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戰國軍事家吳起)

吳子(戰國軍事家吳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年),戰國初期衛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人, 著名政治改革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做官,軍事、政治才能卓越,兵家代表人物·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又稱《吳起兵法》或《吳子兵法》),《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流芳百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起
  • 別名:吳子
  • 國籍:戰國時期
  • 民族華夏族
  • 出生地:衛國左氏
  • 出生日期:公元前440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381年
  • 職業:軍事家、思想家
  • 主要成就:著有《吳子》(又稱《吳起兵法》或《吳子兵法
  • 代表作品:《吳子兵法》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吳子兵法,軍事思想,

人物生平

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經在孔子弟子曾參門下求學,在魯國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欲用吳起為將,但因吳起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不信任。吳起由於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就毅然殺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傾向齊國,史稱殺妻求將。魯君遂任命他為將軍,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吳起治軍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
吳起的得勢引起魯國群臣的非議,一時流言四起。魯國有些人在魯王面前中傷吳起說:“吳起是個殘暴無情的人。他小時候,家資十全,他想當官,從事遊說活動沒有成功,以致家庭破產。鄉鄰都恥笑他,吳起就殺了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逃出衛國而東去。他和母親告別時,咬著臂膀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人衛’。此後他就在曾參門下學習。過了不久,他母親去世,他竟然沒有回家。曾參為此很鄙視他的為人,和他斷絕了關係。吳起這才跑到各國,學習兵法奉事魯君。魯君對他有懷疑,他就殺了自己的妻子以爭取做將軍。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了戰勝的名聲,就會引起各國都來圖謀魯國了。而且魯國和衛是兄弟國家,魯君用吳起,就是拋棄了衛國。”魯君因而疑慮,就辭退了吳起。
吳子
吳起離開魯國後,聽說魏文侯很賢明,想去投靠他。文侯問大臣李悝說:“吳起為人如何?”李克說:“吳起貪榮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馬穰苴也不能超過他。”這樣魏文侯就任命他為將軍,率軍攻打秦國,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吳起善於用兵,廉潔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擁護,就任命他為西河(今陝西部陽一帝)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攻取秦河西地區的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元里(今澄城南),並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今華縣),築洛陰(今大荔南)、合陽(今合陽東南),盡占秦之河西地(今黃河與北洛河南段間地)(參見魏攻秦河西之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冑,執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勁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材士以明法。
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蓆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乾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拚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裡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死後,吳起繼續效力於他兒子魏武侯。武侯曾與吳起一起乘船順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說:“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他說:“國家最寶貴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邊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邊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但不講求德義,夏禹把它消滅了。夏桀所處的地方,左邊有黃河和濟水,右邊有泰華山,伊闕(又名龍門山,在今河南洛陽南)在南,羊腸(在今山西晉陽西北)在北,施政不講仁愛,商朝湯王將他流放了。殷紂王的國家東面有孟門(古隘道名,在今河南輝縣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恆山,在今山西洋源縣東)在北面,黃河在南面流過,地勢也無比險要,但施政不講道德,周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未,治理國家在於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如果君主不講德行,就是一條船中的人也都會成為敵國的人。”武侯說:“你說得很對。”吳起治軍主張兵不在多而在“治”,曾嚴格考選步兵,創建有戰鬥力的常備軍“武卒”。
吳起任西河的守將,威信很高。魏國選相,很多人都看好吳起,可是最後卻任命田文(魏貴戚重臣)為相。吳起很不高興,他向田文說:“請你和我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統領三軍,使士卒樂於為國犧牲,敵國不敢圖謀進攻我們,你比我怎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說:“管理各級官員,親附人民,使財力充裕,你比我怎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說:“鎮守西河地區,使秦軍不敢向東擴張,韓國和趙國都尊從我們,你比我怎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說:“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職位都比我高,這是為什麼?”田文說:“國君年少,全國憂慮,大臣沒有親附,百姓還不信賴,在這個時候,是由你來任相合適呢?還是由我來任相合適呢?”吳起沉默了很久然後說:“應該由你來任相。”田文說:“這就是我所以職位比你高的原因。”吳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後,公叔任相,他妻子是魏國的公主,公叔對吳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吳起。他有個僕人對他說:“吳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說:“怎么辦?”僕人說:“吳起為人有節操,廉潔而重視聲譽,你可以先向武侯說:‘吳起是個賢明的人,我們魏國屬於侯一級的小國,又和強秦接壤,據我看,恐怕吳起不想長期留在魏國。’武侯必然要問:‘那怎么辦呢?’你就乘機向武侯說:‘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許配給吳起,他如果顧意留在魏國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顧意留在魏國就必然辭謝。以此就可以探測他的想法了。’然後你再和自把吳起邀到你的府上,使公主故意發怒而輕謾你。吳起看見公主那樣輕賤你,他想到自己也會被輕賤,就會辭而不受。”於是照計行事,吳起果然看見公主輕謾魏相就辭謝了武侯。武侯因而對吳起有所懷疑而不信任他了。吳起害怕武侯降罪,於是離開魏國到楚國去了。
楚悼王平素聽說吳起很能幹,吳起一到楚國就被任為相。他嚴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廢除了較疏遠的公族,把節省下的錢糧用以供養戰士。主要目的是加強軍隊,破除縱橫稗闔的遊說。於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併了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了秦國。因此諸侯都害怕楚國的強大。原來楚國的貴族都想謀害吳起。到楚悼王死後,公族責成和大臣叛亂而攻擊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伏在屍體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亂者有所顧忌,若作亂者無所顧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們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殺吳起的楚貴族還是射殺了吳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後,太子(楚肅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國的最高軍政官員)全部殺了因射刺吳起而同時射刺中了悼王屍體的人。由於射刺吳起被誅滅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人物評價

吳起在政治、指導戰爭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把這些經驗深化為軍事理論。《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48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圖國》、《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系後人所託。其主要謀略思想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他一方面強調,必須在國家和軍隊內部實現協調和統一,才能對外用兵,提出國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強調必須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
吳起繼承了孫武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在《料敵》篇中強調了了解和分析敵情的重要意義,並且具體指出了處於6種情況的國家,不可輕易與其作戰。他懂得戰爭是千變萬化的,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採取應變的措施。在《應變》篇具體論述了在倉卒間遭遇強敵、敵眾我寡、敵拒險堅守、敵斷我後路、四面受敵及敵突然進犯等情況下的應急戰法和勝敵的策略。
《治兵》《論將》和《勵士》3篇主要闡述了他的治軍思想。他認為,軍隊能否打勝仗,不完全取決於數量上的優勢,重要的是依靠軍隊的質量。質量高的標準是:要有能幹的將領,要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兵士;要有統一的號令;要有嚴明的賞罰。他重視將帥的作用,尤其是重視將帥的謀略,強調好的將帥應有優良的品質和作風。重視士卒的訓練,提高實際作戰能力。強調賞功以勵士兵。
吳起是繼孫武之後,即善於用兵同時又具有高深的軍事理論的第一人。歷史上,吳起作為軍事家與孫武齊名,後世論兵,莫不稱“孫吳”。作為政治家、改革家,他與商鞅齊名。吳起一生在魯、魏、楚三國出將入相,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對後世用兵起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治軍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又深得部眾之心。但其為博取功名而殺妻求將的做法,一直被後人所不恥。

吳子兵法

《漢書·藝文志》兵家權謀論著中記載吳起著有《吳起》48篇。現存《吳子兵法》僅有六篇,包括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這些篇目。《吳子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後世將《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宋代將《吳子兵法》列入《武經七書》中。
吳子兵法吳子兵法
有一種觀點認為《左傳》的成書與吳起有關。最早把吳起同《左傳》聯繫起來的是清代的姚鼐,他認為《左傳》並非一人所寫,左丘明有草創之功,但編撰增補工作主要是由吳起等人所為,近代學者童書業贊同這種觀點。而錢穆郭沫若則認為《左傳》成書於吳起而與左丘明無關。這兩種觀點都尚存爭議。

軍事思想

吳起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吳子兵法》。在《吳子兵法》中,吳起主張把政治和軍事結合起來,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廢。在政治、軍事並重的前提下,吳起更重視政治教化,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和民眾。吳起還從戰爭起因上將戰爭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質,主張對戰爭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反對窮兵黷武。吳起主張兵不在多,要建立一支平時守禮法,戰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後退時速不可追的軍隊。建立這樣的軍隊,要選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殺敵立功的人,為他們加官進爵,厚待他們的家人,讓他們作為軍隊的骨幹。對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異,使其發揮各自的特長。要按照同鄉同里編組,同什同伍互相聯保,對部眾嚴格管理。採取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萬人教三軍的教戰方法,嚴格訓練。讓士兵適應方陣、圓陣的變化以及掌握佇列的前、後、左、右、坐、起、進、止等動作,熟悉金、鼓、旗、鈴等指揮號令。前進有重賞,後退有重罰,賞罰必信。獎勵有功者,勉勵無功者,撫恤和慰問犧牲將士的家屬。要選拔文武兼備、剛柔並用、安撫士眾、威懾敵軍、決斷疑難的武將作為軍隊的主將。吳起主張要根據不同國家不同的地理條件、政治狀況、人民習俗、經濟實力、軍隊素質和軍陣陣法等特點,制定不同的軍事策略,為此他針對六國不同的特點制定了不同的作戰方針和戰法。吳起還強調要摸清敵人的部署情況,選擇其薄弱環節進行打擊,為此他列出了八種不需要占卜吉凶就可出擊、六種不需占卜不要與敵作戰的情況。吳起還主張用兵要隨機應變,為此他提出擊強、擊眾、谷戰、水戰、圍城等具體戰法。此外,吳起還最早對養馬和騎戰做了專門的論述
吳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啟蒙家、軍事家,其思想影響我國千年之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