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邊主義

單邊主義

所謂單邊主義是指舉足輕重的特定大國,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願望,單獨或帶頭退出或挑戰已制訂或商議好了的維護國際性、地區性、集體性和平、發展、進步的規則和制度,並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後果的行為與傾向。

世貿組織改革必須堅持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方向,必須有助於推進世界範圍的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進程,必須堅持非歧視的原則,必須充分發揚民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邊主義
  • 外文名:unilateralism
  • 性質:政治
  • 類別:霸權主義
方式,外交政策,利益政策,行為特點,解釋,表現,成因,相關資料,

方式

外交政策

專家們從各自理解的角度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說單邊主義是小布希上台之後,美國政府依仗它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國際事務中為了謀求美國的私利,我行我素的行為。又有人說所謂單邊主義即獨自處理外交政策與事務的傾向。具體表現為美國在所有事務上都要以美國利益為重,而不能讓美國受到其他國家、國際組織或者一些條約和聯盟的制約。廣義的說,單邊主義是用來定義外交政策行為模式的專有名詞。單邊主義是指國際社會中實力地位較強的某一個國家,為了落實外交政策而忽視多數人民意願,違反國際社會潮流,不顧他國利益,拒絕採取協商途徑,憑藉自己的力量我行我素的行為。

利益政策

也有人說單邊主義就是從美國的實力地位與國家利益出發來決定美國的政策走向,而不是通過同國際社會保持密切的合作來實現美國的利益。具體來說,美國要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判斷,而不是根據國際社會的需求和意見來做有關全人類利益與安全的政策決定。在國際社會中我行我素,不理會其他國家的合理利益考慮及國際輿論的批評與譴責。

行為特點

還有人把它歸結為:單邊主義是美國保守主義舉行的一種對外政策,當前人們使用“單邊主義”這個詞是特指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在國際關係中所表現的一種行為方式。它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僅僅是從自己的判斷和自身國家利益出發,從來都不同其他國家進行磋商,這是美國追求世界霸權的一種表現。很明顯這三個概念共同特點是將單邊主義狹隘定義為美國的外交政策,顯然不合適。難道除了美國之外其它國家就不存在單邊主義?顯然不是。正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教授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國家在處理對外關係時都或多或少地採取單邊主義的做法,美國也不例外。”

解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傅夢孜先生認為:“單邊主義本來是國際體系中‘主導力量’的國家,特別是像美國這樣的‘惟一超級大國’慣有的心理與行為偏好方式。”
根據他們的觀點,單邊主義是國際體系中大國一貫的作法。

表現

即便在冷戰中,多邊主義外交政策雖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傳統的以孤立主義為基礎的單邊主義卻依然不時地影響著美國的外交政策。
首先,縱觀整個冷戰時期,美國雖然十分強調多邊合作的作用,並且主動建立起一系列多邊合作的機制,但是,在相當多的情況下,美國卻僅僅只是將多邊合作機製作為實現自身霸權的工具。如:
1.韓戰期間,美國利用聯合國組建聯合國軍赴朝作戰,其實質完全是為了美國自身在遠東的戰略利益,而並非為實現聯合國這一多邊國際合作組織的崇高目標——維護世界和平。
2.美國在冷戰中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僅僅出於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將多邊主義和多邊合作放在一邊,肆意地單邊行動,造成國際局勢動盪不寧。
3.為了全面遏止共產主義,美國不惜在60年代單槍匹馬地發動越南戰爭,以致不僅造成冷戰中的又一場熱戰,而且與自己的盟國間的多邊合作也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
4.即使在經濟領域,雖然美國是戰後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倡導者,但自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美國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往往通過運用國內的立法來保護本國的貿易利益,其中1974年和1988年的兩個貿易法就都具有非常濃厚的單邊保護主義色彩。
5.1988年的《綜合貿易和競爭法》要求美國總統對外國的“不公平貿易”實施單方面的報復,對違反“美國智慧財產權”的國家採取單邊的制裁行動等。
實際上,美國的多邊主義外交政策表現得最為充分的時期是在冷戰結束之後的十年。20世紀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因冷戰的驟然結束而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面對失去了對手蘇聯威脅的全新國際環境,老布希政府和柯林頓政府,其中尤其是後者,堅持通過推行多邊主義的外交政策來確立美國在後冷戰時期世界體系中的領導地位。由此,強調國際制度、國際法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堅持在國際政治經濟和環境領域內通過美國的領導實行多邊合作,推動全球的貿易自由化,倡導人權和積極參與多邊的人道主義援助與人道主義干預,促進世界各國政治民主化等成為該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主流。應當承認,1991年美國通過聯合國授權成功地率領聯軍將科威特伊拉克軍事占領之下解放出來;1995年在美國的主持下,通過代頓協定和北約組織的介入解決了波赫多年的戰亂;1997年美國在保護全球環境,遏制地球溫室效應的《京都議定書》上籤字;以及2000年柯林頓政府促成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在戴維營舉行和平會談等都是美國多邊主義外交的成果。然而,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多邊主義外交因2001年喬治·W.布希入主白宮而戛然而止。
布希政府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理論與實踐在很大的程度上,布希政府所推行的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迅速改變著美國外交政策走向。
首先,布希的共和黨政府單方面拒絕承認一系列強調多邊合作的國際條約,其中包括宣布退出由柯林頓政府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拒簽”任何有關設立國際刑事法庭的條約,並“廢止”前總統柯林頓已簽署的任何有關國際法庭的協定。
其次,布希政府明確表示不再像前政府那樣參與海外的人道主義干預或多邊的國際維和,並且提出將始終堅持不干預原則,即不介入與美國本國利益無關的國際事務,不為他國的利益或國際利益而犧牲美國自身的利益。
最後,但卻是最重要的,布希政府強調國家安全的至高無上地位,並且認為,為了國家安全美國可以甚至必須放棄雙邊的或多邊的合作,單獨地運用自己的強大的經濟政治軍事力量來保衛自己。出巨資建立國家飛彈防禦體系(NMD),迫使俄羅斯同意中止美蘇在1972年簽訂的《反導條約》等都是這方面最為明顯的反映。

成因

表面上看,美國布希政府放棄多邊主義外交政策而推行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顯得有些突兀,但如果追溯布希政府所推行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歷史和理論淵源,則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首先,當前美國共和黨政府所推行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是美國的孤立主義外交傳統在21世紀新的表現形式。如前所述,從較長的時段看,孤立主義是美國外交的傳統,而與孤立主義相聯繫的單邊主義則是其表現形式。儘管美國國父華盛頓在提出孤立主義的外交思想和方略時,主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不介入國際事務(主要為歐洲事務)而保護當時還很弱的新生合眾國,但“我們是為我們自己行動,不是為別人而行動的。”的外交思想卻深深地根植美國公眾和政治精英的心中,歷經200餘年而不變。雖然隨著美國實力的不斷發展和國際體系不斷變化,美國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放棄了強調單邊行動的孤立主義原則,推行多邊主義的外交政策,但是,為自己行動而不為別人行動的孤立主義外交思想精髓則根本沒有改變。於是,傳統的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思想便作為一股潛流在“國際主義”和多邊主義外交政策的背後時隱時現,等待著適當的時機再度顯崢嶸。具有強烈保守主義色彩的小布希政府的上台執政則為孤立主義再度以新的形式凸現創造了條件。
其次,布希政府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是經過較長時間新保守主義的新帝國主義理論準備後推出的。美國的新保守主義理論自其始作俑者列奧·史特勞斯在上世紀50年代創立以來,至80年代開始風行美國,為共和黨保守派所接受。由於新保守主義反對自由主義的政治理念,因此在外交思想上史特勞斯的再傳弟子們,如珀爾、沃爾福威茨和阿布拉姆斯等人,反對自由主義所倡導的通過國際多邊合作來保障美國的安全和爭取世界和平,堅持認為美國作為一有著領導世界使命的天定民主大國,應該利用自己的實力在國際體系中按照自己的原則行事,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障美國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就在冷戰結束之後不久,新保守主義學者威廉·克里斯托爾和羅伯特·凱根便提出:“今日世界不可避免的現實就是美國的權力具有多種形式,”同時,“我們警告人們隨著冷戰的結束對美國和平的威脅有增無減,因此,必須倡導通過推行‘慈善霸權’外交政策來爭取和平和推進在全世界實現美國的利益和原則。”1992年,在一份內部的防務計畫檔案中,現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而當時還僅為國防部低級官員的新保守主義理論家和實踐者沃爾福威茨則更為大膽地提出:作為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主宰著世界,而要保持美國這樣的地位,美國“必須維持各種機制以阻止潛在的競爭對手哪怕是僅僅希望在區域和全球扮演更大角色。”沃爾福威茨還在該報告中故意不談通過聯合國實施集體安全,而是建議美國“應將未來的聯盟都視為特殊的集合,其通常維持的時間不應超過所應付的危機“。由此可見,布希政府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實際上早已就有了非常充分的理論準備。
第三,傳統的強權政治論也是布希政府否定多邊主義,推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在很大的程度上強權政治論是西方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主流,美國也不例外,在19世紀推行完全的孤立主義時期,美國十分強調強權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只是否定與歐洲強權結盟而已。1823年門羅總統提出“門羅主義”,1898年美國挑起美西戰爭,以及20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大棒政策”和建立白色大艦隊等都是強權政治的傑作。這也就意味著孤立主義需要強權的支持,而強權政治論則與孤立主義原則以及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相輔相成。實際上,即使在戰後美國放棄孤立主義的外交原則之後,強權政治論依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主導著美國的外交實踐和處理各種國際問題,只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本國的利益,美國在冷戰時期和冷戰後的十年中比較強調國際組織和多邊合作的作用。毫無疑問,強權政治與多邊主義之間確實不時地會出現不協調,如在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的問題上,強權政治的邏輯是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應該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而多邊主義則認為即使擁有超強權力的美國也應該受多邊國際機制的約束。由於強權政治論所強調的是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在國際政治中的絕對作用,因此當美國在冷戰之後成為世界惟一超級大國之後,其邏輯的結論就是美國應該放棄多邊主義而完全實行單邊主義,正如美國持單邊主義的保守派人士所經常引用的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所說的那樣:“強者用他們擁有的權力行事,而弱者只有接受他們所必須接受的一切。”根據強權政治的邏輯,擁有超強軍事權力的美國有什麼理由不單邊行事而要受多邊的掣肘呢?
由此可見,在2001年喬治·W.布希入主白宮,美國共和黨再度主政之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從多邊主義迅速轉向單邊主義似乎應該被視為水到渠成,而不是突然變向。同時,也正是由於上述的幾個方面原因,美國的公眾基本接受甚至可以說是歡迎小布希政府的這種外交轉向,尤其在2001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公眾對共和黨政府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持非常強勁的支持態度,這一方面可以從當時民意測驗公眾對布希政府的極高支持率中可見一斑,另一方面也可以從2002年共和黨在美國國會的中期選舉中大獲全勝得到某種程度的證明。也正是借著反恐戰爭的大好時機,並乘著公眾積極支持的“東風”,美國保守的共和黨政府一鼓作氣將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推向極端。布希總統於2002年9月向美國國會提交《美利堅合眾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正式提出“先發制人戰略”,繼而發動對伊戰爭。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由此幾乎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點。
然而,也就在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達到最高潮的時候,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危機開始出現。雖然美國通過運用自己超強的軍事實力,不經過聯合國授權,甚至在沒有得到北約盟國法國、德國甚至加拿大支持的情況下,發動入侵伊拉克的戰爭,並且在短時間內贏得了戰爭,但是美國卻沒能贏得和平,更沒能取得反恐戰爭的全面勝利。布希政府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面臨巨大的挑戰。

相關資料

由於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美國憑藉其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和強大的綜合國力,推行單邊主義的對外戰略,這一戰略對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無疑是個最大障礙。深入研究美國對外戰略單邊主義的根源、特性和影響,制定相應的策略,既有利於在新歷史條件下大國之間的合作,又有利於同霸權主義進行鬥爭,不斷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作出貢獻。
一、根源
“極”,在國際關係中的“政治極”,指的是在特定的歷史期間內具有大國配置力量的特定國家或國家集團,一方面它具有可支配與影響“天下”的實力,另一方面,它又有試圖發揮其影響力的動機和戰略。[1]換言之,僅僅是靜態上具有影響世界戰略的實力而未有在世界上發揮其影響力的企圖,或者僅有稱雄世界的願望而實力難以支持的國家或國家集團,並不能成為“極”。而單極霸權則是具有大大超出世界任何其他國家實力並極度具有主導世界走向的超級“極”。由於當今的美國同時具有了稱霸世界的企圖和相應的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從而進一步加大了美國對外政策單邊主義的傾向。
(一)歷史背景
美國充當世界領袖的美夢由來已久,美國歷史上共有四次較大的戰略性擴張[2]:第一次戰略擴張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以“門羅主義”為標誌。
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向歐洲各國叫板:“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如果哪個歐洲列強硬要干涉美洲的事務,美國將視為對美國安全的威脅和不友好的行為”。門羅主義提出以後,美國全力在西半球發展,使美國擴張成為一個橫跨北美大陸的國家,並使整個南美洲成為美國的“後院”。美國大部分領土就是在這個時期攫取的。
1898年,美國對西班牙宣戰,並在這場19世紀末最大的戰爭中,令全世界震驚地擊敗老牌海上強國西班牙,從西班牙手中奪取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和古巴,美國的勢力擴展到亞洲,總體實力已經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出身海軍部長的西奧多·羅斯福在咨文中公開宣稱:“全世界國際事務上的領導地位將屬於美國”。
美國第二次戰略擴張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以“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和在二戰中的崛起為標誌。
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力大增。在馬漢的《海權論》理論指導下,極力向海外擴張,謀求兩洋國家的戰略地位。1899年,美國成為西方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一員。但由於那時的美國還屬於新崛起的國家,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基本形成,因此,“開放門戶”政策是美國擠身中國乃至亞洲的戰略考慮。
兩次世界大戰,當歐洲各國被一個個拉入戰爭泥沼的時候,美國先是隔岸觀火,與交火雙方進行軍火交易和大宗貸款,大發戰爭橫財,後是擇機介入成為反法西斯同盟的領袖。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歐洲列強(英、法、德、意等)和亞洲的新列強日本賴以稱霸的基礎,美國憑藉軍事經濟的發展和戰爭中發展起來的軍事實力,一躍而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具有了爭霸的實力。
美國第三次戰略擴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到90年代初,以“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畫”的推行,構成美國對外推行擴張政策的基礎為標誌。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美國在這個體系中擁有了支配的地位,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重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
1945年,美國與23個國家舉行雙邊關稅談判並陸續簽訂了124項雙邊協定,後來將這些雙邊協定用最惠國條款加以多邊化,彙編成一個多邊檔案,即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美國通過對外援助、對外投資和對外貿易,加緊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擴大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掠奪,加強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和政治對峙。美國《生活》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經驗是通向未來的鑰匙……美國必須成為人類大家庭中的老大哥”。
然而,兩大制度和兩大體系的對立,導致了兩極世界的形成,蘇聯成了美國稱雄世界的最大障礙。“美國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是美國與蘇聯的關係。”“我們對德、日的恐懼已經消失,但我們對蘇聯的猜疑,正在日益增長,而猜疑則是恐懼的第一步。”因此,美國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強大到足以抑制蘇聯,使蘇聯的勢力範圍限於它所控制的地區。這就是所謂的“遏制戰略”。這個戰略的第一步是把蘇聯的勢力從東歐推回去;第二步至少要保住“西歐、中東、中國、日本”;第三步要控制“一切在目前尚不處於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的因素。”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其國情咨文中拋出了“杜魯門主義”,它標誌著美國戰略調整的最終完成,冷戰從此開始。美國積極向亞、非、拉廣大地區擴張,建立多邊軍事同盟,形成了一個從西歐、南亞、東南亞、東北亞鏈式弧形地帶,呈現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包圍態勢。
雖然美國的爭霸並不順利,在朝鮮和越南都遭到嚴重挫折,但是,美國在長期與蘇聯爭霸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在世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各個領域的影響力進一步加強。隨著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正如布熱津斯基所稱:“在軍事方面,它有無可匹敵的在全球發揮作用的能力;在經濟方面,它仍然是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火車頭;在技術方面,美國在開創性的尖端領域保持著全面的領先地位;在文化方面,美國文化雖然有些粗俗,卻有無比的吸引力……這四個方面加到一起,使美國成為一個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級大國。”
冷戰結束後,美國進入第四次戰略擴張時期,以美國“塑造”戰略的推出為標誌。
1991年的海灣戰爭,顯示了美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各個領域左右世界的能力,美國的戰略需求迅速膨脹。在新的戰略需求牽引下,美國認為不能僅僅消極地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而應更積極主動地運用軍事和非軍事(包括外交、外援、軍控和反擴散四種)手段去改造國際環境,使國際環境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美國作為“世界領導者”,必須要在經濟、外交和軍事諸方面,積極全面地參與國際事務。
1998年12月,美國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發動了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強化了在中東地區的主導權;1999年3月,美國同樣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以“人權高於主權”、“人道主義救援”為藉口,發動了對南斯拉夫的戰爭,進一步加強了對歐洲的控制;2001年發動的阿富汗反恐戰爭,使美國的勢力滲透到西南亞地區;日前美國向聯合國提交的對伊拉克進行“核查”的三次議案,也明顯地表現出美國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聯合國頭上的傾向。布希10月30日明確表示,“如果聯合國不對伊拉克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採取任何行動,美國將會領導一個國際聯盟解除薩達姆政權的武裝。”布希班子中一位高級官員明確說:“我們現在得到了採取行動所需要的一切,我們不再需要安理會。如果安理會還想保持影響,那就應該給予我們同樣的授權。”當聯合國通過了對伊的1441號決議後,布希再次表示,“美國同意同安理會討論伊拉克任何嚴重違反決議的情況,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為保護國家而採取行動的自由。”2002年11月21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北約峰會,進行新一輪東擴,按照擴大進程,被邀的立陶宛、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等7國將在2004年正式加入北約。北約的勢力範圍將擴展到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廣大地區。北約主導歐洲安全的格局更加鞏固,俄羅斯傳統的勢力範圍及戰略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9]從本質上說,與其是北約勢力範圍的進一步擴大,不如說是美國勢力範圍的進一步擴大。
縱觀美國200多年的發展史,隨著其實力不斷的上升,美國謀求充當“世界領袖”,的企圖是非常明顯的,並一步一步走上“單邊主義”的道路。美國人與生俱來的危機感、尚武精神和重視科技的意識使得美國從獨立伊始,就一直把謀求世界的權力、尋求絕對安全和發展作為其“終身的奮鬥目標”。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現今國際環境下的美國為何堅持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在全球呼喚多極化的大氣候中,為何仍然堅定不移地追求其單極世界的夢想。
(二)現實基礎
美國單邊主義的推行,憑藉的是其雄厚綜合國力的支撐。從物質指標上講,主要指美國超強的經濟實力和由此產生的對國際金融領域的相當大的控制力。從19世紀末,美國就一直是世界頭號經濟大國,並把這種優勢保持了百餘年。199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超過9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近1/3,美國的金融市場包含了世界上2/3的投資。在持續8年的經濟成長之後,美元仍然是全球第一硬通貨,美國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控制,使美國具有了影響他國對外政策甚至國內形勢的強有力手段。
除了經濟規模龐大以外,美國的經濟結構也非常完整,從傳統的製造業和農業到新興的信息產業以及金融業等幾乎是無所不包,而且每個領域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的地位。並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率先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美國在當今世界高技術的七大領域(航空航天、生物遺傳工程、人工智慧、微電子通訊技術、新型原材料、電腦晶片和核技術)都具有相當的優勢,並使國際社會對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賴,從而掌握了世界經濟競爭的主動權。
在軍事上,蘇聯解體後,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強大常規軍備和核軍備的國家,美國的年度軍費開支一直高踞世界榜首,2002年11月12日參議院通過了2003財年的國防預算,這筆高達3930億美元,[11]將近世界軍費總數的40%。美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球軍事抵達能力的國家。美國的140多萬軍隊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技術水平,國際軍事界人士認為,其總體實力超過排在它後面的世界10強實力的總和。蘇東解體後,美國在西歐的駐軍仍有10萬人,在亞洲(主要是在日本和韓國)的數目大體相當,在中東地區有2.5萬人,在巴爾幹地區有大約2萬人。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第七艦隊)和地中海艦隊(第六艦隊)在海灣、台灣海峽、地中海東岸和巴爾幹半島南部保持著經常性的巡弋,使美國隨時能夠對這些地區使用武力或者威脅使用武力。
除了物質國力,或者說是“硬”實力外,美國在“軟”實力方面也是很可觀的。
在經濟上,美國利用二戰結束後短短几年時間裡,建立了有利於自己並且基本上是由自己操縱的世界經濟秩序;在政治上,美國也在二戰結束後主導建立了有利於自己的國際政治秩序;在軍事上,美國也利用二戰結束時大量美軍駐紮在世界各地的有利時機,建立起了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網路,並運用其政治經濟影響建立了各種多邊和雙邊軍事同盟集團;在文化上,美國還在世界上大肆宣傳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其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各類媒體也開始向世界各地傳播和滲透,這種滲透,就是世界各國很多學者所形容的“文化侵略”;在科學技術上,美國是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它反映出一個國家強盛所必不可少的非物質因素,即創新能力。
具備以上綜合實力基礎,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不但擁有傲視群雄的軍事優勢,在高科技領域亦獨占鰲頭,同時也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美國認為美國生活模式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楷模,“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13]美國要不惜一切代價地維持美國的超強地位和在世界上所占據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思維和戰略需求驅使下,美國將本國利益放在了一切之首,企圖獨家坐大,稱霸野心急劇膨脹,是其推行單邊主義的直接動因。
二、特性
(一)美國單邊主義戰略的組成
美國的單邊主義對外戰略目的是通過強行干涉、控制他國,以求維持其全球霸權地位和塑造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環境。其戰略思想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對實力相對較弱的國家進行強行干預的戰略思想;其二是對實力較強的大國施行的均勢戰略思想;其三是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擴張的戰略思想。而實現單邊主義戰略的形式必須從軟性方法和硬性方法兩個方面入手:即具有對其他國家有直接殺傷能力的戰略行為和沒有直接殺傷能力但可能通過其達到控制、限制他國決策的戰略行為。
1、硬性單邊主義
(1)軍事能力是美國推行單邊主義的支柱
硬性霸權的最高表現形式即是戰爭,返觀美國200多年的歷史,可以發現,一向標榜愛好和平的美國,在它200多年的全部歷史裡竟僅僅只有20年時間沒有動用其陸軍和海軍從事作戰行動[14]。20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蘇東解體後的短短十年以來,美軍利用種種藉口發動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軍備和戰爭進一步刺激了美國的畸形發展。
首先,軍事和戰爭刺激了美國的飛速發展。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成為超級強國,在歐洲列強都重創於戰火的同時,美國卻通過軍火交易和大宗貸款,大發戰爭橫財,並且以軍備為先導,成功帶動了本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眾所周知,美國許多民用科技大多脫胎于軍事科技的研究。人類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於美國軍方;CDMA技術最初是研究用於美國軍事情報傳遞;民用GPS只不過是軍用GPS的附帶效用……在科學面前來不得半點虛假,在戰爭科學面前更是不能含糊,一向愛惜自己生命的美國人在這方面更是不惜血本研製最高新技術,他們得到的回報也是空前絕後的。具有全球最高科技含量的美軍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球軍事抵達能力的軍隊;通過大量出口武器裝備、軍事技術以及共享軍事情報獲取高額利潤,同時又可以將利潤重新投入到進一步的軍事科技研究中去。因此,美國幾乎覆蓋絕大多數軍事、科技領域的制高點和有發展前途的項目。
其次,戰爭可以調節美國國內和國際的各種關係。
美國是個需要敵人的國家。美國是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的人群在美國紛繁蕪雜,這樣一個民族“萬花筒”要想凝聚起來,遠非美國人標榜的所謂民主自由“粘合劑”所能粘合。尋找外敵,“一致對外”,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利堅民族的立身傳統。尤其是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下子沒有了可以相提並論的敵手,進入一個“敵人缺乏期”。美國的外交航向突然間似乎失去了方向,學術界、理論界或者高呼“歷史的終結”,或者鼓吹“文明的衝突”,希望為缺乏敵人的新時代概括出新的特徵。因此,不難理解“9·11”事件後,為何布希幾乎在一夜間由一個勉強當選的弱勢總統,一躍成為擁有反恐特權的強勢總統。
同時,軍事因素也是美國與其盟國間協調關係的主要方式之一。一方面,美國發動戰爭總需要得到其盟國的支持,從盟國方面得到大量的軍事技術支持以及大筆的資金費用;另一方面,美國可以通過盟國對其軍事協定和軍事技術以及裝備的依賴達到控制盟國的目的。當然通過軍事手段打壓敵手,控制世界是美國進行戰爭最直接的目的,在美國的操縱下的北約,可以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挑起戰事,肆意踐踏國際準則。“例外論”使得任何一個“不聽話”的國家都可能成為“例外”,“北約新概念戰略”的出籠更是昭然若揭[15],空襲南聯盟就是最好的例證。此外,對各主權國家的民族分裂活動給予支持,這方面發生的事件更是數不勝數,其目的無非是企圖通過扶植這些分裂分子來打擊各主權國家,甚至建立傀儡政府來改造西方大國看不順眼的國家制度。
再次,強大的軍事力量鞏固了美元的強勢地位和興旺的美國資本市場,是美國經濟得以保持高增長的有力保障。自從南北戰爭以來,美國本土就沒有遭受過戰火的襲擾。自二戰以來,美國不斷地把戰爭打到世界各地去,這就使美國本土更加成為世界投資者最穩妥的避風港。在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資本向美國的集中是需要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對美國及美國經濟的信心,而戰爭幫助美國獲得這個前提。1991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了海灣戰爭,並迅速取得了勝利。4月17日,作為美國經濟晴雨表的道·瓊斯股票指數首次以超過3000點收盤。海灣戰爭後的1992年美國經濟成長率高達3%,不僅結束了經濟低迷的狀態,而且成為戰後最長時期的經濟成長的開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也是觀察戰爭與美國經濟關係的一個視窗。對科索沃轟炸開始後,3月29日道·瓊斯指數躍上了1萬點大關。5月8日中國大使館被炸的當天,道·瓊斯指數以超過1.1萬點收盤,創造了歷史紀錄。如果僅從股票市場的情況看,在科索沃戰爭前後3個多月的時間內,道·瓊斯股指的漲幅竟與自1896年創建以來至1991年的近百年的漲幅相當[16]。轟炸科索沃的另一個“效果”即是打擊歐元區投資者的信心和人們的消費心理。1月4日,歐元誕生當日,歐元對美元的比價是1:1.19,科索沃戰爭爆發兩天后,歐元對美元的匯價跌至1:1.0720,4月16日,又一度達到1:1.0682,4月23日,創下當時歷史最低點1:1.06050。[17]而後人們看到的是跌破1:1、1:0.9。“9.11”事件使美國股市在一周內“縮水”1萬億美元[18],一年之後道·瓊斯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各跌了近4000點,國際投資者不得不懷疑美國還是不是“金融的最佳避風港”。面對困境,在一片反對聲中,美國仍然堅持退出《反導條約》,繼續搞NMD,企圖用新的軍備拉動經濟的發展。並企圖通過反恐戰爭、“倒薩戰爭”來創造一個好的投資環境,恢復投資者的信心。
可見,強大的軍事霸權既可以用作打壓敵人的武器,又可以用作嚇唬對手的工具和對付潛在敵人的盾牌,還可以為其獲得巨額的利潤以及一大批擁護者。
(2)經濟能力是美國推行單邊主義的基礎。
首先是美元霸權,當下國際金融體系仍以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時下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重已從1994年的51%上升到了當下的68%。然而在2000年,美國進出口額分別僅僅占全球的18.9%和12.3%,美國從中得到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從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放棄布雷頓森林金本位制度以來,美元成了美國能通過法令製造的全球貨幣工具。儘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並成為最大的債務國,美元作為法定貨幣卻一直保持強勢。2002年4月,美國國家債務為6.021兆美元,而國內總產值為9兆美元。世界貿易成了一種遊戲,在這個遊戲中,美國生產美元,而其他國家生產美元能購買的產品。世界經濟體相互貿易不再是尋求比較優勢,它們出口競爭是為了尋求必需的美元,以支付美元標價的外債和積累美元儲備以支持它們貨幣的匯率。為了防止對它們貨幣的投機性和操縱性攻擊,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都必須獲得和持有與流通中的本國貨幣數量相應的美元儲備。一國貨幣市場貶值的壓力越大,該國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元儲備的數量就越多。這對美元的強勢產生了內在的支持,這反過來又迫使世界各國中央銀行尋求和持有更多的美元儲備,使美元更加堅挺。這種現象就是眾所周知的美元霸權。美元霸權的另一個表現是關鍵性商品都是以美元標價的,而各國都接受美元。所有的資產,無論處於何地,只要以美元標價,本質上都是美國的資產。當美國政府採取措施使石油以美元標價時,美國本質上就無償占有了世界的石油。美國印刷的美鈔越多,美國資產價格上升越高。強勢美元政策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給美國帶來包括攫取鑄幣稅、改善負債和收支失衡、轉嫁危機等一系列好處,同時它也通過低成本的進口保證美國低的通貨膨脹率,並且使美國的資產昂貴。[19]
其次是操縱各類經濟組織達到控制他國的目的。全球化的經濟改變著全球政治、貿易、投資和其他經濟活動等以往隸屬於國家範疇的決策,日益變為由國際協定與國際機構定奪。而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國際經濟組織莫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不幸的是,這兩個組織主要為美國所操縱。美國一方面操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需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的危機國家漫天要價,乘機提出必須按美國的要求來改造危機國的金融體系以至市場準入、經濟體制等,一舉攻破危機國苦心經營的防線;另一方面乘機大肆收購危機國金融機構,從而長驅直入對危機國經濟、文化、制度進行滲透,令危機國毫無討價還價的餘地,只好任其宰割。只要看看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泰國等為度過金融危機而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貨款所接受的苛刻條件以及後來被美歐收編其金融機構的狀況就足以說明問題。
再次是揮舞各類經濟制裁大棒,動輒進行干涉,依靠強大的經濟能力和貿易吞吐能量,通過制裁達到遏制對手的發展甚至摧毀對手經濟運行體系,或者保護其本國經濟的發展的目的。被制裁長達數年和數十年之久的伊拉克和朝鮮就是例證,這些國家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沿。就是美國的許多貿易夥伴,美國也利用某些貿易制裁,達到對其控制的目的。
2、軟性單邊主義
軟性單邊主義不直接產生對他國的傷害,但足以循序漸進產生干涉、控制他國的效果。
(1)維持知識霸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今國際競爭日益轉向以知識經濟和科技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的競爭,誰掌握了高科技誰就掌握了競爭的主導權。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已開發國家占據國際分工的制高點,尤其是高科技投入一直居高不下,高科技產業轉化速度加快,對開發中國家的優秀人才更是廣為網羅。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廣大開發中國家的產業層次低,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不利地位,而且大多處於貧窮狀況,經濟效益不好,科技水平落後,高科技人才又極其缺乏。而科技越意識淡薄,越難以發展經濟,也就越拿不出大量的財力來留住和網羅優秀人才。高科技活動沒有經費和人才只會成為一句空話,即使有個別領域領先也難以全面與已開發國家較量。相反,美國的知識霸權越強大,經濟也就越來越具競爭力,經濟的發達又進一步促進其知識霸權的強化,呈現出良性循環,美國“新經濟”就是最好的例證。這種知識霸權帶來的後果,是廣大開發中國家和欠已開發國家始終難以擺脫被控制的地位。
(2)進行文化滲透
各民族文化之間本無絕對的優劣之分,世界也不應由任何一種文化來主宰。各種文化生存到今天就已經證明各自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即使要相互汲取精華也應由各國自主選擇,這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和道德觀念。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卻將經濟與文化硬性捆綁在一起,鼓吹經濟與文化因果互動論,認為經濟越發達,民族文化就越優秀,反過來因為民族文化優秀才導致經濟更繁榮。這是典型的文化歧視論,其目的無非是要肆意貶低、毀謗經濟欠已開發國家的民族文化,使之轉而接受西方文化意識。為此西方已開發國家除了大肆鼓吹西方文化的“絕對優勢”和“種種好處”,還對開發中國家的西方文化崇拜者百般支持,以此加快這些崇拜者、鼓吹者的繁殖,擴大其在本民族國家的影響,增強其博弈的討價還價能力,企圖以西方文化一統全球。
為了按照西方文化改造全世界,西方國家一方面利用其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手段如網際網路、多媒體和遍及全球的傳播媒介,將具有西方意識形態的理論觀點和文化作品長驅直入滲透到世界各國,在其產品輸出所到達的東道國的廣告媒體和信息網路上宣傳適合其產品的消費文化來影響東道國的意識形態、消費習慣、文化模式、價值觀念等。從而異化開發中國家的文化與思想意識,肢解開發中國家的價值體系、民族文化與信仰,瓦解各民族凝聚力,企圖使開發中國家的精神支柱崩潰。另一方面是推進所謂的全球民主化和文化國際化浪潮,極力擴張西方文明。由於廣大開發中國家具有發展本國經濟的強烈願望,美國正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在全球範圍內將文化輸出與資本輸出和品牌輸出捆綁在一起拋售。現今“文化主權”已成為廣大開發中國家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既希望得到西方物質與知識援助,又希望免於民族文化失落已成了開發中國家一個越來越難以解決的結。從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等觀念的泛濫流行,我們可以清醒地認識到,自吹自擂具有超強融合性的美國文化,事實上卻具有巨大的排他性,企圖通過衝突,排擠其他一切有異於它的文化。同時也說明,美國的單邊主義色彩,在文化領域裡也是隨處可見的。它是美國企圖實現單級世界霸權的一個組成部分。
(3)控制國際組織
通過加強控制和利用國際組織來傳導其制度意願,影響、左右世界事務和改造開發中國家的制度,使開發中國家主權日益受到威脅是美國進行新干涉主義,實行對外單邊主義戰略的又一主要手段。現今國際組織的作用日益強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國際組織中來,這自然會導致不同的“聲音”和美國等西方大國權力的相對下降,因而美國等西方已開發國家日益加強對國際組織機構和決策核心的控制。如美日歐對聯合國秘書長、WTO總幹事等人選的態度就極其強硬,對加入國際組織的國家強加一些苛刻的條件(如強迫對方實行市場經濟制度、放開國內市場、降低關稅),甚至使用經濟封鎖、要求對方讓渡國家主權等來達到其目的。
可見,美國行使單極霸權的基本行為方式是:以經濟和技術援助為誘餌,將有可能破壞美國領導秩序的國家納入西方規範,通過與各地區的盟友和非敵非友國家的不同程度的合作,維護美國的全球利益,對挑戰者進行制裁和以制裁相威脅,使用武力和以使用武力相威脅,以及把上面的幾種手段進行不同的組合來使用。
(二)美國單邊主義政策的走向
早在1997年柯林頓的《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就提出了所謂的“塑造(Shape)”、“反應(Respond)”、“準備(Prepare)”戰略[20]。這個戰略的立足點是為明天和未來做準備,儘管近幾年世界政治風雲變幻,其戰略核心“塑造”一直沒有改變。塑造什麼?塑造一套符合美國單邊主義政策的國際準則,並使其最終形成新的國際法體系,以確立美國在國際事務中領導地位,使單極霸權制度化、合法化,判任何不同聲音為非法,將潛在的全球戰略對手逐一徹底摧毀,將反抗的萌芽掐死在襁褓中,以保證美國長期保持單極戰略霸權優勢。
2001年9月30日,美國國防部發表的《四年防務審查報告》(2001QDR),2002年3月9日《洛杉磯時報》披露的美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以及近一時期美國緊鑼密鼓進行的“倒薩”戰爭準備,充分透露著一個信息:美國的新一輪的戰略已經起步,單邊主義政策有了新的發展。
“9.11”事件以後,國際社會各種力量進一步組合分化,單極與多極化的矛盾繼續加深。美國所感受到的並不僅僅是世貿雙塔的消失,更強烈的感受是美國多年經營的以美國標準來替代國際標準構架的坍塌,這是對美國根本利益發動的一場戰爭。因此美國的有些人士主張:“用過去帝國主義對付殖民地的辦法來對付所謂的‘失敗國家’和解決當前的恐怖主義問題。”[21]“國際組織對眾多‘失敗國家’的援助失去了昔日的作用。再也不要期待國際機構去解決當前國際社會複雜多變的問題。”[22]這被認為是吹響了新帝國主義的號角。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辦公室主任理察.哈斯提出了“主許可權制論”,這種觀點認為:“各國擁有的主權應該附帶不能殺害本國公民和不支持恐怖主義等一系列義務,不能實現這一義務的國家應該被剝奪主權和不被干涉的權力,美國等其他國家應該被賦予干涉的權力。”[23]“對於這些‘失敗國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可以通過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直至推翻這些國家的政府,改變這些國家的社會制度。”[24]因此,新帝國主義的核心是要建立一個美國領導下的、由西方富國組成的新國際機構來取代聯合國管理世界事務。
由此看來,美國單邊主義政策新的走向是在尋求美國絕對安全的同時,將戰略重點放在主動出擊,把確立自己在世界上“一超獨霸”的地位作為衡量威脅的出發點,消滅全球記憶體在的威脅,進而遏制以至消除具有在未來對美國的發展形成挑戰潛力的國家和國家集團,以達到長期占據全球單極主導地位不受動搖。一切對美國全球利益形成威脅的行為都有可能遭到美國毀滅性地打擊,一切具有上升潛力國家和國家集團都有可能成為美國瞄準的對手和打擊目標。這即是美國單邊主義政策的深層走向和終極目標。
三、美國單邊主義的影響
(一)美國單邊主義的危害
作為具有攻擊性、排他性的干涉主義的對外戰略政策,美國的單邊主義對世界的安全和地區穩定,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具有極大的破壞性的危害。
首先,打壓全球範圍內不同聲音,遏制其他國家發展,加大國際力量的失衡。在當今世界國際關係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轉型階段,國際力量對比原本就嚴重失衡,美國仍然繼續推行“新干涉主義”單邊政策,出台北約新戰略,強化美日軍事同盟,加大對台軍售力度,不斷在各方面打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遏制世界其他各極的發展,進駐科索沃,控制阿富汗,摧毀伊拉克國家機器,扼守歐亞大陸兩端咽喉,以期使歐洲、日本作用受限,俄羅斯、中國的發展受到遲滯,更加突出美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主導作用。
其次,破壞現行的國際關係法準則,進一步削弱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羅賓·賴特在華盛頓寫的《科索沃是全球政治的分水嶺》一文中指出:科索沃戰爭的好幾個先例中最大的先例涉及到國際干預的新標準,這個新標準既超出聯合國憲章之外,也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神聖不可侵犯的一項原則,這項原則即是:不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25]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對外政策研究所所長理察·哈斯更是坦率地說:“安理會只不過是一個可以利用的討論場所……顯然,我們應當有能力在沒有得到聯合國許可的情況下使用武力”[26],單邊主義政策極力把全球一切事務納入自己主導的勢力範圍內,對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動輒干涉、制裁以至訴諸武力,極大地破壞國際法準則,無理侵犯別國的主權及穩定,繞開聯合國施行其“新干涉主義”,嚴重挑戰聯合國憲章的權威,這必將造成國際行為準則的混亂。
最後,阻礙全球和平和發展的步伐,加劇軍備、經濟惡性競爭,加大世界範圍內資源人為內耗,增加世界不穩定因素。特別是美國超出全球其他各國的數倍以上的軍事實力和它的“新干涉主義”政策,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如芒刺背,不得不加強軍備。俄羅斯軍費開支增至GDP的3.5%;歐盟2000年軍費開支增至1400~1500億美元,約占其GDP的2%,今後幾年有可能增至3%;日本2000年軍費開支比1999年增加1.6%,為發展TMD將在今後5~6年內投入200~300億日元;印度在2000年4月1日開始的年度財政預算中宣布:國防開支增加1300億盧比,達到5860億盧比,比上年提高28%,增幅是歷年之最……[27]各國加強軍備的目的無非在於減小相互間的軍力差距,謀求本國的安寧,但是事與願違,軍備競賽最終不可能有雙贏的結果,其必然為武裝衝突帶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
(二)國際環境對美國單邊主義戰略的制約
首先,美國的單極霸權不是美國可以完全憑藉本國的力量來支撐的,它是通過其主要盟友的支持,在國際社會的安全、軍事、政治和經濟領域所具有的巨大控制力和影響力來實現的。這就是說,美國在推行這種單極霸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約。“美國沒有強大到能夠單獨達到自己所有國際目標的程度,它缺乏解決任何衝突的國際和國內條件。”(The Unite States lacks both the international goals by acting alone.)[28]沒有西歐盟國以及日本的支持,美國在海外使用武力的意願和能力都將大為削弱。無論是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還是1994年初美國直接介入波赫危機,以及1999年3月到6月在科索沃問題上使用武力,美國都是在西歐盟國明確表示支持後才採取行動的。用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話說,美國要在制止地區動亂的軍事行動中起領導作用,而西歐盟國在此行動中的支持對美國來說是必需的。
其二,美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使它在維持和行使霸權時投鼠忌器。1995年和1996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達馬托法》和《赫爾姆斯—伯頓法》,由於歐盟和加拿大的反對而不了了之。9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有所加深和中國反制裁能力加強,美國已不敢像以往那樣濫用對華經濟制裁;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勢也反遏制著美國的單邊主義戰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結構,使得美國在進行戰略攻擊時不得不有所顧忌,在某種意義上講,經濟的一體化趨勢也許是制約美國單極霸權的“王牌”,將成為和平因素的重要力量。
其三,美國國內的黨派之爭有時嚴重干擾美國政府貫徹自己的戰略意圖。例如,1999年10月,由共和黨控制多數的美國參議院否決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使柯林頓政府貫徹自己的兩極格局解體以來的首要的安全戰略方針——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進程嚴重受阻。美國同時也並沒有完全達到具有構築單極世界的絕對實力,美國的生產增長日趨緩慢,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美國的高技術產業的優勢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挑戰。“9·11”之後,美國在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上的地位也在下降,美國國內赤字嚴重,債台高築,一直不能擺脫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位置。
其四,在軍事方面,對戰爭傷亡的顧忌使美國在海外的軍事操作能力大打折扣。1999年6月10日,北約停止在塞爾維亞的空襲行動之前,美國實際上已經在《朗布依埃協定草案》的基礎上作出了兩點根本性的妥協,一是放棄由北約在科索沃地區單獨維和,允許俄羅斯部隊進入;二是放棄由北約維和三年後在科索沃舉行全民公決的主張。美國作出妥協的原因之一,在於它對派出自己地面部隊的傷亡有所考慮。美國士兵在地面戰鬥中的死亡可能會立即改變國內民眾對政府海外軍事行動的支持,使政府處於尷尬境地。
其五,也是最主要的,即世界和平和發展的力量正在不斷生長,對美國單邊主義政策,不管是在美國國內,還是在世界各地,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這將是美國推行單邊主義的最大障礙。
早在北約空襲南聯盟時,國際社會特別是俄羅斯、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大國就對美國“新干涉主義”的做法進行強烈的批評,近幾年來反對美國實行單邊主義、強權政治的聲音不斷地出現,歐洲和日本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已遠沒有冷戰時期那樣深,他們對取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願望也隨之越來越強,歐洲國家甚至通過各種方式向美國提出當今世界格局是“一個國王,還是兩個諸侯?”的問題。[29]日本內部一直反對美國及北約未經聯合國安理會許可空襲科索沃;歐盟明確提出要提高自己的防務開支,走獨立防務的道路;法國公開聲明反對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30]。當今包括美國在內的反“倒薩”戰爭的遊行已經說明了這一點。世界其他國家和國家集團經濟實力、政治和軍事能力的發展,與美國本身實力的相對下降之間的對比正在逐漸明顯,使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的單邊主義戰略終將歸於失敗,世界政治的多極化格局終將形成。
綜上所述,美國構築單極世界,獨霸世界的單極戰略,並不能最終得逞。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具有如此強烈的獨霸世界的企圖和戰略目標,將給世界的發展帶來巨大而深遠的負面影響。美國企圖通過一系列漸進的干涉先例一步一步“塑造”符合美國單極世界要求的國際新慣例和新規則,直至法規化,如果國際社會採取默認的態度,那么美國極有可能繼續強化其戰略企圖。如果中、俄國長期被美國設計好的戰略包圍所遏制,歐洲、日本始終被美國納入其戰略軌道中,不能在國際舞台上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美國追求的單極獨霸局面便很難遏制。因此,任何主要國家和國家集團,如何通過與單邊主義的鬥爭,獲得安全穩定的生存空間,將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其過程長期而複雜。
中新網5月6日電 據伊通社報導,伊朗布希爾核電站的主要承建商俄羅斯原子能建設出口公司宣布,布希爾核電站將於5月23日(伊歷3月3日)達到全負荷運行。另一方面,伊朗外交部部長薩利希表示,伊朗核活動是和平的,伊朗非常重視維也納巴格達核談判,他強調針對伊朗的單邊主義政策必須停止。
據報導,俄羅斯原子能建設出口公司4日發表通告指出,目前布希爾核電站以及標稱容量的75%能力在運行,其標稱發電量為1000百萬瓦。
通告同時援引伊朗布希爾核電站建設項目副負責人維拉蒂米爾帕瓦羅夫的話指出,在計畫的試驗階段,布希爾核電站的設施在5月1日已將其發電能力提高到了90%,而該實驗也獲得了成功。
據介紹,伊朗與六大國(5+1小組)的下一輪核談判將在巴格達舉行,舉行前一周,伊朗將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維也納舉行新一輪談判。
伊朗外交部部長薩利希表示,伊朗非常重視維也納和巴格達核談判。他奉勸,要在這一輪談判勾畫出明確各方步伐的新框架。
據報導,薩利希稱,伊朗的核活動是和平的。他說,伊朗非常重視與5+1小組在巴格達以及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維也納的談判。
他表示,希望在巴格達核談判中為談判的繼續進行邁出切實的步伐,解決問題。
薩利希說,伊朗核計畫是西方國家向伊朗施加壓力的藉口。他強調,針對伊朗的單邊主義政策必須停止。
薩利希還說,必須在談判中勾畫一個新的框架。雙方的專家應該制定一個計畫,使未來的行動透明化、清晰化,這樣才能實現互信。
另一方面,伊朗石油部長羅斯塔姆·加賽米表示,伊朗石油工業2012年將實施500億美元的項目。他說,伊朗為實現第五個國家五年發展計畫的目標,將在石油工業領域投資2000億美元。
羅斯塔姆·加賽米說,伊朗將加快南帕爾斯油田和其它一些與別國合作的油田開發項目。
他說,項目實施經費的保障是實施伊朗猶太開發項目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加賽米表示,希望在未來一至三年內,南帕爾斯油田項目能夠完全結束並開始產油。
加賽米說,由於面臨制裁的因素,伊朗油田開發的成本增加,但同時也為國家充分整合和開發自身能力提供了機遇。目前,伊朗已經開始自行生產石油設備,同時一些設備生產製造也交由國內公司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