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嬰

程嬰

程嬰(?—約公元前583年),春秋時晉國義士,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相傳他是古少梁邑(今陝西韓城西少梁附近程莊)人,為晉卿趙盾及其子趙朔的友人。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殺趙盾,滅其族,趙朔門客公孫杵臼與之謀,嬰抱趙氏真孤匿養山中,而故意告發令諸將殺死杵臼及冒充孩兒,後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後,誅屠岸賈,嬰則自殺以報杵臼。

基本介紹

  • 本名:程嬰
  • 所處時代:春秋
  • 出生地:古少梁邑(陝西韓城西少梁程莊)
  • 去世時間:約公元前583年
  • 主要成就:義救趙氏孤兒
生平,典故,傳說,記載,影響,

生平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趙氏家族遭難。司寇屠岸賈追究刺殺晉靈公的主謀,罪名加在趙朔之父趙盾身上,把趙氏全族誅滅(有一說法是,趙朔當時並未被誅,後被屠岸賈假傳靈公之命,而自殺的)。當時只有趙朔的妻子幸免於難,因為她是晉成公之姊,在宮中避禍。朔妻身懷六甲,如果生男,則是趙氏不滅。因此,保全和絕滅趙氏的兩方,都盯住了這個尚未出生的遺腹子
程嬰
此時,公孫杵臼見到程嬰,問程嬰為什麼沒有為朋友殉難,程嬰說:“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這時程嬰已抱定殉難的決心,但是把保全趙氏後代放在首位。二人心意相通,遂為救援趙氏後代結成生死之交。
不久,趙朔妻產下一個男孩。屠岸賈風聞後,帶人到宮中搜尋。趙朔妻把嬰兒藏在褲子裡面,又幸虧嬰兒沒有啼哭,才躲過了搜捕。為尋萬全之策程嬰找到公孫杵臼商量辦法,公孫杵臼提出一個問題,個人一死難呢,還是扶持孤兒難?程嬰回答,個人一死容易,扶持孤兒難。於是,公孫杵臼說出一番計畫,請程嬰看在趙朔對他的深情厚誼的份上,擔當起扶持孤兒的艱難事業,杵臼自己則選擇的是先去赴死。
計畫已完,他倆謀取別人的嬰兒(一說是程嬰獻出自己的親生兒子),包上華貴的襁褓,帶到山裡,藏了起來。然後程嬰出來自首,說只要給他千金他就說出趙氏孤兒的藏身之處。告密獲準,程嬰帶著人去捉拿公孫杵臼和那個嬰兒。公孫杵臼見了程嬰,裝得義憤填膺,大罵他是無恥小人,既不能為朋友死難,還要出賣朋友的遺孤。然後大呼:“天乎! 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求把他一個人殺了,讓嬰兒活下來。自然,公孫杵臼的要求未被答應(應允),他和那個嬰兒都被殺了。
程嬰和公孫杵臼的調包計成功,人們都以為趙氏最後一脈已被斬斷,那些附和屠岸賈的人都很高興,以為從此再不會有人找他們復仇。程嬰背著賣友的惡名,忍辱偷生,設法把真正的趙氏孤兒帶到了山里,隱姓埋名,撫養他成人。
15年以後,知情人韓厥利用機會,勸說晉景公勿絕趙氏宗祀。景公問趙氏是否還有後人,韓厥提起程嬰保護的趙氏孤兒。於是孤兒被召入宮中。孤兒此時已是少年,名叫趙武,景公命趙武見群臣,宣布為趙氏之後,並使復位,重為晉國大族,列為卿士。程嬰、趙武帶人攻殺屠岸賈,誅其全族。
趙武20歲那年,舉行冠禮,標誌著進入成年。程嬰覺得自己已經完成夙願,就與趙武等人告別,要實現他殉難的初衷,以及了卻對公孫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實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跡,證明自己苟活於世,決沒有絲毫為個人考慮的意思。趙武啼泣頓首勸阻,終不濟事,程嬰還是自殺了。
程嬰和公孫杵臼的事跡,後世廣為傳頌,並且編成戲劇,出現在舞台上,甚至流傳到海外異邦。他們那種捨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為人們所欽敬。程嬰忠實於友誼,公孫杵臼不忘舊主的品格,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

典故

1.故事來源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史書《史記》時間: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發生地點
山西省盂縣藏山
3.主要人物
程嬰(鄉間醫生)
屠岸賈晉國將軍)
韓厥 (晉國將軍)
4.其他相關
程嬰墓在今陝西省韓城市南十多公里處的堡安村,有三義墓,為趙武,公孫杵臼,以及程嬰的墓,原有祠堂祭祀,毀於抗戰時期,現存墓葬,有碑記和墓碑。
5.史籍翻譯
據《邢台縣誌》記裁:“趙孤莊在城西北二十五里,為程嬰匿趙武處。”
“趙氏孤兒”的這段故事最早見之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趙世家》。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懷著孩子,躲在宮中藏起來。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趙朔死後,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麼偷生?”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是個男的,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雪恨,若是個女的,我就徹底失望了,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不久,趙妻就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聞之,帶人到宮中來搜尋,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么辦?”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嬰家中也有一個正在襁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採取了調包之計,將自己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程嬰無奈只好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屠岸賈答應了。程嬰領路,終於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
杵臼當著眾人的面,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伴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眾人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
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偷出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谷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這一隱居就是十五年,就是這片人跡罕至的深山中,穿梭著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迴蕩著一老一少的對話;就是這片與世隔絕的溝谷中,積聚了一老一少的復仇力量。趙氏孤兒,終於長成了頂天立地的漢子。蒼天不負有心人,程嬰與趙武,在朝中韓厥的幫助下,裡應外合,滅掉了權臣屠岸賈趙氏冤情大白於天下,程嬰忠義大白於天下,公孫杵臼忠烈大白於天下。最後的程嬰,並未品味勝利的美酒,十數年積聚的喪子之痛,喪君之痛,喪友之痛一併襲上心頭,程嬰自刎而死,趙武為此服孝三年。

傳說

關於山西忻州南關為程嬰故里的說法
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殺趙盾,滅其族,趙朔門客公孫杵臼與之謀,嬰抱趙氏真孤匿養山中,而故意告發令諸將殺死杵臼及冒充孩兒,後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後,誅屠岸賈,嬰則自殺以報杵臼。
捨己為人,藏孤救孤的大義士程嬰為忻府區南關村人,其捨生取義、救孤之壯舉,世人讚揚。程嬰死後,葬於南關村。為此南關村每年的九九重陽節,辦廟會,唱大戲,祭祀程嬰。
藏山, 地處太行山西麓, 山西盂縣城北十八公里處; 因春秋時藏匿趙氏孤兒得名。 境內峰巒疊嶂,古剎櫛比;山間神祠祀趙家遺孤之位;中華忠義苑弘揚忠孝愛國之情;志士仁人視為聖潔忠義之地,千百年來留名篇佳作無數。山以史傳,史以文傳,匯中華儒家文化於此藏孤勝境,譽為晉東第一名山。
醫神程嬰濟黎民
古時侯,偌大的程嬰墳地上長滿了各種草藥,每月的初一、十五祭祀程嬰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中有人從墳地採回藥草給親人服用,想不到藥到病除,治病訊息一傳十,十傳百,臥牛城裡人人皆知。採藥的人多,藥材採得少了,甚至連野草也拔光了,人們就從墳堆上挖土回家服用,同樣有治病療效。就這樣年復一年,人們在春秋兩季採藥、拔草、挖土治病,許願還願,祈求健康平安。多少年來程嬰祠、程嬰墓貢品不絕,香火旺盛,家鄉人民視他為“白馬天神”。明萬曆忻州藥材商人在程嬰墓側建“藥王廟”。
程侯神鞭贈尉遲
相傳唐朝初年,朔方突厥胡人侵擾三關,唐王李世民派大將尉遲恭屯駐忻州程侯山練兵布防。由於當地連年災荒,鄉民饑寒交迫,駐紮將士難以籌集糧餉。一天,尉遲恭登山察看,路過程嬰祠參拜程嬰塑像。程侯看他儀表堂堂,乃護國濟民之才,心下甚喜。當尉遲恭走出廟門之際,遂化作道人坐在了廟門對面巨石之上。尉遲恭走近向道人討教,道人含頜微笑,說:“將軍不必為軍餉發愁”。遂遞過一支鋼鞭,傳授他開山之法。尉遲恭聽罷欣喜不已,雙手合掌謝過。他走到山腰凹處,赫然有六個緊閉的石門,按照老道指點,甩開鋼鞭一指念道:“洞門快快開,尉遲取寶來”。只聽空中嘎啦一聲亮如閃電,那六個洞門應聲而開,金、銀、銅、鐵、硫磺、蜜蜂洞口呈現眼前,尉遲恭先後進入一二洞中,只見金碧輝煌,光芒四射。他脫下戰袍,分別在兩個洞中包了砂土,背到山下小河中淘篩起來,瞬間淘出斗金斗銀,解決了軍餉不足的難題,隨後尉遲恭心想,“民以食為天”,何不救救四方災民,就將節省的金銀籌糧,賑救了周圍的百姓。鄉民們為了感謝程嬰顯靈和尉遲恭的恩德,又把程侯山叫作金山,把山下小河叫作淘金河,淘過金銀的小水泊起名金瓮和銀瓮,將戰馬飲水的七嶺河改稱牧馬河,把河的發源之山稱作白馬山。
南關九月“白菜會”
相傳,程嬰、王阿後年輕時成婚於南關新宅南寺灣的窯洞裡,男耕女織,恩愛相惜,程嬰行醫種菜,阿後縫織裁剪,為人們所羨慕。不久,相國趙盾返鄉巡視,聞程嬰醫術精湛,為人敦厚,著令程嬰回相府任差,程嬰欣然告別父老,攜妻同赴國都……。程嬰就義後,就葬回老家窯洞上面,在程嬰原種過菜的畦地里,“二和白”大白菜年年大豐收,以管心大、幫子脆、香綿可口而馳名晉北,二州五縣之人紛紛前來購買,鄉民認為這是程嬰夫婦留給家鄉的禮物。
於是在每年農曆十月初一下白菜的時候,南關人民都堅持舉辦廟會祭祀程嬰,唱大戲、鬧紅火、撓羊賽好不熱鬧。因此人們稱南關的廟會是程嬰白菜會。
阿母娘娘俏娃娃
過去,南關紅塘巷阿後廟長年香火旺盛,奉祀不絕。每年農曆四月十八舉行參拜祭奠,四鄰八鄉的善男信女紛紛前來俏兒俏女,向娘娘燒香磕頭上供許願,許願供品為面桃,還願供品為面男面女,許願者臨走時帶走男面孩或女面孩,據說十分靈驗。還願者中不少人立碑表達謝意,當時東西殿前還願者石碑不下百餘通,可見當年廟會之盛況。
現今忻州老年人中帶俏字者甚多,如“俏明、俏和、俏根、俏賢、俏嬋、俏鳳、俏龍……”重名者不在少數。
白馬神鐘移忻城
金大定二十九年,在都維那張鼎的主持下為忻州鐘樓鑄鐘,選定由朔州鑄鐘工匠趙世俊、趙孝寧、趙孝爾一家在當地製作。鐘為生鐵,重約六噸,鐘身布滿鳥獸花紋,銘文鐫刻春秋晉義士程嬰讚詞。
鑄好後,忻州遭遇空前兵災人禍,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城郭內出現了十室九空的殘狀,驚動了程嬰天神,一夜之間把宏鐘移回忻州城,掛在了城東門的龍王廟,從此警鐘長鳴,教化人們崇道德良善,尊禮儀廉恥。
程嬰祠里金香爐
南關程嬰祠里千百年來流傳有民謠:里七步,外八步,裡面有個金香爐。歷朝歷代的兵匪、盜賊常常光顧尋找“金香爐”,把程嬰祠、墓內外七步挖了個底朝天,終究依然沒有找到,因此,金香爐的存在成了一個謎。
話說當年宋王爺(神宗)為報程嬰忠義救祖之恩德,追封程嬰為“誠信侯”。下旨讓州官在程嬰墓北重建祠廟,祠廟完工後,宋王爺親自來忻州祭祀,來時帶來了金香爐,為防被盜,讓工匠把香爐里外裱的嚴嚴實實並塗上黑漆,看上去好像是石頭香爐或生鐵香爐。原來,金香爐護身秘訣是:里漆布,外漆布,裡面有個金香爐。如念動秘訣,金香爐熠熠生輝,不念秘訣如生鐵頑石,躲過了一次又一次浩劫。明朝末年,程嬰祠被毀,什件被掠,金香爐又成為一個謎中之謎。
神人賜瓜李孝子
清康熙年間,忻州孝子李友直年少喪母,事繼母如親生。繼母生病後,侍奉周全,眼見終日診治,不見好轉,心中十分著急。其時聽有人說嘗患者糞便甘苦可判生死,於是在倒廁盂時嘗了繼母糞便味苦,繼續尋醫為母診治,告醫生其母病可治癒,醫問其故,他答:“人言病者糞苦可好,今吾母糞便真苦,你快治吧”。醫又問:“你嘗過?”他答:“是”!醫生為之感動,精心把脈,調劑藥方,果有起色。十八年後,繼母舊病復發,醫生束手無策,令他十分著急。吃飯時,母親提出想吃西瓜,時值四月初旬,北方哪裡有瓜,愁得他在門外徘徊。瞬間,忽有一位白須老丈懷抱西瓜而至,友直欣喜而問:“能賣我乎?”老丈曰:“行也。”便將老丈引至家門,將瓜送至母親榻前,待取出錢兩齣門酬謝,老丈已不見蹤影,經人指點向西南方向尋去,走到紅塘巷上方大枟地界,祥光四射,好不莊嚴,猛省到原來到了程嬰墓前,剛才老丈系程嬰爺現身。閭里弄堂均為程嬰賜瓜嘖嘖稱奇。友直終其身如一日,廣施善德,享壽九十四春。李氏後人以孝為榮,為友直建祠祭祀,立“神人賜瓜處”碑一通,昭世孝行。今此碑清晰可辨,藏於南關新宅街邊。
白馬天神救白馬
唐貞觀十八年,蒲州人薛遵度奉聖旨採集玉芝雲母,走到牧馬河畔,遙望西方獨擔山風光奇特,山勢險峻。於是將坐騎白馬系在木耳村邊樹上,徒步登山觀光,只見山頂巨石上兩位老人對弈,一時難分勝負,遵度默不咋聲,時而蹲下,時而站起,只見山上樹木一會發芽,一會兒落葉,反反覆覆。兩位老人下過幾局後抬起頭道:“看你鞋子咋啦。”遵度腳下一看,竟不知鞋底早已漚掉,方想起自己的白馬,轉身回到木耳村,那白馬早已無影無蹤,經向一位老者打聽,老者說:聽先人傳言,過路官人將馬拴於此地沒有回來,白馬饑渴哀鳴之際,有位白須道人解開繩索,把馬向東趕跑了,跑到大南宋村邊用蹄一趵,清泉噴涌,馬吃飽喝好後跑得無影無蹤,人們稱此泉為“白馬趵泉”,距今已有好幾百年了。遵度猛然一驚,回頭一看栓馬處立著一塊石碑,上書:白馬天神救白馬。自忖這是白馬天神程嬰點化,心中好不懊悔,就重返山巔,只見石棋盤依舊,兩老者不見,遵度坐在石頭上一會兒化作一尊石像。山下鄉民為紀念這位賢士真誠,在獨擔山建廟,尊其為靈顯王,每年四月初四拜山神、唱大戲、看棋盤。當今逯家莊賢士田建中捐刻的“仙人棋盤”赫然醒目。
程侯顯靈守誠信
傳說很久以前,城裡關外人家做事筵,如果缺下桌凳碗碟灶具,只要到程嬰祠求神就能借到,借東西的前一天,到廟裡給程嬰爺上香叩頭,祈禱求借,第二天就可以到廟裡如願借到東西,用完後按照承諾勤借勤還,有求必應,人們對程嬰爺十分感激。
久而久之,有些人動了歪腦筋,要么多借少還,要么少三缺四,很不象話。這樣一來,程嬰爺生了氣,收回神力,人們再也借不成東西了。大家說,不能怨天怨地,只能怨那些不講誠信的小人壞了好事。

記載

《史記·趙世家》:
晉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初,趙盾在時,夢見叔帶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絕而後好。趙史援占之,曰:“此夢甚惡,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孫,趙將世益衰。”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韓厥曰:“靈公遇賊,趙盾在外,吾先君以為無罪,故不誅。今諸君將誅其後,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誅。妄誅謂之亂。臣有大事而君不聞,是無君也。”屠岸賈不聽。韓厥告趙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韓厥許諾,稱疾不出。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程嬰程嬰
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趙朔客曰公孫杵臼,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無何,而朔婦免身,生男。屠岸賈聞之,索於宮中。夫人置兒絝中,祝曰:“趙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及索,兒竟無聲。已脫,程嬰謂公孫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復索之,奈何?”公孫杵臼曰:“立孤與死孰難?”程嬰曰:“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強為其難者,吾為其易者,請先死。”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嬰出,謬謂諸將軍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諸將皆喜,許之,發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昔下宮之難不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縱不能立,而忍賣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殺杵臼可也。”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然趙氏真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鳥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侯,至於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唯君圖之。”景公問:“趙尚有後子孫乎?”韓厥具以實告。於是景公乃與韓厥謀立趙孤兒,召而匿之宮中。諸將入問疾,景公因韓厥之眾以脅諸將而見趙孤。趙孤名曰武。諸將不得已,乃曰:“昔下宮之難屠岸賈為之,矯以君命,並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難!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請立趙後。今君有命,群臣之願也。”於是召趙武、程嬰遍拜諸將,遂反與程嬰、趙武攻屠岸賈,滅其族。復與趙武田邑如故。
及趙武冠,為成人,程嬰乃辭諸大夫,謂趙武曰:“昔下宮之難,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趙氏之後。今趙武既立,為成人,復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趙武啼泣頓首固請,曰:“武願苦筋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嬰曰:“不可。彼以我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是以我事為不成。”遂自殺。趙武服齊衰三年,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影響

忠烈千秋
中國歷史上如果沒有這段傳奇的故事,戰國時代的名門望族趙氏何能復興?何能有後來雄霸天下的趙簡子趙襄子?何能有韓趙魏三分晉國?何能有後世的“三晉”稱謂? 後世為紀念忠烈千秋的程嬰、公孫杵臼,在藏山立廟以祀。廟曰“文子祠”以趙武之諡號趙文子命名。現存山門、牌樓、戲台、鐘鼓樓。碑坊正殿、寢宮、梳洗樓等三十餘處遺蹟依山而建,雄偉壯觀,氣勢萬千。當地愛我論壇又在“文子祠”附近修建了“春秋戰國城”,增設了群雄殿、將相府、忠烈館、古戰場等新的仿古建築,使人們可以進一步了解春秋戰國時代風雲變幻的三晉歷史。
《中國孤兒》
大將軍屠岸賈凶暴殘忍,專權誤國,陷害忠誠正直的大夫趙盾,在他的慫恿下,晉國國君下令:抄斬趙氏滿門。一夜之間,趙盾和他的兒子趙朔、家屬、奴婢等總計三百餘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趙朔的夫人莊姬公主,因是國君的胞妹,幸免於難,被送回內宮居住,此時她已懷有身孕。
程嬰程嬰
幾個月以後,莊姬公主生下一個男嬰,取名趙武,但這一切都逃不過屠岸賈的眼睛,他早已下令,把內宮封鎖起來。莊姬公主以看病為名,把趙家的摯友、鄉間醫生程嬰召進內宮,含淚請求程嬰救孩子出宮。程嬰把趙武放進藥箱準備帶出宮門。守將韓厥見程嬰一腔正義,十分感佩,放走程嬰和趙武,自己拔劍自刎。屠岸賈追查不到趙氏孤兒的下落,氣急敗壞,宣布要把全國半歲以內的嬰兒全部殺光。
為了保全趙氏孤兒和晉國所有無辜的嬰兒,程嬰與退職年邁的大夫公孫杵臼商議,用假相瞞騙屠岸賈:程嬰獻出自己親生兒子代替趙氏孤兒,公孫老人頂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後由程嬰親自去向屠岸賈告發。屠岸賈聽信了程嬰的舉報,殘忍地殺死了公孫老人和“趙氏孤兒”。晉國上下目睹了這場血腥屠殺,敢怒而不敢言,人們在背後無不切齒痛罵程嬰的賣友求榮。程嬰面對這一切,只有強忍悲憤,默默承受。
吳秀波版程嬰吳秀波版程嬰
十幾年來,程嬰苦心教育,把趙武培養成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為了接近屠岸賈,他讓趙武認屠岸賈為義父。終於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訴了趙武。在守邊歸來的大將軍魏絳的鼎力相助下,趙武拔劍刺向仇人,並告之自己便是他斬不盡、殺不絕的趙氏孤兒。元代(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曾於1775年被法國著名文學家伏爾泰翻譯成《中國孤兒》,在歐洲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趙氏搜孤救孤
程嬰(嬰邈),程伯符第十四世孫。公自程適晉主於趙宣孟,宣孟子朔賢而友焉。大夫屠岸賈滅朔之族,朔有遺腹子武。賈索之,朔客公孫杵臼,公相與協謀存立趙孤。迨趙武既立,公自殺以報宣孟公孫杵臼於地下。武服齋衰三年,封忠誠君,配享宣子。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2年)詔淮大理寺吳處厚奏立祚德廟於絳州,封誠信侯。墓在絳州西南下與趙大夫冢北,曾塑像。高宗紹興十一年詔立祚德廟於浙之臨安。十六年七月進封忠節誠信侯,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加封忠翊疆濟公。(此系春秋戰國時著名典故《趙氏搜孤救孤》,詳見林漢達所編《中國歷史故事集》)。
娶安定胡開女,生四子伯丕、伯先、伯祧、伯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