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

服務貿易

服務貿易是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內或進入他國境內向外國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務的貿易行為。主要方式有: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其中,服務包括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築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遊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等。

廣義的服務貿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動,也包括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在沒有直接接觸下交易的無形活動。服務貿易一般情況下都是指廣義的。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同意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的批覆》,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漢廣州成都蘇州威海哈爾濱新區江北新區兩江新區貴安新區西鹹新區等省市(區域)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試點期為2年,自國務院批覆之日起算。

基本介紹

介紹,概念起源,80年代中期,特徵,行業狀況,興起與發展,談判的初期,4個標準,提供方式,功能,現狀分析,發展趨勢,前景,

介紹

概念起源

西方學者對服務貿易概念的探討是從“服務”本身的概念開始的。早在1977年,霍爾(T.P.Hill)n論界所公認的服務概念。霍爾指出:“服務是指人或隸屬於一定經濟單位的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於其他單位的活動所發生的變化。……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同時進行,即消費者單位的變化和生產者單位的變化是同時發生,這種變化是同一的。服務一旦生產出來必須由消費者獲得而不能儲存,這與其物理特性無關,而只是邏輯上的不可能……。”

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巴格瓦蒂(].N.Bhagwatti)(1984年)及桑普森(G.Sampson)和斯內普(R.Snape)(1985年)相繼擴展了霍爾的“服務”概念,他們把服務區分為兩類:一類為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務,另一類為不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務。以此為基礎,巴格瓦蒂將服務貿易的方式分為4種:
(1)消費和生產者都不移動的服務貿易;
(2)消費者移動到生產者所在國進行的服務貿易;
(3)生產者移動到消費者所在國進行的服務貿易;
(4)消費者和生產者移動到第三國進行的服務貿易。桑普森和斯內普對服務貿易的分類同巴格瓦帝基本相同,只是把服務消費者換成服務接收者,並且它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與此相類似,1987年格魯柏(H.G.Grubel)則直接把服務貿易定義為人或物的國際流動。

特徵

上述服務貿易的定義抓住了服務貿易的特徵,即服務和貿易者的不可分,可以把服務貿易同傳統的貨物貿易清楚地區別開來。但是,關於服務貿易的定義,僅僅探討至此是不夠的,因為它存在明顯的缺陷,即無法把服務貿易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區分開。為了克服這一缺陷,巴格瓦蒂等人把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區分為暫時流動和永久流動,認為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暫時流動為服務貿易,而生產要素的永久流動則不屬於服務貿易--資本在國際間的永久流動是國際直接投資,人力在國際間的永久流動則是國際移民。

行業狀況

近年來,中國服務貿易穩步發展,貿易規模迅速擴大,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世貿組織日前公布的各國服務貿易排名顯示,去年中國服務進出口延續增長態勢,總額達到4705.8億美元,全球排名提升到第二位。
中國服務貿易處在較快增長區間。產業洞察網統計資料《中國知識型服務貿易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2.3%,超過世界服務進出口平均增幅10.3個百分點;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5.6%,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2011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4191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3.9倍,年均增長19.3%。
服務貿易結構漸趨最佳化。部分高附加值服務進出口增速迅猛。與上年同比,高附加值服務出口快速增長,其中諮詢服務增長17.8%,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增長18.2%,廣告宣傳增長18.6%,金融服務增長122.5%,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增長40.1%;高附加值服務的進口同樣快速增長,比如金融服務增長158.4%,通信服務增長38.6%,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增長20.7%。
重點領域服務貿易取得顯著成效。運輸和旅遊服務占比進一步提高。運輸和旅遊服務在進出口總額中的占比達到58.8%,比上年增加2.2個百分點;旅遊進出口總額突破了1500億美元,居各類服務之首,同比增長25.6%;運輸服務進口總額達到1247.7億美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長7.5%。
服務外包業務規模穩步增長,服務外包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吸納就業能力進一步提升。據商務部統計,2012年中國共簽訂服務外包契約144636份,契約金額6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7%,執行金額465.7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其中,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契約金額438.5億美元,同比增長34.4%,執行金額336.4億美元,同比增長41.1%。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有服務外包企業21159家,從業人員428.9萬人,其中大學(含大專)以上學歷291萬人,占總數的67.8%。
我國貨物出口占全球份額從2010年的10.4%提升到2015年的約13.2%;“十二五”期間服務貿易年均增長超過13.6%,位居世界第二。
2013年開始我國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但仍不是貿易強國。貿易強國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是在國際貿易交易當中具有主導權和話語權,必須擁有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品牌產品。全球500強企業當中我國有91個,我們應該擁有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當中不斷躍升。
服務貿易

興起與發展

中國的學者探討服務貿易是從90年代開始的。最早的代表者可能是汪堯田周漢民教授。他們就服務貿易念曾經明確指出:“國際服務貿易在概念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國際服務貿易是無形的,是指發生在國家之間的符合於嚴格服務定義的直接服務輸出與輸入活動。而廣義的國際服務貿易既包括有形的勞動力的輸出輸入,也包括無形的提供者與使用者在沒有實體接觸的情況下的交易活動,如衛星傳送與傳播、專利技術貿易等” 服務貿易的概念不僅僅是學者們專門討論的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問題。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過程中,服務貿易的概念一直是各國爭論的焦點之一。

談判的初期

在談判的初期,開發中國家堅持認為服務貿易僅僅指越境服務貿易,即不涉及消費者和生產者物理接近才能發生的服務貿易。開發中國家之所以持這種觀點,主要是由於開發中國家在服務貿易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上處於劣勢地位,擔心如果服務貿易和範圍過寬會增加本國貿易自由化的負擔,給國內經濟和政治造成不利影響。開發中國家的觀點把服務貿易的定義過窄,明顯不符合服務貿易的現實,因此遭到了已開發國家的反對。已開發國家出於擴大本國在服務貿易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上的絕對優勢的目的,強烈要求把涉及生產要素流動的服務貿易也包括在內,甚至把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包括在服務貿易之內。

4個標準

雙方的觀點嚴重對立,長期相持不下。為了打破僵局,印度曾經提出定義國際服務貿易的4個標準,即服務和支付的過境流動;目的的具體性;交易的不連續性;有限的服務時間。1988年的蒙特婁會議接受了印度的意見,既肯定服務貿易包括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但同時又明確規定,只有生產要素的流動目的明確、交易不連續和持續時間有限”的前提下,才能視為服務貿易。這就明確把國際直接投資和移民排除在服務貿易的範疇之外。最終,烏拉圭回合協定把服務貿易定義為:
(1)從一締約方境內向任何其他締約方提供服務;
(2)在一締約方境內向任何其他締約方消費者提供服務;
(3)一締約方在其他任何締約方境內提供服務的商業存在而提供服務;
(4)一締約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締約方境內提供服務。
顯然,這一定義是和巴格瓦蒂等學者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提供方式

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內或進入他國境內提供服務的貿易行為。按照WTO於1994年簽署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有四種提供方式。
1、跨境交付:指服務的提供者在一成員方的領土內,向另一成員方領土內的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方式,如在中國境內通過電信、郵政、計算機網路等手段實現對境外的外國消費者的服務;
2、境外消費:指服務提供者在一成員方的領土內,向來自另一成員方的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方式,如中國公民在其他國家短期居留期間,享受國外的醫療服務;
3、商業存在:指一成員方的服務提供者在另一成員方領土內設立商業機構,在後者領土內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方式,如外國服務類企業在中國設立公司為中國企業或個人提供服務;
4、自然人流動:指一成員方的服務提供者以自然人的身份進入另一成員方的領土內提供服務的方式,如某外國律師作為外國律師事務所的駐華代表到中國境內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WTO新回合談判時程已與當初所訂的目標時程落後甚多,服務業市場開放承諾的延滯情況更為嚴重,其重要原因之一即為開發中中國認為由於服務貿易統計資料嚴重缺乏,使得會員們無法由統計資料中得知市場開放後對中國之衝擊與影響。因為開發中會員的中國服務行業(如金融、電信與運輸服務業等)一般來說較欠缺國際競爭力,若是貿然開放將會對其中國業者造成極大的衝擊,使得開發中會員遲遲不肯做出市場開放之承諾,或提交初始回應清單與修正回應清單。依據WTO統計數據顯示,初始回應清單約只有六成會員提交,而修正回應清單方面,更僅有約四成會員提交。另外,歐盟東擴後,其服務業承諾更有縮減之情況,其中有十餘個WTO會員提出補償談判的要求,但因談判雙方會員都欠缺足夠的統計數據來支援談判,致使談判時程一再延後。台灣與加拿大均透過管道想要收集服務貿易相關統計資訊,但結果也都不如人願。

功能

以上這些情況在在顯示出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對WTO整體談判的重要性。因為服務貿易談判亟需統計資料作為市場開放要求與承諾、事後監督承諾,與提供解決爭端之依據;並且這些服務貿易統計資料也能評估市場進入機會、決定談判優先次序與策略、比較各國承諾、評估特定市場自由化程度之基礎,以及了解一國服務貿易競爭力變化情形。因此建立各國一致、具公信力的統計資料,不僅可以套用於貿易談判中,也得以對於服務貿易進行全面性乃至以個別行業為基礎之評估。如此才能作為各會員政府執行政策與駐外談判人員爭取中國最大利益時之參考。
1.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猛
2.已開發國家占主導地位
3.國際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擴大
4.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

現狀分析

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1、服務貿易總量分析
在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從規模來看,中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917億美元,24年間增幅超過43倍,占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增長到3.6%。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從服務貿易增長率看,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年增長率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增長趨勢,不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國服務出口年增長率達24%,遠高於美國的10%,英國的11%,但是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當低。據世界銀行統計,已開發國家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國2006年僅為39%。
服務貿易出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旅遊、運輸、其他商業服務一直是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門。旅遊服務出口比重一直居於首位。其他商業服務出口從1997-2005年一直占服務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運輸服務2006年比重達23%,躍居第二位。此外,諮詢業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占比達8.6%。其他服務部門出口比重較低。
服務貿易進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運輸、旅遊、其他商業服務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的三大主要部門,其中運輸服務進口表現為先降後升的趨勢,2003年躍居第一位,成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第一大部門,2006年占比達34.3%。旅遊服務表現為先升後降的趨勢,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為第二大服務進口部門。其他商業服務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間波動。值得注意的是保險、諮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它們所占比重分別達8.8%、8.4%、6.6%。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無論出口還是進口,中國服務貿易都以傳統的旅遊、運輸等行業作為支撐,其主要屬於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資本密集型服務如航空、通訊、建築以及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如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部門對中國服務貿易的貢獻微弱,中國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的落後方式增長。第二,中國傳統服務部門如運輸部門的比較優勢在逐步減弱。逆差額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隨著貨物貿易的迅猛發展,運輸服務需求量不斷增加,中國運輸部門尤其是航空運輸在質量和價格方面與歐美一些大運輸公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第三,現代服務產品的需求迅速擴大,而中國在這些行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是應對國際服務業對中國服務業衝擊的需要,也是滿足中國服務業發展的需要。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原因
中國服務業落後制約了服務貿易發展儘管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
相對於國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國服務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較低。已開發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了72%有些開發中國家的比重也達到了64%(巴西),而同年中國的這一比重只有33.2%,2006年也只達到39.4%,2001年至2006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中國服務業落後直接導致服務出口缺乏競爭力,從而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後於貨物貿易。中國服務業落後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必然導致較低水平的服務需求。
三、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不利於中國服務貿易發展
國際分工及其格局的形成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方面的原因。
1、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分工的發展。
2、國際生產關係制約了國際分工發展的方向和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因此,當今國際分工格局由生產力先進國家決定,水平分工在國際分工格局中占主導地位,該格局首先符合先進國家利益,後進國家也可能取得一定程度收益,但與先進國家的收益比是不對稱、不平等的。而後進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分工以垂直分工為主,當代國際分工的重要特徵之一:先進國家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後進國家則集中於產品的生產,它強化了分工參與者之間的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係。在這種分工格局中,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有掠奪性與強制性,開發中國家只有被迫迎合這種分工格局才可能獲得發展機會,因此,中國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服務貿易滯後是正常的。
四、人力資本投入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在學校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遷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力資本造成各國服務業生產技術及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為以各國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服務業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間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亞產業間貿易
其次,人力資本的作用導致服務的生產通常存在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服務業中相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內服務貿易)成為可能--亞產業內貿易
再者,從需求的角度看,人力資本與收入高度相關,收入與需求密切相連,服務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成為服務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動力。
五、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最佳化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落後,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第三產業規模和比重較小,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部門、種類和設施尚不健全。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穩步推進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培育生產者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加大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推動技術和服務創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2、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最佳化服務貿易結構
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擴大工程承包、設計諮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資,利用外資企業在新型服務貿易部門的示範、人員培訓和產業前後向關聯等途徑實現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我國服務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最佳化服務貿易結構
3、積極培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
一是要積極穩妥地開放服務市場,放寬對服務貿易領域市場準入的限制,為跨國企業來我國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創造條件。二是制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專門政策措施,進行外包企業認定,仿照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政策,為外包企業提供低息信貸,減免企業開展離岸外包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對用於提供外包所需的進口設備可以免徵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商務環境建設。
六、建立和諧均衡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在當今這個全球相互依賴的世界上,更為均衡的經濟秩序,將使所有的國家受益。當代有2/3的人生活在低發展和越來越落後的國家裡,有1/4的人營養不良和失業。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系統是岌岌可危的。更為均衡的秩序致力於弱化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衝突和矛盾,致力於資源分配、資金流動、市場分割和利益共享方面,促成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更加公平合理。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提供從全球化中獲益的機會;應當以誠信為基礎,以此來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有序地開展提供保障;應當以合作為途徑,各國之間取長補短,互利互惠,已開發國家應該做出更大的讓步以促進發展在國家服務業的發展,從而為開發中國家服務貿易增長創造更大的空間;應當以發展為核心,實現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與促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開發中國家經濟結構最佳化
七、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
由於許多服務業如運輸、通訊、金融、保險與醫療、教育等部門涉及一個國家的基礎結構;同時開發中國家存在著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問題,因此,一方面致力于振興我國服務業並積極推進出口,另一方面對國內新興服務業予以一定的保護。按WTO 規則建立我國服務貿易競爭規則發展服務貿易, 應儘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國實際又不違背服務貿易總協定和WTO 規則的法律法規。
八、強化政府職能,最佳化服務業市場秩序
首先,要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制定措施,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對服務業進行投資,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改善國內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從總體上提高國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要大力推進服務業技術進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務領域的套用。政府應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投資力度。第三,要改善服務供給。打破國家對一些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電訊等服務業的壟斷,允許國內非公有制形式對這些行業的投資或參與經營,鼓勵國內民營資本涉足這些服務領域,並強化競爭機制。

發展趨勢

一、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1、服務業的跨國轉移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
服務業跨國轉移是當前經濟全球化新的顯著特徵。促進服務業跨國轉移的動因主要有:一是生產的國際化帶動了服務的國際化。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組織生產活動,也需要獲得全球化的貿易、金融、通訊、運輸等服務,一些已開發國家生產性服務業也出現了向開發中國家轉移的浪潮。二是以IT為主導的高新技術在世界服務業中的套用,取得重大突破,從而為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礎。
2、世界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加快,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服務貿易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服務貿易結構日益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方向轉變。全球信息技術革命的不斷發展,增強了服務活動及其過程的可貿易性,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會計、諮詢等新興服務行業不斷擴張。世界服務貿易將逐漸由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傳統服務貿易,轉向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基礎的現代服務貿易。
3、服務外包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離岸服務外包得到快速發展,服務發包市場仍是傳統的美國、歐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場除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印度等被視為發展最為成熟的離岸ITO與BPO接包市場之外,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以及中東歐地區逐漸參與進來,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服務外包離岸外移及與其相伴的服務貿易全球化,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之一,並將對全球經濟版圖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連帶關係
服務貿易發展與商品貿易發展,經濟發展三者之間成良性互動的關係。服務貿易發展與商品貿易發展相互補充,良性互動。
三、節約了商品貿易所需要的成本
一方面,服務貿易的發展節約了商品貿易所需要的成本,提高了商品貿易的效率,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商品貿易的發展,在金融,專業服務等方面促使了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服務貿易發展的物質支持。
服務貿易包括運輸旅遊,通訊,建築工程承包,視聽,教育衛生,金融,廣告設計等等,服務業對於商品貿易發展的貢獻是無法用數字來準確描述的,交通運輸的發展促進了商品貿易的地域擴展,節省了商品貿易的交易時間,建築工程承包,提供了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廠房促進了商品的生產,教育為商品貿易提供了合格的從業者,金融為商品貿易提供了資金支持,方便了商品交易,特別是信用的使用,極大了降低了交易成本,防範了交易風險。廣告的設計與使用,促進了商品的消費,增進了廠商和各級經銷商的聯繫。因此服務貿易對商品貿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若服務貿易出現問題,則極有可能傷害到商品貿易,如此次的金融海嘯,是由次債危機引起的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動盪,最終的結果是傷害到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基礎
商品貿易的發展是服務貿易發展的物質基礎,服務貿易的發展需建立在物品貿易的基礎之上,若物品貿易發展出現停滯,則服務貿易就像無水之木,必然枯萎。舉個例子,以軟體為例,首先需要IBM等電腦製造商製造出電腦提供給電腦銷售者,在此過程中 IBM 需要面對消費者做廣告,然後消費者購買回去後將電腦用於軟體開發,向軟體需求者提供軟體包裝,若是消費者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這就又涉及到了服務貿易中的金融,若是消費者需要通過培訓班或者大學學習到軟體編程技術就涉及到了服務貿易中的教育,但IBM的高管因為業績良好而獲得獎勵上國外度假時就產生了國際服務貿易的旅遊貿易。因此,可以說商品貿易的發展才是服務貿易發展的衣食父母。
五、商品貿易發展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商品貿易在經濟的發展中貢獻了主要力量,商品貿易占一國貿易的比重最高,二是在世界貿易中貨物貿易亦占主要地位如下表所示,貨物貿易普遍占到一國對外貿易總額的80%,而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
六、服務貿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
時至今日,從國內而言,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GDP所占的比重亦有一定比例,特別是在一些已開發國家,體現的更為明顯,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高達2534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達73億美元,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超過70%,提供的就業崗位數占就業總數的80%。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為304.3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為56億美元,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為32.3%。另從經濟成長的速度來看,一國服務業的增幅往往要高於商品貿易的增幅,從這個角度上說,服務業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006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總收入1099億元,首次突破1000億元,比上年增加168億元,增幅18%,要超過經濟的增幅,另以建築業為例,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987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4%。其中,城鎮投資93472億元,增長24.5%;農村投資16397億元,增長21.3%。大量投資通過建築業的轉化,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提高了人民居住水平和生活水平,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2006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1557億元,比上年增加7005億元,增長20.3%;建築業增加值8116.4億元,比上年增長17.6%。
又如旅遊業的發展,發展進出口旅遊,可以增加外匯收入;發展國內旅遊可以回籠貨幣,穩定市場;擴大就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從國際貿易來看,服務貿易亦成為國際經濟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不斷提高,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即服務貿易發展與商品貿易發展,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為良性互動關係。以中國2006年對外服務貿易為例,2006年中國跨境服務貿易(按國際收支口徑統計,不含政府服務,下同)進出口規模繼續擴大,再創歷史新高。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917.5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2.1%。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進口世界排名繼續保持2005年的水平,分別為第八位和第七位。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占全球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5年提高0.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出口額占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為8.6%,比2005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個別行業的出口出現可喜的勢頭,以中國通訊出口為例,2006年,中國通訊出口7.38億美元,進口7.64億美元,逆差0.26億美元。與2005年相比,出口增長52.16%,進口增長26.7%,逆差減少了0.92億美元。通訊服務在全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0.69%上升到0.78%,地位有所提升。通訊服務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36.79%,全部服務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21.89%,通訊服務出口增速高於全部服務貿易出口增速14.9個百分點。如下表所示,服務貿易的總額在一國進出口額的比重是挺高的。
2001年,中國服務進出口額僅為719億美元,2003年首次超過了1000億美元,2008年超過3000億美元,2013年達到5396.4億美元,入世以來,年均增幅達到18.3%.中國服務貿易的全球占比也從入世之初的2.2%增長到了2013年的6%,全球排名從第13名躍居第三位。
經濟的發展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經濟發展使人民的收入增長,人民收入增長後可供消費的金錢數量增加,人們更傾向於選擇金融理財產品,更傾向於利用閒暇時間旅遊,休閒,更願意主動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或者各種各樣的或藝術或文藝的培訓。因此,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綜上所述,三者之間為良性互動,在良性互動的推動下,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經濟貿易形成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體系,就像滾雪球一樣,在前進的道路上越滾越大。

前景

2009年11月25日來自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經合組織四大全球權威經濟組織的負責人24日齊聚北京“第二屆中國服務貿易大會”,把脈全球的貿易復甦前景。
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幹事亞歷杭德羅.哈拉表示,服務業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所經受的衝擊遠遠小於商品貿易。儘管金融業、交通業和旅遊業在危機初期受到了較大影響,但其餘服務業在各國國內經濟以及國際服務貿易當中依然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經驗證明,在經濟低迷的時期,服務業的恢復要比其他行業迅速,而服務業的復甦將帶來生產力的提高。
因為從全球來看,服務貿易已占貿易總量的1/5,服務業跨國投資也已接近全球跨國投資的2/3。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1465億美元,占世界比重為3.9%;服務貿易進口額1580億美元,占世界比重為4.5%;近3年服務貿易進口額年均增長23.8%。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維諾德.托馬斯認為,服務貿易恢復快於貨物貿易,主要是因為服務貿易對貨幣流動性的要求較小、較少依賴於外部資金,服務貿易領域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也要少於貨物貿易領域。因此,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此外,服務貿易也是經濟發展多樣化的重要推動力,將促使各經濟體經濟模式更加靈活可持續發展。聯合國貿發會議副秘書長佩特科.德拉加諾夫指出,服務貿易對調整經濟結構作用很大,服務貿易為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提供了通道,它使得發展中經濟體能夠從全球技術研發中獲益,知識和技術的轉移將幫助這些經濟體發展通信、零售、銀行業以及IT行業。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方面,服務業在很多方面比傳統工業具有更多的優勢和競爭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