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北京青年藝術劇院表演藝術家)

王冰(北京青年藝術劇院表演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冰(1930年-2012年5月19日),表演藝術家,代表作有《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臥薪嘗膽》中的伍子胥等。

2012年5月19日因病逝世,5月23日上午,其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公墓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冰
  • 外文名:wangbing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0年
  • 逝世日期:2012年5月19日
  • 職業:表演藝術家
  • 代表作品:《走向共和》《臥薪嘗膽》《武則天
  • 主要成就:青藝“四大天王”之一
  • 遺作:《建國大業
個人經歷,早期經歷,演藝經歷,遭遇文革,飾演李鴻章,因病辭世,演藝作品,參演電影,參演電視劇,舞台劇,

個人經歷

早期經歷

王冰於1949年初加入華北藝大戲劇系(中央戲劇學院前身),在原北京藝術學院當過台詞老師。後來又到基層工作。在大興做文化館館員。他很愛創作,寫過曲藝、雜文、小劇本、話劇劇本。
王冰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北京青年藝術劇院(現已併入國家話劇院)的台柱子,他主演的舞台劇《保爾·柯察金》,話劇《費加羅的婚禮》《哈姆雷特》,曾演遍中國的大江南北。
王凍的妻子是清華大學的醫生,他們有兩個女兒,一個在科學院搞科研工作;另一個是生意人。在兩個女兒成人的時候,正值“文革”王冰挨批鬥的時期,由於王冰本人一度對當演員心灰意冷,兩個女兒都沒有從事演員職業。

演藝經歷

青藝天王
1930年出生,2000年在《走向共和》中扮演李鴻章時,剛好70歲。演員王冰與劇中李鴻章同齡古稀之年,感悟李鴻章的心路歷程,王凍的生活經歷為他提供了非常好的表演體驗。 王冰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北京青年藝術劇院的台柱子。劇院每年拍兩三個舞台劇,王冰都是男主演,如50年代的舞台劇《保爾柯察金》,在全國巡演了400多場,演遍中國的大江南北;話劇《費加羅的婚禮》,王冰也演過一百多場。在《哈姆雷特》等多部莎士比亞的話劇中,王冰也是男主角,演過幾百場。 1990年王冰退休以後,由於身體原因,便徹底退出了話劇的演出舞台。但王冰時不時地還會在影視劇中客串一個角色。如在電影《父子老爺車》中,王冰扮演一位經理;在電影《最後的貴族》中與盧燕演夫婦,扮演潘虹的父親。在電視劇《武則天》中扮演武則天的重臣狄仁傑;在劉威主演的電視劇《唐明皇》中扮演唐代的名臣宋璟。拍攝電視劇《走向共和》之前,他剛剛在一部18集香港電視劇《蟋蟀四爺》中扮演一位清末初期的賭場老闆四爺。

遭遇文革

王冰回憶:“文革”一開始,我便被列為黑線人物關進了牛棚。理由是我演的角色都是:“大、洋、古”。當時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不知自己錯在哪裡,因為所有的角色都是領導讓我演的,到頭來卻被關了起來,我那時真是心灰意冷,心裡那個煩呀,鬱悶得不得了。原本我的人緣很好的,可是自從被打成黑線人物後,幾乎所有的熟人都不理我了,每每見到我,人家總會低下頭來。可有一天,我們同事的一個小姑娘,見到我以後,她站在我對面看了很久,後來,這個小女孩兒,沖我嘴角微微一笑。這一笑,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別提多感動了,至今還難以忘懷。

飾演李鴻章

表演欲望
2000年,王冰接到電視劇《走向共和》的劇本後,就深深地被劇本所感動了。王冰說:“雖然我年事已高,身體不太好,但是劇本中李鴻章這個人物寫得太好了。十多年前,我演過舞台劇《一代風流》,在劇中,我扮演與袁世凱作鬥爭的主演蔡鍔,那部戲的演出,已經對清末民初的歷史有了初步的認識。在《走向共和》一劇中,編劇以全新的視角,重新看待李鴻章的‘賣國'行為。我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塑造這一全新李鴻章的強烈欲望。”
2001年9月,《走向共和》開拍前,王冰提前一個月進入劇組,看了很多關於李鴻章的書籍,包括《李鴻章的處世藝術》、《李鴻章的從政藝術》,系統地研讀了編劇之一張建偉寫的關於清末歷史的5本書籍。在59集的戲中,李鴻章的戲都在前20集裡。王冰說:“我在劇組中一住就是七個月,能夠堅持下來,還應該感謝劇組對我的關照。由於我是全劇組年歲最大的一位演員,劇組對我非常照顧:派一個特別助理照顧我,還給我吃小灶。”
自從演過《走向共和》這部戲後,王冰一直處於休整狀態。王冰說:“沒有我特別感興趣的戲,我是不能拚老命拍戲的。言外之意就是說,這部戲是讓王冰老人拚命拍攝的。
王冰感嘆:“在《走向共和》這部戲時,很多場戲,我都是從自己的感情存摺里找到了表演根據。”
在劇中,有一場這樣的戲:甲午海戰失敗了,李鴻章被罷官,主戰派大造輿論。一時間,李鴻章成了千人罵萬人恨的賣國賊,李鴻章便躲在一個寺廟裡修身養性,他也一度想過自殺。這 時候,慈禧特別派來一位宮女伺候李鴻章,給他唱戲,陪他玩兒,勸他別消沉。演這段戲時,王冰由於也有過相似的經歷,非常能體會李鴻章苦悶的內心世界。
讓王冰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革”時期,王冰被關進“牛棚”,接受審查的經歷,卻成了王冰塑造李鴻章被罷官後失落心情的生活沉澱。
接拍背景
說起接拍李鴻章這個角色的過程,王老師顯得很愉快。“要說我接這個角色前後過程其實很普通,和一般演員的經歷都差不多。當時有兩部戲想找我,但我看了人物以後覺得不是特別滿意。說句實在話,我今年71歲,也該是退的時候了,所以就不太想演。有一次張黎(《走向共和》導演)上我家,說要看我在《武則天》里狄仁傑的劇照。我就拿出來給他看,看完以後他就同我聊,接著就問我對李鴻章的看法怎么樣。這時我其實已經猜到他大概是要找我演李鴻章。但當時我沒有說我不想演了,反而還就同他聊起李鴻章來。為什麼呢?因為我對李鴻章有興趣。作為一個演員,老的也好,年輕的也好,見到好的角色都還是想演的,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職業病吧。”
王冰王冰
“我是一個演員,演話劇出身,幹了一輩子舞台劇,當中也演過幾部影視劇。雖然說話劇、影視劇有區別、有不同,但藝術的追求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如果說人物塑造不成功,也就是把人物演死了,那這部作品肯定也就是失敗的。所以我當時就放開和張黎聊,一方面表達我的看法,另一方面也了解一下他的看法是不是同我一樣,是不是也是想塑造活生生的人。”
角色理解
“李鴻章這個人,有人講是個賣國賊、大漢奸。這個一棒子打死的觀點我不同意,至少它太片面。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很不好,那就是成者王侯敗者寇。只要你失敗了,人家就都說你這也不行、那也不好。我認為,看一件事,或者看一個人,不能光看結果就完了,還得著動機、過程,這樣看事情才全面。李鴻章的確很不成功,辦洋務沒見多大起效;辦海軍,甲午一戰打得是全軍覆沒;挖空心思地辦外交,可在那割地賠款條約上籤字的基本上就沒少過他。可以說是乾什麼都不好,這中間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當時的環境條件,一是李鴻章的個人原因。”
“環境條件我不用說你也知道,往簡單了說,當時的中國是什麼都不行。在那種環境下,一個唯讀過經史子集的高高在上的翰林元帥都能幹些什麼?說句公道話,就憑他能夠看到當時的中國迫切需要先進技術這一點,就已經很不錯了。何況他還拚命地去做,就更加難能可貴。李鴻章這個人總結起來做的事不外乎兩點,一是‘爭’,一是‘和’。為了軍費、辦廠的經費、先進的技術和清朝的安危,他同翁同龢,同慈禧爭,同外國人爭。但是,一旦他感覺爭不過了,他就開始和,也就是妥協。為什麼妥協呢,這裡面也有不得已的成分在,當然也有他自身 的原因。所以我有時覺得他這人很有點‘忍辱負重’的意思在裡邊。”
“當時我把這些看法一說,張黎就開始激動起來了,說我和他的看法、觀點完全一致。說這話可能有些過,但當時我們都挺激動的,兩人就越說越投機。後來就著劇本。我演戲到現在,很少有劇本拿到手裡就一口氣從頭到尾讀完的。可這次我就真的一口氣讀完了劇本。讀完了以後我只有一句話,那就是:‘這個本子征服了我’。的確是這樣。它是以一種全新的歷史視角、新的觀念來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且相當真實,藝術的真實,所以非常吸引我。這樣,我就接了這部戲。”“可是接了之後心裏面又有點發虛。雖說對於演員來講每一個角色都是挑戰,但這次的要求和壓力太大了。我個人認為:《走向共和》裡面,慈禧、李鴻章、袁世凱這三個角色是最難把握的。這三個角色只要有一個走樣,這部戲就砸了,真的!所以就有些擔心。擔心歸擔心,戲還是得演。要是沒難度,大家都能演,還找你幹嗎?作為一個演員,我堅信一點:只要吃透了人物,沒有演不好的。有人說我老了,我就想當年李鴻章不也是七十幾歲嗎,他能那么活我還不能那么演?”

因病辭世

表演藝術家王冰,於2012年5月19日5時30分,因突患肺部感染醫治無效在京去世,享年82歲。2012年5月23日上午,在八寶山公墓舉行了王冰遺體告別儀式,王凍的家人和生前所屬單位的領導出席了儀式。
國話院長周志強代表劇院參加了王凍的追悼會。王冰家屬則向國話表示,葬禮一切從簡,低調進行。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上世紀50年代的演員隊伍中,曾有“四大天王”之說,他們是王培王瞳、王冰和王尚信。王冰一去世,當年的“四大天王”就全部辭世了。

演藝作品

參演電影

共3部

參演電視劇

共9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