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年代簡介
年表中最大的時間單位是
宙(eon),宙下是
代(era),代下分
紀(period),紀下分
世(epoch),世下分
期(age),期下分
時(chron)。必須說明,年表雖有時間的概念,也就是說,當獲悉該化石是何宙、代、紀、世、期或時的遺物,間接可知道它形成的粗略時間(當然是很粗略的估計值)。事實上,年表的時間單位是完全人為性劃分的,和日曆中的年月日不同,它不能使人了解每個宙、代、紀、世、期或時經歷的準確時間。
地質年代從古至今依次為:
隱生宙(Cryptozoic eon,現稱
前寒武紀 Precambrian supereon)、
顯生宙(Phanerozoic eon)。
地質年代命名
年表中各個宙、代、紀、世、期或時都有自己的名稱,用於描述生物在不同地質時空的發展程度, 一般以首先研究這一時期岩石的地點來命名,現將某些專家所廣泛使用的各個時期之名稱概述於下。
宙(Eon)
從今至古包含:
顯生宙(Phanerozoic)——現代生物存在的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久遠的原始生物的時期。
代(Era)
顯生宙從今至古包含:
中生代(Mesozoic)——中等進化生物的時期。也稱“
爬行動物時代”
紀(Period)
顯生宙從今至古包含:
新生代 :
第四紀(Quaternary)——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隨著科學發展還將細分。
第三紀(Tertiary)——現已細分為
新近紀(Neogene)和
古近紀(Paleogene)。
中生代:
三疊紀(Triassic)——當初按德國南部地層的三分性特點而命名。
古生代:
二疊紀(Permian)——最初得名於
烏拉爾山西坡的
彼爾姆州,“二疊”因該時代德國南部地層可分為上下兩套而得名
石炭紀(Carboniferous)——因英格蘭的高山
灰岩及其含煤層而得名。石炭紀早期也稱“
兩棲動物時代”。
泥盆紀(Devonian)——是因英國西南部泥盆州(現譯為
德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也稱“
魚類時代”。
志留紀(Silurian)——名稱來自
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
奧陶紀(Ordovician)——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奧陶部落)
寒武紀(Cambrian)——是因英國的寒武山脈(今譯坎布連山脈)而得名。
世(Epoch)
新生代從今至古包含:
第四紀
新近紀
古近紀
期(Age)
全新世從今至古包括:
亞大西洋期(Subatlantic)——2500年前至今
亞北方期(Subboreal)——5000~2500年前
大西洋期(Atlantic)——8000~5000年前
前北方期(Preboreal)——11700年~9000年前
地質年代歌謠
新生包含三四紀,六千萬年喜山期,
中生白堊侏羅三,燕山印支兩億年,
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紀,
震旦青白薊長城,海西加東到晉寧。
註:
1.新生代分第四紀、新近紀和古近紀,構造動力屬喜山期,時間從6500萬年前開始。
2.中生代從2.5億年前開始,屬燕山、印支兩期,燕山期包括白堊紀、侏羅紀和三疊紀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疊紀內。
3.
古生代分為早晚,二疊紀、石炭紀、泥盆紀屬晚古生代,屬
海西期;志留紀、奧陶紀、寒武紀在早古生代,屬加里東期;震旦紀、青白口、
薊縣、長城紀在元古代,震旦屬加里東期,其餘屬晉寧期
4.震旦紀——很早以前,在我國(特別在北方)就發現在古老
變質岩系(即前
震旦亞界)之上,含有豐富化石的寒武系之下,發育了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或變質程度很低的沉積岩系,其中除含有大量藻類化石外,很少發現其他生物遺蹟,當初就把這套
地層命名為震旦系,其時代稱震旦紀。震旦是中國的古稱。中國是震旦系發育最好的國家,地層完整,剖面清楚,分布廣泛。因此,我國很早就把震旦系列入我國地質年代表中。
年代參照表
地質年代參照表
| | | | 年代開始 百萬年前(GSSP)[1] | 主要事件 |
| | 第四紀 | | 0.011430 ± 0.00013[3] | |
| 1.806 ± 0.005 | |
| | 5.332 ± 0.005 | 人類的人猿祖先出現 |
| 23.03 ± 0.05 | |
| | 33.9 ± 0.1 | 大部份哺乳動物目崛起 |
| 55.8 ± 0.2 | |
| 65.5 ± 0.3 | |
| | 99.6 ± 0.9 | |
| 199.6 ± 0.6 | |
| 251.0 ± 0.4 | |
| | 299.0 ± 0.8 | |
| 359.2 ± 2.5 | |
| 416.0 ± 2.8 | |
| 443.7 ± 1.5 | |
| 488.3 ± 1.7 | |
| 542.0 ± 1.0 | |
| | | 630 +5/-30 | |
| 850 | 發生雪球事件 |
| 1000 | |
| | 1200 | |
| 1400 | |
| 1600 | |
| | 1800 | |
| 2050 | |
| 2300 | |
| 2500 | |
| | | 2800 | |
| | 3200 | |
| | 3600 | |
| | 3800 | |
| | | 3850 | |
| | 3950 | |
| | 4150 | |
| | 4570 | |
年代詳解
研究地殼歷史時,仿用了人類歷史研究中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的方法,把地史劃分為5個代,代以下再分紀、世等;與
地質時代單位相應的地層單位稱界、系、統等。
國際性地層單位適用於全世界,是根據生物演化階段劃分的。因為生物門類(綱、目、科)的演化階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據此劃分的地層單位必然適用於世界,稱國際性地層單位,包括宇、界、系、統。
界——國際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層單位,包括一個代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系——界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二級單位,代表一個紀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系一般是根據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區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徵等命名的,如
寒武系、奧陶系、
石炭系、
白堊系等。
統——系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三級單位,代表一個世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全國性或大區域性地層單位有階、時帶,地方性地層單位有群、組、段、層。
地質年代單位有宙、代、紀、世。
宙——寒武紀 570之前的都是隱生宙(宇),之後的則是顯生宙(宇)。
代——地質時代的最大單位,在代的時間內形成界的地層。代的名稱和界的名稱相符合,如,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紀——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個系的地層所占的時間。紀的名稱和系的名稱符合,如寒武紀、奧陶紀等。
詳細劃分
地層系統 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
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 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
隱生宙(現已該稱
太古宙和
元古宙)和
顯生宙。在另一種分級系統中,也有將宙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的,其中冥古宙是比太古宙更久遠的一段時期。具體可參考王鴻賴、李光岑《中國地層時代農》(1990)的內容。太古宇 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
片麻岩,成分很複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
地殼變動和
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
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
新生界。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
泥盆系、石炭系和
二疊系。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
無脊椎動物尤其是
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
紅藻、
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斯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
石灰岩和
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
威爾斯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古生界的第三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
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
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斯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厚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
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
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
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
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
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
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
瑞士邊境的
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
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
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
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
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
闊葉樹。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
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
古近紀(老
第三紀)、
新近紀(新第三紀)和
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
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
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
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
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
中新世和
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
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
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
更新世(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
古生代和
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
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
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
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