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陳勇(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勇,1957年6月13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能源與環境工程技術專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

1981年陳勇從南京化工學院畢業;1988年獲得日本愛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後進入江蘇化工學院工作;1993年獲得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學位;1995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1996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工作;199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任期至2006年);200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任期至2012年);200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期至2006年);200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擔任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陳勇長期從事環境與能源交叉學科方面的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勇
  • 外文名:Yong Che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南京市
  • 出生日期:1957年06月13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日本名古屋大學
  • 主要成就: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代表作品:《固體廢棄物能利用技術》
  • 籍貫:浙江省寧波市
  • 所屬黨派:中國共產黨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7年6月13日,陳勇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原籍浙江省寧波市。
1978年9月,恢復高考後,考入南京化工學院(2001年組建為南京工業大學)化工系化學工程專業。
1981年7月,大學本科畢業。
1983年7月,進入清華大學化工系化學工程專業(至1983年11月)。
1985年4月,前往日本愛知工業大學應化系化學工程專業學習。
1988年3月,獲得日本愛知工業大學應化系化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4月進入江蘇化工學院工作(至1989年3月)。
1989年4月,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學化工系,攻讀熱能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1993年3月,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工作(至1996年9月)。
1995年5月,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1996年10月,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工作,擔任研究室主任(至1998年3月)。
1997年,入選國家人事部“萬千人才工程”。
1998年4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至2006年7月)。
2001年9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至2012年7月)。
2003年7月,擔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至2006年5月)。
200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1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能源新技術)。
2017年4月,陳勇與浙江金鍋鍋爐有限公司在金東區政府簽約,達成合作意向。
2018年9月29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閉幕,陳勇當選為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陳勇主要從事有機固體廢物資源化與能源化利用技術、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研究與開發,以熱化學轉化、物理轉化、化學轉化、生化轉化的系列技術和集成技術,實現生活垃圾、畜禽糞便、農業廢物的能源化與資源化高值利用。在長期的研究積累基礎上,提出了“城鄉礦山”和“城鄉礦山雲”的理念,建立了“農村代謝共生產業”新模式,創建了“副產物控制的清潔生產機制”和“基於能量流、物質流、環境流、經濟流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4F-LCA)”。參與能源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諮詢研究。主要的科研成果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理論研究方面
固體熱解是物質在反應器內、一定條件下受熱發生分解的反應過程,是熱物理過程、化學反應與反應設備高度耦合且可控的工藝過程。研究固體熱解理論對於固廢的能源化利用至關重要。
1、提出可燃固廢兩段式熱解燃燒新機制和模型。研究發現:複雜的垃圾可燃物可主要分為纖維類物質與聚合物類物質。分析發現:在熱解燃燒時,長鏈大分子纖維類物質首先於873K-973K熱解為分子量更小的CO\H2\CH4等可燃氣和殘碳,通過殘碳的燃燒為熱解過程提供熱源,繼而於973K以上發生纖維類物質中的可燃氣的氣相燃燒、聚合物類物質熱解及氣相燃燒,並在燃燒爐上部達到1200 K。以此建立了相應的兩段式熱解燃燒模型。由於氣相燃燒(均相燃燒)比固體燃燒(非均相燃燒)容易控制、燃燒充分,從而有利於提高燃燒效率、分解有害氣體。此研究結果為改變傳統垃圾直接燃燒方式,開發兩段式熱解燃燒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
2、提出含氯有害氣體的生成機理及控制方法。研究發現:有機氯釋放溫度低、速度快,大部分在氣相中轉化為腐蝕性的氯化氫和二噁英前驅體等含氯有害氣體,而無機氯難以分解,並很少存於可燃物內,因此,得出有機氯是產生含氯有害氣體的主要來源的結論。同時發現:氫氧化鈣具有良好的脫氯效果,脫氯的最佳溫度為873K-973K,脫氯反應的動力學行為可用收縮核模型來描述。因此,採取爐內添加鈣化合物及兩段式熱解燃燒的方式,可以促進除氯反應,抑制含氯有害氣體(二噁英)的生成。
3、提出富氧熱解制氣的新機制。研究發現:在不同溫度下富氧熱解,可使混合固廢轉化為多用途、高值化的CO\H2\CH4等氣體,為固廢能源化利用開闢新途徑。富氧熱解可提高氣體有效成分濃度,減少儲氣、分離、用氣的負擔;另外,氧當量比的選擇不僅可控制氣體產物熱值,還可定向控制產物組分,因此,在一定當量比範圍內,增加氧濃度有利於提高氣體產物品位。此研究結果為進一步開發富氧熱解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技術創新方面(包括技術集成創新)
以上述熱解理論和控污機制研究為基礎,開發了相關技術。
1、開發了兩段式可燃固廢熱解燃燒技術。主持開發了由熱解室和氣相燃燒室構成的固廢兩段式熱解焚燒技術。在熱解室與氣相燃燒室之間具有一錐形縮頸和環形氣室,環形氣室通過多排噴風管向縮頸內腔噴入切向風,與熱解室產生的燃氣進行擾動混合,被設定於縮頸口的內置旋風燃燒器點燃形成旋風燃燒。熱解燃燒與直接燃燒相比,具有顯著的優點:爐排溫度(熱解氣化段溫度)低(873K-973K),可延長爐排壽命;爐排鼓風量大大減少,可減少粉塵夾帶;可燃氣在973K-1200K以上進行氣相燃燒,加之爐內脫氯,可以抑制腐蝕性氣體和二噁英前驅體的生成。
2、開發了可燃固廢熱解制氣和低熱值氣發電技術。參與開發出可燃固廢的熱解制氣技術,將不同比重和大小的固廢高效地轉化為清潔的可燃氣。通過熱解氣化爐內結構的設計,使上部加料的固廢自動向下移動,並通過物料的自重將熱解氣下壓至底部排出。排出的氣體經過焦油裂解、除塵、水洗、電捕焦等過程,使氣體達到清潔和燃氣發電設備的要求。由於常規柴油機只適用於柴油發電,所以必須加以改進,即在進氣口加裝一個專門設計的氣體混合裝置,以同時保證氣體充分混合和燃燒。
三、工程示範和工程化套用方面
在上述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基礎上,陳勇領導組織研究團隊,制訂工程示範和套用方案,進行設備和工程設計,積極將該技術成果套用於工程實踐。
1、在城市生活垃圾循環利用上的套用。將城市生活垃圾兩段式熱解燃燒、氣化發電技術與分選、堆肥、水氣渣淨化、污泥制沼氣等多項技術進行集成創新,主持開發了“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資源化綜合成套設備”,使城市生活固廢綜合利用程度達到85%,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提供了新的、符合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要求的處理模式,已建成3座、總處理量950噸/日的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設施,建成2座廢棄物發酵產沼工程(古巴、坦尚尼亞)。為30多個國內外城市和地區編制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可行性報告及方案設計,其中7座、總處理量1500噸/日的垃圾處理廠已建成投產。
2、在城市難處理固廢治理及能源化利用上的套用。針對難處理固廢(醫療垃圾、城市家居固廢)成分複雜、形狀不一、含水、含氯率高,且含金屬、玻璃及化學物質等難點問題,主持開發了城市家居固廢熱解燃燒鍋爐,已推廣套用20多套,累計生產蒸汽約300萬噸。按每年利用固廢約26萬噸,相當於節油約9萬噸。
  •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陳勇主編《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第三卷)、《固體廢棄物能利用技術》、《中國至2050年能源科技路線圖》(中、英文版)、《天然氣水合物叢書》等著作5部;參與編著《能源發展戰略研究》、《二十一世紀後續能源發展戰略》等著作7部;發表論文260多篇;申請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40件、授權15件。
出版時間名稱作者出版社
2002年
《固體廢棄物能源利用》
陳勇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7年
《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第3卷中國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陳勇
科學出版社
2009年
《中國至2050年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
陳勇
科學出版社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7年,陳勇主持歐盟框架計畫、國家攻關、國家973、科技奧運等項目近50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2004年
廣東博羅200噸/日能量自給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統示範工程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8年
農業廢棄物氣化燃燒能源化利用技術與裝置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三
2008年
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1年
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與能源化綜合利用系列技術及套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人才培養

2017年3月,陳勇作為第一課開講人,為廣東實驗中學高一和高二南山格致班8個班級約400多名中學生作了《創新改變世界,創新改變生活,創新改變人生》的報告。陳勇從四個方面詮釋了創新的重要意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就在身邊,人才實施創新驅動,創新改變能源、改善環境。他從直線思維和開環思維可能帶來影響創新的問題講起,鼓勵大家積極學習環形思維和閉環思維的方法,要通過現象看本質,發展循環經濟。他以牙籤、房卡套、網兜等例子指出創新就在我們身邊,關鍵是有無創新理念、創新精神、創新文化、創新平台,要敢於挑戰未知,從事有難度和挑戰的工作,勇攀科學高峰。他指出,驅動創新的主體是人才,人只有加強自我修養才能成才,並以許多勵志的古詩、名句、名言與大家分享。最後,陳勇結合自身科研背景,進行了“綠色能源”“城鄉礦山”科學知識普及,介紹了“城鄉礦山”提出的背景和內涵、開發現狀與存在的瓶頸問題,指出發展綠色能源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2002年
第四屆全國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
2006年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12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3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廣東省勞動模範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2001年07月至2006年10月
國家863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3年03月至2008年03月
2008年03月至2013年03月
2009年至2012年
廣東省副秘書長
2016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委會常委
2017年5月27日
南京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2018年9月29日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顧問
廣東省能源學會副理事長
湛江市人民政府科技決策高級顧問
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節能減排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固體廢棄物專委會委員
國家潔淨能源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委員
國家清潔煤利用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委員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特聘專家
科技部國際合作專家委員會專家
“十五”國家863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副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共享院士
常州大學教授,常州大學城鄉礦山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人物評價

陳勇為挖掘以廢棄物為基本物質的“城鎮礦山”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套用成果。(何梁何利基金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