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

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劃分為八類資源和23個指標,這些指標的總和構成了綜合國力。如何界定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義和計算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綜合國力
  • 外文名: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 適用範圍:每個國家
  • 分類:綜合指標
  • 排名第一:美國
  • 構成:8大資源和23指標
原理,分類,經濟資源,人力資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知識技術,政府資源,軍事實力,國際資源,中等強國,計算方法,套用,

原理

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 et al,2000)將國家實力定義為兩個分量相互作用的產物,即一個國家在給定時間上具有掌握經濟創新周期的能力,並利用這種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軍事能力,反過來創造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加強現存的經濟優勢,也為保持國家的戰略優勢以及從國際體系中獲益提供基本條件。概言之,綜合國力可以簡單地定義為一個國家通過有目的的行動追求其戰略目標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s)定義為一個國家實現本國戰略目標所可以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性資源, 它們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 也反映了該國的綜合國力。國際關係學者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Waltz,1979)把實力定義為各種能力的分布。實際上,綜合國力就是國家戰略資源的分布組合,被動員和利用來實現一個國家的戰略目標。我們所稱的綜合國力,一般指的是各類國家戰略資源之總和;而國家戰略資源一般指的是某一類戰略資源。

分類

國家戰略資源應當包括那些資源呢?米歇爾·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提出了五大要素資源:即物質資源(Physical Resources);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知識資源(Knowledge Resources)和資本資源(Capital Resources)。
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劃分為八類資源和23個指標,這些指標的總和構成了綜合國力。

經濟資源

經濟資源是指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規模通常按本國貨幣計算的GNP來衡量,所謂GNP是指居民創造的全部增加值,加上(或減去)不包括在產出價值中的稅收(扣除補貼後的),加上來自非居民的主要收入(僱工補償和財產收入)的淨收入之和。GNP也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和非居民的主要收入。通常有兩種計算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按官方或名義匯率計算,這種方法經常低估開發中國家經濟實力,而高估已開發國家經濟實力;第二種方法,即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方法。所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指1美元對於國內的GNP具有與美國美元對美國的GNP或GDP相同的購買力。有時,按照這一方法換算的美元被稱為國際美元,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推行的國際比較項目(ICP),以1993年為基礎,對118個國家計算,使用了PPP換算因子來估計世界各國人均GNP和人均GDP國際美元值。

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特別是獲得教育的機會和能力被視為經濟成長過程中決定性作用。通常,人力資本用人口受教育年數來表示,受教育年數愈多,勞動力工作技能就愈熟練,勞動生產率就愈容易提高,促進經濟的增長,開發中國家豐富的人力資本更易於吸收和使用從已開發國家引進和擴散的新技術(Barro and Lee,2000)。反映一國人力資本總量包括兩類重要衡量指標,一是人口數和勞動年齡人口數,如15-64歲人口;另一是人力資本, 通常用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來表示,該指標引自美國哈佛大學拜羅和李(Barro and Lee)的全球教育資料庫,中國數據引自歷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這兩類指標可以構成一國總人力資本, 定義為勞動年齡人口與平均受教育年數的乘積, 也可以定義為勞動力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的乘積。勞動力是滿足國際勞工組織(ILO)確定的經濟上有活力的人口定義的人群組成的,他們包括在特定階段為生產商和服務提供勞動力的人們,既包括從業人口,也包括失業人口。女性估計數不具備國際可比性,因為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大多數勞動力中的女性幫助乾農活或是在其他家庭企業從事無報酬的勞動。從總體上說,勞動力包括軍人,失業者和初次找工作者,但不包括家務勞動者和其他無報酬服務者以及在非正規部門工作的人員,在勞動力的範疇里,也包括在獵頭公司的運作下流動的高階勞動力資源。

自然資源

通常是指主要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質量,可及性和成本。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必要條件,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成為經濟成長的限制條件或上限(Upper Limits),同時自然資源具有邊際收益遞減性質,開採和利用的生態成本和外部成本相對高。另外不同資源在不同發展階段作用大為不同,但都會先後呈下降趨勢。相反知識資源的作用愈來愈大。包括四大指標,一是農業種植面積,是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所定義的臨時性和永久性占用耕地,永久性農田和牧場的總和;二是淡水資源,包括國內河流流量,從降水中得到地下水以及從其他國家流入的河流流量;三是商業能源使用量,是指其消費計算方法,本國產量加進口量和庫存變動量,減去出口量和從事國際運輸船舶和飛機的使用燃料,該數據不包括燃料木材、乾燥的動物和其他傳統燃料使用;四是發電量,是指在電站的所有發電機組的終端測量的。除了水電、煤電、油電、天然氣發電和核電外,還包括由地熱、太陽能、風能、潮汐和浪潮等能源類型的發電,以及可燃性可再生物質和廢棄物的發電。發電量包括僅為發電而設計的電廠和熱電聯合廠的電輸出量。

資本資源

按照哈佛大學米歇爾·波特對資本資源的定義包括三類指標,一是國內投資總額,一個國家經濟中對固定資產追加的支出加上存貨水平的淨變化;二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它是指為獲得在一國經濟中經營的某個企業的長期權利權益(10%和更多的有表決權的股份)而投資的淨流入量,它有別於投資人,這是國際收支中股本、收益再投資、其他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的總和;三是股票市場市值,也稱為資本市值,是指所有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資本市值的總和,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規模。在本文中我們是將國內投資總額換算成PPP國際美元,其他兩項指標仍按現價美元計算。

知識技術

我們視為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特別是在21世紀世界進入知識社會與信息社會,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知識技術資源包括五個方面的指標:一是科學論文數,包括大約有4800種國際學術刊物所發表的論文,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二是本國居民專利申請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三是個人計算機使用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套用新技術能力;四是網際網路主機用戶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信息傳播能力;五是政府用於R&D(研究與開發)支出額,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潛在的知識技術創新能力。上述五項指標充分反映了在資訊時代條件下,促進知識創新與傳播,技術創新與普及的基本情況。

政府資源

這裡由於受可計算指標的限制,我們僅採用了一項指標,即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包括經常性和資本性支出,也包括商業服務和社會服務支出,不包括非金融公共事業和公共機構。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主要是中央政府)動員與運用資源的能力。

軍事實力

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該國對內保持社會穩定,制止國家分裂內部能力,也反映了該國對外尋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外部實力(External Power); 同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種“產出”,(Ashley Tellis et al,2000),是極其重要的國家戰略資產,因為軍事實力不僅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顯函式, 也是國家意志的一種表達函式。它包括兩類指標,一是軍費開支,它包括國防部的軍用開支以及其他部的開支,不包括國防部的民用開支;二是武裝部隊人員,指現役軍人(包括準軍事人員)。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個指標無法反映軍事資源的質量。

國際資源

它包括四類指標,一是出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二是進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三是著作權和專利收入額;四是著作權和專利支出額;五是淨外國直接投資,這已經列在資本資源中。前兩個指標反映一國利用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後兩個指標則反映一國創造和利用國際技術的能力
國力排名
結果顯示:(2018年)
NO1:美國
美國龐大的經濟、文化、科技和軍事影響力貫穿了整個20世紀,是世界上已開發國家之一,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等。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航天、科技、教育均位於世界第一且遠超其他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同盟國一同獲得勝利,並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後,終於拖垮蘇聯,成為現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當今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政治實力、科技創新、軍事技術力量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都是無他國能比擬的。美國的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係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僅有包括朝鮮在內的6個國家沒有派入)。同時是世界第一體育強國。國土面積排行第四。
NO2:俄羅斯
國土面積排行第一,國際影響力世界第二,豐富的自然資源,強大的軍事實力,世界最大核武國。世界經濟強國,軍事工業發達,橫跨十個時區。輕工業嚴重低下已經拖累到重工業,但強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傳統的工業強國地位已經改變。1999至今數年間,憑藉著較高的石油價格和疲軟的盧布,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再度復甦,平均每年增長6%。這次的復甦,再加上新政府對基礎經濟進行的改革,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570億美元恢復增長到約75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到1822億美元。2017年人均gdp達到10743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是突破了2800億美元儲蓄大關,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外匯儲蓄的國家之一。目前俄羅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輸出國。俄羅斯是傳統軍事強國。沙俄時期就是強調軍事強國的策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力量,為有世界影響的第二大軍事強國。金磚五國成員國之一。
NO3:中國
巨大的經濟總量(827122億元,2017年),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世界第二人力資源強國、世界第二體育大國、世界第三軍事強國、世界第二科技強國。龐大的軍事力量和巨大的世界影響力,擁有核武器,中國的軍事武器是用於捍衛國家人民利益和領土完整的。軍事工業的科技水平,管理,技術都在高水平。豐富的自然資源,較大的領土縱深,遠大的國際影響力,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強大的軍事實力,較好的國家形象,軍事科研水平和軍事裝備先進,國民軍事訓練好,節能環保技術發達,世界第二人力資源強國,人口問題也是我國的主要問題,人均GDP8826美元(2017),離已開發國家還很遙遠。經濟力量:中國具有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具有健全而獨立的工業體系。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製造國。
NO4:英國
發達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強韌的軍事實力,遠大的國際影響力。經濟力量在大國中處於前列水平,它是一個已開發國家,是世界上前六大經濟體,是世界第二大海外資產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語言是世界通用語之一,直接使用人數排行第二(僅次於漢語)。英國在語言,文化,政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響力,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仍然是大英國協組織的首腦,和其他15個大英國協國家的國家元首。英國的外交影響力是巨大的,例如:英國公民可以獲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免簽待遇。擁有核武器。海軍龐大,具有在全球大部分的地域投擲兵力的力量。英國的軍事工業健全而發達,軍隊先進武器普及率相當高。
NO5:法國
發達的經濟水平,強力的軍事力量和科技。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基礎穩健,工業先進,旅遊,文化等產業發達。勞動力單位時間創造財富最多。科技水平高。教育較好。
軍事工業全面,軍事科研水平高。有獨立的作戰指揮能力和作戰系統。具有在遠距離地域投擲兵力的力量。擁有核武器。是世界上已開發國家之一。
NO6:德國
極其強大的經濟水平,巨額的海外資產,先進的軍事科技,極高素質的國民,較好的國家形象。德國是世界經濟強國。農業基礎好,交通發達。教育極好。國防政策的最高目標是確保德國的和平、自由和獨立,並規定聯邦國防軍是一支純粹防禦性軍隊,實施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不掌握和謀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多國在德仍有少量駐軍。但其軍事科研水平和軍事裝備先進。國民軍事訓練好。同時是個體育強國。
NO7:印度
龐大的軍事力量,較大的領土空間,巨大的發展潛力。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每年經濟以 7%以上的均速增長,是世界第 二或三位的軟體大國,綜合國力增強速度,在新興大國中僅次中國; 到 2012 年底印度成長為世界五個亞超級大國之一。 印度一直保持著巨額的軍事採購, 計畫在未來 5 年內採購 300 億美元以上的軍事 硬體和軟體。金磚五國成員國,是世界上較強的開發中國家之一。
NO8:日本
巨大的經濟總量,先進的軍事技術,較高素質的人口,科技發達。世界前列的經濟、人力資源強國。擁有較為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文化產業。工業生產發達,節能技術發達。對外市場依賴較強。軍事工業的科技水平,管理,技術都在較高水平。是世界上已開發國家之一。
NO9:加拿大
國土面積排行第二,豐富的自然資源,發達的經濟。經濟力量:經濟發達,與美國互為最大貿易夥伴;是較已開發國家中唯一一個石油 淨出口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大量高質量的移民,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 作為北約的重要力量和美國的傳統盟友,其軍事武器先進,科研水平發達。唯有軍事工業不健全。也是世界上已開發國家之一。
NO10:巴西
龐大的領土面積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成長速度較快,較多的人口。
經濟力量:豐富的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為巴西帶來了經濟的迅速增長。巴西人 擁有世界重要的鐵礦石和石油等重要資源和能源出口國, 擁有世界最大鐵礦石生 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該公司保有鐵礦石約 40 億噸;咖啡產量世界第一;擁 有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流域面積最大的 河流(亞馬孫河)、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熱帶雨林);這些令人 羨慕的自 然資源將為巴西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軍事力量並不是很強大,但發展迅速,這幾年巴西政府加大了軍購。同時是足球強國。金磚五國成員國,也是世界上較強的開發中國家之一。
綜述
黃皮書認為,綜合國力的發展是個全面的過程,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於硬力的強勁,根本在於國力資源的強勁,需要科技、人力資本這些高級生產要素的不斷提升,僅僅靠人口眾多就成為國力強國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力資源是根本因素。各國的國情國力發展狀況不同,提升綜合國力的重點也不同。總體上看,綜合國力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綜合國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國力系統中各要素的均衡發展,另一些方面需要搶占科技進步的制高點,發展在全球創新系統中的領先產業,誰擁有這些條件,誰將成為未來的國力強國。

中等強國

以下是一個中等強國列表,所有被列出的國家皆被學者或專家承認其中等強國的地位。
法國中國英國美國俄羅斯都是大國,而非中等強國,全因其軍事和戰略地位顯赫,以及其有核國家、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而美國更加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有些學者或專家也認為德國日本都是大國,而非中等強國,原因是其卓越的經濟實力,以及在國際間擁有不小的影響力。而中等強國和大國之間的重複國家,以及中等強國和小國之間的重複國家,證明中等強國的邊界定義模糊。

計算方法

衡量和評價綜合國力需要發展一種能夠廣泛套用且具有可度量性可比較性的新方法。這裡首先介紹傳統的計算公式和方法,然後介紹作者發展的一種多指標的綜合國力動態方程和計算方法。
1.傳統的計算方法 
這裡有必要對以往計算國力的方法作一簡單的介紹。
克勞斯·克諾爾
(Klaus Knorr,1956)提出的國家實力含義包括經濟能力,行政競爭性和戰爭動員能力。這是最早的綜合國力方程,人們已經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僅是經濟實力,儘管它是國家實力的基礎。
克勞福德·哲曼
(Clifford German,1960)提出國家實力指數方程:
G=國家實力=N(L+P+I+M)
式中N為核能力;L為土地;P為人口;I 為工業基地;M為軍事力量規模。該方程是以核能力為中心的國力方程,一個國家的實力是與擁有核武器能力成正比,它反映了在冷戰和核時代條件下,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特殊重要性。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大國都在拚命發展核武器,以其作為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和戰略手段。
維·福克斯
(Wilhem Fucks,1965)提出一個非線性國力方程。該方程考慮三類變數:一是人口規模(P);二是能源生產(Z);三是鋼產量(Z1)。其方程為:
M=(P^2)*Z
M=(P^(3/2))*Z1
該方程是以工業化時代的傳統資源為基礎,其主要國家戰略目標是全球獲取更多的能源,大幅度提高本國的工業生產能力。
雷·克萊因
(Ray Cline,1975)提出如下國力方程:
P=(C+E+M)*(S+W)
式中C為土地和人口;E為經濟實力,包括收入+能源+非燃料礦產資源+製造業+食物+貿易;M為軍事能力,包括戰略平衡+作戰能力+激勵;S為國家戰略係數;W為國家意願, 包括國家整合水平,領導人能力,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戰略。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國力方程,方程的第一部分是客觀實力或硬實力,方程的第二部分是主觀實力或軟實力,而綜合國力是兩者的乘積。反映了研究者對軟實力的重視,但是如何計算軟實力是比較困難的。這種方法曾被美國軍方用來評估國際系統的長期趨勢。
美國蘭德公司泰利斯等學者首次提出了在後工業化時代衡量國家實力的方法。他們認為傳統的指標和方法無法反映信息化條件下的國家實力。文中大量介紹了許多新概念,但是沒有給出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
傳統的方法是將各國的主要指標按排序法(Rank-Ordered Scores)排列,並沒有給出指標的實際差距和相對變化,這種方法還是半定量方法。我們希望發展一種定量計算方法能夠比較全面地動態地客觀地觀測世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相對變化的軌跡。
2.本文計算方法和特點 
本文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是:
NP=∑(ai*Ri)
式中NP為綜合國力;Ri為某種資源占世界總數比重;ai為某種資源的權重。當考慮時間變數時,綜合國力動態方程是:
NP(t)=∑(ai*Ri(t))
對本文的計算方法的特點,我們作4如下說明:
第一,本文採用無量綱的比重法,計算各國主要資源占世界總數比重。首先本文所研究的綜合國力是指相對國力,我們更關心一個國家相對另一個國家,其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是相對上升?還是相對下降?其次在使用20多個指標計算綜合國力時,各指標單位各不相同,無法相加,使用比重法,則避免了上述問題,具有可加性,即將不同指標單位轉化為統一單位(百分比),構成綜合國力,同時具有可比性,即進行國際比較和歷史比較。
第二,本文定義了八種戰略資源,使用了23個主要指標,構成一個可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的戰略資源和綜合國力。
第三,對不同指標採取不同的權重,以反映不同戰略資源的重要程度。例如,在知識時代或資訊時代的戰略資產大不同與工業化時代的戰略資產,前者主要是知識技術信息等新興戰略資源,其作用在迅速上升;後者主要是土地糧食能源鋼鐵等傳統資源,其作用在不斷下降。本文對知識技術資源給予相當高的權重(見表1)。
第四,該方程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動態國力方程,不僅可以反映一國的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與他國的相對實力,而且還可以反映它們之間的動態變化。
本文計算數據來源主要使用世界銀行《2000年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該資料庫擁有206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1960-1998年500多個經濟社會指標。人力資本(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是使用了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拜羅和李的全球教育資料庫(2000)。

套用

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當今世界舞台上一個非常突出和普遍的現象。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以寥寥數語概括:"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
"5.31"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又科學分析國際形勢,說明了"形勢逼人,不進則退"的道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所以,正確認識和對待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是我們認識當今國際戰略形勢,把握中國發展和對外關係主動權的一個重要方面。
1、綜合國力與國家地位和國際關係
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生存、發展以及對外部施加影響的各種力量和條件的總和。它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以及其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等基礎實力。綜合國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種因素、各個領域的總和,也是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統一。綜合國力實際上也就是國家實力,但之所以更多地稱綜合國力,主要目的在於強調它不是指單個的某個方面的實力,而是指綜合性的實力。
綜合國力的大小強弱,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它滿足國民需求、解決國內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在根本上決定著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每個國家,都不能不以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為追求的目標,因而,也總是在客觀條件所許可的範圍內,用各種方式,盡最大努力發展自己的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它表現在:隨著歷史條件、內外環境的變化,綜合國力,包括單項實力和綜合實力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綜合國力由潛在形式向現實形式轉化的情況不同,因而在一定時期綜合國力的表現也就不同;綜合國力的作用範圍也經常變動,因而其構成和狀態也有所不同。比如說,經濟資源,是一個國家極為重要的基礎實力,但它只有在得到合理有效的開發後,才能從潛在的實力轉化為現實的實力。轉化前後它所的實際作用是不一樣的。
由於這種變動性,綜合國力也就是相對的。縱向,相對於國家自身不同的歷史時期;橫向,相對於特定時期國際體系中的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的荷蘭較之17世紀更為富有,卻失去了大國地位。這是因為它的近鄰英國和法國擁有更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20世紀的英國較之處於世界巔峰時的維多利亞時代擁有更多的財富,卻淪為二流國家,原因是不少西方國家的實力超過了英國。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往往突出地表現國際競爭力上。所以,國際上已經比較普遍地重視對國際競爭力的測定,相應地,愈加重視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問題。世界上比較早地對國際競爭力進行研究的兩個機構是國際經濟論壇和瑞士國際管理髮展研究院。國際經濟論壇在1994年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將國際競爭力定義為"一國一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瑞士國際管理髮展研究院則認為,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市場經濟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下,與世界整體中各國的競爭比較,所能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的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系統能力水平。它提出影響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八大因素是:
(1)國內經濟實力,指一國經濟力量的整體評估;
(2)國際化程度,指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程度;
(3)政府影響,指政府政策對競爭力的有利程度;
(4)金融實力,指對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質量的整體評估;
(5)基礎建設,指投資源與制度滿足企業基本需求的程度;
(6)企業管理能力,指企業管理在創新、獲利和應變等方面的表現;
(7)科技實力,指科學和技術的能力以及在基礎和套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
(8)人力資源,指擁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這八個因素中,每個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個指標,特別是人力資源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獵頭顧問鐘克峰先生是此類觀點的積極倡導者。瑞士國際管理髮展研究院每年都以此模型對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進行評估,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所謂提高國際競爭力,其重點和焦點也越來越集中在這些方面。所以,對這些指標和內容,我們必須給予密切的關注,著重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使我們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地有所提高。
我國的綜合國力到底有多強?這些年來,國際上的分析評價眾說紛紜,90年代中期的"中國威脅論"曾一度在西方國家甚囂塵上,宣揚中國的發展會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造成威脅,有意在世界上特別是中國的鄰國中製造緊張氣氛。但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所產生的輻射連帶效應,特別是對亞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的貢獻,這種"威脅論"不攻自破。轉眼間,"中國無用論"(典型代表是去世不久的西方經濟學西格爾所著的《中國無關緊要》)又在一些國家、甚至在中國國內蔓延。西方國家又出現了所謂的"中國崩潰論"。美國《中國經濟》季刊主編斯塔德維爾在《中國夢》中,把中國經濟比喻為"一座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出版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更是聳人聽聞地鼓吹:"與其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還不如說中國正在崩潰。"這種觀點誇大了中國經濟中的某些問題,對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和前景的評估嚴重扭曲,基本上不符合中國的實際。
綜合國力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地位及其影響。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國力衰退,便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1842年至1949年,中國歷屆政府共簽訂了1175宗不平等的條約、協定、章程和契約。僅從1840年開始的戰爭賠款和從1894年至1937年支付的利息,就分別達到13億兩白銀和7.29億美元。國家利益由此受到極大損害。冷戰後,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大為下降。其經濟規模只相當於蘇聯最後年代的一半。
正因為綜合國力具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每個國家都高度重視自己綜合國力的發展和提升。同時,由於綜合國力的大小是在比較中相對而言的,所以每個國家都力求占據最有利的地位,擁有相對於別國更大的優勢,因而,相互之間也就必然要展開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構成國家相互之間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國際關係。
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綜合國力競爭的方式、規模、程度有不同的特點。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通訊手段的不斷改進,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一個國家的利益已經不僅僅限於自己的國境線之內,而是越來越多地表現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之中,包括經濟的聯繫、政治的聯繫、科技的聯繫、文化的聯繫、軍事的聯繫等等。不同國家常常在這種相互聯繫中體現和實現著自己的利益。這種"聯繫利益",既包含有共同的利益,也包含有衝突的利益。共同利益構成合作的基礎,衝突利益構成矛盾的基礎。無論追求何種利益,為了謀取更大的份額,相互之間都必然要展開激烈的競爭,從而,也就構成了我們常說的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未必會比19、20世紀更多地採用軍事甚至侵略的方式,但比起以往一個國家的利益和實力主要靠自己內部發展的情況來,其範圍無疑要更廣,方式要更多,程度當然也更為激烈了。
2、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的新特點?
認識綜合國力的競爭,首先要認識這種競爭的內容和特點。冷戰結束之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上綜合國力的競爭及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經濟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中心內容。
國際競爭的目的,說到底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而競爭的得失成敗也必須以經濟實力為後盾。冷戰結束之後,經濟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上升,因而,經濟的競爭也就成為國際競爭中最主要的內容。每個國家都在大力發展自己的經濟,都在努力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也都在用各種方法提高自己在經濟上的競爭力。
由於單靠國內的資源和市場已經不足以擴大自己的經濟規模,所以,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大國,都力圖在世界範圍內爭取獲得更多的投資、更多的技術、更多的出口市場、更多的貿易順差。許多國家都調整了外交工作的重心,確立了外交為經濟服務的戰略。政治家們出訪往往都喜歡帶上企業家同行。爭取大筆的訂貨、工程、服務貿易以及優惠的市場準入條件,往往是外事活動直接的目標。為了經濟上的利益,貿易爭端甚至貿易戰也屢見不鮮。跨國公司不僅在經濟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政治上的影響也非同小可。美國經濟學家說:跨國公司在當今世界的作用是,控制不用武力,財力勝過槍炮。在經濟合作和競爭的同時,如何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也成了更加突出的問題。情報工作瞄準了商業秘密。防範金融風險成了一大課題。
第二,國際政治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目標。
美國作為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力圖保持自己龍頭老大的地位,發揮所謂"領導者"的作用。霸權主義有增無減,連美國自己的人以及它的盟友,都批評起它的"單邊主義"傾向。世界其他大國不願生活在單極世界之下,於是大力推動多極化進程,也就是努力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相互之間也就構成了縱橫捭闔的複雜關係。其中,有合作,也有競爭。有爭奪,也有交易。有的國家,把謀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當作政治上的重要目標;有的國家,力圖在某個地區發揮重要的政治影響。對各種國際組織中的席位特別是領導職位,當然更是當仁不讓。對一些熱點地區、熱點事務,也力圖發揮自己的政治影響,以便使事態朝更加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第三,科技的創新和率先突破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
科學技術的實力和水準,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又給予其綜合國力以強大的影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因而對於經濟的貢獻率也越來越高。科學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種產品的競爭力,有時甚至能帶動或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提供著基礎和動力。因此,科學技術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誰占據了它,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所以,在國際競爭力的計算中,往往包含著較多的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如科技人員的數量及比例,所申報的專利數量,在刊物發表的論文數量等等。大凡有一定基礎的國家,都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國家都瞄準科學技術的前沿問題,制定了不同類型的科技發展規劃或項目計畫,投入較大的物力財力,組織科技人員攻關,並加速向現實的生產力轉化。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項目上,如基因工程、納米技術、數位電視等方面,不僅在比水平,而且在比速度,比實現商業化的時間。
第四,軍事力量仍是綜合國力競爭中具有威懾性的手段。
軍事力量是構成國家實力諸要素中的一個重要的帶有威懾性的因素。在國際關係史上,國力的競爭,其重點以及直接的表現,往往是軍事力量的競爭。冷戰結束之後,軍事鬥爭曾經一度有所緩和。情況又有所變化,軍事鬥爭在國際政治中的表現和影響又突出了出來,並有了一些新的特點。其表現:
一是軍費開支明顯增長。特別是美國等國,軍事預算和撥款的數量直線上升;二是核武器競賽抬頭。美國研製部署國家飛彈防禦計畫和廢除《反飛彈防禦條約》,大大刺激了世界範圍的軍備競賽,一些中等國家也加緊研製核武器;三是高技術武器競賽成為新的熱點。美國等國家大力開發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如信息化作戰平台、精確制導武器、航天武器、隱形武器、夜視器材,以及其他新概念武器。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成為它們試驗新式武器的最佳場所;四是軍火交易日益擴大。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武器貿易出口國,占世界武器銷售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俄羅斯等國也放寬對武器出口的限制,擴大在世界軍火市場上的份額;五是謀求軍事優勢,不斷進行軍事上的較量。一些熱點地區,軍事衝突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一些世界大國,動輒以武力干預相威脅。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成為當代運用軍事手段的主要方式;六是軍事與政治結合得更加緊密。軍事手段直接服務於政治目的;在政治鬥爭的同時穿插運用軍事的威懾。政治與軍事以及其他手段綜合運用,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
第五,文化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愈益突出的一個方面。
文化是軟國力,但其作用並不"軟"。一定的文化,對於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維持,對於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和凝聚力,對於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及其能力,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強調文化也是一種力量。
世界不同國家之間,圍繞著文化的傳播與封鎖、擴張與抵制、消亡與保護等等,展開著複雜的較量。像美國這樣的少數國家,藉助於經濟力量和先進的傳播手段,大力進行以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文化擴張,對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有人說,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已不再是地里的農作物,也不再是工廠里製造的產品,而是批量生產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體等等。面對美國文化的大舉入侵,許多國家憂心忡忡。小國弱國,對強勢文化的擴張無能為力。而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則以不同方式起而捍衛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國為首的法語地區,舉起了捍衛法語文化的旗幟。文化之間的合作、融合與競爭、衝突,呈現著一種複雜的狀態。
第六,人才和人的素質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內容。
傳統的帶有基礎性的競爭,往往是資源的競爭。但在當代世界,除了少數戰略性資源外,一般的物質資源在國家實力中的地位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質作為一種人力資源,其作用和地位上升。再加上較之以往,人才的流動性、包括在世界範圍的流動性大大加強,所以,人才的競爭,在當今世界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人力資源專家鐘克峰先生認為,國家之間的高階職業經理人、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將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許多國家都把教育作為國家發展和振興的基礎,大力培養人才。有實力的國家,則用吸引留學、提供較好的工作條件和較高的工資等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級人才。許多開發中國家的人才,紛紛流向已開發國家,甚至一些已開發國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國。為了爭奪人才,很多國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採用了很多辦法。商業化的各種"獵頭公司",比如烽火獵聘公司也大量出現,活躍在人才競爭的最前沿。
總之,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在各個領域日益激烈地進行。我們只有清醒地看到這種競爭,認真研究它的態勢和特點,積極採取應對的措施,才能掌握自己發展的主動權,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怎樣認識、對待和參與綜合國力的競爭? 
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無時無刻不在世界的舞台上乃至我們的身邊發生。我們必須科學地認識它,正確地對待它,勇敢地參與它。
第一,要看到,競爭與發展相輔相成,構成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和主題。要發展,就要勇敢地面對和參與國際競爭。
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問題或主題之一。發展,是怎樣構成的?呈現著一種什麼樣的態勢?如果把競爭與發展聯繫起來,就可以看到一幅活的、動態的三維圖景。
首先,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在爭取發展。也就是說,都在試圖通過建設,通過各種資源的組織和利用,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發展,是競爭各方的總體願望和要求。發展,也構成競爭的方向和主流。
其次,這種發展,又不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單線條的獨立的發展,而是多線條的橫向交織中的發展。橫向的交織就構成了競爭。所以,發展的過程始終伴隨著競爭。每個國際社會的主體,都試圖比別人更快、更好地發展,都試圖走在別人前頭,占據有利的地位,超越別人的發展。因此,發展是在競爭的過程中實現的。
發展,充滿著競爭;競爭,推動著發展。這就是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基本特點。
所以,中華民族要發展,就不能不面對世界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現實;反過來,要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舞台上站穩腳跟,歸根結底,在於自己的發展。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展。江澤民同志說:"二十多年來,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全體人民的擁護,我們經得起國際國內各種風浪的考驗,我國的國際威望和影響不斷提高,都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密切相關。""繼續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們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要靠發展;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要靠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履行我們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國際責任,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也要靠發展。還是那句話,財大才能氣粗。" 所以,面對國際競爭的根本之策,就是兩個字:發展。或者說:立足發展,加快發展。
第二,要看到,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總體上是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態勢。要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姿態。
世界的發展原本就是不平衡的。而相互之間的激烈競爭,作為一種強烈的催化劑,無疑更加劇了這種不平衡。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誰發展的動力大,誰競爭的意識強,誰的體制和機制順,誰能較好地利用各種條件和資源,誰的發展速度就快,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誰就能顯示出比較的優勢。大家都在前進、都在發展,誰不發展,或者誰發展的步子慢了一些,誰就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誰就會落後。
日本,戰後曾經創造了經濟成長的奇蹟。1950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09億美元(按現價匯率計算),居世界第7位,相當於美國的3.8%。到1988年,已經超過蘇聯,躍居世界第2位。但從1991年以來,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經濟開始出現衰退。雖然總量仍保持世界第2的地位,但1992-1997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不到1%,是經合組織國家中增長最低的國家。迄今仍然沒有走出衰退和低迷的狀態。
美國,二戰後登上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其經濟規模一度達到世界的50%。60年代後趨於衰落。80年代後經濟逐步回升,其規模保持在世界的1/4左右。在經歷了90年代初的短暫低迷後,從1992年3月開始,保持了連續120個月的增長,創造了連續增長時間最長的記錄。但從2001年3月開始,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受美國影響,歐盟15國的經濟增速大幅放緩,本來就疲軟的日本經濟更加低迷。由於安然、世界通信、默克等公司的假賬案暴露,美國經濟正在遭受新的打擊。
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由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劇變,經濟遭受空前破壞,無論總量還是增長速度,都大幅度下滑。俄羅斯1992年的下降幅度達到14.5%。隨著制度轉型的開始完成,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回升的勢頭。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1999年,俄羅斯的GDP增長率由上年的-4.9轉為5.4,成為經濟由衰轉振的重要轉折點。2000年達到8.3,2001年仍保持在5.8。匈牙利1998年至2001年一直保持在3.7到5.2之間。烏克蘭2000年由負增長轉為增長,增幅達到5.8.2001年進一步達到8.2.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世界的競爭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一個永恆的現象。誰擁有發展的條件,誰抓住了機遇,誰作出了科學的抉擇,誰就能獲得較快的發展。誰稍有懈怠,誰稍有失誤,誰就可能落後。發展與落後是經常發生轉化的。
第三,要看到,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有許多新的特點,特別是競爭與合作往往同時並存。因此,必須恰當地運用競爭的方法和藝術,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儘管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非常激烈,但由於歷史條件的變化,在競爭的性質和方式上已經有了與過去不同的很多差別。當今世界的競爭,更多地不是表現為強力的硬競爭,而是非強力的"軟競爭"。這種競爭一般都還是在國際規則所允許的範圍之內。競爭的目的,主要是發展和提升自己,但未必是消滅對手。競爭並不排除合作。競爭的同時,也往往發展著大量的合作。競爭的結果,固然有彼此力量和地位的消長,但更多的,是各方的共同發展,或者雙贏。
比如,在科技領域,國際的競爭非常激烈,但在很多領域,也發展著大量的合作。國際空間站計畫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該空間站計畫耗資400億美元。成員國有美、俄、加、日、英、法、德、意、比、荷、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和巴西等16國。分工是:美國承建三個聯接艙、一個實驗艙、支撐部件、四個太陽能收集器、一個臥艙、三個對接器、一個圓形穹頂、一個無壓服務艙和一個離心艙。此外,保健、生命保障、導航、飛行和控制、信息處理、能源、通訊和監測、地面操作和發射系統也完全由美國承建。加拿大負責生產用於空間站設備安裝和維護的長達55英尺的智慧型機械臂。俄羅斯負責建造兩個研究艙、一個自成體系的用於生命保障和起居的服務艙、一個為科研提供能源的2萬千瓦太陽能發電站、後勤運輸器和用於太空人返回地面及運輸用的太空船。日本負責建造用於實驗和後勤運輸的附帶有戶外平台的實驗室。歐空局負責建造由太空梭運送的壓力實驗室和將由"阿麗亞娜"5號運載的後勤運輸器。另外,巴西和義大利將按與美國達成的契約,參與承建一些設備。巴西將為空間站提供一個特製的玻璃窗,用以眺望地球。波音公司的一位空間項目負責人說:"空間站既是科研項目又是政治項目,這么多國家一起和平工作比空間站本身的價值還要大。它意味著不可限量的國際合作。"
全球知名的麥肯錫公司的管理諮詢專家喬爾·布爾、戴維·厄恩斯特,中國人力資源獵頭服務專家鐘克峰先生,研究了該公司在全球所做的數百項企業聯盟案例後得出結論:完全損人利己的競爭時代已經結束。長期勢均力敵的爭鬥只會使自己財力智力枯竭,難以應付下一輪的競爭和創新。他們認為,為了競爭,企業就必須協作,以此取代損人利己的行為。企業通過有選擇地與競爭對手及供應商建立聯盟,進而分享和交換控制權、成本、資本、進入市場的機會、信息和技術,最終為顧客和股東創造最高價值。
對這樣一類新特點,我們應該注意到,不能忽略。所以,當我們說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時,並不一定就是把它當作絕對的壞事。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給我們帶來了壓力,所以叫"形勢逼人"。但它也同時帶來了機遇,為我們創造了不少新的條件。關鍵看我們怎樣認識、怎樣應對,能不能抓住其中的機遇。
第四,要看到,綜合國力的競爭,事實上也對弱勢國家造成很大的壓力。所以,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要有必要的防範意識和準備,努力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
由於綜合國力在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因此,這種競爭的一個重要目的,也就是要維護或增強自己的國際地位。競爭的各方縱橫捭闔。某些國力較強的國家往往會通過不同的方式限制和阻遏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勢國家的發展。奧爾布賴特在其任美國國務卿時就說:"外交工作的真正挑戰不在於我們的目標是否美好。對外政策講究的是實際,而不是美感。""它可能需要使用簡單的邏輯、經濟刺激、技術援助、新的承諾、信息分享、高壓手段和以高壓相威脅或者將其中任何幾種做法結合使用。"
在國際競爭中被用於施加壓力、特別是強國對弱國施加壓力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門:
在經濟上,主要利用技術、管理、質量、效率、市場、智慧財產權的優勢,謀取自己的比較利益。多年來,一些大國還經常通過設定貿易壁壘、實施經濟制裁、進行貿易報復等等方式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尤其是美國,動輒使用"301條款"等進行威脅。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及某些新的規則的確立,貿易壁壘基本上不能再用,經濟制裁和貿易報復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經濟施壓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變化。一些大國更傾向於通過制定經濟和貿易的規則,使之更有利於自己而獲取利益。有時候則採用雙重標準,對自己一套,對別人一套,造成人為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在政治上,往往利用大國地位,自恃較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干預別國的內政,主導國際問題、熱點問題的解決。有的利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強行堅持自己的主張和意見。有時候,乾脆採取蠻橫霸道的態度,獨往獨來,我行我素,置其他任何國家的意見於不顧,把自己的主張凌駕於整個國際社會之上。反之,對其他國家,則常常隨意地施加壓力,扣上什麼聳人聽聞的帽子,迫使別國服從自己的意志。
在軍事上,主要採用威懾的手段,以軍事干預甚至發動戰爭相威脅。如,聲稱有權對某些國家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聲稱有權首先使用核武器,聲稱不需經過聯合國安理會的批准就可採取軍事行動。1998年,美國以可能面臨新的核飛彈或化學彈頭威脅為由提出戰區飛彈防禦計畫(TMD),1999年3月,國會通過了關於研製戰區飛彈防禦計畫和國家飛彈防禦計畫(NMD)的議案。1999年10月,國會又拒絕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並提出修改1972年簽署的《反飛彈防禦條約》(ABM)。這些,都是企圖單方面保持自己的威懾力量。
綜合國力競爭中這些恃強凌弱的做法,其實並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也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文明準則。但由於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觀存在,所以,我們就不能不密切注意,通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文明新秩序而減少這類行為的發生,同時,也努力利用相應的規則、機制來保護自己。
勇敢、清醒地面對競爭、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前進。--這是我們應取的正確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