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介紹
在16世紀中葉,日本因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統一之後,建築達到新的水平。
城郭是一個十分突出的新的創作領域。它突破日本建築千年的傳統,構想天外,產生了前所未見的嶄新的高層建築,天守閣。
還在封建內戰時期,領主們在
衛城里自己府邸的屋頂上造一個小小的望樓,這是天守閣的前身。
後來,各個封建領國,依託城裡的小高丘,建造衛城。衛城中央一座高城,原本是府邸,叫天守閣。
天守閣不僅是軍事堡壘,而且是領國的政治中心,藩主權利的象徵。
第一個大型的多層天守閣建造於新的政治經濟中心——安土城(1576年),它是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紀念碑。
16-17世紀初,是日本城郭建設的高潮時期,各領國紛紛建造天守閣,互相爭競。其中最傑出的是姬路城的天守閣。
此外,著名的還有
名古屋的天守閣(1610年),1624—1643年間建造的
大阪和
江戶兩城的天守閣。
由來
天守閣(日語假名:てんしゅかく)是城堡的中心建築,他不僅是堅固的軍事防禦設施,也是所在地大名或城主政治權利和地位的象徵。
天守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6世紀初,
戰國時代是天守閣發展最繁榮的時期。
文獻記載最早的天守閣是16世紀初建造的攝津
伊丹城天守。現在保存最古老的是
犬山城天守閣。
天守的語源不詳。關於天守的來歷說法很多。有人認為天守是象徵基督教,佛教中的“
天主”,“
梵天”的意思,是指城主或大名代表上天來統治。
但更普遍的看法則認為天守閣的由來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起到瞭望台,物資儲藏室以及軍事防禦的作用。當然戰國後期的天守閣則越來越趨向政治化,用以展現城主,大名的實力。
發展
時期
天守閣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初期天守閣,中期天守閣和晚期天守閣。
1、初期天守閣
初期天守閣是從展望台發展而來的。具有
歇山式樣房頂的城樓上設有迴廊高攔,
丸岡城是初期天守閣的代表。
這個天守閣的特徵之一是外層和內階不一致。
第一層城樓上有山形牆封檐板的
山牆房間突出,內部有三層,而張望台部分也比城樓小的多。
初期的天守閣規模較小,實用且素樸,一般只有兩,三層高。
2、中期天守閣
望樓部分大,
歇山式封檐板與上面的房檐相交錯,因而內部有6層。與初期的不同,城樓最上層的樓緣被收到外壁之內,外壁則塗白灰泥,山牆也富於變化,窗戶變成拉門式,更加豪華壯觀。
3、晚期天守閣
以
大阪城和
江戶城為代表的晚期天守閣已經逐步失去了軍事防禦的構造意義,更多的成為權利的裝飾。層塔型的城樓繼續擴大,層與階趨於一致。
布局
天守閣原則上是以本丸為中心,位於城內最高地方,其大致有四種形式。
獨立式-與其他的建築分離,是一座獨立的大城樓。
丸岡城,
犬山城,
彥根城等屬於這類布局。是天守閣最古老的形式。
複合式-在大天守閣上附加小的天守閣。這中形式具有強化通向天守閣出入口的作用。
松江城,
岡山城是其代表。
連結式-將兩座獨立的天守閣連結在一起,中間有過廊相連。
名古屋城和
熊本城屬於這種形式。像
松本城那樣將小天守和大天守相連起來也算做連結式。
連立式-大天守閣上連結兩座以上的小天守閣。姬路城便是典型。
城牆
天守閣下的城牆也是十分雄偉的,因為1噸左右的大石頭需要很多,所以其調度很重要。
大阪城的蛸石,肥後石等花崗岩都要從小豆半島裝船,用海中吊掛的方法運輸,再從陸地上使用修羅車和原木滾木。
江戶城的石頭多數是
安山岩,是從小豆半島運來的。在砌牆時首先用長方形邊石打基礎,再在上面築石牆。其方法大致有三種。
毛面砌法:沒有加工的自然石料的砌法。慶長之前普遍採用。在石圍牆表面的間隙砌上石頭,外觀雖很粗糙但十分堅固。由於沒有固定的方法,也叫亂石砌法。
填接砌法:用錐子砸磨石料,鋪平搭配的方法,慶長時期此法被廣泛運用。因其外觀很美而著稱。
琢面密接砌法:用鋼鑿將石頭的角鑿下的搭配法,
寬永以後注重美觀而廣泛使用這種方法。
砌起來的城牆十分工整,美觀。外圍光滑沒有凹凸的毛邊。特別是圍牆的角為了對齊而採用算術砌法。
這種砌法是
加藤清正發明的,他在
熊本城,名古屋城嘗試了這一方法受到好評。用此法砌成的城牆也被稱做“清正石頭牆”。
江戶城本丸就是琢面密接砌法和算術砌法的結合。
防禦
初期天守閣的防禦設施較為簡陋,從安土,
桃山時代至江戶初期的天守閣多數都設定了防禦用的攻擊設備。
使建築物的角的牆壁突出,放上蓋板,石頭由此落下,進行射擊。更加先進的是設在建築的中央部,在山形牆的中間造了隱蔽的堞口,隱蔽的狹窗。
松本城,姬路城,名古屋城都有極好的例子。
二是壁體的強化。為了防火,把牆壁的塗料塗上,防備攻擊,加厚牆板,造了二層樓。
三是籠城設施,地下的地窖里貯藏槍枝,火藥,武器,米,鹽等,並設有水井。還有各樓層的周圍造了用於
武士奔跑的走廊和雙層門。
內部完善
通常初期和晚期的天守閣分為最上層的瞭望台和下層的城主居住館。
安土城也保留最上層的展望台。到了後期則更注重居住館的布局和建造。秀吉的
大阪城雖保留了瞭望台,但已經將其縮到牆壁的內側,城主的居住區和城樓分離,且具有各種防禦設施以加強軍事性。
松本城以其外觀即可判斷出是初期式樣和後期手法的混合,內部加強了軍事性,同時每兩層都使用通柱。特別是
姬路城,在構造上從地下室到最上層的下部都使用了兩根高達25米的頂樑柱,而且1~3樓的四角設定了斜支柱,防禦設施齊全,目的是強化其構造。
江戶時代的層塔型城樓有綜合性機能。名古屋城將地下室當作各種倉庫,1~5樓設有4~10個室,5樓的住宅室鋪設
塌塌米,作為城主出行歸來時休息房間。
瞭望台是天守閣的最高建築。通常有
迴廊圍住。瞭望台的下層主要是城主的居殿和士兵的宿舍。可惜的是完整的城主居殿幾乎沒有保存下來。二戰前還剩下的
名古屋城本丸的天守閣居殿也被戰火中燒毀。僅存的只有
二條城的二丸御殿。該殿作為
德川將軍在
京都的居館,遷移了
伏見城遺蹟上的部分建築。人員從房門口進入,武警衛兵的處所在最外層,穿過走廊裡面是將軍會客的大廳,內有狩野畫派的屏風,並配有豪華的隔扇畫和金屬器具做裝飾。再往裡面就是將軍的書房和寢室了。這四間屋子以雁行排列。保存下來的還有黑書院,白書院,大廳等設施。另外
西本願寺中的書院據說也保留了從伏見城的遺構,是一個寬闊的大廳,兩邊有裝飾的雕花柱,深處是水墨屏風畫。總體上體現了寬永時期的建築風格。
隨著
江戶幕府時代的到來,戰亂日益平息。幕府為加強統治頒布了一國一城的法令,限制了城堡的發展。天守閣也逐步失去軍事防禦的作用,而圍繞天守閣的故事卻成為歷史長河中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