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要,引來歷,意義,祖沖之簡介,概述,成就,
概要
亦稱“甲子元歷”。南北朝一部先進的曆法。祖沖之創製。《大明曆》採用的朔望月長度為29.5309日,這和利用現代天文手段測得的朔望月長度相差不到一秒鐘。在《大明曆》中,祖沖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根據新的閏周和朔望月長度,可以求出《大明曆》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4281481日,與現代測得回歸年長度僅差萬分之六日左右,也就是說一年只差50多秒,這是非常精確的資料。冬至點是制訂曆法的起算點,因此測定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對於編算曆法來說非常重要。可是在祖沖之之前,歷算家們一直認為冬至點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這就使得曆法制訂從一開始就產生了誤差。為此祖沖之把歲差概念引進曆法中之後,大大提高了曆法計算的精度。
引來歷
成歷於劉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沖之時年33歲。規定一回歸年為365.2428日,是中國趙宋統天曆(公元1199年)以前最理想的一個數據。在制歷時首先考慮歲差。所謂“歲差”就是由於地球在運行過程中受到其他天體的吸引作用,地球自轉軸的方向發生緩慢而微小的變化。因此從這一年的冬至到下一年的冬至,從地球上看,太陽並沒有回到原來的位置,而是歲歲後移,這也就引起了24節氣位置的變動祖沖之確定每45年11月差1°,這個“歲差值”雖很不精確,但引進“歲差”編制曆法,是曆法有了更科學的基礎,而且在天文學中“回歸年”和“恆星年”2個概念被區分開來。
意義
這是我國曆法史上第二次大改革。一是改進閏法,把天文學家何承天提出的舊曆中每19年7閏改為每391年144閏,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實際。在我國首次求出曆法中通常稱為“交點月”的日數為27.212223日,與近代測得的數據(27.212220)極其相近。二是在制歷時考慮歲差,一百年差一度。所謂“交點月”就是月亮在天體上運行的路線有2個交點(也叫黃白交點),月亮2次經過同一交點的時間叫交月點。歷成後上表給宋孝武帝劉駿,卻遭到寵臣戴法興之流的壓制和反對。祖著《歷議》一文予以駁斥。祖死後十年即天監九年(公元510年)得以施行,達八十年之久。《南齊書.文學傳》:“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歷,比古十一家為密,沖之以為尚疏,乃更造新法(大明曆)。”《隋書.律曆志中》:“至九年正月用祖沖之所造甲子元歷頒朔......陳氏歷梁,亦用祖沖之歷,更無所創改。”
祖沖之簡介
概述
祖沖之公元429年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祖家歷代都對天文曆法素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數學知識。在青年時代祖沖之就博得了博學多才的名聲,宋孝武帝聽說後,派他到“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里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史、公府參軍。公元464年他調至婁縣(今江蘇崑山東北)任縣令。在此期間他編制了《大明曆》,計算了圓周率。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任謁者僕射,此後直到宋滅亡一段時間後,他花了較大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在南齊朝廷擔任長水校尉一職,受四品俸祿。鑒於當時戰火連綿,他寫有《安邊論》一文,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安定民生,鞏固國防。公元500年祖沖之在他72歲時去世。
成就
祖沖之的兒子祖暅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祖沖之在天文曆法方面的貢獻
祖沖之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制的《大明曆》及為《大明曆》所寫的《駁議》中。
在祖沖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曆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制的《元嘉歷》。祖沖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歷》存在很大的差誤。於是祖沖之著手制定新的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製成了《大明曆》。大明曆在祖沖之生前始終沒能採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頒布施行。《大明曆》的主要成就如下:
採用391年置144閏的新閏周,比以往曆法採用的19年置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定交點月日數為27.21223日(今測為27.21222日)。交點月日數的精確測得使得準確的日月食預報成為可能,祖沖之曾用大明曆推算了從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間發生的4次月食時間,結果與實際完全符合。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結論,即定木星公轉周期為11.858年(今測為11.862年)。
提出了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