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差(古代官職名)

欽差(古代官職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欽差大臣qīnchāi dàchén

[imperial envoy] 受皇帝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比喻由上級特地派來處理重大事件的人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欽差
  • 外文名:imperial envoy
  • 發音:qīnchāi
  • 釋義:指皇帝特命去外地辦事的官吏
含義,歷史作用,來由,引申義,

含義

◎ 欽差
[imperial envoy] 指皇帝特命去外地辦事的官吏,例如為民眾所熟悉的清代奉旨硝煙的欽差大臣林則徐

歷史作用

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撫之事,系臨時差遣,“巡撫”亦未成為官名,明巡撫之名,始見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撫陝西,亦系臨時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撫 。永樂十九(1421),蹇義等26人分巡各省,產生巡撫制度。宣德五年(1430) ,于謙周忱等6人分撫南北直隸等處 ,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漸成制度。巡撫初設,僅為督理稅糧 ,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後遂偏重軍事。明代巡撫多進士出身。其初,內地巡撫由吏部會同戶部推舉,邊地巡撫由吏部會同兵部推舉;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內地、邊地,由九卿廷推。也有總督兼巡撫者,合稱為督撫。明代,巡撫雖非地方正式軍政長官,但因出撫地方,節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實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同時,巡撫每年要赴京師議事,也體現了朝廷對地方統轄權的加強。明後期巡撫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門戶左右,而最後點定之權又重歸權閹。清因明制,在各省設定巡撫。清代巡撫是一省最高軍政長官具有處理全省民政 、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大權。
明史》卷十這樣記載道:
明英宗正統元年,九月癸卯,遣侍郎何文淵、王佐,副都御史朱與言督兩淮、長蘆、浙江鹽課。欽差巡鹽自此始。
欽差

來由

欽差一詞,始出於宋元時期的漢譯《古蘭經》。蒙元時期時期多為雜劇作家所引用。如關漢卿的《竇娥冤》中就有欽差為其平反的記載。但欽差作為一種代替皇帝巡守監察的臨時官吏,卻始於明時的鹽政巡查。
在《古蘭經》中,欽差是指真主安拉派出的使臣,或謂“聖使”“聖人”。
擔任該官職往往都是皇帝信得過的高官,能得此職事本身也是一種榮譽。一般事畢復命後,該官職便取消。其實,皇帝派遣大臣外出辦事,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有,於是出現了“欽差大臣”這種固定的稱謂,其地位也高出以往歷代此類大臣,這也與明代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制有關。清代更是實行空前的中央集權,派遣欽差更加頻繁。清代欽差又稱欽使,統兵者則稱欽帥,駐外使節稱欽差出使某國大臣。比如,當年林則徐到廣州禁菸即是以欽差身份前往。總體而言,明清兩代,欽差大臣的流行,與此兩代均不設宰相,皇帝權力空前強大有關。
欽差

引申義

現在用來諷刺從上級機關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況就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