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孝敬憲皇后
康熙三十年(1691年)
康熙帝賜封那拉氏為當時的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的
嫡福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烏喇那拉氏生下雍貝勒嫡長子
弘暉。但在四十三年(1704年),弘暉夭折,年八歲,此後那拉氏再無生育。
雍正元年,冊封為
皇后。雍正九年(1731年)辛亥九月二十九日,那拉氏薨,年五十一歲。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十二月十日,雍正命顯親王衍潢、理親王
弘皙齎冊寶,上大行皇后尊謚,以冊寶謚曰
孝敬皇后。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追封那拉氏之曾祖父透納巴圖魯和祖父布克查為一等公,曾祖母和祖母為一品夫人。遣官致祭,修墓立碑。
乾隆二年(1737年),雍正帝已崩,正式與那拉氏合葬於
泰陵。
那拉氏經
乾隆、
嘉慶帝累加謚曰
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后。
孝聖憲皇后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之女,母彭氏。
雍正初,封為
熹妃。地位次於
孝敬憲皇后、
敦肅皇貴妃、
齊妃。但後來隨著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逝世、齊妃之子
弘時失帝意,地位日漸升高。八年,進封
貴妃,為雍正朝後宮後期最高地位者。
乾隆帝即位後,尊為皇太后,徽號
崇慶皇太后,移居
慈寧宮。乾隆四十二年正月,薨,年八十六,謚曰
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
鈕鈷祿氏的長壽,一般認為跟其出身不高,早年從事勞動有關。這種體質也遺傳給乾隆皇帝,使乾隆皇帝一樣成為高壽者。
皇貴妃
敦肅皇貴妃
敦肅皇貴妃,年氏,一等公、湖廣巡撫
年遐齡之女,年希堯、
年羹堯之妹。康熙年間嫁入雍親王府,為雍親王側福晉。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十二日生皇四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二十五日生皇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九日生皇八子懷親王福惠,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十日生皇九子福沛。從她首次生育直至她逝世的十一年間,雍正帝的子女無旁出。
雍正帝登位,初封貴妃。雍正三年十一月,病重,晉封為皇貴妃。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諡號為敦肅皇貴妃。
年氏是雍正帝最受寵的妃子,但其一生命運坎坷,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皆夭折。死後一個月,年羮堯就被降罪。
純懿皇貴妃
純懿皇貴妃,耿氏,管領耿德金的女兒,雍正帝之妃嬪。康熙年間入侍雍親王府為
妾,號
格格,雍正年間,初封
裕嬪,後進
裕妃。乾隆時,初尊為
皇考裕貴妃。耿氏與皇太后鈕祜祿氏的關係很好,情如姐妹。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崩,乾隆念裕貴妃慈愛恩情,晉尊為
裕皇貴太妃。四十九年薨,謚曰
純懿皇貴妃。生育皇五子和恭親王
弘晝。
妃
齊妃
齊妃,李氏,知府李文燁的女兒。於藩邸侍雍親王,為妾,後生子有功請封
側福晉。康熙三十四年七月生皇二女
和碩懷恪公主,此女是雍正唯一活至成年的女兒。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皇子
弘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皇子弘昀。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皇子
弘時。四名子女只有弘時一人活至雍正登基。雍正初,封為
齊妃,地位高於乾隆生母熹妃。但後來兒子弘時得罪雍正而被削宗籍,李氏身為其母,也難免受累,一直沒再得到晉封。齊妃薨於乾隆二年四月。
寧妃
寧妃,武氏,知州武柱國女,入宮年份不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
寧妃,葬
泰陵妃園寢。
謙妃
謙妃,劉氏,管領
劉滿女。康熙五十三年生雍正七年入宮,初為
劉答應,雍正八年晉為
劉貴人,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亥時生皇六子圓明園阿哥
弘曕,封
謙嬪。乾隆二年九月晉尊
皇考謙妃。三十二年丁亥五月二十一日薨,年五十四。子一,皇六子弘曕。葬
泰陵妃園寢。
嬪
懋(mào)嬪
懋嬪,宋氏,主事金柱女。康熙年間入宮,號
格格。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丑時為剛17歲的雍正生了皇長女。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皇三女,二女皆未逾月殤。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封為
懋嬪,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舉行冊封禮,卒於雍正八年九月。
貴人
郭貴人
郭貴人。雍正初年封為
常在,雍正七年已經晉為
貴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葬於
泰陵妃園寢。
李貴人
李貴人。李氏。雍正七年已經封為
貴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葬於泰陵妃園寢。
安貴人
安貴人。雍正年間為
貴人。約卒於乾隆十四年正月至乾隆十五年底間,葬於泰陵妃園寢。
海貴人
海貴人。雍正三年已經為
常在,雍正十三年九月底晉為
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葬泰陵妃園寢。
張貴人
張貴人。初為
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晉為
貴人;同月二十一日卒。很可能是雍正帝最後一位親自進封的貴人。葬泰陵妃園寢。
老貴人
老貴人。葬
清東陵附近之蘇麻喇姑園寢。雍正皇五子弘晝乳母,因撫育皇子而享受貴人以上嬪以下待遇。
常在
那常在
李常在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入宮,稱
李答應;後晉
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馬常在
馬常在。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宮,為
馬答應;八年晉
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卒。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園寢。
春常在
春常在。雍正十三年為
常在。乾隆二十六年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高常在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稱
高答應。八年十一月,稱
高常在。雍正十年卒。葬泰陵妃園寢。
常常在
顧常在
顧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為
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吉常在
吉常在,原稱吉官。(吉官女子?)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
待考。
答應和格格
蘇答應
蘇格格
蘇格格。生卒年不詳。葬泰陵妃園寢。疑為蘇答應。
待考。
張格格
伊格格
英答應
汪答應
汪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
待考。
德答應
德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
待考。
雲惠
雲惠,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
待考。
皇子女
雍正皇帝共得十子五女,當中八名皇子與四名皇女皆於即位之前誕育。其中只有四位皇子活至雍正即位。雍正在位十三年其間只有兩名皇子出生:福沛、
弘曕。
雍正把皇位傳給皇四子寶親王弘曆。弘曆即位後年號
乾隆。
皇子
1.
愛新覺羅·弘暉,皇長子,八歲殤。生母為
孝敬憲皇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殤,年八歲。乾隆帝即位,追封
端親王。
2.
愛新覺羅·弘昐,未齒序,幼殤。生母為
齊妃李氏。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殤,年三歲。
3.
愛新覺羅·弘昀,皇次子,幼殤。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殤,年十一。
4.
愛新覺羅·弘時,皇三子,稱三阿哥。削宗籍。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
愛新覺羅·弘曆,皇四子,稱四阿哥。生母為
孝聖憲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
寶親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為
乾隆帝。嘉慶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
愛新覺羅·弘晝,皇五子,稱五阿哥。生母為
純愨皇貴妃耿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雍正十一年封
和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謚曰恭,即為
和恭親王。
8.
愛新覺羅·福惠,未齒序,稱八阿哥,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殤。以親王禮葬。乾隆帝即位,追封
懷親王。
9.
愛新覺羅·福沛,未齒序,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殤。
10.
愛新覺羅·弘曕,皇六子,稱圓明園阿哥。生母為
謙妃劉氏。雍正十一年六月生。後出繼為果毅親王
愛新覺羅·允禮嗣,襲
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謚恭,即為
果恭郡王。
皇女
皇長女(1694),幼殤。生母為
懋嬪宋氏,時為
藩邸格格。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殤。
皇次女,
和碩懷恪公主(1695—1717),大公主。生母為
齊妃李氏,時為藩邸側妃。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生於藩邸。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封
多羅格格;七月晉
和碩格格;九月嫁那拉氏
星德。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卒,年二十三。雍正元年(1723)追封
和碩懷恪公主。額駙星德(又作性德,興德)(?-1736),雍正十二年(1734)奉命往達里剛愛操練蒙古兵,
乾隆元年(1736)正月召還。乾隆元年卒。
皇三女(1706),幼殤。生母為懋嬪宋氏,時為藩邸格格。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殤。
皇四女(1715—1717),幼殤。生母為
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藩邸側妃。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殤。
養女
和碩淑慎公主,二公主。
雍正帝次兄廢太子、
理密親王允礽第六女,生母為側福晉唐氏。(亦有說母側福晉石氏,待考)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月初二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四年(1726)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
觀音保。封
和碩淑慎公主。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十日卒,年七十七。額駙觀音保,為
孝惠章皇后母家從孫。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授理藩院額外侍郎。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
和碩端柔公主(1714--1754),三公主。雍正十六弟
莊恪親王允祿長女,生母為嫡福晉郭絡羅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月二十九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古特氏
齊默特多爾濟。雍正九年(1731)四月封
和碩端柔公主。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十二日卒,年四十一。額駙齊默持多爾濟,郡王羅卜藏喇什之子。雍正三年(1738)襲科爾沁郡王。乾隆四十七年(1782)卒。
和碩和惠公主(1714-1731),四公主。雍正帝十三弟
怡賢親王允祥第四女,生母為嫡福晉兆佳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初十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七年(1729)十月十六日嫁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
多爾濟塞布騰。封
和碩和惠公主。雍正九年(1731)十月初三日卒,年十八。額駙多爾濟塞布騰,為喀爾喀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之子。雍正十年(1732)十月封世子。雍正十一年(1733)七月因其父冒功誤軍等罪連坐削爵。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