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絲子(一年生寄生植物)

菟絲子(一年生寄生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菟絲子(學名:Cuscuta chinensis Lam.),別名禪真、豆寄生、豆閻王、黃絲、黃絲藤、金絲藤等。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纖細,無葉。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苞片及小苞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花萼杯狀,中部以下連合,裂片三角狀;花冠白色,壺形;雄蕊著生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鱗片長圓形;子房近球形,花柱2。蒴果球形,幾乎全為宿存的花冠所包圍。種子2-49,淡褐色,卵形,長約1毫米,表面粗糙。

分布於中國及伊朗、阿富汗、日本、朝鮮、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生於海拔200-3000米的田邊、山坡陽處、路邊灌叢或海邊沙丘,通常寄生於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種植物上。

該種為大豆產區的有害雜草,並對胡麻苧麻、花生、馬鈴薯等農作物也有危害。種子藥用,有補肝腎、益精壯陽及止瀉的功能。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式,栽培技術,危害防治,藥用價值,鑑別方法,辨色,搓捻,浸泡,水煮,

形態特徵

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纖細,直徑約1毫米,無葉。
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近於無總花序梗;苞片及小苞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長僅1毫米許;花萼杯狀,中部以下連合,裂片三角狀,長約1.5毫米,頂端鈍;花冠白色,壺形,長約3毫米,裂片三角狀卵形,頂端銳尖或鈍,向外反折,宿存;雄蕊著生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鱗片長圓形,邊緣長流蘇狀;子房近球形,花柱2,等長或不等長,柱頭球形。
蒴果球形,直徑約3毫米,幾乎全為宿存的花冠所包圍,成熟時整齊的周裂。種子2-49,淡褐色,卵形,長約1毫米,表面粗糙。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雲南等省。伊朗、阿富汗向東至日本、朝鮮、南至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等國亦有分布置。
    生於海拔200-3000米的田邊、山坡陽處、路邊灌叢或海邊沙丘,通常寄生於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種植物上。

    生長習性

    菟絲子喜高溫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野生菟絲子常見於平原、荒地、墳頭、地邊以及豆科、菊科、寥科、蘸科等植物地內。遇到適宜寄主就纏繞在上面,在接觸處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進入寄主組織後,部分組織分化為導管和篩管,分別與寄主的導管和篩管相連,自寄主吸取養分和水分。菟絲子一旦幼芽纏繞於寄主植物體上,生活力極強,生長旺盛,最喜寄生於豆科植物上。
    菟絲子

    繁殖方式

    菟絲子以種子繁殖和傳播,菟絲子種子成熟後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後,豎年3~6月間溫濕度適宜時萌發,幼苗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形成絲狀的菟絲子。

    栽培技術

    菟絲子人工栽培與豆科植物混種,育期約100d左右。其種植技術是,採種與種子處理於6月中下旬,先播大豆,後播菟絲子,與大豆混播。
    菟絲子
    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cm先開溝條播大豆。用豆種量180~225kg/hm2(比常規大豆播種量約多1倍)。大豆出苗後要精心管理,確保全苗、齊苗,這是栽培菟絲子寄主植物的關鍵。首先要使大豆生長旺盛,才能為菟絲子提供良好的寄主植物。待大豆株高20~25cm時,約15d左右,即可播種菟絲子,切勿早播,否則菟絲子出苗後,找不到寄主植物就要枯死。菟絲子播種在大豆豆棵株旁,越靠近豆棵越好,播時在大豆苗株旁順畦開溝,將菟絲子種子與細沙混拌均勻,然後均勻撒人溝內,覆蓋細肥土,以不見種子為宜,播後經常保持土壤濕潤,7d左右即可出苗,用種量為22.5kg/hm2

    危害防治

    菟絲子是一年生攀緣性的草本寄生性種子植物,園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輕則影響植物生長和觀賞效果,重則致植物死亡。
    菟絲子菟絲子
    症狀特點: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菟絲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時,枝條被寄生物纏繞而生縊痕,生育不良,樹勢衰落,觀賞效果受影響,嚴重時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於菟絲子生長迅速而繁茂,極易把整個樹冠覆蓋,不僅影響花卉苗木葉片的光合作用,而且營養物質被菟絲子所奪取,致使葉片黃化易落,枝稍乾枯,長勢衰落,輕則影響植株生長和觀賞效果,重則致全株死亡。
    病原及危害特點:菟絲子的寄生範圍較廣,可寄生於豆科、茄科、薔薇科、無患子科等許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葉片退化為鱗片狀,莖為黃色絲狀物,纖細,肉質,繞於寄生植物的莖部,以吸器與寄主的維管束系統相連結,不僅吸收寄主的養分和水分,還造成寄主輸導組織的機械性障礙,其纏繞寄主上的絲狀體能不斷伸長,蔓延。
    菟絲子菟絲子
    防治方法:防治菟絲子應以人工剷除結合藥劑防治,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
    1. 加強栽培管理:結合苗圃和花圃管理,於菟絲子種子未萌發前進行中耕深埋,使之不能發芽出土,(一般埋於3厘米以下便難於出土);
    2. 人工剷除:春末夏初檢查苗圃和花圃,一經發現立即剷除,或連同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於其斷莖有發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須徹底,剪下的莖段不可隨意丟棄,應曬乾並燒毀,以免再傳播。在菟絲子發生普遍的地方,應在種子未成熟前徹底拔除,以免成熟種子落地,增加豎年侵染源。
    3. 噴藥防治:在菟絲子生長的5~10月間,於樹冠噴施6%的草甘磷水劑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氣溫較低時用250倍)施藥宜掌握在菟絲子開花結籽前進行。也可用敵草腈0.25千克/畝,或魯保1號1.5~2.5千克/畝,或3%的五氯酚鈉,或3%二硝基酚防治。最好噴2次,隔10天噴1次。

    藥用價值

    菟絲子是一味平補腎、肝、脾之良藥,臨床主要套用於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尿頻、宮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腎陰陽虛證。
    菟絲子菟絲子
    菟絲子甘、溫,歸腎、肝、脾經,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之功效,始載《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甘味一般具有滋補作用,甘辛微溫,稟氣中和,既可補陽,又可益陰,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點。固精安胎與性激素樣作用。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陰與元陽,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臟腑機能活動的原動力。

    鑑別方法

    辨色

    純淨的菟絲子呈灰棕色或黃褐色,表面光潔;摻假的表面呈土色,顏色晦暗。

    搓捻

    取少量菟絲子放入手掌心,用另一手拇指用力搓捻,菟絲子質堅實,不易捻碎;如掌心有土末,說明摻有土塊。

    浸泡

    取少量菟絲子放入透明玻璃容器中,浸泡一段時間,菟絲子吸水體積膨大;摻有水泥粒、沙粒、泥塊的,會沉入容器底部,水泥粒、沙粒不會膨大,泥塊會很快溶散並使液體變渾濁。

    水煮

    取少量菟絲子用沸水浸泡後,表面有黏性;加熱煮至種皮破裂時,露出黃白色卷鬚狀的胚,形如吐絲,即為正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