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百越之戰,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發動南征的戰爭,該戰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艱難激烈一仗。秦統一六國後,集七國力量發兵五十萬為五軍,開始南征百越。據《淮南子》記載: 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浙江、福建),兩路攻南粵(廣東),其餘兩路攻西甌(廣西)。秦軍分一路攻浙閩,兵力約10萬;分四路攻兩廣,兵力約四十餘萬。
秦始皇發動對百越的戰爭共有三次,主要是秦軍和雒越軍的戰爭,這三次統稱為“秦始皇三征嶺南”。三次戰爭之中最重要和最慘烈的是第一次戰爭。戰爭從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4年結束,共歷時五年。
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領五十多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攻擊閩浙與嶺南,出兵當年就攻下閩浙,攻廣西遭到甌雒軍襲擊而大敗;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嶺南,該戰使百越之地納入了秦的版圖,極大增地強了嶺南人民與嶺北人民的交流,秦始皇在嶺南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趙佗攻甌駱地區。
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戰爭介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戰爭結果,傷亡,影響,史籍記載,
歷史背景
遠古至秦時,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為百越之地,這裡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先秦中原人稱為越人("越"與"粵"通用,亦稱粵人),因其支系部落眾多,故稱為"百越",但百越本身並非民族共同體,其後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大禹(漢族)、雄王(京族)、布洛陀(壯族)、袍隆扣(黎族)等等。百越部落大體分為東越(又稱東甌或甌越)部落、閩越部落、南越(亦稱南粵)部落、西甌部落(有說西甌屬南越的分支)、雒越部落等幾個部分,其中東越部落、閩越部落、南越部落屬漢族先民,而西甌部落、雒越部落則是京族、黎族等民族的先民。東越部落居住在今浙江南部的甌江流域,以溫州一帶為中心;閩越部落的勢力範圍以今福建的福州為中心;南越部落分布於今廣東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區;西甌部落分布於今廣西一帶;雒越部落分布於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物產豐富、幅員遼闊,但由於為山川五嶺所阻隔,遠離中原。
約在戰國前後時期,在廣西大部分地區,廣東的部分地區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這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嶺南地區的社會發展是極不平衡的,特別是在廣東地區,從古國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匯合併存的地方。古國時期,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的東部和東北部則是閩越部落和吳越部落所建古邦國。就某種意義而言,春秋戰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可能要高於廣西地區,主要原因是那裡是多族系、多文化匯集的地方。文化只有交流才有進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交流就必然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正因為是多族系、多文化匯合地帶,就沒有一個權威的、能號令各小方國的政治實體,整個社會是鬆散的方國林立格局。而不像廣西地區,在戰國前後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的相對統一格局。因而在秦始皇統一嶺南戰爭中,第一階段就很快打下廣東地區,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力。而在廣西則打了六年之久,並且是以“伏屍流血數十萬”的代價才能統一廣西及越南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東南沿海一帶遠離中原,被中原人稱為百越之地,這裡居住的人不是主流的華夏族,是眾多部族的統稱。有吳越(蘇南-浙北)、東甌越(浙南-閩北)、閩越(閩北-閩東)、揚越(江西-湖南)、南越(廣東)、西甌越(廣西)、駱越(越南北部-廣西南部)等等,所以合稱百越。百越之地遠離中原,又因被山川隔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百越人仍然像原始社會生活。
早在滅六國以前,秦始皇就已經把百越之地作為統一的目標。秦滅六國之戰結束後不久,秦始皇即派尉屠睢率50多萬大軍出擊百越。針對百越各部居處分散的特點,秦軍採取多路分兵進軍,遇有大敵再合兵進擊的行動方針。秦軍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向東進發,攻取東甌和閩越;中間兩路攻取南越,其一經今南昌,越大庾嶺入廣東北部,其二經今長沙,循騎田嶺直抵番禺;其餘2路入廣西,攻西甌,一路由萌渚嶺入今賀縣,一路經越城嶺入今桂林。
秦軍第一路進展順利,出兵當年就平定了東甌和閩越地區(浙江、福建),設定了閩中郡。其餘4路進攻嶺南的秦軍由於山高路險、河道縱橫,行軍作戰及軍糧運輸極為困難,加之兩廣各部的頑強抵抗,相持3年未能取勝。後來秦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鑿成靈渠,解決了軍糧運輸問題,秦軍才得以順利進軍。
秦軍第三路軍由主帥尉屠睢親自率領,從今長沙宜章南下。公元前218年左右,尉屠睢軍進今廣西桂林一帶,遭到兩廣越人夜襲,傷亡數十萬,尉屠睢戰死。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任囂與趙佗率援軍,經過苦戰,終於征服了南粵和西甌(廣東、廣西),秦在這裡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從此,東至海南,北至向戶,南至越南中部皆歸於秦朝版圖。
秦對百越戰爭在歷史上也叫“秦甌戰爭”,關於秦越之戰,史書上記載比較少,只有《淮南子》等少數書籍中有少量相關記載,這主要的原因是秦將趙佗在公元前214年攻占百越後不久就與秦朝廷貌合神離,在秦末又拒絕派自己手下的秦軍部隊北上與反秦起義軍作戰,封鎖了嶺南與嶺北的聯繫,並在秦滅亡後建立起了南越國。該戰爭雖只有少量史料記載,但是就從這不多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出,這同樣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秦軍統一漢地九州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驚人的。
歷史上之所以也叫這次戰爭為“秦甌戰爭”,主要由於百越土著部隊的最初抗秦聯盟盟主是西甌部落首領譯吁宋(西甌部落的位置在今廣西一帶),其實參戰的百越部落不僅僅是西甌部落,雒越地區的越人武裝也參加了戰爭,但是總指揮是西甌首領譯吁宋,並且主戰場是在嶺南西甌而已。譯吁宋是西甌部族聯盟酋長。
戰爭介紹
第一次
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西越軍盟主);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從這一記述,可知 ,“譯吁宋”和被推舉的那位“桀駿”的職位是有區別的,一個是“君”,一個是“將”。
秦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以及組成,在幾乎所有的史書中都說到秦軍調動50多萬大軍在屠睢的率領下進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乾之水”。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尉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軍50萬征討百越,因為百越各地分散,秦軍兵分五路:第一路由今江西向東進發,攻取東甌和閩越;第二、三路攻取南越,第二路經今南昌,越大庾嶺入廣東北部,第三路經今長沙,循騎田嶺直抵番禺;第四、五路入廣西,攻西甌,第四路由萌渚嶺入今賀縣,第五路經越城嶺入今桂林。如若遇到大敵可合兵後攻取。
第一路秦軍戰事順利,進攻東甌、閩越地區(主要在今福建)的10萬秦軍當年就攻下了東甌和閩越,該路秦軍也許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兩廣戰場(或攻下福建與浙江後留守駐軍在閩浙當地了)。順利的平定了東甌和閩越,在此區域設定了閩中郡,但其他四路秦軍受到地理自然因素,行軍及糧道都很困難。百越地區約有50萬人,適戰青壯年大致有5萬人,百越軍隊是聯合體,其中以西甌國為主。儘管百越土著人員很少,武器也落後,但抵抗情緒非常高,甚至不惜與猛獸為伍,戰事異常激烈。
公元前218年,戰事進展緩慢,且死傷很大,主將尉屠睢心情變得暴躁,濫殺了一些無辜者,引起當地人憤慨,被暗殺。秦軍猶如陷入泥潭,舉步維艱,後來因糧道被百越軍毀去,雙方進入對峙狀態。此戰為秦與百越的第一次戰爭,也是最激烈的一次,秦軍50萬人死亡達到30萬,百越軍5萬人,到最後6000人不到。
甌雒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則幾乎沒有任何史書有比較確切的記載,只能從部分考古資料中看出甌雒軍的人數要遠遠少於秦軍,當時的兩廣總人口數根據有關專家的估計都不會超過50萬,當時能戰的適齡青壯年大致在5萬人上下,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類似“西甌軍人數僅及秦軍十分之一”的說法。但是不管怎么樣,秦軍的兵力是占絕對優勢的,秦軍為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惜代價的。
關於對嶺南戰爭的經過,秦軍的四路40萬大軍雖然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但是戰爭的過程卻令秦軍感到了戰前從未想到的艱苦和壓力,在戰前,秦軍考慮到了糧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考慮到了南方炎熱的氣候對於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軍士兵的不適應;但是秦軍到了嶺南後才發現,戰場環境的惡劣以及敵軍的強大實力與超乎尋常的頑強抵抗精神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書上記載了以西甌部落為主力的軍隊的頑強抵抗,甌雒軍在首領“譯吁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兇悍慘烈的激戰,秦朝大軍步步艱難,節節受挫,損兵折將,遲遲不能進入廣西及越南,在戰爭中,甌雒軍在首領“譯吁宋”戰死後又馬上另選了新的首領,並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甌雒軍甚至不惜隱匿深山與野獸為伍,至死不投降秦軍,並且不斷對秦軍部隊進行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徵調大量民工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水系,確保了秦軍的糧草運輸。另外秦軍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炎熱的氣候,秦軍士兵多為北部人,大部分都為今陝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
第二次
公元前214年,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保障後勤補給後,秦始皇再次召集10萬兵,與剩下的20萬秦軍,任命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再次進軍百越。因為第一次的交戰得出的經驗,秦軍進軍速度增快很多,而且此時百越軍不足6000人,此次秦軍幾乎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領嶺南全境,並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這次進攻,與四五年前不同的是,秦王朝和秦軍將領吸取屠睢在征戰中的教訓,在戰略上採取了“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隨大軍行進,每當秦軍占領一地便將部分移民留駐此處,這不僅使秦軍有了較穩定的後方根據地,同時也使秦軍在人力的消耗中有所補充,而大批的商賈在嶺南的經營,也為軍隊糧餉的補給創造了條件。在這種優勢條件下,秦軍憑著豐厚的糧草和精良的武裝設備,在百越戰場上開始了大規模的征伐,大軍所到之處,兵鋒凌厲,勢如破竹,未費多大力氣就擊潰了西甌部落的反抗力量,占領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地區。隨後任囂、趙佗又揮戈南下,乘勝進擊,一舉擊潰了雒越部落〔文郎國〕,占領了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地區。至此,秦王朝於公元前219年發動的征服嶺南的戰爭,在經歷了四五年波詭雲譎的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之後,終於在公元前214年,以秦軍徹底征服嶺南百越部落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秦軍占領嶺南後,秦始皇很快在該地區設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把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為了鞏固其占領區,防止越人反抗力量死灰復燃,加強對越人的控制,秦王朝採取了軍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並“置東南一尉,西北一侯”,以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和防守。
所謂“東南一尉”,就是在嶺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由掌兵的南海尉專斷一方,加強其軍事應變能力。南海尉駐南海郡治番禺。秦王朝任命的南海尉就是繼屠睢之後率兵擊越的指揮官任囂,為避免分散南海尉的權力,秦王朝決定三郡一律不設郡守,只設監御史主管一郡事務。所謂“西北一侯”,即在嶺南西北方的交通孔道上建築城堡,駐紮重兵,以防西甌人北竄。這裡的侯不是史書中常載的萬戶侯或千戶侯,而是古代探望敵情的哨所,此乃駐兵監視之義。此外,沿五嶺南北還設有很多戍守據點,各郡縣治所及水陸關隘也駐有大量戍卒。這一切措施,目的是鞏固秦始皇對嶺南的占領,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
史籍記載秦始皇除實行戍守政策外,還採取了建立郡縣制;有組織地大量向嶺南移民;開新道,鑿靈渠等等政治經濟措施。
秦軍占領嶺南後,秦始皇很快在該地區設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把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為了鞏固其占領區,防止越人反抗力量死灰復燃,加強對越人的控制,秦王朝採取了軍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並“置東南一尉,西北一侯”,以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和防守。
所謂“東南一尉”,就是在嶺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由掌兵的南海尉專斷一方,加強其軍事應變能力。南海尉駐南海郡治番禺。秦王朝任命的南海尉就是繼屠睢之後率兵擊越的指揮官任囂,為避免分散南海尉的權力,秦王朝決定三郡一律不設郡守,只設監御史主管一郡事務。所謂“西北一侯”,即在嶺南西北方的交通孔道上建築城堡,駐紮重兵,以防西甌人北竄。這裡的侯不是史書中常載的萬戶侯或千戶侯,而是古代探望敵情的哨所,此乃駐兵監視之義。此外,沿五嶺南北還設有很多戍守據點,各郡縣治所及水陸關隘也駐有大量戍卒。這一切措施,目的是鞏固秦始皇對嶺南的占領,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
史籍記載秦始皇除實行戍守政策外,還採取了建立郡縣制;有組織地大量向嶺南移民;開新道,鑿靈渠等等政治經濟措施。
秦統一以前,從中原到嶺南沒有人工開鑿的道路,人們沿著五嶺山脈南北分流的河道往來。這些地方山高嶺峻,鳥道微通,不能行車,成為阻塞南北的天然障礙。隨著秦向嶺南進軍,差遣大量戍卒、罪人,奇技淫巧輩(大概相當於今科技工作者)等賤民修築溝通嶺南的道路,秦始皇三十四年發配有罪官吏在嶺南從事的苦役,主要是築路,所築的陸路就是嶺南“新道”。秦末農民大起義時,任囂囑趙佗“興兵絕新道”,企圖阻止起義軍進人嶺南。趙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可見秦末嶺南“新道”已成為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
所謂鑿靈渠,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擴展,使長江上的船隻可以經湘江,過靈渠,入灕江、桂江南下,取西江東行而抵達番禺,或溯潯江西行而抵布山、臨塵,使水道縱橫的嶺南無所不通。文獻描述秦始皇採取的開新道和鑿靈渠,不僅是當時軍事上的一項重大戰略性措施,在加強嶺南與內地的聯繫,打破嶺南與嶺北的閉塞局面,促進嶺南的開發方面,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所謂鑿靈渠,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擴展,使長江上的船隻可以經湘江,過靈渠,入灕江、桂江南下,取西江東行而抵達番禺,或溯潯江西行而抵布山、臨塵,使水道縱橫的嶺南無所不通。文獻描述秦始皇採取的開新道和鑿靈渠,不僅是當時軍事上的一項重大戰略性措施,在加強嶺南與內地的聯繫,打破嶺南與嶺北的閉塞局面,促進嶺南的開發方面,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
第三次戰爭是趙佗於公元前210年攻甌駱之戰,以撫民為主。歷史學家一般稱這次戰爭是第二戰爭的延續而已。
戰爭結果
傷亡
戰爭畢竟是殘酷的,且不說秦軍在三次戰爭中前後了損失了30多萬人馬,兩廣地區的老百姓也遭到慘重的損失。在歷史資料中記載秦軍在第二次戰爭後的部隊全部留在兩廣駐守。戰後留駐兩廣的部隊有多少人呢?據考證,秦軍出兵百越共50多萬分五路,一路攻取閩浙約10萬(攻下後駐守),四路攻嶺南約40多萬,陣亡30多萬,剩餘約10萬在氣候炎熱的嶺南駐留。這十萬秦軍士兵為嶺南的開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期間,兩廣並不是戰場,此時的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幾乎已經算是獨立出秦王朝,但是在《中國各朝人口》一書中卻記載著在秦末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兩廣登記在冊統計的人口只有40多萬人(統計不排除有漏,實際人口或不止此數),這裡如果扣除那些留下的近10萬秦軍士兵,也就是說這時兩廣的原百越部落從秦甌戰爭前的50萬(史料無記載,專家猜測人數)銳減到30萬人這樣,而這期間兩廣並沒有什麼瘟疫流行的文獻資料,當然也不排除秦人在戰爭結束後還是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從而造成水土不服而人口下降,亦可能是越人或藏或逃到東南亞。
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在兩廣建立的南越國雖然說在建國初期有號稱“百萬帶甲”。但是有歷史專家認為:“南越國總人口最多的時候(大致是漢高祖以後的呂后當政時期)也不會超過80萬人,士兵最多也就在10萬人左右,“百萬帶甲”係為誇張而顯示國威的說法,在最後投降漢朝的時候,南越人口在冊投降的只有40多萬人,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冊記錄內的人口估計也不會超過80萬人。”
公元2年時,嶺南地區的南海、鬱林、蒼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七郡在冊記錄總人口數量為120萬6875人,其中交趾一郡就有74萬6237人,占了七郡總人口的61%。
影響
此後,百越之地被納入秦國版圖,設定為三個郡。為保土安民,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率領大軍留守百越之地。這就為後來趙佗建國稱帝創造了機會。
秦攻百越的戰爭是秦始皇統一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秦朝的版圖,使百越諸部正式成為漢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嶺北及嶺南人民的融合及百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它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發動的這次百越之戰,儘管損失慘重,但是此戰後,百越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中國國土面積增加100多萬平方公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為兩廣的開發和建設奠定了基礎。
史籍記載
- 《淮南子·人間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