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慶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原院長)

賈慶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原院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賈慶國(1956年-),漢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年12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擔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委副主委。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代表中國民主同盟,分入第六組。並擔任外事委員會專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賈慶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武陟
  • 出生日期:1956年9月
  • 畢業院校: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
  • 職稱:教授
個人經歷,社會兼職,任免信息,研究領域,主要論文,

個人經歷

1956年9月生,河南省武陟人。
1979年本科畢業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
1984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政府系碩士,
1988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政府系博士。
1975年3月至1978年2月在中國國際旅行社北京分社任導遊、翻譯。
1979年5月至1981年7月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任助教。
1987年1月至1988年1月在美國佛蒙特州立大學任助教。
1988年2月至1991年6月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任講師、副教授。
1991年7月至1992年6月在美國加利佛尼亞大學聖迭哥分校做訪問學者,
1992年7月至1994年9月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政府系任6級講師。
1994年10月至今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2013年12月-2018年11月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北京市政協常委,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民盟北京市委第九屆副主委、民盟第九屆中央常委。
2008年3月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2013年3月當選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社會兼職

中華美國學會副會長,2010年起
《公共外交季刊》,編委,2010年起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委員,2008年起
中國國際經濟戰略研究中心,理事,2008年起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學術評審委員會委員,2006起
清華大學《國際政治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2005起
南開大學兼職教授,2005年起
同濟大學兼職教授,2004年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04年起
國務院學位辦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2003年起
北京市社會主義學院院務指導委員會委員,2003年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當代亞太》編委,2003年起
民盟中央常委,2002年起
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2002年起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刊物,《中國評論》編委,2002年起
韓國高麗大學學術刊物,《東亞研究》編委,2001年起
中國亞太學會,副會長,2000年起
國家監察部特邀監察員,2000年起
中華美國學會,理事,2000年起
日本國際關係學會刊物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亞太國際關係)編委,2000年起
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刊物 Political Science(政治學)編委,1999年起
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1998年起
美國學術刊物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當代中國)編委,1998年起

任免信息

2018年1月24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賈慶國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

國際政治、中美關係、中國外交、台海兩岸關係、中國的崛起與中國外交的調整。 曾發表的主要著作有:1.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主編,正在整理文稿;2. 《未實現的和解:冷戰初期的中美關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3.《棘手的合作:冷戰後的中美關係》,編著,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4. 《中國大預測:百名學者精英訪談記實》,中國外交篇主編,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賈慶國賈慶國

主要論文

1. “One Administration, Two Voices: US China Policy During Bush’s First Ter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 Pacific, 2005。
2. “Facilitating Peaceful Ris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China’s Security Policy”, (推動和平崛起:中國安全政策的原則和實踐),收入新加坡國際會議論文集,待出版。
3. “Traditional Values and Democratization: the Case of China”, (傳統價值觀與民主化:中國案例),收入漢城國際會議論文集,待出版。
賈慶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原院長)
4. “Peaceful Development: China’s Policy of Reassurance”, (和平發展:中國的放心政策),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澳大利亞國國際事務研究), 待出版。
5. “Learning to Live with the Hegemon: Evolution of China’s Policy towards the US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學習與霸權國家共處:冷戰後中國對美政策演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4, No.44, August 2005.
6. “Towards a Mature Relationship: China and Australia”(中國和澳大利亞:走向成熟的關係),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 China in Australia’s Future (澳大利亞的未來中的中國)(Melbourne, Australia: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5).
7. “Partners or Competitors: A Choice to Be Made”(合作夥伴還是競爭對手:仍未作出的選擇), Robert M. Hathaway and Wilson Lee eds., George W. Bush and East Asia: A First Term Assessment (喬治?W?布希和亞洲:第一任期評估)(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2005).
8. “Disrespect, Distrust: External Origin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ism” (不尊重、不信任: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外部根源),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當代中國研究)(2005)
9. “對華政策存在變數”,《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11期。
10. “Narrowing Differences but Diverging Prioritie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92-2000” (分歧和差異縮小、政策優先考慮對立:中美關係1992-2000)。
11. “中國政黨制度”,民盟北京市委、北京社會主義學院編:《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參政黨建設理論研討會文集》,2003年。
12. “單邊主義還是多邊主義?”, 《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8期。
13. “美國外交思想與實踐“,收入袁明主編《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4. “Force, Intervention and Sovereignty: aChinese Perspective”(武力、干預和主權:中國人的看法), Koji Watanabi主編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The Evolving Asian Debate (人道主義干預:演變中的亞洲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03).
賈慶國賈慶國
15. “In Search of Absolute Security: US Nuclear Policy”(追求絕對安全:從中國的角度看美國的核政策), 收入David M. Malone & Yuen Foong Khong主編Unilateralism and U.S.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單邊主義和美國的對外政策),(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3)。
16. “The Impact of 9-11 on Sino-US Relations: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9-11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初步評估),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亞太國際關係)(日本國際關係學會刊物), (2003:2)
17. “New Priorities, New Opportunitie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9.11” (新的利益排序和新的機遇:9.11以來的中美關係), Asia Perspectives (亞洲視角),Spring 2002.
18. “Chinese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中美關係), Ezra Vogel 編: The Golden Age of the US-China-Japan Triangle, 1972-1989(中美日三角關係的黃金時代:1972-1989)。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9. “Our Global Village: Prospects for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Borders” (我們的地球村:全球化和國家邊界的前景), Harvard Asia Pacific Review (哈佛亞太研究)(Winter 2001).
20. “Beijing and Taibei: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北京和台北:進退維谷),Muthiah Alagappa 主編, Taiwan’s Presidential Politics: Democratizat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台灣“總統”政治:民主化和21世紀的兩岸關係),美國M.E.Sharpe出版社2001年版。
21. “From Limited Cooperation to Limited Conflict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 1972 and 1992”(從有限的合作到有限的衝突:1972-1992年的中美關係),East Asian Review(東亞研究), March 2001。“From Limited Cooperation to Limited Conflict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 1972 and 1992”(從有限的合作到有限的衝突:1972-1992年的中美關係),收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教授Ezra Vogel等人主編的論文集。
22. “Steering Wheel, Shock Absorber and Probe in Confrontation: Sino-American Ambassadorial Talks Seen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對抗中的方向盤、減震器和探測儀: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美大使級會談), 與章百家合著,收入由羅伯特?羅斯(Robert Ross)主編,Re-examining the Cold War: U.S.-China Diplomacy(重新審視冷戰:美中外交),哈佛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3. “Frustrations and Hopes: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Engagement Policy Debate in the US”(無奈與希望:中國對美國國內關於接觸政策的看法),美國學術刊物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當代中國),2000年第3期。
24. “China’s Foreign Polic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世紀之交的中國外交),Osterreichisches Fur International Politik 1999 (奧地利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年鑑,1999), Wien: Braumuller, 2000年。
25. “美國對台政策走向”,提交國防大學台灣研究中心,2000年11月。
26. “Chinese Policy Perspective towards the Korean Peninsula” (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視角)KNDU Review (韓國國防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27. “Cross-Strait Relations After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o Chinese Sovereignty“ 香港回歸後的兩岸關係,C.L.Chiou & Leong H. Liew 主編:Uncertain Future: Taiwan-Hong Kong-China Relations after Hong Kong’s Return to China’s Sovereignty (不確定的未來:香港回歸後的台、港、大陸關係),悉尼:Ashgate 出版社2000年版。
28. “Chinese National Interests Under Reconstruction” (中國國家利益的演變),China Studies (中國研究),2000年第6期。
29. “中美日三國關係:對亞太地區國際關係的影響”,《國際政治研究》, 2000年第2 期
30. “1999年國際形勢的新發展及對策分析”,中共中央外事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國際形勢研討會論文彙編》,1999年12月
31. “世紀之交台灣問題的國際環境”,研究報告,提交全國台灣研究會,1999年9月
32. “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梁守德等編,《走向新世紀的歐洲與大國關係》。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年版。 33. “走向平等互利:冷戰結束以來的中澳關係“,與侯穎麗合著,《國際政治研究》1999年第3期。
34.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djustments Since the Late 1970s”(中國外交:七十年代末以來的調整),德國學術刊物 Internationale Politik und Gesellschaft (國際政治與國際社會),1999年第2期。
35. 《中國的崛起與中國外交的調整》,《亞洲評論》(香港)1998年秋。
36. “評《霸權的興衰》”,《中國書評》,1998年秋季卷。
37. “震盪向上?柯林頓執政以來的中美關係”,《美國研究》,1998年第2期。
38. “China’s Re-emergence and Its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中國的重新崛起及其外交戰略),與由冀合著,收入Joseph Cheng 主編, China Review 1998 (中國評論:1998),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9. “試論柯林頓執政以來的中美關係”,梁守德等主編:《面向21世紀的中國國際戰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40. “Equality and Mutual Respect: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平等與尊重:中國與西方關係的基礎), China’s International Role: Key Issues, Common Interests, Different Approaches(中國的國際角色:關鍵問題、共同利益和不同看法),(德國: Friedrich-Ebert-Stiftung, 1997)
41. “The PRC’s Strategic Options”(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選擇),Greg Austin 主編:Missile Diplomacy and Taiwan’s Future--Innovations in Politics and Strategy(飛彈外交和台灣的未來--政治和戰略的創新),(澳大利亞:Strategic and Defense Studies Centre, RSPA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7)
42. “對聯合國改革方向的幾點看法”,《中國與世界》(香港), 1997年第1期。
43. “國際規範與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國際政治研究》,1997年第2期。
44. “中、日、韓國家關係的現狀與發展前景”,梁守德等主編:《1996:國際社會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45. “國家在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國際政治研究》,1996年第10期。
46. “Reflections on the Recent Tension in the Taiwan Strait”(對近來台灣海峽緊張局勢的思考), 澳大利亞 The China Journal(中國研究), July 1996.
47.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Respect”(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國際尊重)美國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國際事務研究), Spring1996.
48. “國家與發展:評《環亞太地區的國家與發展》”,《中國書評》,1995年3月,總第2期。
49.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Political Détente:The Evolu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ina Mainland and Taiwan”(經濟依存與政治緩和:中國大陸與台灣關係的演變),與美國教授Susan Shirk合著,收入Susan Shirk和Christopher Twomey 編,The Asia Pacific Security Region:Links Between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lations (亞太安全區域:經濟關係與政治關係的銜接),美國: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6年。
50. “從美國政府處理克萊斯勒公司破產危機看國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性質和作用”,《太平洋研究》,1995年第2期。
51. “聯合國與裁軍”,收入王傑編,《聯合國遭逢挑戰》,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
52. “重新認識中美關係”,《美國研究》,1995年第1期。
53. “The Making of Beijing's Taiwan Policy”(中國台灣政策的制定),收入美國教授鄭敦仁等編,Inherited Rivalry:Conflict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繼承的角逐:台海兩岸間的衝突),倫敦:Lynne Rienner 出版社,1994年。
54. “Toward the Center:Implications of Integr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for Taiwan's Mainland Policy”(趨中現象:一體化與民主化對台灣大陸政策的影響),美國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東北亞問題研究),1994年第1期。
55. “Privatization,Competition,or Else:An Alternative Model to Explain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 During the Reform Era”(私有,競爭,還是其他:探討改革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成因),美國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當代中國),1994年第1期。
56. “China's Economic Reforms:the Triumph of Pragmatism”(中國經濟改革:務實主義的勝利),收入悉尼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系編,Beyond the Headlines:Politics,Australia and the World (新聞標題之外:政治,澳大利亞與世界),1993年。
57. “Beijing's Perception of the Changing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Its Implications”(中國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及其影響),美國 Asian Survey (亞洲研究),1992年第3期。
58. “Between Sentiment and Reason:Current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in China”(在感覺與理智之間:當前中國中美關係史研究),收入英國學者Priscilla Roberts 編,Sin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1900(1900年以來的中美關係),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1年。
59. “Tranquillity by Default”(無為而靜),美國 Asian Survey (亞洲研究),1990年第12期。
60. “九十年代的中國對外經濟關係”,《國際政治研究》,1990年第1期。
61. “五十年代中期美國政府內部關於對華貿易政策的爭論”,《美國研究》,1990年第2期。
62.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中國對外經濟政策),收入郝雨凡和宦國蒼編,The Chinese World View(中國人看世界),紐約:Random House出版社,1989年。
63. “From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to Sino-American Ambassadorial Talks”(從台灣海峽危機到中美大使級會談),收入Harry Harding and Yuan Ming,ed.,Sino-American Relations,1945-1955:A Joint Reassessment of a Critical Decade(中美關係史上沉重的一頁),美國:S R Books 出版社,1989年。
64. “中蘇兩國對國際關係的新思維”,《世界經濟與政治》,1989年第10期。
65. “簡析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締結”,《美國研究》,1989年第1期。後分別收入丁明楠等編《新的視野:中美關係論文集3》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和資中筠與何迪編《美台關係四十年:1949-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66. “簡析外交政策的制定與評估”,《國際政治研究》,1989年第1期。
67. “依附的結構”,翻譯,《世界經濟譯叢》,1989年第2期。
68. “The Dilemma of Power:The Cho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權力的兩難:人民共和國的選擇),收入J. Barton Starr 編,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Its Birth,Growth,and Influence in Asia(美國憲法:它的誕生,發展及對亞洲的影響),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年。
毛澤東時代中國讓步更大更多
賈慶國說,我覺得我們在主權領土等問題上一點也不軟。現在不少人有這樣一種印象,認為毛澤東時代中國很強硬,而現在我們很軟。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印象。毛澤東時代是口頭上硬,實際上軟。
賈慶國稱,自己有位同事做了一個比較研究,研究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我們在有爭議的領土問題上所做的讓步,發現毛澤東時代我們的讓步要大得多。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一種印象呢,因為毛澤東時代中國和外部世界主要是一種對立的關係,尤其和西方國家,因而那時說狠話是很正常的事。而現在我們的對外關係主要不是對立的或敵對的,至少也是一種非敵非友的關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你說狠話不合時宜,也不符合中國的整體利益。
賈慶國說,軟和硬本身並不能夠很好地去概括中國外交,也不是判斷一個國家外交好與不好的標準。一個國家對外該軟的時候就軟,該硬的時候就硬。在一些原則問題上,該強就強,而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該配合就配合。
此評論在網上引起網民質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