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藩

蔡東藩

蔡東藩(1877年7月23日—1945年3月5日),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浙江紹興府山陰縣臨浦(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14歲中秀才,後又進京朝考,名列優貢,分發福建候補知縣,因不滿官場惡習,數月即稱病回鄉,辛亥革命之後,曾先後在杭州及紹興等地教書。

1916年開始蔡東藩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儘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東藩
  • 別名:蔡郕、蔡椿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蕭山臨浦
  • 出生日期:1877年
  • 逝世日期:1945年
  • 職業:歷史作家
  • 主要成就:完成《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編撰
  • 代表作品:《中國曆朝通俗演義
主要貢獻,人物經歷,家庭出身,學習經歷,考取秀才,充當槍手,從政生涯,跳出仕途,婚姻生活,行醫濟世,主要作品,創作經過,作品評價,人物生平,家屬成員,

主要貢獻

蔡東藩興趣廣泛,學識淵博。除歷史演義外,尚著有《留青別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錄》、《楹聯大全》及詩集《風月吟稿》、《寫憂草》等。在居鄉期間,曾隨岳父習醫,寫成《內科臨症歌訣》4卷,並任臨浦國小國語教師,後又設私塾授學。對語文教學提倡“學以致用”,力主革新。蔡東藩晚年生活艱辛,以行醫、賣文為生。
蔡東藩作品蔡東藩作品
蔡東藩寫書的動機,與當時民族危亡的歷史現狀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長訴之史筆,以期用通俗演義的形式講述中國歷史,以此幫助國人從歷史的啟迪中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正是他“書生報國”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選擇了首先寫《清史通俗演義》,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儘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蔡東藩於1945年3月5日(日本投降前夕)逝世,享年六十九歲。

人物經歷

蔡東藩居於臨江書舍(蔡東藩舊居),蕭山臨浦鎮人。自幼聰穎好學,兒時閱讀《資治通鑑》等史書,時人稱為“神童”。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年)中省優貢生。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月余託病回鄉。辛亥革命後,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國小論說文范》、《中等新論說文范》、《清史概論》等書。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歷朝通俗演義》。全書記述了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該書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在體裁上突出“義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並且自寫正文,自寫批註,自寫評述。在撰編《民國通俗演義》中,對清廷之腐敗,予以抨擊,其間曾收到恐嚇信及子彈,迫其修改,蔡不變初衷。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名《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蔡東藩塑像(蕭山博物館)蔡東藩塑像(蕭山博物館)

家庭出身

1877年(清光緒三年,歲次丁丑)農曆六月十三日,蔡東藩生於浙江省山陰縣臨浦牛場頭(今屬蕭山縣)一個店員的家庭里。幼名椿壽,稍長取名郕,號東藩,有時寫成東帆。
蔡東藩蔡東藩
蔡東藩幼年時,家境窮困,父親蔡文杰,是臨浦一家絲行的店員,工資微薄,備受老闆的剝削與壓迫,極力想擺脫這種境遇,因此,就把三個女兒嫁給農村裡的自耕農,叫三個兒子用功讀書,以求改變窮困的處境。

學習經歷

蔡東藩6歲左右,就跟隨哥哥讀書。不久大哥去世,就靠二哥對他教學。二哥比他大四五歲,天資聰穎,學習認真,十多歲時,已博覽群書,能詩善文。當時親友都目為“神童”,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哥身上。可是事情恰恰出於意料,二哥患了足疾,逐漸不會行走,醫治無效,夭折了。
他父母因長次兩子相繼去世,就把希望全寄托在蔡東藩身上。可是家境貧困,無力給他求學,沒奈何只好到富家為公子當“伴讀”。這樣,可以有機會聽老師講課,又不需學費,且還有一伙食供應。但蔡東藩從小秉性剛直,不喜逢迎,“伴讀”生活寄人籬下,心情總不舒暢。他的二姐夫田沛鋆家境較好,一心要參加科舉考試。為了互相切磋,就請蔡東藩到他家去共同學習。

考取秀才

蔡東藩14歲時,和二姐夫田沛鋆一道去考秀才。田沛鋆比蔡東藩大20歲左右,身體魁梧,而蔡東藩身材瘦小。考秀才需經過縣考和府考,進考場人很擁擠。田沛鋆力大,雙手挽著兩隻考籃,在前開路,腰中繫著一根布帶,叫蔡東藩拉住褲帶,跟在後面。別人看起來好像父子同進考場那樣。經過縣考、府考後,蔡東藩和田沛鋆都考中,而蔡東藩的名次遠遠在二姐夫前面。這次臨浦考中秀才的有好幾個,數蔡東藩的年齡最小。從此,他的名字就在附近傳開了。
此後,蔡東藩經友人介紹,到杭州一滿族人家做家庭教師。那家有兩個兒子要他教學,大的年齡比他稍大,小的也與他差不多。全家人對他都比較尊敬。
蔡東藩的父母長期來由於生活貧苦,又遭長次兩子先後去世,憂鬱成疾。雖然蔡東藩中了秀才,心裡有些高興,但積疾難醫。因此,不久相繼去世。蔡東藩只好向二姐夫田沛鋆家借債辦理喪葬。

充當槍手

適值這年是鄉試之年,蔡東藩的才學在附近有些名氣,這時就有人來請他去做“槍手”,就是冒名頂替去考試。他明知幹這樣的事有著極大的危險,但為了償還債務,就下決心“鋌而走險”,給人家考取了舉人,得到了一筆錢,還清了舊債。自那以後好幾次鄉試(一般每隔三年舉行一次),他仍然去做“槍手”,給人家考取舉人。過了好幾年,蔡東藩在杭州教學的那家人的兩個兒子,都已中了秀才。有一年,師生三人同去參加考試。進了試場後,他認真構思,盡力把文章寫好。中秋前夜,蔡東藩已把文章寫好,謄寫清楚,自己看看比較得意。
蔡東藩蔡東藩
不料第二天早上,同去參加考試的兩個學生,為了孝敬老師,歡度中秋,送來了一碗蒸雞。蔡東藩在遜讓時,不慎把雞湯晃出了許多,恰巧旁邊放著謄寫好的試卷,這雞湯就沾濕了試卷,於是印格子的紅色滲開,有的字跡模糊難辨。由於時間緊迫來不及重抄,沒奈何把這樣的試卷繳了上去,發榜時名落孫山。幸虧他對功名不大看重,情緒上還沒有什麼波動。

從政生涯

舊中國,列強入侵,清政府對外屈辱投降,貪官污吏遍地,人民生活困苦。蔡東藩想找一條出路,為國為民做一點事情,於是去參加優貢的考試。先是省里考,成績優異,被錄取了;接著到北京去參加朝考,被錄取在100名之內,屬於優等。發榜後,他曾去朝見過皇帝。蔡東藩對孫子說:“說起這件事真好笑,比演戲還不如。為了朝見,花了一大筆錢,去購買了一套繡花衣帽。半夜裡就在朝見的殿外等候。等到天將黎明,由太監傳出話來,說是朝見皇帝了。於是跟著大家進了殿門,跟著大家跪下叩頭,跟著大家叫萬歲。這樣身不由主地搞了一段時候,總算朝見結束,各自可以回去了。天曉得,不但皇帝的影子沒有看到,而且連什麼大臣的影子也沒有看到。”
蔡東藩被分發到福建省以知縣候補。這對他來講,一方面有些高興,但另一方面也有些躊躇。他想,到福建去的一切費用如何設法?後經親友們的幫助,才到了福州。未經仕途的蔡東藩,哪知當時官場的陋俗惡習。一個遠道而來的候補知縣,在省城裡有誰看得起!蔡東藩沒有向巡撫、臬台、藩台等衙門的守門人送上錢,連會見這些大官的機會也沒有。雖幾經周折,能與這些大官相會,他們又哪裡把他放在眼裡!官場中的應酬,吹牛拍馬,爾虞我詐等,天真的蔡東藩都不甚了了,待稍有覺察,也不肯仰人鼻息,輕易折腰。因此在福州不愉快地住了一個多月,就稱病回家。這時正是1911年(辛亥)的夏天。

跳出仕途

蔡東藩從福建回來後,痛恨清政府的腐敗和官場的黑暗,決心跳出仕途的圈子。當時,他有個好友邵希雍,字廉存,號伯棠,山陰縣(今蕭山縣)下邵村人,知道蔡東藩的情況,稱讚他是“懸崖勒馬,智士也。”邵希雍長住上海,曾著《高等國小論說文范》,由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風行全國。邵擬續著《中等論說文范》,但國事多,抽不出時間,想聘請他參加編撰。蔡東藩欣然應聘。此時,適逢辛亥革命,蔡東藩對辛亥革命是歡欣鼓舞,盡情歌頌的,這在《中等論說文范》一書中充分反映出來。
蔡東藩蔡東藩
他在該書的自序中說:“竊謂為國民,當革奴隸性;為新國文,亦不可不革奴隸性。”“但能理正詞純,明白曉暢,以發揮新道德、新政治、新社會之精神,為新國民之先導足矣。”自《中等論說文范》由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後,他就常常與該局打交道了。邵死後,會文堂新記書局因邵著的《高等國小論說文范》需要修改,也請他執筆加工。從此,祖父陸續替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編撰了《寫信必讀》、《楹聯大全》、《留青別集》、《幼學故事瓊林續集》、《客中消遣錄》等書。這些書的發行量倒也不少。這樣,他與該局的關係就更加密切了。
蔡東藩一生所走過的道路是崎嶇的。他在家庭里所遇到的,也多是不幸的事。他兩個哥哥死去不久,父母就先後去世。接著,嫁在農村的三個姐姐,都患肺病,相繼死亡,她們沒有一個生男育女。蔡東藩20多歲時,與一王姓農家女子結了婚,生二子。長子震濆,次子不滿10歲,患急病夭亡。這王姓與蔡東藩相處不幾年,就與世長辭了。

婚姻生活

後來,有個黃姓名醫看中蔡東藩,將其女許配給他。蔡東藩講起她,知書達理,能文善詩,平日夫妻同寫詩文,互相切磋,還從她那裡學到不少醫學知識,真是伉儷情深,相依為命。她曾生一女,但好景不常,愛女突患重病,多方求醫無效,不幾日也夭折了。女死母哀,這個黃姓女子總是憂鬱難解,不久也就永別人世。這對蔡東藩來講,是莫大的打擊。
蔡東藩蔡東藩
此後,蔡東藩又與一韓姓店員之女結婚。這第三個妻子體質較差,平時多病,始終不孕。當時,蔡東藩的子女僅存震濆,但震濆一向多病,因此稍長後,蔡東藩就叫震濆到杭州中醫專科學校求學,使他懂得一些醫藥知識,一方面可以注意自己身體的調理,另一方面可以解救人們疾病的痛苦。
國難家愁猶如無情的冰雪陣陣向蔡東藩襲來,而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事業心,好像歲寒的松柏、怎肯甘心老死牖下!辛亥革命以後,他念念不忘是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安危,民眾的疾苦。他熱情擁護共和,贊成民主;堅決反對帝制,憎恨專制。他在當時“演義救國”思潮影響下,就著手撰寫歷史演義。

行醫濟世

蔡東藩年輕時,到杭州擔任家庭教師,到紹興一所中學裡做過國文教師,在臨浦國小里也兼過課。寫《中等論說文范》時,曾與邵希雍談及對教育的看法。邵在該書的序言中說:“吾同學友蔡君東藩,究心教育有年矣。……夏初與晤申浦,縱談當世事,蔡君以教育急進為第一義,余深韙之。”“教育救國”,對蔡東藩來說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從1927年起,他又在臨浦國小任過一段時間的國文教師。後來身體愈差,只在家裡教學幾個親友的子女。
蔡東藩親眼看到三個姐姐嫁到農村後,都不孕而早死,看到農民患病總是缺醫少藥,這樣他要兒子到農村去行醫。在他的二姐夫田沛鋆的幫助下,在田家的附近造了三間房子,要兒子住在那裡替農民看病。抗戰前幾年,抵制日貨,蔡東藩很贊成,就在兒子行醫那裡開辦了一家小小的毛巾廠,名叫“坤元”,有十來張木機,用手工操作。他想搞個試驗,一以提倡國貨,一以增加農民的收入。然而這談何容易,日偽軍渡過錢塘江後,被搶劫一空。
蔡東藩原住在臨浦牛場頭,有一間房子。後因隔壁所住的堂侄患神經病,喜怒無常,吵鬧不休,不便居住,就在臨浦達弄向人家另租房子住下來。1937年7月,抗戰爆發,不久杭州淪陷,臨浦是水陸交通碼頭,常遭日機轟炸,蔡東藩就把全家遷到離臨浦十多里外父親行醫的莊裡陳。1940年初,日軍渡過錢塘江,莊裡陳亦為日軍所占,幸好全家早幾天避入一山村山里王,免遭蹂躪。半月後,日軍離去,但蕭山臨浦等城鎮已為日偽軍所占,離莊裡陳不遠。蔡東藩痛恨日本軍國主義,不願在刺刀下過奴隸生活,於是毅然挈全家避難於諸暨藏綠塢。藏綠塢系一小村,離日偽軍的駐點較遠,就在那裡住下來了。
蔡東藩在鄉間主要是行醫,經常給貧苦農民看病。雖然年老體衰,還是不辭勞苦地出診,救人急難。他曾風趣地對家裡人開過玩笑:“像我這樣,總可叫作儒醫吧!”他醫治有方,請他看病的人,常常絡繹不絕。
蔡東藩先生的墓碑蔡東藩先生的墓碑
1944年深秋,有一天來了四個青壯年農民,自稱是富陽紫閬來的,因為老父有病,打聽到蔡東藩醫好的人很多,特來請他去給他們的父親看病。剛巧當時蔡東藩自覺身體不適,去與不去,躊躇未決。經過四個農民的再三懇請,他就不推辭,堅決前去。老農的病是治好了,可是他自己回來後.就發“三日瘧”(即“四日兩頭”的瘧疾),從此每隔三天發一次瘧疾。到了年底,就臥床不起。他自知在世不長了,就要兒子設法,把他從小路送回莊裡陳。1945年農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他溘然與世長辭。

主要作品

蔡東藩寫的歷史演義,可分三類:
其一是從秦始皇起,一直寫到1920年,共寫了2166年的事情。分別是:《前漢通俗演義》(附秦朝)100回、《後漢通俗演義》(附三國)100回、《兩晉通俗演義》100回、《南北史通俗演義》100回、《唐史通俗演義》100回、《五代史通俗演義》60回、《宋史通俗演義》100回、《元史通俗演義》60回、《明史通俗演義》100回、《清史通俗演義》100回、《民國通俗演義》120回(另外許廑夫續寫40回,計160回)共11部,1040回,字數600萬左右。總的名稱叫《歷朝通俗演義》,或叫《中國歷代通俗演義》。
蔡東藩作品蔡東藩作品
這11部書,蔡東藩不是順著朝代次序寫的,他成書的次序是:一、清史。二、元史。三、明史。四、民國史。五、宋史。六、唐史。七、五代史。八、南北史。九、兩晉史。十,前漢史。十一、後漢史。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陸續印行這11部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最早,出版於1916年7月,《後漢通俗演義》最遲,出版於1926年9月。開始印的都是有光紙石印插圖本,當時這套書的銷行量非常大。到了1935年,會文堂新記書局又把它全部改為鉛印本,加上許廑父續的《民國通俗演義》後面的40回,總的書名稱《歷朝通俗演義》,分裝40冊。另刊《歷朝通俗演義改版印行緣起》一冊,把全書的序文和每部的回目集合在一起。這一次重印出版,其銷量又大大超過了前次。
其二,是《西太后演義》或叫《慈禧太后演義》,30萬字左右,1916年由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
其三,是增訂了《歷朝史演義》。這是清初新昌呂安世所著,祖父作了增訂。從盤古開天闢地起,一直寫到清朝,字數50萬字左右。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發行。
蔡東藩作品蔡東藩作品

創作經過

《清史通俗演義》
辛亥革命以後,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政治多變,危害民主共和,蔡東藩對此痛心疾首、力圖以通俗的歷史演義,喚起民眾,挽此狂瀾。他當時曾說:“孰知時事忽變,帝制復活,籌安請願之聲,不絕於耳。幾為鄙人所不及料。”他寫《清史通俗演義》就是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提出“關於帝王專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懸為炯戒。”
蔡東藩作品蔡東藩作品
但這談何容易!就是他的親友,也不斷向他進言,貌似忠告,實則阻撓。如他的鄰居李馬鑒,是一個清廷遺老,得知祖父在寫清史,就絮絮叨叨來述說清王朝的功績,讚揚君主制度的優越。還有友人沈幼貢,本著反清復明的舊思想,也在祖父面前常嘀咕清朝是“胡人犬種”。
這些思想在當時社會上是有一定市場的,而蔡東藩的主張是:應當尊重歷史事實,全面考慮。“夫使清室而果無失德也,則垂到億萬斯年可矣,何到鄂軍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時之燕書郢說,則罪且浮於秦政、隋煬,秦隋不數載即亡,寧於滿清而獨永命,顧傳至二百數十年之久歟?”從而吸取經驗教訓,體會“仍返前清舊轍”是逆於潮流。“以之供普通社會之眼光,或亦國家思想之一助云爾。”他自信、堅韌,排除形形色色的其他說法,廢寢忘食地蒐集資料,夜以繼日地埋頭趕寫。
蔡東藩雖與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有聯繫,但他不善於交際,與該局的經理和老闆們談不上有什麼深厚的友誼,更何況《清史通俗演義》有其獨特的見解,與擁滿復清、排滿復明的思想大相逕庭,與攀鱗附翼、見風使舵的人認識很不一致。他滿懷熱情地與該局經理、老闆們聯繫,陳述自己寫《清史通俗演義》的打算,但多次遭到奚落和嘲諷。蔡東藩雖然得不到會文堂書局的支持,但他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堅信自己的主張是正確的,對社會是有益的,今後定會有出路的。
寫好的稿紙—天天增多,蔡東藩臉上的眉結卻很少能看到有解開的時候。因書將告成而出版在何處的問題縈繞在他的腦際,其憂心忡忡要不露之於形是很難控制的了。為了自己的理想能付諸實現,就不斷地設法與上海大東、廣益等書局聯繫,請求考慮出版他的《清史通俗演義》。可是事與願違,均遭拒絕。
1916年春,《清史通俗演義》100回寫就,“舉總統孫文就職,遜帝位清祚告終”的末回躍然紙上。他反覆綜觀全書,亦頗自得:“著書人或詳或略,若抑若揚,皆斟酌有當,非漫以鋪敘見長,成名為小說,實侔良史。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鑑,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雲。”但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在“四子攔壁角”的時候,蔡東藩彷徨終日,一籌莫展。一日,蔡東藩把這事與孔孝賡商量,孔安慰他說:“事情很湊巧,正有事赴滬,不妨把《清史通俗演義》的底稿交給我,由我托人與那裡的幾家書局去聯繫,你不要焦急,天無絕人之路。”
孔去滬三月,杳無音訊,蔡東藩心急如焚,屢屢寫信催問,偶接一二覆信,往往答非所問。蔡東藩素知孔樂於助人,但這次一則拖延時日,二則回信言辭閃爍,游移不定,感到奇怪。
又是一月過去了。蔡東藩終於等到了孔孝賡來訪。孔一見蔡東藩就詼諧地說;“去滬四月,先無訊息,後少實耗,你一定感到出於意料了吧?如此大事,如此荒唐,豈非咄咄怪事!”接著孔就原原本本地說了個大概。他去滬的路上就盤算好,這次的主攻方向應當是會文堂新記書局,但不能單打一,必須與大東、廣益、群智等書局接觸,多方聯絡,使他們相互之間有所競爭。後來,他確實按這打算辦事,老闆們看了底稿,有的婉言拒絕,有的隨口敷衍,有的吞吞吐吐,總沒有接受出版之意。時間過得很快,一拖三月。後來,他托人放出風去,大東書局已考慮出版蔡東藩的《清史通俗演義》,不日就可成交。隔天晚上,會文堂新記書局的王經理就來找他,要把底稿交給他,說什麼蔡氏的著作該局已出版過好幾部,應當繼續,最後言明稿酬為200元。原來他打聽到該局的經理和老闆完全從商品的角度出發,所以不肯放手,抓到手就要煞價。”最後孔以詢問的口氣說;“進程如此,你意如何?”
此後,蔡東藩所寫的《清史通俗演義》就由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了。
蔡東藩寫《清史通俗演義》時,“清代尚無正史,私家著述亦不數百貨覯。”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把自天命紀元起,至宣統退位止,共297年的主要歷史事實,串連起來,就需苦心經營。所寫的屬於“演義”,單是說說巨政是不夠的,必須穿插一些瑣錄,才能有血有肉,形象感人。以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幾經搜討,幾經考證,巨政固期核實,瑣錄亦必求真。”蔡東藩博覽群書,相互印證,達到融會貫通,有機結合。這裡僅舉兩例以為佐證
蔡東藩塑像蔡東藩塑像
1.蔡東藩寫順治帝入關後,涉及清將豫親王多鐸的事跡,他就記得年輕時看過墅西逸叟著的《過墟志感》和經過毛祥鱗改寫的《孀姝殊遇》與此有關。就在寫清兵南下,攻入揚州、南京後,攝政王多爾袞命多鐸回朝休養時,插入了孀妹劉三秀與豫親王多鐸奇遇的故事,這就增加了“演義”吸引人們閱讀的魅力。
2.蔡東藩寫到雍正時的年羹堯,覺得要刻畫年的性格特徵的材料不足,就著意蒐集。他覺得《客中閒話》一書中有一篇《公大將軍延師》,其中的公大將軍是與年羹堯的情況相符的。於是在寫年羹堯是雍正的心腹臣子,有擁戴大功,得到寵遇時,安排了年羹堯延師的情節,從而更加生動地刻畫出年羹堯驕縱專橫的形象,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窮奢極欲,嗜殺成性的本質,以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血淋淋的人吃人的關係。
《元史通俗演義》
他寫《元史通俗演義》,知道這是棘手的事情。因為《元史》過於簡單。商輅等撰的《綱目》,薛應旗作的《通鑑》,陳邦瞻著的《紀事本末》缺漏很多;《皇元聖武親征錄》、《元秘吏》、《丙子平宋錄》、《庚申外史》、《元朝名臣事略》、《元儒考略》等,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可作為《元史》考證的,有《蒙韃備錄》、《蒙古源流》、《元史譯文補證》等,亦未詳備。
為此,他盡力蒐集東西史籍譯本。就西洋史籍譯本來講,覺得於蒙古西征時,較中史為詳,且於四汗分封,及其存亡始末,亦足補中史之缺,足資參考。他所編寫的《元史通俗演義》60回,是融會中國和東西洋史籍而成,從而“元代先世及深宮軼事,外域異聞,凡正史之所已載者,酌量援引,或詳或略;正史之所未載者,則旁證博採,多半演入。”
如窩闊台汗執政時,曾令拔都為統帥,速不台為先鋒,率軍西征欽察,即俄羅斯東部;並分兵入波蘭、入馬加,則已到東歐。馬加即匈牙利,其北是奧地利,亦稱奧斯,向與匈牙利或分或合,與匈牙利合時,則稱奧斯馬加。奧斯馬加之西,是德意志聯邦,日耳曼與捏迷思,皆德國聯邦之一部分。蒙古軍亦曾至奧斯、日耳曼與捏迷思。明宋濂等修的《元史》,因歐亞間之地理未明,所以關於拔都西征事,多略而不詳。清末民初所譯的西史,亦人地雜出,名稱互歧。蔡東藩寫這些史實,就反覆參考中西史乘,兩兩對勘,擇要匯敘,各取所長。他自己說過:“是足以補中西史乘之缺,不得以小說目之。”
《民國通俗演義》
蔡東藩寫《民國通俗演義》的時候,社會上未見有民國史的書籍,而他則敢於撰寫,從此可以看出他的膽識和才能。許廑父稱讚他說:“蔡子嗜報紙有恆性,蒐集既富,編著乃詳,益以文筆之整飭,結構之精密,故成一完善之史學演義,出版後不脛而走遍天下。”蔡東藩在該書中比較詳細地記述了辛亥革命、孫中山下野、袁世凱稱帝、蔡鍔討袁、張勛復辟、五四運動等重大歷史事節的始末,其中有機地穿插有關的軼聞趣事,做到“語皆有本,不敢虛誣.筆愧如刀,但憑公理。”
如蔡東藩寫蔡鍔與袁世凱鬥爭的情況,蒐集了豐富的材料,加以整理,寫出了袁世凱老奸巨猾,忌恨蔡鍔,殺之不能,乃欲豢之;豢之不足,乃更寵之。而蔡鍔自是英傑,身處旋渦。苦心孤詣,不惜自污,極力設法,以求有濟。與蔡鍔打交道的小鳳仙,慧眼識英雄,尤足為紅粉佳色。對小鳳仙的評價很高:“巾幗中有是人,已為難得;妓女中有是人,尤覺罕聞。”蔡東藩所寫小鳳仙的身世和特徵是:“小鳳仙浙江錢塘縣人,流寓京師,墮入妓籍,隸屬陝西巷雲吉班。相貌不過中姿,性情卻是孤傲,所過人一籌的本領是:粗通翰墨,喜綴歌詞,尤生成一雙慧眼,能辨別狎客才華,都中人士,都稱她為俠妓。”關於小鳳仙的文字記載,最早只有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里才能找到。
《宋史通俗演義》
蔡東藩寫歷史演義的主張是“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他在《宋史通俗演義》的序文中說:“宋代小說,不一而足,大約荒唐者多,確鑿者少。龍虎爭雄,並無其事;狸貓換主,尤屬於虛。狄青本面涅之徒,貌何足羨?龐籍非懷奸之相,毀出不經。岳氏後人,不聞朝中選帥。金邦太子,曷嘗胯下喪身?種種謬淡,不勝枚舉。而後世則以訛傳訛,將無作有,勸善不足,導欺有餘。為問先民之輯諸書者,亦何苦為此憑虛捏造,以誣古而欺今乎!”他擔心讀者虛實難辨,誤實為虛,蒙受不正確的歷史知識,因此常作說明。如《宋史通俗演義》16回寫到陳摶之死時說:“陳摶系一隱君子,獨行高蹈,不受塵埃,若目他為仙怪一流,實屬未當。俗小說中或稱為陳摶老祖,捏造許多仙法,作為證據,其實荒唐無稽,請看官勿所惑哩!”
《中華全史演義》
蔡東藩在《中華全史演義》中寫到春秋晉國時,涉及趙氏存孤之事,其中提出:“《史記》載有屠岸賈為難,及程嬰公孫杵臼存孤事,不知何據。或曰此漢韓信存孤事。”接著扼要地說明了故事的梗概,點明:“因漢人為之立傳,不便言明,遂以呂后為屠岸賈,以韓為趙,以蕭何家為公宮,而程嬰、公孫杵臼,乃韓信客名,司馬遷作《史記》因之,遂為千古之疑案。”蔡東藩敢於對太史公司馬遷所作之《史記》質疑,實屬有獨到之處。
對民族英雄的評價
蔡東藩對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正直廉潔的人物,表示尊敬,加以表揚,但也不盲目崇拜。蔡東藩曾講起過‘“撰寫宋史時,寫到陸秀夫厓山患難之中,尚日書《大學》章句,訓導嗣君,就給陸加了批語:‘其行甚迂,其志可哀!’”
看淡錢財
蔡東藩在10年多一些時間中,陸續寫出了700萬字左右的歷史演義,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驚人的事情。他在社會上屢遭顛沛,在家庭內又常遇不幸。這一切沒有使他頹喪消沉,反而經過考驗和鍛鍊,使他更加堅強無畏。他寫出了《清史通俗演義》,交給會文堂新記書局付印。僅拿了微薄的一點稿費。後來繼續撰寫,該書局與蔡東藩訂約,每月拿60元工資。他在名利上從不計較。當他在寫這些歷史演義的時候,適值妻子和兒子多病之秋,而他毫不動搖,還是夜以繼日地撰寫。孫子蔡福源記得祖母曾經這樣說過:“你祖父廢寢忘餐地寫演義,積勞成疾。勸他要好好注意身體,慢慢地寫。你祖父卻說:‘救國要緊,我的生命可置之度外。’又勸你祖父,多拖一個月,可多得60元錢,何必這樣趕緊呢?你祖父又說:‘錢是身外物,我從不考慮,寧可官不做,來寫這歷史演義,當然是越快越好啊!’”
蔡東藩的辛勤勞動所得無幾,卻替會文堂新記書局的老闆賺了大量的財富,這是書商對他的無情剝削。1935年《歷朝通俗演義》全書鉛印再版,那時祖父還健在,而該書局的老闆就沒有與他聯繫,不請他自己再寫幾句話,卻找了個與這部書毫無關係的盧冀野,在每一部書的前面,各寫了一篇與本書不大相干的序言。這盧冀野甚至連祖父作書的次序也沒有看清楚,誤認為從秦開始,按照朝代的先後依次寫到民國的。
蔡東藩在寫《民國通俗演義》時,曾有這樣一件事:他寫好了80回,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就迫不及待地出版了。一天有個軍官到該局找蔡東藩,氣勢洶洶。後來知道不在,留下一張條子和一小包東西。條子裡寫的是對祖父進行恫嚇的話,小包里是兩顆子彈。會文堂新記書局的經理把這經過轉告了祖父,他知道後非常氣憤,理直氣壯地說:“要改變觀點是不可能的,堅決擁護‘民主’、‘共和’”。從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蔡東藩在強暴面前是決不屈服的。
蔡東藩寫歷史演義的十年多,由於他常常不顧勞累,廢寢忘食,所以漸得胃病。書成之時,胃病癒重,其精力就日益不濟了。

作品評價

蔡東藩《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即是一部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學巨著,閱讀《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既可以了解中國歷史,又可以欣賞傳奇故事,真是兩全其美。
眾所周知,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秉承著一條“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寫作方法。他尊重歷史,但又不拘泥於歷史,能把很多野史糅合融化進去,巧於剪裁,因此把人物與故事情節寫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然而蔡東藩卻相反,他竭力反對於史無據的虛構。他主張遵循正史,嚴格地做到了所謂“無一事無來歷”、“以不使觀者往往為所惑亂”,他自稱所編歷史演義,“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拒不戲說的態度對後輩歷史作家影響很深。然而正是這一點,使他的演義小說在藝術上大為遜色,使它不能成為一部文學的演義小說而只能是一部歷史的演義小說。這也許正是這部小說被冷落的原因。
歷史價值高於文學價值,蔡東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自然,作為“演義”,他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是,他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因此,他的書,可以當作歷史讀。
醉高歌.蔡東藩
------詩酒仙
少年懷抱功名,宦海唏噓泡影。清風吹絕攀龍興,吹起儒生秉性。
林泉筆奮雷霆,稗史呵成巨鼎。千秋一攬東嶽景,一攬河山萬頃。

人物生平

《浮生若夢:蔡東藩傳》《浮生若夢:蔡東藩傳》
《浮生若夢:蔡東藩傳》《浮生若夢:蔡東藩傳》
《浮生若夢:蔡東藩傳》以較為翔實的資料為基礎,梳理了蔡東藩從最初的熱衷科舉,力圖“清官救國”,到編著行銷全國的教科書《中等新論說文范》等體現的“教育救國”理想,再到受嚴復、梁啓超等“小說救國”“演義救國”理論影響,有感於“帝王專制之魔力”而埋首歷史演義的寫作,最後沉寂於民間終老於鄉野這一簡單又複雜的人生經歷。同時,透過傳主的一生,也給我們呈現出新舊交替時期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複雜性,中國社會發展的艱難性。

家屬成員

  • 父:蔡文杰,臨浦一爿絲行的店員。
  • 兄:蔡東藩有兩位哥哥,姓名不詳,早年去世。姊:蔡氏,蔡東藩二姐,出嫁田沛鋆[yún]。
  • 妻子
    1.王氏,原配,農家女子。育有二子。
    2.黃氏,續弦,當地黃姓名醫之女。育有一女。
    3.韓氏,第三任妻子,韓姓店員之女。不孕。
  • 子:蔡震濆[fén],蔡東藩長子,原配王氏所生。惟一長大成人的兒子。

  • 1.蔡福源,震濆長子。
    2.蔡福恆,震濆次子,生活在紹興。
    2.蔡福綏,蔡震濆第三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