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悼王

楚悼王(?—前381年 ),羋姓,熊氏,名疑(一作類),楚聲王之子,東周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前401年——前381年在位)。

楚聲王六年(前402年),楚聲王被“盜”所殺後,熊疑繼承王位,為楚悼王。

基本介紹

  • 本名:熊疑
  • 別稱:熊類、楚悼王
  • 所處時代:東周戰國時期(楚國)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去世時間:前381年
  • 主要成就:任用吳起變法,富國強兵,平百越,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 在位時間:前401年——前381年
人物生平,三晉威脅,天降吳起,變法改革,楚國強盛,群臣亂王,吳起之智,後世評價,親屬成員,史書記載,

人物生平

三晉威脅

楚悼王元年(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時,國內外形勢,已遠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時的情景。最主要的變化是國外,三晉已經強大了,楚國處於一種被逼的窘境。
楚悼王二年(公元前400年),三晉聯軍敗楚師於乘丘(今山東巨野縣西南),三晉的意圖就是要削弱楚的右翼,以解除其左翼的威脅。
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國攻打韓國,奪取了負黍(今河南登封縣西南)。
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三晉聯軍又來報復,大敗楚師於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榆關(今河南新鄭東北)。楚國不僅丟失了這兩處重要的戰略要地,連楚國侵占鄭國的大梁等地也被魏國奪去,弄得楚國無法招架,只得“厚賂於秦”,請求秦國援助,秦國於是出兵攻占韓國的六邑,三晉便轉而對付秦國,這樣才減輕了楚國的壓力。三晉見秦楚聯合,便轉而拉攏齊國,從此三晉與楚的矛盾也就更尖銳、複雜,因而對楚構成了極嚴重的威脅。

天降吳起

楚悼王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極想擺脫這種困境地,但自己又拿不出良策,不知從何下手。更令他傷腦筋的是,沒有一個能替他分憂辦事的大臣。屈、景、昭三家大貴族他們都有很大的勢力,掌握著一些要職,他們欺壓老百姓有辦法,但在治理國家,抵禦外侮方面卻沒有辦法,他們依仗權勢,連悼王有時也要讓他們三分。悼王一方面羨慕他的先輩都有賢臣輔助;一方面也在積極尋訪和物色人才。他為此作了多年的努力,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正當他熱切盼望人才的時候,吳起來到了楚國,對悼王來說,真是喜從天降,他感到這是上蒼有眼,沒有辜負有心人。因此,悼王用隆重的禮節和最高的規格接待了吳起。

變法改革

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並當朝宣布:令尹的命令就是我的令命,敢違抗者,殺無赦!吳起非常感激悼王的知遇之恩,決心充分施展抱負,報效楚國。因此上任之後,即大刀闊斧地開始改革。
首先,削減大貴族的特權,制定明確的法令,對大臣的權力進行限制。如頒布“減爵祿之令”,減就是減少和減免,爵即爵位,祿即俸祿,也就是當官的薪水。顯然這是針對大臣和封君的,也就是降低他們的爵位,縮小他們的領地,減少他們的屬民。又根據不同對象,有“損”、“收”、“平”等不同的具體作法。如將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中那些霸著位子不做事的人裁汰下來,也即史書所載“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收即收回來,也即史書所載的“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其爵祿”。也就是封君的封號和他的領地,只有他本人一代、兒子一代和孫子一代有效,到第四代國家就要收回去,再不能像過去一樣,世世代代享受下去。“平”是針對尚在位的高官,即史書所載的:“平其制祿”,也即限制其收入,對其賞賜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限制其權益不能過大,自然更不能無功受祿和讓其巧取豪奪。
其次,整頓吏治,也即史書所載的“明法審令”。吳起從精簡機構,裁汰冗員入手,削去了許多不必要的官職,接著打擊不正之風,“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即堵塞和杜絕私下裡的請求(行賄受賄),改變楚國的不良習俗;禁止結黨營私,勉勵百官奉公守法;反對為了一已的私利而損害國家利益,制止奸佞之輩用讒言掩蓋忠臣的忠心;提倡和鼓勵為了“行義”而不顧犧牲個人的名利。同時,還提拔和起用一些有才有識之士,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國家機關的行政辦事效能。
其三,積極開發邊遠地區。吳起把那些收回了爵祿的貴族“往實廣虛之地”,也就是把他們遷到地廣人稀的地區,特別是楚國的南方。這樣不僅新開墾出許多耕地,增加了楚國的糧食,這些貴族他們失去了俸祿,有的就從寄生蟲變成了自食力的勞動者;而且,他們原來占有的土地,收歸國(王)有,又可出租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不僅增加了國家收入,也緩和了階級矛盾。
其四,改革軍制,“要在強兵”。在進行政治、經濟改革的同時,吳起建議悼王“砥勵甲兵,以時爭利於天下”,也就是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這當然更符合悼王的心意。吳起建議把收回的俸祿和裁減官員省下來的錢,用來撫養士兵,擴充軍備。悼王也很欽佩吳起的遠見卓識和非凡的才幹,便把重新組建和訓練軍隊的任務全權授予了他。吳起來楚國之前,曾著有《吳起兵法》或簡稱《吳子》,在魏國他按自己的兵法進行了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在再一次進行實踐,並結合實際作了許多補充:第一步他在全國招募兵員,選擇年輕力壯之士,視其身材和特長分類編隊,對善於使用五種兵器(戈、矛、戟、殳、弓箭),身強力壯,行動敏捷,“志在吞敵”的人予以提拔。第二步進行嚴格的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他還特別注意訓練骨幹,“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正是用這種方法,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除了反覆地嚴格操練之外,又特彆強調紀律和賞罰分明,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史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吳起領兵和秦人作戰,兩軍尚未擊鼓交鋒,有個士卒克制不住殺敵情緒,不待上級令下,勇猛地衝上前去,殺了兩個敵人回來,吳起下令把這個士卒斬了!軍吏前來勸說:“這個士卒非常勇敢,很有才幹,將軍為什麼要殺掉他。”吳起說:“他雖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觸犯軍紀,就該斬啊!”軍吏等無話可說。這就是用刑“不可不嚴”,罰得要準,懲處要及時。吳起不僅講求重罰,更注重重賞,他將軍功分為“上功”、“次功”,根據不同軍功給予不同獎勵。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賞賜,不只讓為國殺敵立功的個人感到光榮,還讓他全家都感到光榮。在兩千多年前能考慮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簡單的,吳起不愧為偉大的軍事家。
與此同時,吳起還極力獎勵耕戰。史書載:“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也就是禁止士民脫離農耕和行伍,鼓勵士民努力耕種,儲積糧食,這不僅解決了軍隊的糧食供應問題,達到兵精糧足的目的;而且也改善了士民及其家屬的生活,從而解除了士卒的後顧之憂。
吳起還禁止縱橫家到楚國來遊說,以便讓全國更安心變法和搞好生產。

楚國強盛

由吳起領導並得到悼王全力支持的變法,取得了巨大成果。原來“貧國弱兵”的楚國很快強盛起來了。吳起統率楚軍,馳騁征戰,首先征服了南方五嶺一帶的百越部落,使楚國南部的領土,擴展到今湖南和廣西交界的一帶。建國以後,在這一帶出土的楚文物,已充分證明這一事實。接著又在西面打敗了秦國。歷來對楚國威脅最大的是北面的三晉,特別是魏國對楚更是虎視眈眈,威脅最大。楚國在北方的一些土地,如原陳、蔡的一些地方,也被他們占去不少。魏國的威脅,成為悼王的心腹大患,不打敗他們,壓倒他們,悼王寢室不寧。悼王總在尋找機會,希望能戰勝他們。機會終於來,悼王十九、二十年(公元前383——382年),魏、趙兩國為爭奪衛國而交戰,齊國協助魏國,於是魏、齊、衛聯合伐趙,戰況激烈,於趙不利。趙走投無路,便向楚求救。楚國謀臣中有人主張這是三晉內部的事,用不著去管他;也有人主張不如坐山觀虎鬥,也可派點兵去觀望,如果趙快取勝,就幫他一把;不過魏太強,趙要取勝難,當魏快勝利時,就快把兵撤回來,我軍不去和魏拼,免得吃虧。吳起力排眾議,認為這是出兵戰勝魏國的好機會,我們不出兵,魏勝趙後,力量會更強,於我更不利;而我們現在出兵,看來是我們幫趙,而實是趙幫我們,並且現在的楚軍,已足以打敗魏軍,何況還有趙軍幫忙呢?有人認為吳起太狂,說魏還有齊、衛幫忙呢!吳起說:齊、衛並不會真正肯下大力氣,再者他們的力量並不強,只要打敗了魏軍,他們就會自動撤走。

群臣亂王

楚悼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吳起統大軍救趙。吳起分析了當時的戰局,如果直接赴趙,一是路途較遠,楚軍需要長途跋涉;二是魏軍的主力都到了趙地,而自己國內空虛,不如直接攻魏,攻魏薄弱的地方,這樣,既可解趙之圍,又可迅速取得戰果。這一著果然十分靈驗,楚軍攻勢凌厲,前線的魏軍只得趕緊撤回,在州西被楚軍打得大敗。楚軍所向披靡,橫掃中原,一直打到黃河邊;而趙軍也趁勢反擊,占領魏的棘蒲等地。魏軍成了縮頭烏龜,齊軍則跑回老家了。這一仗打出了楚軍的威風,不僅收復了北方原陳、蔡被三晉占去的土地,並又新拓衛一些土地。而且,從戰略意義來看,楚、趙從此修好,趙不再參與魏、韓伐楚,從此也就瓦解了三晉聯盟,實際是楚在魏的後方找到了一個牽制魏的力量。這樣,魏已再不是楚最可怕的勁敵了。正當楚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捷報不斷向郢都都傳來的時候,悼王可能太興奮、太激動了,突然病逝。吳起只得從前線趕回都城,進宮料理悼王的後事。然而,舊貴族屈宜臼、陽城君等人不甘心失敗,認為復仇的時機已經到了,他們糾集在一起,借到王宮對悼王進行悼念之機,喪心病狂地向吳起發起突然襲擊。吳起情知自己性命難保,急中生智,臨死臥伏王屍,並大喊“群臣亂王”,這些瘋狂的貴族,仍未停息,繼續射殺吳起。亂箭射中吳起,同時也射中王屍。

吳起之智

悼王的喪事料理完後,楚悼王的兒子羋熊臧繼位,為楚肅王。肅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新令尹把射殺吳起的貴族統統抓捕歸案,依法懲處。因為按楚國的法律,凡用兵器觸到國王屍體的,一律處死,並罪及三族。除旭城君一個逃走外,其餘70多家都被一網打盡。而這些正是在吳起料想之中的,故《呂氏春秋·貴卒》的作者認為,這是“吳起之智”。

後世評價

楚國當時的情況,就如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大清帝國,處處受到列強的欺侮與凌辱。嚴峻的國際形勢和衰弱的國內現狀,雖然讓楚悼王身心疲憊,焦慮不安,但天性不服輸的他並沒有就此沉淪。他不願眼睜睜地看著疆域遼闊,地大物博的楚國毀在自己的手中,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儘快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了楚國重新煥發新姿,他願意肝腦塗地。楚悼王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他將積貧積弱的楚國與富強無比的魏國進行了認真的對比,通過長時間的分析,他找到了魏國在短時間內就強勢崛起的奧秘:魏文候啟用李悝,通過變法維新,不僅解放了生產力,而且調動了國民參與國家建議和開疆拓土的積極性。
悼王和吳起死,繼位的肅王除掉了那么多舊貴族,這就減少了不少阻力,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王權,政令也就更容易暢通了;同時,緩和了國內矛盾,發展生產也有了一個更安定的環境。但因沒有像吳起那樣有才幹的人物。楚雖然還在穩步發展,卻不再像悼王時有聲有色了。
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前後不過八年左右的光景,卻使楚國從一個貧弱挨打的大國,變成了一個富裕、強盛的大國。這既反映了悼王的遠見卓識,善於用人和敢於用人,又反映了吳起的聰明和才幹,他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是這樣評說的:“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損)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能重用吳起的楚悼王是楚國歷史上一個不甘落後,敢於變革的明君,也是一個值得稱頌的明君。

親屬成員

父親
熊當 ,即楚聲王
兒子
熊臧,楚悼王長子,即楚肅王
熊良夫 ,即楚宣王,楚肅王之弟

史書記載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