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之役(清越戰爭)

安南之役

清越戰爭一般指本詞條

安南之役又稱清平安南之戰清越戰爭,是指乾隆末年(1788年末-1789年初),中國清朝安南(今越南)西山朝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一月,兩廣總督孫士毅奉命帶兵出鎮南關,領兵八千名出征安南。清軍師出有名,一路勢如破竹,僅用兵20天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內)。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還廣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兩廣總督孫士毅宣詔正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安南黎朝正式復國。西山朝阮惠還派人先投書於清軍營,卑辭乞降,暗中“三丁取一”,徵兵至八萬。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軍中置酒張樂慶祝春節,夜裡西山朝阮兵大軍偷襲黎城,清軍退走。西山朝阮惠懼怕清軍再伐,多次向清朝謝罪稱臣,並全盤接受乾隆帝四項乞降請封條件(送清軍散落士兵回國、將殘害清軍大員者軍前正法示眾、阮惠在乾隆八旬生日“親自赴京吁懇”、為清軍許世亨等陣亡將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乾隆帝最終認可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

此役,是清朝前期的歷史上,與安南發生過唯一的一次戰爭。此役歷時雖短,但它是清前期中越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

基本介紹

  • 名稱:安南之役
  • 地點:安南(今越南)
  • 時間:1788年末-1789年初
  • 參戰方:清朝,安南
  • 結果:安南阮惠稱臣 
  • 參戰方兵力:清朝8,000 
    西山朝370,000
  • 傷亡情況:清軍23,000(包括民夫)傷亡過半
    西山軍104,000
  • 主要指揮官:孫士毅(中方),阮惠(越方)
  • 別    稱:清越戰爭
背景,起因,經過,戰前動員,軍事部署,連破三江,攻占黎城,黎朝復國,春節遭襲,阮惠乞降,四項乞降條件,安南阮惠終獲冊封,影響,後續,評價,
安南,古稱交趾,與中國雲南、廣西壤地相接,隔海與廣東相望。自明英宗冊封黎麟為安南國王后,雖其政局幾經變化,但黎氏仍世代在安南為王,並與明朝保持著密切的宗藩關係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平定雲南,安南國王黎維禔派遣使者慰勞清朝部隊官兵。
順治十七年(1660年),安南國王黎維祺正式向清朝奉表投誠,進貢方物。在建立宗藩關係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後,兩國交往密切,安南黎氏表貢不絕。
然而安南國王以前代舊制為理由,不願將故明所頒敕印上繳清廷,換取清朝敕印,雙方發生分歧。
乾隆皇帝乾隆皇帝
康熙五年(1664年)農曆五月在清廷強大的壓力下,安南國王黎維禧始於康熙五年(1664年)五月繳送南明永曆敕命一道,金印一顆。爭論即告結束。康熙帝立即遣使至安南,冊封黎維禧為安南國王。康熙七年(1668年),應安南國王黎維禧的請求,貢期由三年一貢,改為六年兩貢並進。貢期的固定,標誌著中安宗藩關係正式確立。宗藩關係既已建立,雙方就要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安南作為清朝的屬國,“臣事中朝,恪修職貢”。就清朝方面而言,安南國王去世告哀,要遣使致祭,新國王即位要行冊封,進貢要厚賞,以此維護安南黎氏統治的穩定和鞏固。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阮氏篡國對宗藩體制發起了挑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四月,廣南阮惠領兵攻入黎城,國王黎維祁出奔。其母妻、王子及宗族二百餘人在大臣阮輝宿、黎炯的保護下,由高平府登舟,逃至廣西太平府龍州斗奧隘對河求救,並冒死涉水登北岸。過河男婦老幼62人,沒來得及渡河者盡為南岸追兵所殺。
西山朝建立者阮惠西山朝建立者阮惠
廣西巡撫孫永清得報,立即將這一情況上奏。乾隆皇帝認為,黎氏傳國日久,且臣服天朝最為恭順,今突然被強臣篡奪,不能置之不理。命令兩廣總督孫士毅馳赴廣西龍州,詢明妥辦。顯示了乾隆皇帝維護宗藩體制、為黎氏復國的決心。
清廷根據奏報,陸續做了如下布置:
第一、妥善安插黎氏眷屬及隨從人員,優給廩膳,勿使失所。並派兵保護,保證其生命安全。
第二、調兵駐守各關隘,整飭兵馬、器械,朝夕操練,造成清朝不日即將出兵的聲勢,以此威懾阮惠,聲援黎維祁,希望黎維祁藉此聲援,招集義兵,徐圖恢復。
第三、檄諭安南高平、諒山等處鎮目,應擁戴舊主。廣發檄文,發動政治攻勢,對阮惠營壘予以分化瓦解。
第四、阮氏逐主亂常,不許其進貢納款,於鎮南關對其貢使“大聲呵斥,並諭以天朝已調大兵,分路進討”,同時令進貢夷官歸諭阮惠迅速悔罪自新,迎還故主。對阮氏政權不予承認,施加政治壓力等等。希望通過黎維祁依靠舊臣擁戴,或阮氏悔罪迎還故主的方式達到黎氏復國的目的。

軍事部署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黎維祁赴山南招集義兵,被阮惠攻逼,躲進深山藏匿起來,不能恢復勢力;阮惠打聽到清朝進兵的訊息,退回富春,保護舊巢,不肯妥協。因此,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八月末,清廷即醞釀用兵,並為贏得這場戰爭做著各個方面的準備。
其軍事部署為:兩路出擊,兩廣總督孫士毅、廣西提督許世亨率兵一萬出鎮南關為正兵,擔任主攻;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八千出白馬關為偏師,配合作戰。兩路皆聽孫士毅節制。
乾隆皇帝明確規定了這次用兵的戰略目的:官兵直抵黎城,設法將首惡擒獲,以期一勞永逸,確保黎氏在安南的統治者地位。

連破三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孫士毅統兵出關,一路勢如破竹,各守隘軍隊望風奔遁,阮惠惟扼三江之險,以拒清軍。
黎愍宗在孫士毅的軍營接受清朝冊封黎愍宗在孫士毅的軍營接受清朝冊封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五鼓,清軍抵達壽昌江北岸,阮軍退守南岸。清軍發起猛攻,乘筏直衝。濃霧瀰漫,昏暗不辨敵我。阮軍於霧中自相格殺。清軍乘勢全部渡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清軍進軍至市球江。市球江江面寬闊,且南岸依山,地勢高於北岸。阮軍據險列炮,守御甚固。清軍進攻受阻。為迷惑阮軍,清軍伐運竹木,於正面搭建浮橋作欲渡之象,同時派兵二千潛行至上游二十里處宵濟。十七日,於上游渡江的清兵已繞至阮軍背後,乘高大呼下擊,正面清軍乘勢搶渡,阮軍瓦解敗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軍抵富良江,江之南岸即為安南首都黎城(今河內)。此為黎城最後一道屏障。為阻止清軍過江,在清軍到達前,阮惠下令盡伐沿江竹木,並將沿江所有船隻停泊南岸。清軍到達後,艱難覓得幾隻小舟。夜幕降臨,載兵百餘,駛向江心,奪得戰艦一隻。許世亨親自率兵乘艦渡江,復奪得小舟三十餘只,更番渡兵,分搗敵營。昏夜中,阮軍不辨多寡,驚慌潰逃,清軍焚其戰艦十餘艘。

攻占黎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一月二十日黎明,清軍全部過江。黎氏宗族、百姓出迎,匍匐道左。黎城不攻自潰,阮惠遁還廣南。是夜二鼓,黎維祁才走出藏身處所,趕赴軍營進見孫士毅。烏大經所帶滇省官兵出關後,於十二月二十一日才行抵宣光,於此料理一、二日,亦即啟程前赴黎城。

黎朝復國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兩廣總督孫士毅根據戰前乾隆皇帝的指示,傳旨舉行冊封儀式,代表清廷正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並知會廣西巡撫孫永清將黎維祁母妻眷屬送回安南,後黎朝第二次得以復國。阮惠還派人先投書於清軍營,卑辭乞降。乾隆帝為黎氏復國的戰略目標達成。帝封孫士毅一等謀勇公,許世亨一等子,諸將士賞賚有差。

春節遭襲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初一,軍中喝酒慶賀新年,當天夜裡忽報阮惠傾巢而至,清軍倉促禦敵。阮軍人數眾多,將粵兵四面密圍,且以大象馱載大炮猛攻,粵兵寡不敵眾,亂作一團,黑夜中自相踐踏。黎維祁心膽俱裂,手抱年幼的孩子,隨同他的母親向北逃遁。滇師聽聞炮聲震天,知道情況有變,也退走。孫士毅突出重圍,渡過富良江,人馬紛紛搶渡,把浮橋踩斷。於是尚在南岸禦敵的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尚維升等官兵血戰身歿。孫士毅將大量糧械燒毀,回鎮南所帶兵馬不及半。滇師因為有黎氏的大臣黃文通做嚮導,於正月二十四日全師而返。安南黎氏母子再次來投。乾隆帝派大將軍福康安前往安南。

阮惠乞降

大將軍福康安到安南,安南阮惠懼怕清軍,叩關謝罪乞降,改名阮光平,遣其兄子光顯齎表入貢,懇賜封號。並稱“守廣南已九世,與安南敵國,非君臣。且蠻觸自爭,非敢抗中國,請來年親覲京師,並於國內為死綏將士築壇建廟,請頒官銜諡號,立主奉祀。”又聞暹羅(今泰國)貢使將入京,恐受其媒孽,乞求天朝勿聽其言。福康安先後以聞。

四項乞降條件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二十二日開始,阮惠一月之內三次向清朝乞降,想得到中國清朝皇帝的冊封,獲得合法地位。乾隆皇帝認為黎朝屢次丟國,復爾不守,已經失去人心,沒有恢復的希望,便不再支持黎維祁。
於是清朝大將軍福康安提出四項乞降條件
  1. 必須將散落安南的清朝官兵先行送出;
  2. 戕害清朝提、鎮大員之人,其罪深重,在所難赦,須縛獻軍前正法示眾;
  3. 阮惠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高宗八旬萬壽節到來之際,“親自赴京吁懇”;
  4. 在安南為許世亨等陣亡將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
阮惠因急於得到清朝的承認與支持,及早穩定國內政局,全部接受清方條件,並陸續付諸實施。至六月初,復遣人上表、進呈貢物。

安南阮惠終獲冊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皇帝冊封阮惠為安南王,將所進貢物收納,並派禮部員外郎成林於八月一日恭捧敕諭啟程赴安南黎城主持冊封。十月十五日宣旨賜封禮成。

影響

“安南之役”兩國交兵,使清前期的清安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它並未長久的影響清安關係的正常發展。隨著兩國政策的逐步調整,很快就驅除了戰爭的陰霾,迎來了兩國關係發展的燦爛前景。乾隆皇帝決計不再調兵進剿安南。福康安也與乾隆皇帝的想法相吻合。

後續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農曆三月,安南王阮惠如期踐約,自安南啟程,赴京恭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壽,七月到達熱河,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見。他還脫去“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的漢家衣冠,換上清朝服飾,一起前來覲見的朝鮮使團,眼看“阮家新著滿洲衣”,極其不以為然。八月抵達北京,參加乾隆皇帝八旬慶典,年底回到安南。
清朝與阮氏安南的宗藩關係正式確立。兩國關係步重新入正常化的軌道。此後,安南與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更加緊密,清前期中安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評價

清朝方面把安南之役記入乾隆的“十全武功”。
越南方面有人稱:“這是我們民族抗擊北方封建集團侵略歷史上最後一次偉大決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