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那拉氏(清高宗第二任皇后)

皇后那拉氏(清高宗第二任皇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高宗繼皇后輝發那拉氏(1718年3月11日-1766年8月19日),滿洲正黃旗(原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追贈旋奪一等承恩公、佐領訥爾布之女。清朝第一位攝六宮事皇貴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那拉氏出生。初為嫻妃,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被立為皇后。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薨,以皇貴妃禮葬,不舉行國孝三年,可以說是不廢而廢;九月二十八日,被葬入純惠皇貴妃的地宮中。

基本介紹

  • 本名:輝發那拉氏
  • 別名嫻妃,那拉皇后,清高宗繼皇后
    純帝繼皇后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718年3月11日
  • 逝世日期:1766年8月19日
  • 主要成就:成為皇后,生皇十二子、皇十三子、皇五女
  • 寢宮翊坤宮
  • 旗籍:滿洲正黃旗(原隸滿洲鑲藍旗
人物生平,封妃立後,位正中宮,帝後離心,葬禮儀表,人物評價,史料記載,人物爭議,姓氏,畫像,親屬成員,藝術形象,文學作品,影視劇,

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二月初十日(1718年3月11日),輝發那拉氏出生。雍正年間,那拉氏嫁給雍正帝第四子弘曆為側福晉。
乾隆二年丁巳十二月初四日(1738年1月23日),乾隆帝冊封庶妃那拉氏為嫻妃,以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三泰為正使。內閣學士岱奇為副使行冊封禮。
乾隆十年乙丑十一月十七日(1745年12月9日),那拉氏晉為嫻貴妃,乾隆帝命大學士史貽直為正使。禮部右侍郎覺羅勒爾森為副使,行冊封禮。
乾隆十三年戊辰三月十一日(1748年4月8日),孝賢皇后去世,中宮虛位,乾隆帝奉皇太后諭旨,於該年七月初一宣布以嫻貴妃那拉氏為繼皇后,因尚在前皇后27月喪期內,先晉她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乾隆十四年己巳四月初五日(1749年5月20日),命大學士來保為正使、禮部尚書海望為副使,行皇貴妃冊封禮。
乾隆十五年庚午七月初十日(1750年8月11日),乾隆帝詔立皇貴妃攝六宮事那拉氏為皇后。同年八月二日(1750年9月2日),命大學士公傅恆為正使,大學士史貽直為副使,行冊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
乾隆十七年壬申四月二十五日(1752年6月7日)寅時,皇后那拉氏生十二阿哥永璂。
乾隆十八年癸酉六月二十三日(1753年7月23日)寅時皇后那拉氏生皇五女。
乾隆二十年乙亥十二月二十一日(1756年1月22日)卯時,皇后那拉氏生十三阿哥永璟。
乾隆三十年乙酉正月十六日(1765年2月5日),皇后隨駕南巡;閏二月十八日(1765年4月7日),乾隆帝派額駙福隆安送皇后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五月十四日(1765年7月1日)收那拉氏嫻妃、嫻貴妃、皇貴妃、皇后四份冊寶。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七月十四日(1766年8月19日),那拉氏去世,七月十五日,乾隆帝諭留京辦事王大臣以皇貴妃禮葬;同月,御史李玉鳴以為內務府辦理那拉氏喪儀未周而上奏,遭乾隆帝申斥,革職鎖拿,發配伊犁。九月二十八日(1766年10月31日),入葬裕陵妃園寢

封妃立後

雍正十二年春季的選秀中,被指婚於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曆,為側福晉。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1734年6月2日 —1734年6月30日),內務府奉旨賞寶親王側福晉之父訥爾布染貂冬冠一頂等物,賞側福晉之母鑲有兩個珍珠的金耳墜三對,賞福晉父母四成色淡金十兩,銀七百兩等物。及後,由欽天監根據八字算日子,即所謂“擇吉”,決定在八月二十日巳時送妝奩,十一月初八日(1734年12月2日)卯時上轎,正式娶進,未時梳頭,行走均朝西南方向。
九個月後,雍正帝駕崩,皇四子弘曆繼位。在雍正十三年乙卯九月二十四日(1735年11月8日)將那拉氏封為妃,暫稱為“那妃”。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1735年12月12日),乾隆將位於花甲寺胡同的舒庫入官之宅邸一所共四十二間,賞給她的父親原任佐領訥爾布,檔案可知她家原本住在河槽沿東。
乾隆元年丙辰五月(1736年6月9日—1736年7月8日),據《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記載,乾隆帝下旨賜匾”德洽六宮“於儲秀宮,”令儀淑德“於永壽宮,又”著收拾景仁、承乾鐘粹三宮用買尺七方傳七千叄百八十六塊......",據《故宮100》介紹,那拉氏曾為承乾宮主人,推測乾隆初年那妃居所或為承乾宮。最遲到乾隆九年甲子十二月(1745年1月3日—1745年1月31日),嫻妃搬進翊坤宮
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行嫻妃冊封禮;其封號“嫻”在內務府《鴻稱通用》中記載的滿語是“elehun”,意為“安和的”,“恬靜的”。
乾隆十年乙丑正月二十三日(1745年2月23日),那拉氏被晉封為嫻貴妃;十一月十七日行冊封禮。
乾隆十三年戊辰三月十一日,弘曆的元後孝賢皇后病逝,中宮皇后的位子出現空缺。三月二十二日,乾隆下令將養心殿西耳房的裝修挪到東耳房去,也就是說最晚於此日乾隆敲定了繼後的人選(東耳房是皇后住處,西耳房是貴妃住處,東西圍房是嬪妃住處)。同月,那拉氏手中增加三名宮女,接近皇后標準。四月十四日(1748年5月10日),嫻貴妃侄子、佐領訥蘇肯授三等侍衛乾清門行走。四月十六日,東耳房內挪得裝修訖,根據檔案《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記載,此後,東耳房內的所有陳設做了一系列改動。四月二十日,那拉氏已經在內部檔案里被稱為皇貴妃,二十一日,乾隆帝從雍和宮出發前往靜安莊閱視工程。那拉氏以六宮之首的身份攜其他妃嬪隨行。
七月初一日(1748年7月25日),乾隆帝正式下詔宣示那拉氏為繼任皇后,因尚在先後喪期,參考明太祖李淑妃郭寧妃相繼攝六宮事,順治十三年清世祖福臨冊封董鄂妃為皇貴妃時曾頒詔天下,“典至崇重”,故先晉封嫻貴妃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並賜予皇貴妃接受中宮箋表、頒詔天下的尊榮,令“(冊封禮畢)上御太和殿受賀。頒詔天下。嗣後遇三大節。及慶賀大典。三品以上大臣官員、進箋慶賀;箋表是外臣每逢年節慶典進給皇后的賀文,有固定的格式,自誕生以來就是皇后專屬的權利,“賀箋授之,此半皇后矣。”因為後宮女眷一般不能為外界所知,只有皇后作為國母可以接受外臣的賀表,詔告天下。有無箋表、頒詔,是後、妃之間的兩個主要區別。乾隆又令貴妃、妃、嬪、王妃公主命婦等都在冊封禮後給皇貴妃行禮,確立了皇貴妃作為內外命婦之首的地位。
七月初十日,皇貴妃之侄訥蘇肯被賜予油坊胡同(今燈市口北巷)的官房一處。因為在此之前還未有出身於下五旗的皇后,七月三十日,乾隆帝又將那拉氏一族由滿洲鑲藍旗抬入滿洲正黃旗。種種資料表明,此時的那拉氏風頭正盛,在宮廷中受到了相當的優待。
乾隆十四年三月初六日(1749年4月22日),首領文旦交御筆黃絹“懋端壼教”匾文一張,安設在翊坤宮後殿明間北牆上,亦賜予御筆紅絹“德茂椒塗綿福履,教敷蘭掖集嘉祥”對聯一副;以上楹聯都用於形容皇后職責。四月初二日(1749年5月17日),軍機處隨手登記檔上諭:初六日王妃公主命婦止在皇貴妃前行禮,貴妃前無必行禮。四月辛巳(初四),以冊封皇貴妃攝六宮事遣官祭告圜丘方澤太廟奉先殿社稷以次冊封貴妃、令妃、舒妃、婉嬪同告太廟後殿、奉先殿。四月五日,行皇貴妃冊封禮;四月六日,嬪妃、公主、命婦於交泰殿內向皇貴妃行六肅三跪三拜禮。“六肅三跪三拜禮”是只有帝後才能享有的禮儀。四月九日,以冊封皇貴妃兼平定金川戰事加上皇太后徽號禮成,詔告天下。並以“邊徼謐寧,中宮攝位,慈寧晉號”祭告各地山川帝陵據朝鮮《承政院日記》記載,乾隆十四年六月十六日(1749年7月29日),當頒詔的清朝使者到達朝鮮時,朝鮮英祖大王詢問是否要給皇貴妃進貢禮物,使者回答:“雍正時, 亦有貴妃, 而不加皇字, 今則既加皇字, 太子以下皆拜, 與皇后等矣, 其禮幣等物, 惟在貴國量處之如何耳。”當年八月初五日(1749年9月16日),朝鮮國王即決定以”今此進賀兼謝恩使方物二起, 及聖節·冬至·正朝使方物三起中, 皇貴妃前禮物, 一依皇后禮物數,“十二月十九日(1750年1月26日),和碩淑慎公主府為三阿哥永璋福晉置辦嫁妝的進單上,也出現了“進皇后:醬色緞面銀鼠皮袍一件、石青素緞面銀鼠皮褂一件......"等內容,可見攝六宮事皇貴妃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實際地位都與皇后相差無幾了。

位正中宮

乾隆十五年庚午正月(1750年2月7日 — 1750年3月7日),部分內廷檔案中已稱皇貴妃為皇后;同年二月初十日(1750年3月17日),皇貴妃那拉氏的千秋賞銀亦照皇后份例恩賜銀九百兩;六月十一日(1750年7月14日) ,孝賢皇后富察氏二十七月喪期滿。七月初十日,乾隆帝正式下詔冊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於八月初二日舉行冊立禮。八月初三日,行冊立皇后的慶賀禮,並恭上皇太后徽號冊寶。八月初四,以冊立皇后並加上皇太后徽號,詔告天下,停本年秋決。
八月十五日,追封皇后之父訥爾布為一等承恩公,皇后之母朗佳氏為一品公妻夫人,由孫訥蘇肯襲爵一等承恩侯。按慣例,非原配、非帝母的皇后外家是不能襲封承恩公的,但在立那拉氏為繼後時,乾隆帝打破了這一慣例,以冊立元後外家的規制也給那拉氏外家封了公爵。此後,那拉氏的族人也都得到乾隆帝起用。繼後侄子訥蘇肯歷任京城稅務左翼監督、阿克蘇辦事大臣、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副都統等高級官僚,繼後兄弟伍德、堂侄蘇巴爾漢等人也在出任佐領不久即升任其他官職。從那拉氏開始,繼後外家加封公爵成為定例。
八月十七日,乾隆以“繼冊中宮。慶典既成。禮宜躬率皇后。祗謁先陵。以展孝忱。以資福佑。”為由,攜皇后奉皇太后巡幸嵩洛、拜謁泰陵景陵。這是清代因立後出巡祭祖,途中乾隆心情大好,寫下了一些詩作記錄與新皇后出遊的愉快心情。十一月初三日(1750年12月1日),帝後一行人還宮。那拉氏自正位坤寧以後,皇帝無論江南巡幸、盛京祭祖,還是木蘭秋獮、皇陵展謁,都有皇后伴駕同行。
乾隆十七年二月初十日(1752年3月25日),乾隆帝賞賜皇后石榴花盆景一件(雕黃楊竹根座),當時那拉皇后懷孕約七個多月,石榴多子,在古代是寓意“多子多福”的吉祥之物,乾隆賜予皇后這件盆景,可見他十分期盼皇后為他誕育這個孩子。甚至在皇后還未生產時,朝鮮君臣就已經猜測皇后生下了皇子,並且是“康熙後初生太子。”四月二十五日,那拉皇后於翊坤宮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是皮弁里縫合處鑲嵌的玉飾,按照明清服制,“天子之冠十二會則十二璂以次第降,為貴賤之等。”(據趙汝珍《古玩指南-玉器》)永璂誕生後,乾隆帝不僅寫詩紀念,還在奏摺朱批中讓大臣與自己“同喜”。
○丙辰。上御太和殿視朝。文武升轉各官謝恩。○皇十二子永璂生
○庚申。○大學士管江南河道總督高斌奏、下江淮、揚、徐、海、等屬。四月以來。天氣晴和。又得時雨霢霂。二麥秋實。愈見堅好。大概均得豐收。現米價無增。民情寧謐。得旨、欣慰覽之。北省今春及入夏。雨暘時若。二麥可定豐收。又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順適吉祥。卿其同此喜也。(《清高宗實錄》)
乾隆十七年五月二十日(1752年7月1日),申祺為皇后誕下皇子上慶賀折;七月二十八日(1752年9月5日),廣東右翼總兵畢暎為皇后誕下皇子上慶賀折;十月,裕陵地宮完工。同月二十二日(1752年11月27日),乾隆攜皇后、嘉貴妃、怡嬪、穎嬪、林貴人、固倫和敬公主和碩和婉公主、定安親王永璜福晉、皇三子永璋福晉前往孝賢皇后陵參加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三人的奉安典禮。二十五日,帝後一行人抵達裕陵,在隆恩殿內為孝賢皇后祭酒後,乾隆與皇后、嘉貴妃第一次進入地宮閱視。二十七日,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三人正式葬入地宮,乾隆與皇后、嘉貴妃、固倫和敬公主進入地宮金券再一次閱視。怡嬪、穎嬪、林貴人、和碩和婉公主、永璜福晉、永璋福晉在第一道石門外觀看。此時皇后已經再次懷孕。
乾隆十八年二月初十日(1753年3月14日),乾隆帝賞賜皇后那拉氏瑪瑙三多花插一件(紫檀座),所謂“三多”,即桃、石榴、佛手三種植物,意為多壽(桃寓意長壽)、多子(石榴寓意多子)、多福(佛手諧音福);四月二十五日(1753年5月27日),皇十二子永璂周歲生辰,《賞賜檔》記載賜翊坤宮阿哥生日賜佛及物品;六月二十三日寅時,皇后生皇五女。九月(1753年9月27日 — 1753年10月25日),皇帝侍奉太后巡行熱河及木蘭,中間曾有諭,派內大臣等護送皇后前往盤山行宮休養。此時那拉皇后生下皇五女已經三個月,是發現的皇后第一次獨自行動。
○諭曰、皇后至盤山。海望不必隨往。著舒赫德為領侍衛內大臣。管理內務府大臣事務、隨往。
○壬申。諭曰、尚書舒赫德、差往江南。仍著阿里袞、為領侍衛內大臣。隨護皇后前往盤山。
乾隆十九年甲戌閏四月二十四日(1754年5月15日)員外郎西寧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東珠荷包豆一副,高宗命人將此物送予身處圓明園的皇后。
乾隆二十年乙亥四月二十二日(1755年6月1日)酉時,皇五女夭折;六月十六日(1755年7月24日),太監胡世傑給予皇后那拉氏年例西瓜燈一對,事後不需像其他妃嬪般用寶蓋交回西瓜燈。十二月二十一日,皇后生十三皇子永璟;十二月二十八日,催總管李文照將絹畫兩張持進翊坤宮內張貼。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四月二十七日(1756年5月25日),高宗特命總管方剛為剛出生的翊坤宮阿哥(即永璟)的床上鋪涼蓆一塊。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二月初十日(1757年3月29日),那拉氏生辰,其母郎佳氏過世;七月二十四日(1757年9月7日)子時,皇十三子永璟夭折。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三月十五日(1758年4月22日),據《穿戴檔》載,胡世傑傳旨:“袍子領子小些,到家裡著皇后放樣。巡幸褂抬肩轉身最小,亦著放樣。”此時乾隆帝在謁泰陵回京的途中。
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十二月初六日(1760年1月23日),胡世傑傳旨:金銀線東珠押豆火燫怎么不伺候萬歲爺帶隨又傳旨:降東珠押豆火燫拿來伺候呈覽。總管馬國用等隨將火燫二把交與胡世傑奉至御前呈覽。奉旨:將東珠押豆一個攄下交於皇后重做一把火燫來。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六月十九日(1760年7月31日)皇后位下學規矩女子拜爾葛斯氏被封為伊貴人,是為慎嬪,在此之前的二月初四日(1760年3月20日)和卓氏則被封為和貴人,是為容妃。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五月二十六日,皇后位下系鑲黃旗富拉他佐領下蘇拉官保之女永玉因笨退出宮去。十一月二十五日(1761年12月20日),皇太后七旬大慶,皇后奉旨,在壽康宮進御筆貝葉長生漢字金字無量壽佛經一套,總計二部。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八月十五日(1762年10月2日),檔案記載“恭進皇太后月餅一盒四品……伺候皇后、妃二位、嬪三位、常在一位,共七位,每位自來紅月餅一盤,阿哥八位,每位自來紅小月餅一盤,共用月餅一百二十個”。而乾隆二十二年檔案記載皇后月餅為十個。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在避暑山莊的敞晴齋,舒妃、穎妃、豫嬪、慎嬪、容嬪五位用晚膳,皇后則獨自用餐。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五月十八日(1763年6月28日),乾隆駕行熱河。根據《撥用行文底檔》記載,這一年那拉皇后和令貴妃並未隨駕,那拉皇后獨自一人住湯泉,七月初二日(1763年8月10日)行清檔記載令貴妃等位於七月十九日外出,皇后亦未同行。但是九月二十二日(1763年10月28日)福隆安為后妃自避暑山莊回京上奏摺,推測皇后與眾妃可能有去熱河,只是未和乾隆同行。
據雍和宮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二月(1764年3月3日 —1764年3月31日),皇后那拉氏千秋誕月,分派喇嘛一百八名,在雍和宮大殿念無量壽佛經九日;正壽一日,派喇嘛五百名在雍和宮唪念,供餑餑桌三張,共用銀四十七兩六錢六分九毫。

帝後離心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因出巡江南故而提前賜皇后生辰物品。那拉皇后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這次南巡成了那拉皇后命運的轉折點,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二月初十日(1765年3月1日)皇帝還為她慶祝生日,除此之外,乾隆賜扈從王公大臣和江南大小官員等食,並賞賜所有江浙二省派出辦差的兵丁兩個月的錢糧,以示恩賚。據膳檔記載,皇后在千秋當日和次日早膳都給皇帝進菜,二月十一日,帝后妃等人還一起包餃子進獻太后,正是乾隆說的”承歡洽慶“之景象。閏二月二十七日的早膳,乾隆賜“熏炸板筋”一份給皇后,晚膳又賜皇后“攢盤肉”一份。
閏二月十八日,他們來到杭州,在風景秀麗的“蕉石鳴琴”進早膳時,皇帝還賞賜給皇后許多膳品,但到了當天晚上進晚膳時,皇后就沒有再露面,陪著皇帝進晚膳的只有令貴妃魏佳氏、慶妃陸氏、容嬪和卓氏。由此可見,最晚在晚膳準備好了的時候,還沒有人發現那拉氏斷髮。清宮檔案《乾隆三十年節次照常膳食檔》上記載,當晚呈上膳食單供乾隆圈點時,乾隆第一個給令貴妃賜菜,因為之前乾隆都是第一個給皇后賜菜,所以記錄檔案的人先寫上皇后的名稱,為此記錄檔案的人用紙糊住皇后的名稱,寫上令貴妃的名稱。
當天,乾隆帝派額駙福隆安按照指定的路線由水路遣送皇后進宮,並要那拉氏在翊坤宮後殿養病,不許見一人。乾隆帝令福隆安日行兩站加緊回京,沿路馬匹縴夫都必須準備充足;閏二月二十一日,乾隆帝的態度有所軟化,令福隆安“酌情行進,無需過急”,回程途中還讓地方官員籌備接駕,並且查看沿途水路河道情況等事宜。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有錄入乾隆三十年三月初五日(1765年4月24日)山東巡撫崔應階奏報皇后御舟已過八閘及委員扈從緣由折。該奏摺稱三月初三日皇后御舟才剛抵達山東省台莊境,大臣李弘鎮和鮮遜率同司道敬謹地扈從皇后御舟經過八閘。山東巡撫崔應階暫在韓莊將留東各棚馬駝,分撥至徐家渡交收後,即赴江蘇省恭迎乾隆帝御舟。由此可見,宮廷檔案中皇后到達北京的日期曾被高宗下旨改為閏二月二十八日。
三月二十日,福隆安奏皇后抵達敦家莊站直隸總督方觀承等迎接並進貢物品皇后拒收,在奏摺中福隆安提到皇后對直隸總督進貢物品的反應是:知道了,無需收回。
三月二十三日,乾隆帝下了一道嘉獎皇后侄子訥蘇肯的諭旨,惟同一日乾隆帝又諭令福隆安務必於入京前,等候英廉傳旨。所有有關皇后有關的訊息都由太監潘鳳對後宮發布。乾隆帝諭令阿哥、公主、福晉前來聽取他對此事的後續處理,又令當著他們及皇后的面前將涉及此事的三位宮女責打六十大板,又將翊坤宮中官女子、太監、他坦(小廚房)悉數遣散,另挑老實的女子兩位及太監十位侍候,命太監開齊禮為翊坤宮首領太監,同時削減皇后的待遇。又下令仔細地搜查皇后宮內和圓明園的住處,封存所有皇后的物品,看看有無邪道蹤跡,
四月二十一日(1765年6月9日)乾隆帝回京,進駐圓明園。五月初二日(1765年6月19日),刑部侍郎阿永阿因力諫不可廢后而被貶往伊犁,次日,另一位為阿永阿求情的大臣錢汝誠辭官被允準;五月初四日,交泰殿首領太監張鳳盜走皇后金冊被通緝。五月十四日,收繳那拉氏四份冊寶夾紙,並且裁減她位下的部分傭人,但尚未褫奪皇后位號。五月二十一日 直隸總督方觀承奏報審閱太監張鳳親屬人等供情及督率查緝事,乾隆帝朱批:”好,諸處皆當留心,不但伊本籍也,此人甚可惡,竟敢將皇后冊私行盜毀,非尋常逃犯可比。“
六月二十四日(1765年8月10日),繼後侄子、署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訥蘇肯上了一道《奏因皇后擅自剃髮欲意出家頒諭削侯爵留任而謝恩》折,奏摺中提到一份三月初三日乾隆於南巡迴鑾途中寄給訥蘇肯的一份密信,信中乾隆說:“前近,朕恭侍皇太后駕臨杭州,正欲返回,於啟程前之日,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發。身為皇后,所行如此,著實不像話。八月(1865年9月15日 —1765年10月14日),盜走皇后金冊的太監張鳳被兩淮鹽政高恆緝拿歸案,九月被處死。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七日(1766年7月13日),那拉氏一族被撥回鑲藍旗並改為公中佐領。同月訥蘇肯被降為三等侍衛並交由烏什大臣差遣。七月,那拉氏位下只剩兩名宮女;按清宮制度,只有位分最低微的答應才只有兩名宮女。七月十四日未時,皇后崩,十五日,正在木蘭狩獵的皇帝發了一道上諭:
“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后於本月十四日未時薨逝。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余,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只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內務府大臣承辦。著將此宣諭中外知之。”
同日,乾隆命十二阿哥永璂從避暑山莊回京穿孝。八月初一日,十二阿哥就回圓明園了,這樣算下來,乾隆只讓十二阿哥為繼後穿孝十幾日,但按乾隆朝的規矩,皇子要為生母穿孝百日。八月初四日,尚書房師傅入直,十二阿哥開始讀書。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監察御史李玉鳴因妄奏皇后喪儀而被革職並帶鐵鏈九條發往伊犁。八月十一日(1766年9月14日),李玉鳴和阿永阿各減六十大板和二十大板,並當著阿永阿的面責打李玉鳴四十大板,又責打阿永阿六十大板。
皇后死了,皇帝卻說是她福薄所致,並且不肯為她舉行皇后等級的葬禮。直至此時,帝後反目事件仍然令人不解。而民間議論則愈演愈烈,乾隆四十一年的嚴譄案中,奏請為納皇后補行頒詔的都察院候選吏員嚴譄供稱:“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剛在山西本籍即聞得有此事,人家都說皇上在江南要立一個妃子,納皇后不依,因此挺觸將頭髮剪去,這個話說的人很多,如今事隔十來年,我哪裡記得是誰說的呢。”乾隆四十三年,又有一錦縣生員金從善上書奏請立儲、立後、納諫、施德,並為繼皇后鳴冤,要求乾隆就此事下罪己詔。引得乾隆帝勃然大怒。
為了平息民間議論,在金從善案中,乾隆帝終於鬆口承認皇后斷髮,但絕口不提皇后斷髮的原因,只說皇后喪儀降等是”自蹈非理“而非”色衰愛馳“,自己才是委曲求全的一方:“孝賢皇后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皇太后,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冊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然朕猶曲予包含,不行廢斥。後因病薨逝,只令減其儀文,並未降明旨削其位號。朕處此事,實為仁至義盡且其立也,循序而進,並非以愛選色升。及其後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況自此不復繼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對天祖、下對臣民。天下後世,又何從訾議乎?該逆犯(指金從善)乃欲朕下罪己之詔,朕有何罪而當下詔自責乎 ......"
在南京博物館“走進養心殿”特輯中展出的一份“十五阿哥請安折”或許有助於解開皇后剪髮之謎。其中乾隆朱批提到,“跟了去的女子三名,當下你同福隆安審問他們十八日如何剪髮之事,他們為何不留心,叫他們出去他們就出去嗎,要尋自盡難道他們也裝不知道嗎。”可見皇后是屏退宮女獨自在屋內斷髮,剪髮時乾隆並不在場。“再令阿哥公主福晉們進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們念,他怎么禮、做何光景,一一記下,不必寫摺子,涿州接駕你再奏。”“諭王成皇后此事甚屬乖張。如此看來,她平日恨我必深。宮外圓明園她住處、淨房,你同毛團細細密看,不可令別人知道,若有邪道蹤跡,等朕回宮再奏,密之又密。”

葬禮儀表

實際上,那拉皇后的喪禮比皇貴妃的級別還要低,按皇貴妃的喪儀規定,每日應有大臣、公主、命婦齊集舉哀、行禮一項,在那拉皇后的喪事中,這項被取消了,只派了那拉皇后的兒子十二阿哥和兒媳博爾濟吉特氏為其穿孝。那拉皇后既未附葬裕陵,也未單建陵寢,卻葬在了妃園寢內,更有甚者,按慣例,凡葬在妃園寢內的,無論地位有多低,都各自為券,而那拉皇后卻被塞進了純惠皇貴妃的地宮,位於一側。根據大清會典,皇貴妃棺木套用梓木,漆飾35道,抬棺夫96人。從內務府記載的檔案中看,那拉皇后所用的棺為杉木製,抬棺夫64人,僅為嬪等級而已,這也符合發掘清理的純惠皇貴妃地宮裡那拉皇后的棺木狀況。
另外,清制:凡皇貴妃、貴妃、妃死後都設神牌,供放在園寢享殿內,祭禮時在殿內舉行,而嬪、貴人、常在、答應則不設神牌,祭祀時,把供品桌抬到寶頂前的月台上。而那拉皇后既不設神牌,死後也無享祭,入葬以後也隻字不提。根據內務府清單檔案《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掌儀司奏為皇后薨逝事,所有用過什物錢糧數目清單貯內備查》記載,內務府掌儀司奏報花費的物品和銀兩,也就是那拉皇后去世當天和第二天所花費的跟掌儀司有關的開支僅用銀207兩7錢9分7厘。一般來說,喪禮從逝世到入葬,要有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那拉皇后不可能剛去世就給出全部費用。再加上皇室喪禮是由各部門經手的,每個部門都有各自的開支,各報各的帳,掌儀司給的賬目只能是跟掌儀司有關的開支。喪禮持續時間長,經手部門多,再加上資料不全,所以很難知道喪禮的總費用,但按此花費水平可知那拉皇后的喪儀很簡陋。
作為一個位號尚存的皇后,受到如此待遇是很令人不解的。當時就有一個叫李玉鳴的御史因此上書,卻不料惹得乾隆帝大怒,“御史李玉鳴奏,內務府辦理皇后喪儀,其上墳滿月各衙門應有照例齊集之處,今並未聞有傳知是否遺漏等語,實屬喪心病狂。去歲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聞。今病久奄逝,仍存其名號,照皇貴妃喪儀,交內務府辦理,已屬朕格外優恩。前降諭旨甚明,李玉鳴非不深知。乃巧為援引會典,謂內務府辦理未周,其意不過以仿照皇貴妃之例,猶以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為隱躍其辭,妄行瀆擾。其居心詐悖,實不可問。李玉鳴著革職鎖拏,發往伊犁。並將此曉諭中外知之。”
公元1929年12月,純惠皇貴妃園寢發現被盜,遜帝溥儀載澤載瀛等人赴清東陵處理純惠皇貴妃地宮被盜事宜。學者徐廣源所著的《清皇陵地宮親探記》記載,在公元1981年11月,諸位學者在開啟和探視純惠皇貴妃地宮時,發現純惠皇貴妃內棺里有二個頭顱骨和一堆遺骨,已無法分辨是屬於何人。

人物評價

乾隆帝:①嫻貴妃那拉氏,禔躬淑慎,秉性端莊,克承慈顧之恩,允協順成之義。雖正位之禮,尚待於三年;而統攝之儀,當循乎徃制。②皇貴妃攝六宮事那拉氏、自皇考時。賜朕為側室妃。二十餘年以來。持躬淑慎。禮教夙嫻。暨乎綜理內政。恩洽彤闈。用克仰副皇太后端莊惠下之懿訓。允足母儀天下。既臻即吉之期。宜正中宮之位。
蔡東藩:高宗南巡,皇后截髮,當時史官諱惡,只載跡類瘋迷之諭,實則伏有原因,中宮固非無端瘋迷也。著書人把賞花飲酒諸事,顯為揭櫫,雖或言之過甚,然亦出自故老傳聞,未嘗憑空蜮射。

史料記載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
乾隆帝冊封庶妃那拉氏為嫻妃冊文:
命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三泰為正使。內閣學士岱奇為副使。持節。冊封庶妃那拉氏為嫻妃。冊文曰。朕惟教始宮闈。式重柔嘉之范。德昭珩佩。聿資翊贊之功。錫以綸言。光茲懿典。爾庶妃那拉氏、持躬淑慎。賦性安和。早著令儀。每恪恭而奉職勤修內則。恆謙順以居心。茲仰承皇太后慈諭。以冊印封爾為嫻妃。爾其祗膺巽命。荷慶澤於方來。懋贊坤儀。衍鴻休於有永。欽哉。
乾隆帝晉封嫻妃那拉氏為嫻貴妃冊文:
命大學士史貽直為正使。禮部右侍郎覺羅勒爾森為副使。持節、冊封嫻妃那拉氏為貴妃。冊文曰。朕惟化起璇閨。克佐肅雝之范。勞襄椒掖。聿彰淑慎之聲。爰考彝章。式頒綸綍。咨爾嫻妃那拉氏。性生婉順。質賦柔嘉秉德罔愆。協珩璜之矩度。服勤有素。膺褕翟之光榮。茲仰承皇太后慈諭。以冊寶封爾為貴妃。爾其益懋溫恭。尚祗承夫休命。彌懷謙抑。庶永集乎繁禧。欽哉。
乾隆帝晉封嫻貴妃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皇貴妃冊文:
命大學士來保為正使。禮部尚書海望為副使。持節、冊封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冊文曰。朕惟基化必資於內治。宮庭之模範當崇。從宜適協於成規。名位之優隆惟允。稽徽章而具在。重慈命之欽承。咨爾嫻貴妃那拉氏、早毓名門。素嫻內則。賜從潛邸。久昭婉順之儀。晉錫榮封。克佐肅雍之化。端莊表度。鏘雅韻於珩璜。恪謹持躬。著芳規於翟舀。茲以坤寧之虛位。屢煩聖母之縈懷。選繼體於後宮。時加注意。命嗣音於椒殿。每切諭言。朕曲體聖衷。追蹤家法。雖母儀儷極。事有待於將來。而閫職總持。典宜隆於此日。恭奉皇太后慈命。以冊寶封爾為皇貴妃攝六宮事。爾其祇承懿訓。益懋壼儀。奉長樂之春暉。勖夏凊冬溫之節。統掖庭之內政。贊宵衣旰食之勤。端令范以率先。順成是望。迓鴻庥而受祉。福履方綏。敬紹前徽。用光顯命。欽哉。
乾隆帝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冊文:
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學士公傅恆為正使。大學士史貽直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冊文曰。朕惟乾始必賴乎坤成健順之功以備。外治恆資於內職。家邦之化斯隆。惟中閫之久虛。宜鴻儀之肇舉。爰稽茂典用協彝章咨爾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秀毓名門。祥鐘世德。早從潛邸。含章而懋著芳型。晉錫榮封。受祉而克嫻內則。噙躬淑慎洵堪繼美於蘭幃。秉德溫恭。信可嗣音於椒殿往者統六宮而攝職。從宜一準前規。今茲閱三載而屆期。成禮式遵慈諭。恭奉崇慶慈宣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爾其祇承懿訓。表正掖庭。虔修溫凊之儀。洽觀心於長樂。勉效苹蘩之職。端禮法於深宮。逮螽斯樛木之仁恩。永綏後福。覃繭館鞠衣之德教。敬紹前徽。顯命有光。鴻庥滋至欽哉。
《星源吉慶》記載:
皇后納喇氏,佐領那爾布之女,初雍正時為高宗藩邸側福晉,乾隆二年十二月冊封嫻妃,十年十一月晉封嫻貴妃,十四年四月晉封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八月立為皇后,三十年正月以故自行剪髮忤上旨,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七月十四日崩,詔以皇貴妃禮葬。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后妃》記載:
皇后烏拉納喇氏,佐領那爾布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二年,封嫻妃。十年,進貴妃。孝賢皇后崩,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冊為皇后。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蘭,命喪儀視皇貴妃。自是遂不復立皇后。子二,永璂、永璟。女一,殤。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諸王七》記載:
高宗十七子:孝賢純皇后生端慧太子永璉、哲親王永琮,皇后納喇氏生貝勒永璂、永璟,孝儀純皇后生永璐、仁宗、第十六子、慶僖親王永璘,純惠皇貴妃蘇佳氏生循郡王永璋、質莊親王永瑢,哲憫皇貴妃富察氏生定安親王永璜,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生履端親王永珹、儀慎親王永璇、第九子、成哲親王永瑆,愉貴妃珂里葉特氏生榮純親王永琪,舒妃葉赫納喇氏生第十子。永珹為履懿親王允祹後,永瑢出為慎靖郡王允禧後。永璟、永璐、第九子、第十子、第十六子皆殤,無封。
《清皇室四譜——卷二》記載;
追降皇后烏拉納喇氏贈一等承恩公,佐領那爾布之女(生於二月,未詳何年)雍正時為高宗藩底側福晉,乾隆二十年十二月冊封嫻妃,十年十一月,晉嫻貴妃,十四年四月晉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八月立為皇后。旋隨駕巡幸中洲,十七年生皇十二子,贈貝勒永璂。十八年生皇五女,二十年生皇十三子永璟。三十年正月隨駕東巡,以故自行剪髮忤上旨。三十一年丙戌七月十四日崩,詔以皇貴妃禮葬。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記載:
皇十子,舒妃葉赫納喇氏,早薨未有名;皇十一子永瑆,淑嘉皇貴妃金氏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后納喇氏生,皇十三子永璟,皇后納喇氏生,早薨。
贈一等承恩公納爾布滿洲正黃旗人;皇后那拉氏父乾隆十五年八月贈。
一等侯訥蘇肯滿洲正黃旗人,一等承恩公訥爾布孫;皇后那拉氏侄。乾隆十五年八月封,三十年六月以罪削爵。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記載:
乾隆元年,孝賢皇后以嫡妃正位中宮,二年十二月行冊立禮;同日冊封貴妃、嫻妃、純妃、嘉嬪禮,與雍正元年同。上御太和殿宣制遣使,持節將事皇后受冊寶行禮均如儀上率王公大臣。詣皇太后宮行禮,皇后率貴妃、妃嬪詣皇太后宮行禮。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頒詔天下。皇后率貴妃、妃嬪,詣皇帝前行禮;貴妃、妃嬪及公主福晉命婦詣皇后宮行禮如儀。十五年八月,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為皇后禮儀與乾隆二年同;凡冊封儀具大清通禮。
《清高宗御製詩二集》
秋日奉皇太后時廵以繼冊中宮先謁二陵遂幸嵩洛發軔京師即景成什
氣爽秋宜狩,天高吉撰辰。自來傳警蹕,都覺有精神。
揭露滋蘭埒,龍旗出鳳闉。大安輿敬奉,中壼制重陳。
冠劍瞻依近,苹蘩謁拜新。觸懷愉以戚,問俗富還貧。
念結嵩陽麓,吟期洛水濱。 傳聞今歲好,便往閱高囷。
恭謁泰陵
敬陪慈馭上橋陵,慰愴難為情曷勝。
縱復三年頻泥首【戊辰己巳及今庚午凡三謁陵寢】
每教一去輒填膺。
茲來允為苹蘩繼【繼冊中宮特行展謁禮】
自昔常慙統緒承。
設以微躬論遭際。於昭顧諟感應增。
視朝旋蹕詣暢春園問安遂至昆明湖上寓目懷欣因詩言志 (十二阿哥永璂誕生後所作)
視朝已備儀,弄璋重協慶(適中宮誕生皇子),
天恩時雨暘,慈壽寧溫清。
邇來稱順適,欣承惟益敬。
湖上景愈佳,山水含明淨。
柳浪更荷風,雲飛而川泳。
味道茂體物,惜陰勵勤政。
乾隆二十二年,帝後又同奉皇太后南巡,這次乾隆因故需先回京城,由皇后奉太后在山東一帶繼續遊覽。乾隆在御製詩中也記錄了這一母慈子孝、家庭和睦的溫馨場面。
恭奉聖母懿旨啟蹕還京紀事
徐方時邁,鸞馭暫違曲阜,言旋帷宮,載覲迨蒞玉符之勝。境泉石蔚其清涼,聿奉鑾輅於名區,飲膳調其旨適,乃頒懿訓,俾速星言,奏小憩以同行,未蒙慈允,用首途而遄發,仰體聖懷。中宮率嬪御以承顏,親藩整師徒而扈蹕。稍稽旬日,佇侍起居,詩紀五言,情抒六韻。
南巡三閱月,北至近臨期。方澤躬禋際,明庭臚選時。
皇都程尚遠,慈馭速非宜。況喜名山秀,欲留幾宿頤。
親藩簡護衛,宮眷畢追隨。懿命關勤政,前驅志敬茲。
十四年四月。始奉皇太后懿旨。冊嫻妃那拉氏為皇貴妃。總攝二宮事。詔告天下。以冊後大禮必俟三年後舉行。庚午八月初三日乃正坤寧之位。或雲。今皇后為高斌之侄女。
繼後或與慧賢皇貴妃往來較密,因此被時人猜測為是高斌侄女,古代關係好的兩家孩子經常在對方父母面前自稱侄子侄女。皇后生子,慧賢皇貴妃的父親高斌、堂兄弟高晉都具折慶賀,高斌本人更是上了兩道慶賀摺子,他在奏摺中說道:”皇后誕育皇子,奴才不勝歡忭稱慶,欽惟我皇上承天廣進、皇后儷日同明,萬方蒙清晏之庥......”皇后誕育皇子普天同慶,奴才先於五月十一日率同妻子望闕九叩恭折慶賀。“
《清宮詞》吳士鑒
鬒雲截去獨含顰,不學文昭望孟津。(註:文昭即指魏曹丕文昭皇后甄氏)
祔廟但虛椒屋禮,生前依舊儷中宸。
高宗繼後那拉氏,隨侍孝聖皇后南巡,忽自剪髮,失其常度,中途送還京師。滿洲舊族,最忌剪髮。高宗諭旨,謂本應廢立,以其繼位中宮,故優容之。越數年薨逝,命以皇貴妃禮治喪,不得袝廟。其實有滿員上疏力爭,謂宜用後禮,留中不發。迨嘉慶四年高宗上仙,始將此折封固,交內閣收貯。或謂廢后在杭州為尼者,誤也。
《清宮詞》枝巢子
正位坤寧十五年 南遊有旨放先還 無人為買相如賦 典禮終難擬孝賢
高宗後納喇氏自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冊為後同奉皇太后幸江浙以疾令先歸三十一年薨詔謂其跡類瘋迷飾終典禮不得循孝賢例葬以皇貴妃禮

人物爭議

姓氏

關於本詞條主人公的主要姓氏,有二種說法。
其一,烏拉那拉氏說。民國年間編纂的《清史稿·列傳一·后妃》記載:“皇后,烏拉納喇氏,佐領那爾布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同樣成書於民國年間的《清皇室四譜》亦收錄烏拉納喇氏的說法。但這種說法未見清代原始史料佐證。
清皇室四譜清皇室四譜
其二,輝發那拉氏說。據清朝官方文獻欽定八旗通志·卷十六》及《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二十四-輝發地方那拉氏》可知,那拉氏的父親訥爾布(或那爾布)是輝發國貝勒王機砮的後代,祖上歸於清室之後編入鑲藍旗,世襲四品佐領一職。繼後一系的脈絡為:莽庫(或作莽科,繼後爺爺的父親)—羅和(繼後的爺爺)—羅多(繼後的伯父)、訥爾布(繼後之父)—訥里(繼後的兄弟)—納蘇肯(繼後的侄子)。所以,如果從家族血脈來看,乾隆帝繼皇后姓氏就為輝發那拉氏,但尚無史書直接記載。
綜上所述,清代文獻《清實錄》與《星源吉慶》直接稱之為“那拉氏” 或“納喇氏”;《清史稿·列傳一》中有“皇后烏拉納喇氏”之稱,《列傳八》又表述為“皇后納喇氏”,當代也有人據其家世認為她當為“輝發那拉氏”。相較而言,直接稱之為“那拉氏”比較穩妥。

畫像

乾隆元年(1736年)郎世寧等為乾隆皇帝和皇后、十一位妃嬪的畫的像。畫中的青年時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颯爽,栩栩如生。這幅畫乾隆一生只看過三次,即繪製完成之時、和他退位之際。可見乾隆對這幅畫的珍視。這樣一幅乾隆珍視的畫卷中卻沒有繼後那拉氏的畫像,仔細校查畫中人物身世,我們卻發現了排列上的差錯;再看畫卷上的裱作痕跡,則更加露出了破綻。畫卷上的后妃女子,進宮時間有先後之別,地位有高低之差,故排列順序也應合情合理。圖中應該還有繼後納喇氏,時為嫻妃的她位置應在貴妃(慧賢皇貴妃)之後純妃(純惠皇貴妃)之前,但她惹惱乾隆帝,幾乎被廢,所以猜測她的畫像應該被抹去了。並且不曾發現繼後的用於供奉的正裝朝服坐像,而作為皇后一定會有這張坐像,就有猜測認為在那拉皇后病逝後,乾隆就銷毀了所有關於那拉皇后的畫像,甚至修改了群像,抹去了繼後的面容,並修改其餘妃嬪面容以符合各自的身份站位次序,如《塞宴四事圖》中部分妃嬪面容有改動痕跡,甚至某妃嬪臉上出現了兩對眉毛,明顯為改動過人物,據此猜測乾隆皇帝曾令銷毀繼後畫像,不過尚無任何實質性證據。
疑似那拉氏畫像疑似那拉氏畫像
在清朝,歷代帝後畫像曾存放於景山壽皇殿,在八國聯軍入侵時,壽皇殿遭劫,大量畫像散佚,部分被帶至國外,而不排除繼後的畫像在那時遺失,而且現藏於法國多勒市美術館的一幅無名畫像,曾標註為“嘉妃中年吉服像”(即本詞條中概述處的那一張),但該像明顯與《心寫治平》中嘉妃面容相差較大,應非同一人。現今猜測此像有可能為繼後畫像(看畫中人服制約為妃位,剛好符合郎世寧為帝后妃作像時繼後為嫻妃),但這張像也可能是愉妃的畫像,因愉妃也未曾留下畫像,所以畫中人究竟是誰,尚且不能作下定論

親屬成員

曾祖:莽庫,原任佐領;輝發國貝勒王機砮之孫。
祖父:原任佐領,副都統羅和
父親:佐領訥爾布(又譯那爾布);追贈一等承恩公。
母親:郎佳氏,一品夫人。生年不詳,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十去世
伯父:羅多,原任佐領。後任右衛副都統。
配偶: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兄弟:訥禮,佐領(襲一等承恩侯,後剝奪)
姐姐: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玄孫,已革奉恩輔國公富增嫡夫人。
堂兄弟:伍德,四格,皆為羅多之子,俱任佐領
從堂兄弟:薩賴,與繼後同一曾祖父母,任佐領。
長子:皇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去世,嘉慶四年三月追封多羅貝勒。
幼子:皇十三子愛新覺羅·永璟,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去世。
女兒:皇五女,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出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日夭折。
兒媳:博爾濟吉特氏,阿巴噶右翼親王銜郡王索諾木喇布坦之女,成吉思汗異母弟別里古台第二十一代後裔。
侄子:訥蘇肯,原任佐領,原任一等承恩侯,後任三等侍衛。
侄女:佐領訥禮之女,嫁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六世孫,奉恩將軍色克為妻。
堂侄:蘇巴爾漢,伍德之子,任佐領;查喇分,四格之子,任佐領。
外甥:已革奉恩輔國公富增與嫡妻那拉氏所生長子海祥、次子海智。海智生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比繼後還大。海祥生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比繼後大。
甥孫:奉恩將軍色克與妻那拉氏所生長子奉恩將軍德茂,乾隆三十六年四月襲爵,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九月十七日卯時卒,年23,無嗣

藝術形象

文學作品

影視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