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lǔ
注音:ㄌㄨˇ
部首:木;部外筆畫:12;總筆畫:16
五筆:SQGJ
倉頡:DNWA
筆順編號:12343525 12112511
四角號碼:4796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A79
漢字演變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 一種古代發明的仿生魚尾,安裝在船尾,左右擺動可使舟船像魚兒擺尾那樣前進。安在船邊像魚鰭那樣划動的船槳,古文獻有時也稱為“櫓”。“櫓”字從木從魯,或可據此理解為“魯國的木盾”。為避免混淆,古人又將“櫓”寫作“艪”。
詳細字義
〈名〉
(1) 為避免混淆,古人也將船用仿生魚尾寫作“艪”
(2) 同本義 [big shield]
(4) 頂部沒有覆蓋的遠望樓 [watch tower]
修櫓。——《孫子·謀攻》
又令在高壘櫓上明里擊發炮石,暗則掘地穴欲悄然透入城內。——小說《
玄門八脈》
(5) 又如:
樓櫓(古時軍中用以偵察、防禦或攻城的高台);櫓巢(上古人類的居處。有柴謂櫓,在樹曰巢);
櫓棹(櫓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
(6) 比槳長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yuloh]
在旁曰櫓。——《
釋名》 案,此為轉義。櫓本義指船尾用的仿生魚尾。
(7) 又如:櫓人(船工);櫓聲(搖櫓聲)
(8)
百越語言,“櫓”、“魯”、“艪”皆是船之古音。當代我國壯語依然稱呼船為“櫓”音。有學者認為,魯國就是一個尊崇船的國度,並以之為標榜國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𠀤音魯。《說文》大盾也。《禮·儒行》禮義以為乾櫓。
又《玉篇》櫓,城上守御望樓。《釋名》櫓,露也,露上無覆屋也。《後漢·公孫瓚傳》樓櫓千里。一作㯭。
又《韻會》戰陳高巢車亦為櫓。《太公·六韜篇》陷堅陣,敗強敵,武翼大櫓,提翼小櫓。
又進船具。《釋名》船尾曰柂,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通鑑》呂蒙取荊州,使白衣搖櫓。
又櫓𦊖子,果名。《桂海虞衡志》大如椀,數十房欑聚成毬,食之微甘。
日語“櫓”
日本在戰國時代以後修建了大量城堡,城堡上的木建築大多都叫“櫓”,字面意思是“存放箭矢的倉庫”。
在
石垣上建築的單層建築是最常見的類型,叫“多聞櫓”(たもんやぐら),是一種集防禦牆、瞭望點的功能與一身的實用建築。
城門樓的建築形式稱作“渡り櫓”(わたりやぐら),即橫跨兩邊的櫓。
在城牆的拐角處可以看到其它的兩到三層的櫓,被稱為隅櫓(すみやぐら),是城堡的總體設計中的重要部分。這些隅櫓經常配備有“石落し”(落石口),作用相當於堞眼。
大阪城的西北角的犬井櫓(いぬい)擁有不常見的兩個等大的樓層。
松本城的“月見櫓”(つきみ)櫓的東側和南側都是敞開的,不過這座櫓並不是用作軍事用途,而是賞月之用。櫓的名字有時採用八卦的方位名,比如乾櫓,即西北
角樓,巽櫓,即
東南角樓。
城堡中最大的櫓就是“
天守閣”(てんしゅかく),意思是“高高在上的天神守護者”,它的高度通常是其第一特徵,所以櫓有時又被翻譯成“塔”。事實上,在很多城堡,在遊客欣賞城門和櫓之前,
天守就緊緊吸引了他們的目光,原因在於天守通常是整個建築物中的最高點,能夠在幾公里外看到。在某些城堡中,只有天守存留了下來,容易使遊人對城堡的最初設計產生誤解。
犬山城和
丸岡城(まるおか)是早期的日本天守的代表。一座典型的天守至少擁有三層,最多可能有七層,但是它們的外觀經常與實際的內在結構不符,原因在於天守的地下室深埋在
石垣之下,而且地面之上的層數是與從外面看到的層數不一樣的。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工具
櫓是船舶的一種推進工具,它是在舵槳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舵槳加長後操作方式從“劃”演變為魚尾式的“搖”,就產生了中國特有的“櫓”。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重大貢獻之一。
櫓在中國起源的具體時間尚難確定,它最早出現的年代目前尚不可考,傳說
魯班看見魚兒在水中揮尾前進,遂削木為櫓。
從
中國古籍記載來考證,櫓最早出現的年代至晚產生於漢代。據東漢
劉熙《
釋名》一書,對櫓字已作了解釋,認為它產生的力沿著船脊方向。
櫓的外形有點像槳,但是比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側的櫓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則系在船上。用手搖動櫓檐繩,使伸入水中的櫓板左右擺動。櫓擺動時,船跟水接觸的前後部分會產生壓力差,形成推力,推動船隻前進,就像魚兒擺尾前進。古人有“一櫓三槳”的說法,認為櫓的效率可以達到槳的三倍,因為從槳到櫓的變化,事實上就是從間歇划水變成連續划水,提高了效率。
櫓這種推進工具要比划槳優越,它是一種連續性的推進工具,而且具有操縱船舶迴轉的功能。英國有專家認為,
螺旋槳的發明是受到了櫓的啟發,歐洲人看到中國人使用櫓後受到啟發,發明了螺旋槳。英國專家的說法是有道理的,螺旋槳不間歇作旋轉運動的葉片,與在水中滑動的櫓板十分相似。
繁體字
櫓的繁體字有:櫓、艣、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