山遇陰長生受道訣,《道教義樞·三洞義》說鮑靚是在晉惠帝永康年中(300一301)入篙山石室得《三皇文》,《雲笈七籤·鮑真人傳》說鮑翻師事左元放受《三皇》、《五嶽》勸召之要,依據上述資料知《三皇文》實為鮑翻所造作,後傳葛洪。以後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遞相傳增,陶並增以其他道經及齋儀,編為十三卷創立三皇派。初傳孫游岳,後傳陶弘景。按葛洪所說,《三皇經》的主要內容是劾召鬼神、符圖與存思法,為符書。《三皇經》的主要內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圖及存思神仙“真形”之本。明《正統道藏》收存有《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太極神章三皇內秘文》3卷、《三皇內文遺秘》1卷,這兩種雖非古本,但仍保留有“劾召鬼神”之術。
《三皇經》系的傳承,據《雲笈七籤 鮑靚真人傳》:“靚學明經本緯候,師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是、萬岳劾召之要,行之神驗。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以此,《三皇經》系左元放傳鮑靚,鮑靚傳葛洪。直至傳到陸修靜時被立成威儀。三皇派建有較為完整的神鬼譜系,主要尊奉的神明是:
禁毀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吉州地區一位名叫吉辯的司法官員在檢查囚犯的物品時,從犯人劉紹略的妻子王氏所帶來的衣籠中,偶然發現了一本書名叫《三皇經》的僅十四頁文字的小冊子。吉辯打開書本一看,見那上面寫著:“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為國王。大夫有此文者,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錢財自聚。婦人有此文者,必為皇后。”於是便立即提審了劉紹略,追問這本妖妄的《三皇經》從何而來。劉還算老實,坦白說書得自道士之手,準備獻給州官,讓老爺們當圖讖用。如若它不是一部唐王朝本家始祖老子所創的道教中的經典,本來就憑它書首所題的“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為國王”之類的妖言,便可以劃歸到妖書的範圍之內。由於事情牽涉到道士,而道士與道教由於唐初帝王篤信老子是本家始祖,在當時頗得厚待,吉辯覺得有點棘手,便封了這本《三皇經》,寫了個情況匯報,讓驛站快馬送京城有關部門裁奪。中央對此事十分重視,唐太宗李世民責令有關部門一定要搞清這樁案子。於是,當時任職刑部郎中的紀懷業傳喚了京都下清、西華二觀中的張惠元、成武英兩位道士——由於這兩位唐朝道教大宗師熟悉各方道士情況。在翻閱了吉州府呈送的《三皇經》後,兩位道士稱:這是晉代道士鮑靜等人妄撰的墨筆手稿。訊息上報給皇帝後。李世民下令銷毀《三皇經》。
但是且慢。那《三皇經》似乎並不單是鼓動造反的小冊子,還實在是當時不少道士的吃飯傢伙,就這么匆忙禁了,麻煩還真不少。負責農業的官員冷不丁上了一本奏章,說:“與佛教和尚尼姑依循內律受戒後可各得蔭田三十畝一樣,目前依循《三皇經》的男女道士每人也享有三十畝蔭田。現在《三皇經》既是偽作而廢除,那些男女道士便沒了戒法,也就不該再享有蔭田。請把這享有蔭田的特權與《三皇經》一同廢止。”這可嚇壞了京城裡的道士們,《三皇經》那勞什子毀了也罷,蔭田被取消吃飯便成問題。商量下來,還是買通一下那位上奏章的官家,就讓老子的《道德經》代替《三皇經》作戒法吧。皇上仿佛也無所謂,到了同年的五月十五日,便讓崔仁師侍郎宣布了如下的聖旨:
“《三皇經》文字既不可傳,又語妖妄,宜並除之。即以老子(道德經)替處。有諸道觀及以百姓人間有此文者,並勒送省除毀。”
下邊的事情就由地方官吏們去處理。這回可慶幸的是一切順利。年終歲末,各州刺史考績入京,紛紛帶來了當地查繳出的各種版本的《三皇經》。官方將這些小本本匯總,扔在禮部尚書廳前,一把火便讓它們化為了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