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

地史

地殼的發展歷史簡稱地史。其劃分主要依據是古生物的演化、岩石地層和地質年代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史
  • 全稱:地殼的發展歷史
  • 劃分依據:古生物的演化、岩石地層
  • 相關書籍:《地史學教程》
劃分依據,古生物的演化,岩石地層依據,天文與地質事件,地質年代,命名,主要事件,中國地質年代,

劃分依據

古生物的演化

眾所周知,生物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由水生到陸生,由無脊椎到有脊椎,而不可逆反發展,每個階段有其代表性生物或者說某個階段的某種生物占主導,如大家都知道的侏羅紀便是恐龍繁盛時代。
因此每個時代的地層裡面便存留那個時代的生物。

岩石地層依據

地層自底到頂部按時間由老到新排列,每個時代沉積的地層因為氣候、環境的不同有所差異。
地質歷史上“宙-代-紀-世”的劃分就像現今“年-月-日”一樣。

天文與地質事件

在地球歷史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岩石、構造、古生物、地磁、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將地球歷史劃分如下時期:
地球形成時期、地殼形成時期、進入太陽系前時期、進入太陽系時期、地月系形成時期、新生時期,見附後的《地質時期與特徵表》。
地球形成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核俘獲熔融物質開始到地表熔融物質凝固的一段地質時間。
在距今46億(?)年前,由鐵鎳物質組成的地核俘獲了熔融物質形成地幔。地幔與地核接觸部位溫度降低,形成內過渡層。外表溫度降低凝固,形成外過渡層。
在這一地質時期,形成了圈層狀結構的地球。
地殼形成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質凝固開始到有沉積岩形成的一段地質時間。
熔融物質凝固形成收縮,在地表形成張裂溝谷高山。宇宙天體撞擊,在地表形成大坑窪地。
隨著溫度降低,熔融物質凝固過程中產生的水流動匯聚到張裂溝谷和大坑窪地中,產生的氣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氣圈。
地核俘獲宇宙物質的不均,地表各處溫度高低不均產生大氣流動。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表形成了溝谷高山、大坑窪地,有了水和大氣,產生了風化、剝蝕和搬運作用,開始形成沉積岩。
進入太陽系前時期
這一時期是地殼已經形成到地球進入太陽系前的一段地質時間。
這是一段沒有陽光的地質時期。
在這一段的前期,地殼的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強,高山被剝低,在溝谷和坑窪地中沉積了巨厚的原始沉積。
在這一段的後期,地殼活動變弱,地表溫度漸漸降低,到了冰點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
在生物界,降落在地球上的原核生物開始復活和繁殖。由於沒有陽光,其他降落到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處於休眠狀態。
進入太陽系時期
這一時期是地球進入太陽系成為行星而開始的。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有了太陽的光照,形成了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有了晝夜的變化。
在地球的內部,地核或內球偏向太陽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殼,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地殼物質形成自東向西的運動。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溝谷窪地和平原。
在生物界,開始爆發式出現即開始復活。
隨著太陽系的演化,地球由進入太陽系時的軌道面即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23°26′,演化到現在的地球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近平行,地軸由垂直軌道面變為傾斜在軌道上運行,形成一年的四季變化。
在岩石建造上,出現大量的石灰岩。
地月系形成時期
這一時期是月球被地球俘獲形成地月系而開始的。
月球繞地球轉動,使地球的引力場、磁場發生了變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動作用下,地球的外球發生了旋轉,形成地極和磁極的移動。
在生物界,動物和植物都發生了重大的變異或進化,形成高大的樹木和出現大型的動物。
新生時期
這一時期是一顆彗星撞擊地球而開始的。
這顆彗星在太陽系裂解,形成繞太陽的小行星帶。
彗星的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氣。在冰里存在著各種生物。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氣和新的生物物種。
原有的生物發生變異或進化。
地 質 時 期 與 特 征 表
地質
時期
特 征

(界)

(宇)
同位素
年齡
Ma












新生

這一時期是一顆彗星撞擊地球而開始的。
這顆彗星在太陽系裂解,形成繞太陽的小行星帶。
彗星的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氣。在冰里存在著各種生物。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氣和新的生物物種。原有的生物發生變異或進化。



(界)



(宇)


65
這一時期是月球被地球俘獲形成地月系而開始的。
月球繞地球轉動,使地球的引力場、磁場發生了變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動作用下,地球的外球發生了旋轉,形成地極和磁極的移動。
在生物界,動物和植物都發生了變異,形成高大的樹木和大型的動物。



(界)
65

250
這一時期是地球進入太陽系成為行星而開始的。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有了太陽的光照,形成了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有了晝夜的變化。
在地球的內部,地核或內球偏向太陽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殼,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地殼形成自東向西的運動。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溝谷窪地和平原。
在生物界,開始爆發式出現即開始復活。
隨著太陽系的演化,地球由進入太陽系時的軌道面即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23°26′,演化到現在的地球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近平行,地軸由垂直軌道面變為傾斜在軌道上運行,形成一年的四季變化。
在岩石建造上,出現大量的石灰岩。



(界)
250

543
進入太陽系前時期
這一時期是地殼已經形成到地球進入太陽系前的一段地質時間。
這是一段沒有陽光的地質時期。
在這一段的前期,地殼的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強,高山被剝低,在溝谷和坑窪地中沉積了巨厚的原始沉積。
在這一段的後期,地殼活動變弱,地表溫度漸漸降低,到了冰點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
在生物界,降落在地球上的原核生物開始復活和繁殖。由於沒有陽光,其他降落到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處於休眠狀態。原核生物開始繁殖。
元古宙
(宇)
543

3800
地殼形成
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質凝固開始到有沉積岩形成的一段地質時間。
隨著溫度降低,熔融物質凝固過程中產生的水流動匯聚到張裂溝谷和大坑窪地中,產生的氣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氣圈。
地核俘獲宇宙物質的不均,地表各處溫度高低不均產生大氣流動。
在這一地質時期,有了水和大氣,產生了風化、剝蝕和搬運作用,開始形成沉積岩。
太古宙
(宇)
3800

4600
地球形成
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核俘獲高溫熔融物質開始到地表熔融物質凝固形成地球原始外殼的一段地質時間。
在距今46億(?)年前,由鐵鎳物質組成的地核俘獲了高溫熔融物質形成巨厚熔融層。熔融層與地核接觸部位溫度降低,形成內過渡層;與外殼接觸部位形成外過渡層;熔融層形成液態層。
在這一地質時期,形成了圈層狀結構的地球。
熔融物質凝固形成收縮,在地表形成張裂溝谷高山。宇宙天體撞擊,在地表形成大坑窪地。
始古宙
(宇)
4600

地質年代

年表中最大的時間單位是宙,宙下是代,代下分紀,紀下分世。必須說明,年表雖有時間的概念,事實上,年表的時間單位是完全人為性劃分的,和日曆中的年月日不同,它不能使人了解每個宙、代、紀或世經歷的準確時間。

命名

年表中各個宙、代、紀和世都有自己的名稱,用於描述生物在不同地質時空的發展程度, 一般以首先研究它們時期岩石的地點來命名,現將某些專家所使用的各個時期之名稱概述於下。
* 顯生宙 ----- 現代生物存在的時期。
* 元古宙 ----- 久遠的原始生物的時期。
* 太古宙 ----- 初始生物的時期。
* 冥古宙 ----- 生命現象一始的時期。
* 新生代 ----- 現代生物的時期。
* 中生代 ----- 中等進化生物的時期。
* 古生代 ----- 古代生物的時期。
* 寒武紀 (Cambrian) ----- 取名於拉丁文Cambria, 即威爾斯。
* 奧陶紀 (Ordovic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 (奧陶部落)。
* 志留紀 (Silur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 (志留部落)。
* 泥盤紀 (Devonian) ---- 名稱來自英國德文郡 (Devonshire)。
* 石炭紀 (Carboniferous) ---- 名稱自來大不列顛群島的含煤的岩石 。
* 二疊紀 (Permian) ---- 取名於俄羅斯的彼爾武省(Perm)。
* 三疊紀 (Triassic) ---- 來自拉丁文 "三" (Trias)。
* 侏羅紀 (Jurassic) ---- 取名於法國瑞士之間的汝拉山 (Jura Mountain)。
* 白堊紀 (Cretaceous) ---- 取自拉丁文 Creta, 意指白堊。
* 第三紀 (Tertiary) ---- 第三個衍生物。
* 第四紀 (Quaternary) ---- 第四個衍生物。

主要事件

顯生宙 新生代 新近紀 全新世[2] 0.011430 ± 0.00013[3] 人類繁榮(參照年表)
更新世 1.806 ± 0.005 冰河時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人類進化到現代狀態
上新世 5.332 ± 0.005 人類的人猿祖先出現
中新世 23.03 ± 0.05
古近紀 漸新世 33.9 ± 0.1 大部份哺乳動物目崛起
始新世 55.8 ± 0.2
古新世 65.5 ± 0.3
中生代 白堊紀 99.6 ± 0.9 恐龍的繁榮和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
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
侏羅紀 199.6 ± 0.6 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
鳥類出現
被子植物出現
三疊紀 251.0 ± 0.4 恐龍出現
卵生哺乳動物出現
古生代 二疊紀 299.0 ± 0.8 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
盤古大陸形成
石炭紀 359.2 ± 2.5 昆蟲繁榮
煤炭森林
泥盆紀 416.0 ± 2.8 魚類繁榮
昆蟲出現
種子植物出現
石松和木賊出現
志留紀 443.7 ± 1.5 陸生的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488.3 ± 1.7 魚類出現;海生藻類繁盛
寒武紀 542.0 ± 1.0 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原古宙 新元古代 埃迪卡拉紀 630 +5/-30 多細胞生物出現
成冰紀 850 發生雪球事件
拉伸紀 1000 羅迪尼亞古陸形成
中元古代 狹帶紀 1200
延展紀 1400
蓋層紀 1600
古元古代 固結紀 1800
造山紀 2050
層侵紀 2300
成鐵紀 2500
太古宙 新太古代 2800 第一次冰河期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藍綠藻出現
始太古代 3800
冥古宙 早雨海代 3850 地球上出現海洋和其他的水
酒神代 3950 古細菌出現
原生代 4150 地球上出現第一個生物---細菌
隱生代 4570 地球出現

中國地質年代

-----------------------------------------------------------------------------------------
代 紀 世 代號 起始時間(百萬年) 生物開始出現類型
------------------------------------------------------------------------------------------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  Qh 0.01  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紀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 漸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 50
古新世 E1 65 魚類出現
-------------------------------
中生代 白堊紀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 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三疊紀 T 250 蜥龍 魚龍出現
-------------------------------
晚古生代 二疊紀 P  290  獸行型類 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C  362  堅孔類 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 D  410  總鰭魚類 節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現
早古生代 志留紀 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  570  硬殼動物出現
-----------------------------
新元古代 震旦紀 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青白口紀 Qb  1000  多細胞動物 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 薊縣紀 JX 1 400  真核動物出現 (綠藻)
長城紀 Ch  1800
古元古代 滹沱紀  Hl  2300
五台紀  Wt  2500
-----------------------------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現 (菌類及藍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始太古代  Ar0  45oo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