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成立於1978年,前身為1973年成立的廣東省地熱研究室。1998年4月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併入廣州能源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定位是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利用,主要從事清潔能源工程科學領域的高技術研究,並以後續能源中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為主要研究方向,兼顧發展節能與能源環境技術,發揮能源戰略的重要支撐作用。

截至2014年9月,研究所有在職職工408人,其中科技人員301人,高級職稱141人。有國家級研發中心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研究中心1個。有在學研究生169人(其中碩士生106人、博士生6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 外文名: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簡稱:廣州能源所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現任所長:馬隆龍
  • 專職院士:1人
  • 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
  • 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
  • 研究所地址: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國際合作,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教學建設,學科建設,文化傳統,所徽,文化活動,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廣州能源研究所前身是“廣東省地下熱能研究室”,1978年3月改由中國科學院領導,同年9月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建成閃蒸系統地熱發電站,填補了我國地熱發電的空白,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榮譽獎。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1981年,制定了科研工作五年規劃與十年構想;建立了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和工業餘熱利用研究室及相關實驗台、實驗裝置。
1982年,分別與比利時、瑞典兩國有關單位簽訂了科研項目交流協定,互派技術人員到對方工作學習;同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1991年,由廣東省政府批准,成立“廣東省能源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太陽能熱水器銅鋁複合板生產線通過鑑定正式投產;建成新宿舍大樓,改善了科研人員及職工住宅條件。
1994年,成立了“太陽能研究發展中心”;與台灣大方公司合作組建“廣州科方能源生物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廢除幹部職務終身制,對中層領導班子實行聘任制。
1995年,被評為廣東省專利工作先進科研院所。
1998年,原中科院人造衛星觀測站併入廣州能源研究所。
2001年6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組建了“新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
2009年,組織成立了“生物能源與生物基產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生物燃氣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2014年9月,研究所有在職職工408人,其中科技人員301人,高級職稱14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萬人計畫1名、“973”計畫首席科學家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百人計畫12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勇
萬人計畫:馬隆龍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小森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姓名
性別
學科類別
職稱
潔淨煤技術、有機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與利用技術、生物質能利用技術、能源戰略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
燃燒、能源戰略
研究員
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地質
研究員
工程熱物理、空調
研究員
太陽能材料
研究員
天然氣水合物、工程熱力學
研究員
太陽能材料
研究員
能源材料
研究員
能源催化材料
研究員
熱能工程和工程熱物理
研究員
熱能與動力工程
研究員
生物質催化轉化
研究員

科研部門

截至2014年9月,研究所有國家級研發中心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研究中心1個。有五山和黃花崗2個園區,2個實驗基地。
國家級研發中心:國家能源生物燃料研發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級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開發與套用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中心: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
所級重點實驗室:生物質生化轉化學實驗室、生物質熱化學轉化實驗室、生物質催化轉化實驗室、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研究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技術與綜合利用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制研究實驗室、集成技術中心、能源化工實驗室、能源戰略研究中心、海洋能實驗室、太陽能實驗室、燃燒與熱流實驗室、地熱能實驗室、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微電網技術實驗室、有機能源材料實驗室、制氫與利用實驗室、環境能源材料實驗室、儲能技術實驗室、熱流體與先進能源系統實驗室

設施資源

  • 設施設備
根據2016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擁有價值1億多元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研究方向新型儀器設備幾十台、套。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用儀器一覽表
裝備名稱
裝備狀態
負責人
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正常使用
梁正
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
正常使用
張少鴻
低溫差示掃描量熱儀
正常運行
付娟
熱重質譜聯用系統
正常運行
付娟
高溫高壓熱重系統
正常運行
付娟
平面雷射誘導螢光測試系統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楊浩林
高速增強型相機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楊衛斌
雷射共聚焦顯微鏡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許瑾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張宇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
微生物鑑定分析系統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梁翠誼
生物分子分離純化系統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周衛征
微型生物反應器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徐惠娟
厭氧培養操作箱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郭穎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梁翠誼
雙向電泳儀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陳小燕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正常
陳曉麗梁翠誼
高效液相色譜-三重串聯四級桿質譜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陳曉麗
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桿串聯飛行時間質譜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陳曉麗
液體核磁共振波譜儀
2013年4月投入正常運行
陳曉麗
寬腔固體核磁共振波譜儀
2013年4月投入正常運行
付娟
原位紅外光譜儀
使用正常,狀態良好
付娟
太陽能模擬器系統-電化學工作站
狀態良好,正常運行。
付娟
使用狀態良好
張少鴻
島津氣相色譜儀(2014)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付娟
裂解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付娟
安捷倫氣相色譜儀(7890A)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付春紅
安捷倫煉廠氣氣相色譜儀(7890A)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付春紅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林福華
總有機碳測定儀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林福華
元素分析儀(CHONS)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林福華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林福華張少鴻
電感耦合電漿發射光譜儀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林福華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張少鴻
離子色譜(糖分析)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陳佩麗
中高溫變溫霍爾係數測量系統
正常使用
陳佩麗
熱流法導熱係數測量儀
正常使用
付娟
振實密度計
正常使用
陳佩麗
真實密度計
正常使用
陳佩麗
雷射微米粒度儀
正常使用
陳佩麗
雷射納米粒度儀
正常使用
陳佩麗
正常使用
張少鴻
全自動程式升溫化學吸附分析儀
正常使用
陳佩麗
多功能化學吸附儀
正常使用
陳佩麗
全自動多站物理吸附儀
正常使用
陳佩麗
全自動比表面與孔徑分析儀
正常使用
陳佩麗
量熱儀及工業分析系統
正常
饒紅
寬腔固體核磁共振波譜儀(SWNMR)
正常
付娟
液體核磁共振波譜儀(NMR)
正常
陳曉麗
哈希水質份分析儀
正常
陳揚才
787KF容量法水份測定儀
正常
陳揚才
島津氣相色譜儀(GC-20B)
正常
陳揚才
安捷倫氣相色譜儀(4890)
正常
陳揚才
安捷倫氣相色譜儀(5890)
正常
陳揚才
安捷倫氣相色譜儀(6820)
正常
陳揚才
安捷倫氣相色譜儀(6890)
正常
陳揚才
島津氣相色譜儀GC2010
正常
陳揚才
離子色譜儀系統
正常使用,運行狀態良好
陳佩麗
沃特斯2695高效液相色譜儀(WatersAlliance2695)
正常使用
付春紅
正常使用
文春燕
正常使用
文春燕
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UV-Visible-NIR-Spectrophotometer)
正常使用
文春燕
正常使用
付娟
X射線衍射儀X-rayDiffractometer(XRD)
正常使用
張少鴻
正常使用
付娟
同步熱分析紅外質譜聯用系統
正常使用
付娟
參考資料:
  • 館藏資源
截至2009年7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信息資料室共有12.4萬冊圖書和文獻資料。

國際合作

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已與美國、日本、義大利、韓國、瑞典、德國、丹麥、南非、澳大利亞、巴西、香港等五大洲的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及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 合作平台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建有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綜合技術國際研發中心。2008年成為科技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首批授牌的33家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之一,建設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綜合技術國際研發中心,同時批准建設廣東省可再生能源綜合技術國際研發中心。基地運行後,鞏固與原有合作對象交流的基礎上,逐步擴大交流對象範圍,新開展了與古巴、巴西、羅馬尼亞、象牙海岸等中南美、東歐和非洲地區的國家的交流。重點國際合作:義大利新技術、能源與環境委員會(ENEA),共同執行“生物質氣化合成燃料關鍵技術及示範”項目;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簽訂協定開展合作交流;韓國能源研究所(KIER),合作執行項目,每年組織雙邊國際學術會議,互派人員交流;泰國農業合作部(DOA),簽訂協定,推廣生物質項目;丹麥波龍公司(WD),雙方共執行“中-丹高效兆瓦級波能裝置研究”項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合作為主的中意可再生能源合作項目,以基地為依託,東莞康達機電和中廣核等企業積極參與;與歐盟開展CDM、碳市場合作研究。
  • 合作項目
2014年4月,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承擔中科院-亥姆霍茲夥伴研究團隊“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藏特徵及其開採策略研究”項目。
2015年,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承擔2014年度科技部對開發中國家科技援助項目“農林廢棄物氣化發電技術套用示範”項目。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09年7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百餘件,其中有80多項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共申請國家專ww利千餘件,申請PCT26件,獲國家授權專利500餘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等。在中國國內已與廣東、湖南、北京、江蘇等地開展院地合作,大力推廣套用生物質氣化發電、地熱熱泵新技術、太陽能光熱利用技術及城市垃圾處理系統等,並形成產業化。
1978年至2009年7月,能源所的技術已經覆蓋廣東、廣西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巴基斯坦、泰國、寮國、羅馬尼亞等國家。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能源所的技術為依託與地方或者企業建立的技術轉移平台:地熱能源研究中心(與中廣核公司合作);海爾能源工程中心(與海爾集團合作);華天能循環經濟研發中心(與華天能環保科技公司合作);工業節能工程中心(與廣州鋼鐵企業集團合作 );節能技術研發中心(與三水佳利達公司合作);佛山三水節能減排研究院(與三水區政府合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程諮詢資質單位”為乙級(新能源、生態建設和環境工程兩個專業),為開展節能評估、清潔生產等技術服務和項目諮詢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能源所科研獲獎情況
獲獎名稱
獲獎類別
獲獎時間
有機廢棄物厭氧發酵製備生物燃氣技術裝備及套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5年
生物柴油固體催化連續綠色生產關鍵技術與產業化套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3年
天然氣水合物開採三維綜合模擬技術系統
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3年
生物柴油連續清潔生產新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套用
國家能源局國家能源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2年
太陽能利用型熱電/光電功能材料的製備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2年
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與能源化綜合利用系列技術及套用
國家科技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1年
氣體水合物及其前軀體溶液體系的熱力和動力學研究
廣東省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0年
南方建築節能技術研究與套用
廣東省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9年
農業廢棄物氣化燃燒能源化利用技術與裝置
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8年
一種非對稱結構的內循環生物質流休床氣化爐
國家成果獎優秀獎
2007年
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研究與套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7年
廣東博羅 200 噸 / 日能量自給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統示範工程
廣東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4年
一種非對稱結構的內循環生物質流休床氣化爐
廣東省人民政府專利獎金獎
2007年
新能源綜合利用建築研究與示範
廣東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6年
海洋波浪能利用原理研究
廣東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5年
天然氣水合物和水溶液理論的基礎研究
廣東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4年
低溫餘熱製冷及熱泵產品開發
廣東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3年
生物質循環流化床氣化系統
廣東省人民政府專利獎優秀
2003年
天然氣水合物套用技術研究與開發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4年
固體廢棄物能源利用研究
廣東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06年
參考資料:

學術期刊

《新能源進展》(Advances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新能源進展》於2012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創刊(雙月刊)。《新能源進展》主要刊登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氫能、海洋能、地熱能、天然氣水合物等領域科學技術以及可再生能源集成互補和相關配套技術(如儲能、智慧型電網、分散式能源系統)方面原創性學術論文和高水平的綜述性文章。
《新能源進展》《新能源進展》
《新能源進展》創刊即被CNKI統計源收錄,入編“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網)及《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及CNKI系列資料庫全文收錄。獲科學出版社2015年“期刊出版質量優秀獎”、2015年第五屆“廣東省特色期刊”稱號。

人才培養

教學建設

2009年7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共共有在學研究生169人(其中碩士生106人、博士生63人)。
2012年12月,該所博士研究生楊波獲2012年度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學金;博士研究生王屹獲2012年度中國科學院寶潔獎學金;博士研究生王聞、碩士研究生丁飛獲2012年度中國科學院美國超導公司獎學金。
2013年7月,該2012級博士生史伶俐的《十面“霾”伏》和《神奇可燃冰》科普視頻作品獲得第六屆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數位化類科普作品一等獎和二等獎。

學科建設

截至2009年7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設有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質能、天然氣水合物、太陽能、海洋能、固體廢棄能、地熱能、微系統和能源戰略等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工程熱物理與動力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環境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海洋地質

文化傳統

所徽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的徽標的整體結構呈圓形,不僅傳達地球的概念,還象徵著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往復、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徽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徽
整個圓形結構可劃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由桔紅色的迴轉圖形構成。迴轉圖形上的文字“geothermal、biomass、ocean、wind、hydro、solar”分別代表著地熱能、生物能、海洋能、風能、水能和太陽能。迴轉圖形由六個相同的元素動態地組合起來。每一個元素都分別指向其內部的一個英文字母“E、N、E、R、G、Y”。這六個英文字母恰好構成英文單詞“能源”。迴轉圖形採用桔紅色,象徵著能源力量及能源人的活力。這部分傳達了活力來自動力的意念及能源生生不息的理念。內層的另一個元素是“1978—”,它代表廣州能源研究所的歷史起點及未來指向。外層由代表藍色、天碧水的藍色、古典風味濃厚的GethicE體英文和篆體中文構成。“藍色”不僅象徵著高科技,還傳達“地球”、“環保”的概念。“藍色”、“地球”、“環保”共同傳達地熱能、生物能、海洋能、風能、水能和太陽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典雅的中英文字型傳達的是“歷史”概念,說明地熱能、生物能、海洋能、風能、水能和太陽能這六種可再生能源是適應未來發展的古老能源。
GethicE體英文和篆體中文不僅傳達了“歷史”的概念,還突出了廣州能源研究所作為國家級科研機構的權威性、穩重性,明確地表達了研究所的具體名稱、所屬的學科範疇及研究方向。
整個圖形造型莊重大方,內涵豐富,能產生良好視覺效果,而且生動地傳達了再生能源循環往復、永不枯竭的特徵,突出了能源不息,動力無限的精神。

文化活動

研究所實施素質拓展工程,研究所生活豐富多彩。研究所定期舉辦羽毛球比賽、讀書徵文活動、足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等文體活動,並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廣州教育基地“科苑杯”籃球比賽等活動。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馬隆龍
黨委副書記、副所長:夏萍
副所長:李海濱
副所長:李小森

歷任領導

鄺哲民:原地熱室副主任,過渡時期負責能源所領導(1978.9-1980.1)
吳文:所長(1980.1-1983.8)
吳治堅:所長(1983.8-1993.12)
陳國榘:所長(1993.12-1998.3)
陳勇:所長(1998.3-2006.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