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爾錢

普爾錢

“普爾”為維吾爾語,意即為“錢”。清乾隆年間新疆始鑄方孔圓錢,因用其地所產紅銅鑄造,故錢色發紅,遂又稱“新疆紅錢”。其時先後鑄制紅錢即“普爾錢”的有伊梨、阿克蘇、葉爾 、喀什葛爾及庫東等局。

普爾錢是清代新疆西藏地區通行的錢幣。乾隆時在阿克蘇設局製造,質以紅銅為之,正面書“乾隆通寶”,背面標“阿克蘇”,左滿文,右維吾爾文。重二錢,每錢五十文。 嘉慶以後所鑄,仍多用乾隆字樣。 清魏源《聖武記》卷四:“西域赤銅普爾錢,一當內地之五。”——《清文獻通考·錢幣五》、《清續文獻通考·錢幣一》。 “鹹豐”是清文宗的年號,鹹豐年間正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高潮時期。此時民怨沸騰,清政府為了苟延殘喘,在錢幣鑄行上大做文章,將財政危機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繼推出“鹹豐通寶”、“鹹豐重寶”、“鹹豐元寶”種類繁多的錢幣。

從乾隆時開始,清政府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對於當地用錢形制也作出了規定。新疆錢幣以紫銅(紅銅)為原料,錢呈紅色,因而稱之為“新疆紅錢”,背文用滿文,還有用維文的。自乾隆朝開始,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到宣統都鑄行過年號“紅錢”。前後有150年的歷史,鑄造的時間不短,但鑄量都不多,其中珍品也不少,其中葉爾羌局所鑄“乾隆通寶”是新疆最早的“新紅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爾錢
  • 歷史:新疆位於祖國的西北邊陲
  • 原因:早在康熙年間
  • 嘉慶年間:新疆僅有阿克蘇、寶伊兩局鑄錢
歷史,收藏,

歷史

新疆位於祖國的西北邊陲,歷代中央政權對該地區的統治和管理都在逐步地改進和加強。早在康熙年間,準噶爾部貴族噶爾丹等就勾結沙俄,製造分裂,破壞統一,康熙帝曾多次用兵,平息叛亂,到18世紀中葉,準噶爾部再度叛亂,乾隆帝派兵平定在新疆設立伊梨將軍衙門,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接受當地軍官的建議,首先在葉爾羌設立鑄錢局,鑄行“乾隆通寶”紅錢,葉爾羌本身不產銅,是靠銷毀舊普爾錢鑄的,錢正面漢文“乾隆通寶”,背文穿右是維吾爾文“葉爾羌”,穿左為滿文,因當時譯音不準,而鑄成“葉爾奇木”兩年後改鑄為“葉爾羌”。背滿文“葉爾奇木”錢文高隆清晰,錢體厚重,銅度純淨,色澤滋潤,極罕見,是為珍品。
普爾錢普爾錢
乾隆二十六年,再設阿克蘇錢局,三十年時,阿克蘇局遷到烏什,立烏什局。四十年時,設立伊犁寶伊局,都鑄有“乾隆通寶”紅錢。阿克蘇局,烏什局所鑄,背文左為滿文,右為維文局名;寶伊局錢,背文不用維文,而用滿文“寶伊”,在穿左右,與內地制錢相同。此後,在嘉慶,道光、鹹豐、光緒等年不定期鑄有“乾隆通寶”紅錢,但統稱為後鑄“乾隆通寶”紅錢。這些後鑄乾隆紅錢大多比乾隆時期鑄造的輕薄,錢文也因鑄時,鑄地不同而有異。有維文錢,“阿克蘇”“庫車”等,有滿文“寶伊,寶庫”等,還有的在背文穿上下鑄“喀十、庫十、阿十、九”等字和星月紋的。
嘉慶年間,新疆僅有阿克蘇、寶伊兩局鑄錢。阿克蘇錢“嘉慶通寶”,背左為滿文,右為維文“阿克蘇”。寶伊局錢,面文為“嘉慶通寶”,背文為滿文“寶伊”。嘉慶紅錢比較規整,版別簡單。
道光通寶”紅錢也由阿克蘇和寶伊局鑄造,背文變化比嘉慶紅錢複雜。阿克蘇局錢背文有多種,有穿左右為滿文,維文“阿克蘇”的;有穿左右為滿文,維文局名,穿上為“八年”,穿下為“五”或“十”的。寶伊局背穿左右為滿文“寶伊”。此外庫車局在光緒年間曾鑄行過一批“道先通寶”紅錢。
鹹豐初年新疆葉爾羌、阿克蘇、庫車、寶伊等局鑄“鹹豐通寶”紅錢,仍依各局以前鑄乾隆、嘉慶、道光等錢制,面文漢文,背文因局而異。葉爾羌局自從乾隆三十三年停鑄後,重新開工鑄鹹豐錢,背文左為滿文,右為維文“葉爾羌”,穿上下有“當十”兩字;阿克蘇錢局,穿左滿文,右維文“阿克蘇”有當五、當十錢。寶伊局錢,背文穿左右為滿文“寶伊”。葉爾羌局錢,除鹹豐初年當十“鹹豐通寶”外,還有當五十,當百兩種大錢,當五十者,面文為“鹹豐重寶”,當百者,面文“鹹豐元寶”其他如阿克蘇,庫車等局所鑄大錢與葉爾羌局相同,除小型當十“鹹豐通寶”外,還有當五十,當百兩種。寶伊局曾鑄過當四、當十、當五十、當五百、當千大錢,寶文叫法與內地相同。寶迪局於鹹豐五年開鑄大錢,有當八、當十的“鹹豐重寶”,當八十的“鹹豐元寶”共三種,背文與內地相同。
同治年間的新疆紅錢有葉爾羌,阿克蘇、庫車、寶伊四局鑄行。有當五、當十錢的“同治通寶”寶伊局還鑄有當四錢的“同治通寶”。在光緒時庫車局後鑄了一些“同治通寶”紅錢,錢背文字變化較多,且有星月紋。
在光緒年間新疆鑄行的“光緒通寶”紅錢。沒有重寶大錢。有阿克蘇局,庫車局出的“光緒通寶”紅錢。
宣統年間全國大部分錢局已停鑄,新疆僅庫車局鑄有“宣統通寶”紅錢,大小重量與一般寶文為通寶的紅錢相仿,是新疆紅錢的一種,數量較少。

收藏

紅錢是清代新疆地區造的紅銅貨幣的非正式通稱,因其色紅而得名。清代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起至宣統年間,前後共設錢局12處鑄造紅錢。此外,尚有清代同治年間熱西丁地方政權也鑄造了兩種維文紅錢。由於鑄造遠在邊陲,所以流入內地者不多,偶有所見,便為藏家珍視。但到了本世紀80年代,由於大量流出海外,才在日本東南亞和我國港台地區形成了一股“紅錢熱”。在這股“紅錢熱”中,各種藏家譜錄紛紛問世,台灣陳鴻禧先生出版了《新疆清錢譜》、日本谷巧二先生出版了《新疆紅錢泉譜》。流風所及,我國上海朱卓鵬先生等也出版了《新疆紅錢》。
新疆紅錢新疆紅錢
杜堅毅先生和夫人顧佩玉女士久居新疆。杜先生是一位收藏愛好者,對當地鑄造的紅錢更是情有獨鐘。他們利用生活在新疆的有利條件,收藏紅錢不遺餘力,足跡遍於天山南北,先後得錢十萬餘枚,並從中精選1700餘品,編成《新疆紅錢大全圖說》一書。由於多年的收藏實踐,杜先生對紅錢的版別區分、級別審定,都有獨到的見解。所以《大全》一書,不僅以收錢豐富超越前人取勝,而且在研究上,也有突破前人處。至於《附錄》中收錄的紅錢樣錢、假錢以及準噶爾部普爾錢,更是有利於對紅錢本身的比較研究。
紅錢雖然大量流出海外,但鑄造地卻在我國新疆。杜先生夫婦就地取材、深入訪求,其編著的《新疆紅錢大全圖說》自非一般藏家譜錄所能比擬。這也就是《大全》一書的特點。我們希望,它的出版,不僅給紅錢的愛好者提供一部高水平的譜錄,而且也為歷史研究,尤其是清代史和經濟史的研究提供一份有價值的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