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山西·柳林·孟門
鎮名:孟門(唐代曾名“孟門縣”)
拼音:Mèng mén
英文:Mengmen
所屬:中國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
位置:東經110°47′,北緯37°33′。
山西省柳林縣西北24公里、柳林縣軍渡以北12公里、山西省臨縣磧口以南約13公里、陝西省吳堡縣東北約13公里。東依呂梁,西瀕黃河,北鄰磧口,南靠軍渡。
美譽:晉西門戶、北方鎖鑰、黃河重鎮、西山小大寨、
天下黃河第一門、大禹治水第一門、中國優質紅棗基地、
中國民俗文化保護之鄉、南京大學民俗教研基地、
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呂梁兩大黃河
古鎮之一、柳林四大古鎮之首
古蹟景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孟門歷史悠久,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設
藺邑,漢元朔三年(前126)為侯國
藺,前後約800餘年。
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郡,兼領定胡縣(一作定湖);
唐武德三年(620), 置西定州 ;
貞觀二年(628), 廢西定州,改定胡縣為孟門縣;七年(633) 廢縣設鎮;八年(634) 廢鎮,復置定胡縣。
古孟門縣曾地跨今山西省
柳林、
離石、
臨縣(臨縣三交鎮以南大部分)的部分村鎮及陝西省
吳堡縣全境。
元朝
至元八年(1271)初,撤孟門縣。前後建制長達1600餘年,一直是晉西、陝北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58年,組建孟門
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於孟門古城以南約一公里的棗峁上村,遂易村名為
孟門。
1984年5月12日,經省政府批准,孟門廢社設鎮。
禹鑿孟門
國際考古專家
白禮昌考察孟門得出結論:大禹治水鑿開黃河蛟龍石壁第一門在今柳林孟門。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
孟繁仁主編論文專著《孟門 天下黃河第一門》一書。
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柳林孟門是
大禹治水第一門戶,這裡還保留著傳說是大禹當年指揮治水時,因長期佇立於此而留下深深腳印的“
禹王石”。
戰國
尸佼《
尸子》記載有“龍門未辟,
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
龍門、
呂梁、
孟門和
壺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項重點工程。這裡的孟門就是指今山西省
柳林縣黃河東岸的
孟門鎮,即陝西吳堡縣東臨黃河之古隘道,
大禹治水在定湖西南劈開
蛟龍壁,謂之孟門也。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
孟門村西南
蛟龍壁將黃河東西兩岸的石山連線成一個天然的黃河大石壩,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謂“定湖”之稱。若遇淫雨,“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所謂“孟門”,是大禹治水之黃河河道上的第一個大門,故因以命地名矣。
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孟門之名,涵蓋今
柳林孟門至
河津龍門黃河段的河道兩側,柳林孟門乃其北起,河津
龍門是其南止。而柳林縣的孟門又位於此段黃河的上游,故稱作黃河第一門——
孟門。
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
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紀念
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南山
禹王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主殿“源神殿”內,供奉著夏帝禹和禹之父
鯀;這裡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無頭神鯀”石雕坐像:底座長0.98米、寬0.40米、全高1.25米、胸圍0.92米、膝部周圍1.50米,左臀部還有一“鯀”字。原來是在源神殿神鯀泥塑像內取出來的。唐
貞觀十三年(639),
唐太宗巡遊孟門時,敕賜
尉遲恭又在道院旁修建了南山
靈泉寺,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雄寶殿內有清嘉慶九年(1804)年《南山靈泉寺始末碑記》,碑記稱:南山上“有禹王石,相傳神禹停憩息山之半”。
省級名鎮
2009年,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
孟門鎮為第三批“
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孟門鎮今雖為
柳林縣下轄地,緊鄰的臨縣
磧口為明清商貿重鎮,隔河的陝西
吳堡為縣,但是論“古”,此三者在孟門面前都只是小弟弟,甚至三者都曾屬孟門的下轄地。
早在四千多年前,孟門就是功蓋九州的大禹治水停耒之處。兩千多年年前因建有著名道院,逐漸成為一方旅遊勝境,不少帝王將相慕名而至。公元前500年,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尊為“聖人”的
孔子攜其弟子
冉求、
子路、
顏淵等遠道來游,誤把戲水道人推測為厭世者,差點做出捨身救人的壯舉,孟門差點成為“中華文聖”的壯烈犧牲地。又有晉國國君親率文武百官縞素而來哭祭黃河。數十年後,三卿分晉,
趙襄子將撫孤救趙恩公
韓厥的玄孫韓康封為
藺侯(今柳林孟門),並賜姓
藺,遂藺氏自此而始,孟門即為
中華藺氏發源地。
呂梁延安
孟門素有“呂梁小
延安”之稱。早在1930年就有中共地下黨員為陝北地下黨組織傳遞情報。1935年,孟門薛家坪建立起
中共河東黨支部,組織了農民自衛軍,於1936年拔掉磧口敵據點和偽區公所,為迎接
毛澤東親率的東征紅軍掃清了障礙。在
紅軍東征至抗日戰爭爆發,
離石縣境內唯一的
中共區級組織誕生於孟門。1940年至1949年,中共區委與區政府設定於孟門南坡、耀頭、穆家坡達十年之久。抗戰八年中,
中共離石縣委移駐孟門薛家坪至磧口一帶長達七年又八個月,在孟門石安、西坡、佃則一帶成立了
抗日民主縣政府、抗日救國聯合會及青救會、農救會、工救會、婦救會等抗日救亡組織,組織建立了
離石縣抗日游擊大隊、抗日武裝自衛總隊、抗日武裝自衛委員會等軍事組織,領導全縣人民參戰491次,拔敵據點52個,擊斃敵偽7600餘人。在八年抗戰的浴血奮戰中,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滲透著烈士的鮮血;這裡的青壯年,都是抗日殺敵的英雄;這裡的婦孺老幼都是擁軍支前的模範。在抗日救亡的同時,根據地的軍民大生產、減租減息、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運動也搞得如火如荼。
中國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原常務書記、
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
胡克實曾經在此領導革命,時任晉綏總司令的
賀龍在此運籌帷幄,殲滅大股閻偽軍,中共第一機械工業部原副書記
白堅,甘肅省原政協主席、“青藏公路之父”
慕生忠將軍等,都在孟門留下了革命足跡。
旅遊資源
傳說時代的禹父
鯀的無頭石像、
禹王石、定湖廟、源神觀,
孟門南山寺、文昌廟、財神廟、將軍廟、西雲宮,
龍山文化遺址,
藺相如祖地,
高金故里,九楹“聖旨樓”遺蹟,
後馮家溝古村,
孟門桑皮紙製作技藝(省級“非遺”),出土的
西周至
清代五十餘座陵塔組成的
塔林(原有300餘座,比
少林寺塔林還多,且是石塔)。金代姜國器撰寫的文辭優美的《嘉禾記》,明代四川巡撫高崇熙撰寫的石刻《南山靈泉寺始末記》,分別記載著
唐太宗巡幸孟門和定湖(胡)知縣郭震的斐然政績。有金代著名詩人
王庭筠的詩石《題南山友雲亭》,有
傅山先生遊覽孟門南山靈泉寺時所寫《自青龍驛過靈泉寺》,也有清代石刻《南山寺十景》,還有山西督軍
閻錫山題匾,有賀龍元帥革命遺址
賀龍溝,也有
358旅司令部表彰張桂龍烈士的墓志銘碑文(時任政委
余秋里撰文),還有嶺上村為紀念抗戰中犧牲民兵的烈士碑,碑額上刻著
毛主席偉人像和八面紅旗,還有曾震驚華北的著名慘案
石洞門慘案的發生地……
孟門人民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孟門人民就以勤勞、艱苦的精神被譽為“西山小
大寨”。今日,先進村以劉家圪垯、和睦、西坡、大東莊、羅家坡、李家塔為
古代人物以
韓厥玄孫
韓康、大智大勇的
藺相如、藺侯
劉熹、四川
巡撫高崇熙、“天下直臣”
高金等人為代表;近代人物則以“無銜將軍”
王萬冰、中共中央保密局局長薛引俊、清貧一生的革命家
薛玉龍、原陝西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席
白毅、原山西磧口商會會長劉光隆、原陝西省商業廳廳長陳向林、“焦裕祿式的人物”
穆至善、被中共中央譽為“離石縣一顆出色的紅星”的少年烈士
劉兒、山西省國民政府教育廳廳長薛步庭等人為代表;現代人物則以全國勞動模範
陳步亮、“當代于成龍”
李步福、柳林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陳繁昌、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
車安奎、“呂梁英雄”
高有鳳、山西凌志集團董事長
陳鴻志、山西呂梁華僑大廈老闆馮高明、原美國摩根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副總裁
陳勇(美籍華人、博士留學生)、國際硬筆書法同盟會會士
白宇照、“
太原八大名師”之一的高級麵點技師
劉應珍、詩人
陳黎雲、民間剪紙大師
宋桂英、曾受
毛主席、
周恩來、
劉少奇等國家領導接見的“省級糧政骨幹”劉世海、甘肅省
晉商商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穆生武等人為代表……
柳林孟門的旅遊價值可以說是柳林縣乃至呂梁市首屈一指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對古遺蹟、古建築、古民俗的保護,加快對孟門南山寺景區科學、合理的開發。
傅山詩作
《自青龍驛過靈泉寺》
(清) 傅 山
寺遠吾儕僻,秋高獨往盟。 柏來花眼翠,霞上老心明。
淨界悲文藻,威河響甲兵。 顢頇僧榻 借,壁壘夢經行
1674年(甲寅年)8月,傅山遊歷孟門南山
靈泉寺,而作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