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四輔

“三洞”、“四輔”、“十二部”是唐代以來近古《道藏》又一次提出的較為完善的新分類方法。“三洞”和“四輔”分別代表了不同時期道教經教體系的建構和整合。

根據研究,道教“三洞經書”的思想與東晉末年問世的古靈寶經密切相關。而道經分類體系中的“四輔”或“七部”分類方法的出現,則與南朝天師道《正一經》的關係非常密切。“四輔”包括太玄經、太平經、太清經、正一經,又合稱“四部”。其中太玄部包括《道德經》及其註解以及稍後的道家哲學家的著作;太平部主要由《太平經》組成;太清部保存了所有關於煉丹術、體操以及其他養生術的古老文獻;正一經則主要由天師道的經典構成。顯然,以上“四輔”中的任何一類經典的最初出世都要早於“三洞經書”。
在東晉末年古靈寶經最早提出“三洞經書”之後,為什麼會有“七部經書”的出現?首先是以靈寶經、上清經、三皇經為基礎的“三洞經書”本身尚有相當明顯的江南地域色彩,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而且還在相當程度上對除老子《道德經》之外的“四輔”經典持貶抑甚至排斥的態度。古靈寶經“三洞經書”所依據的“三一”觀念則又從宗教神學的根基上排除了其他道經與“三洞經書”並列的可能;其次是南朝時期各道派之間的整合和統一聯帶意識進一步發展,道教內部需要把所有道派經典進一步整合統一起來,並由此建立一種更加完整的經教體系;最後,在南朝道教教團勢力中,天師道仍有其不能忽視的影響。但是南朝的天師道亦非漢魏傳統的天師道,此時的天師道與“三洞經書”和太玄經、太平經、太清經所代表的各種經典均具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南朝中期的“正一經”系經典即代表了天師道經教思想的新發展。天師道內部試圖通過提出“七部”的觀念,以確立其《正一經》在道教經法體系中的尊崇地位。
道藏的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是一種既反映道經傳授系統,又反映道書實際內容的雙重標準分類體系,但因後世道經日益增多,傳授系統混亂,因而三洞名稱有失原義,各分十二類已嫌重複,四輔之下又不分類,在檢索上有所不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