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台灣府地理,史籍記載,縣區,城池,風俗,教育,社會,戶口,田賦,地形,台灣府建築,古蹟,關隘,津梁,堤堰,陵墓(明),祠廟,寺觀,台灣府特產,台灣府軍事,旗軍,巡司,客兵,知府,18世紀,19世紀,
歷史沿革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將台灣島納入版圖後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立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布政使司。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10月),升台灣府為台灣省。台灣建省之後下設台北府、台灣府、台南府三府(此時的"台灣府"範圍約是現今的台灣中部地區),台灣建省後加強了寶島台灣同祖國大陸的聯繫,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台灣府地理
屹峙海中,
延袤二千餘里,為東南屏障(台郡聞見錄)。四面環海,崇山峻岭,橫截其中(台郡圖志)。背負崇岡,襟帶列島,浪嶠南屏,雞籠北衛(舊志)。
澎湖為門戶,鹿耳為咽喉(鳳山縣誌)。七鯤身毗連環護,三茅港匯聚
澄泓(客問)。天文牽牛
須女分野,星紀之次。
史籍記載
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隋開皇中,遣虎賁陳棱略澎湖三十六島。
明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乾掠近海郡縣,都督
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乾遁入台灣。天啟元年,閩人
顏思齊引日本國人據其地;久之,為紅毛荷蘭夷人所奪。光緒二十一年(1895),為日占,府廢之。
本朝順治十八年 ,海寇
鄭成功逐荷蘭夷據之,偽置
承天府,名曰東都;設二縣,曰天興、萬年。其子鄭經(按府志,鄭經一名錦)改東都曰東寧省,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台灣府,屬福建省,領縣三。雍正元年,增置
彰化縣,領縣四。
光緒時轄:台灣(縣治在今台灣省台中市中區)、彰化(縣治在今台灣省
彰化市)、雲林(縣治在今台灣省
雲林縣)、
苗栗(縣治在今台灣省
苗栗市府前路與大埔街交界處)共3縣;
埔裏社(廳治在今台灣省
南投縣埔里鎮)1散廳。
縣區
台灣縣:
附郭。東西距除
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廣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大山番界四十五里,西至鹿耳門海五里,南至
鳳山縣界十里,北至
嘉義縣界四十里。本東番地,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偽置天興、萬年二縣,屬
承天府。其子
鄭經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三年,廢二州,改置台灣縣為府治。乾隆五十三年,平定台灣逆匪,欽頒御製紀事文三篇,並御製碑文,勒碑府城,垂示久遠。
鳳山縣:在府南八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東至淡水溪大山番界二十五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二百三十里,北至台灣縣界四十五里。本東番地,本朝
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據之,屬萬年州。康熙二十三年,分置
鳳山縣,屬台灣府。
嘉義縣:在府北一百十七里。東西距五十一里。南北距二百五里。東至大山番界二十一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台灣縣界七十七里,北至
彰化縣界一百二十八里。本東番地,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據之,尋屬天興州。康熙二十三年,分置
諸羅縣,屬台灣府。乾隆五十二年,以
賊匪林爽文攻擾,時城內義民同官兵守御無虞,賜縣名
嘉義。
彰化縣:在府北三百九十七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七百七十里。東至大山番界二十里,西至鹿仔港海二十里,南至嘉義縣治二百八十里,北至雞籠城海六百八里。本東番地,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據之,尋屬天興州。康熙二十三年,屬諸羅縣。雍正元年,分諸羅縣北半線地置
彰化縣,屬台灣府。
城池
台灣府城:本朝雍正三年,建柵城,周十一里三百三十四步,門七。乾隆元年,易七門以石,雉堞釘鐵皮,樓護女牆。五十三年,改築土城,周二千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以西面濱海,按舊基收進一百五十餘丈。台灣縣附郭。城東門樓上,舊祀關帝。乾隆五十三年,台匪
林爽文等滋事,官軍渡海,鹹睹神像,尋即蕆功;七月,奉旨重修,御書扁額曰“神威翊應”。
鳳山縣城:在興隆莊
龜山之麓。本朝康熙六十年,建土城,圍以刺竹,周四里一百八十步,門四,有濠。乾隆五十三年,移建竹城於埤頭,而於此地建龜山石卡,駐兵防守。
嘉慶十二年,仍還舊治,改築石城,周八百丈,高一丈八尺,建立炮台,門四,有樓。
嘉義縣城: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建柵城。雍正元年,土築,周四里一百五十步,門四,濠廣三丈。五年,建城門樓十二年,於土城外環植刺竹。乾隆六十年重建,周七百四十四丈有奇,高一丈八尺。
彰化縣城:本朝雍正十二年,環植刺竹,周四里一百十八步,門四。嘉慶十六年,甃以磚石,周一千二十八丈,高一丈八尺,並於城之四面及八卦山頂添設炮台五座。
淡水廳城:在
彰化縣北竹塹。本朝雍正十一年,環植刺竹,周二里一百六十步,門四,有樓。
噶瑪蘭城:在淡水廳所轄三貂溪東五圍。本朝嘉慶十六年,栽
九芎樹為城。東西南北相距各一百八十丈,周五百四十丈,門四,有樓。
風俗
禾麻蔽野,廬舍依然;畜牧之饒,無異中土(台郡聞見錄)。節候稍晚,夏乃澍雨,人始耕種,歲一收穫,豐盈常足(同上)。地無木棉,兼民不知蠶,布帛多資於中土(同上)。尊敬長老,孤獨廢疾之人、則鄉社人共哺之(同上)。民非土著,皆泉、漳、潮、惠之人,故習尚與內地無甚異(台灣縣誌)。俗尚華侈(同上),喜斗輕生(嘉義縣誌)。晚稻豐稔,資贍內地,所以戶鮮蓋藏(台海使槎錄)。
教育
台灣府學:在府治西南。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建,五十一年修。乾隆十四年重建。入學額數,閩籍二十一名,粵籍九名。
台灣縣學:在縣治東東安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四十二年修。雍正十二年、乾隆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
鳳山縣學:在縣治北門外。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五十八年修。雍正七年、乾隆二年、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
嘉義縣學:在縣治西門外,舊在西門內。本朝康熙四十五年建,乾隆十八年移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三名。
彰化縣學:在縣治東北。本朝雍正四年建,乾隆十七年修,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
淡水廳學:在廳城東門內。本朝嘉慶二十三年建。入學額數六名。
海東書院:在府治西南,舊在府學西。本朝康熙五十九年建,乾隆三十年移建今所。
崇文書院:在府城內東安坊。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建,乾隆二十四年重建。
玉峰書院:在嘉義縣西門內舊學宮址。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建。
明志書院:在淡水廳城北興直莊。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
社會
戶口
原額人丁一萬八千八百二十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七十八萬六千八百八十三名口,計二十二萬四千六百四十六戶。
田賦
田園四萬七千三百四十五甲八分有奇,又二千二十九頃八十八畝有奇,共額徵粟一十八萬八千四百八十四石二斗七合一勺。續報升課田園六百一十二甲一分三厘有奇,
額徵銀三百八十三兩九錢二分二厘。人丁餉稅,額徵銀一萬三千六百五十三兩八厘。
地形
大目降山:在台灣縣東五十里,土番所居。通志:山下有大目降溪,蜿蜒而下,過平坂,隸於番。其南曰柳仔林山,列阜如屏,
延亘數里;其西北為
馬鞍山,自木岡西遞眾山,重疊不一,馬鞍其盡處也。按輿圖,台灣之東有
大岡山,當即木岡及大目降山,字音訛異耳。又通志:自大目降山,歷保大里東、保大里西,至新豐、永豐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相距百里,其山崔嵬險阻,人跡不到,從無名號;以此知大岡山蓋
大山之統名也。
香洋仔山:在台灣縣東南。通志:山在湖仔內山南,■〈山咅〉嶁絡繹,擁起平疇。
角帶圍山:在台灣縣東南二十六里。通志:在香洋仔山南,下有深坑仔紅毛寮溪,過此曰岡山溪,為
鳳山縣界。按舊志,小香洋山東為深坑仔,又西南為大香洋,溪流逶迤,山水幽勝,即指此山也。
豬母耳山:在台灣縣東南五十八里。通志:下有鯽魚潭、許寬溪、咬狗溪、石頭坑,又有遙接其南者曰湖仔內山。
大岡山:在台灣縣南八十餘里。山頂險峻,上有巨岡,可望不可登。近鳳山縣之嘉祥里,亦曰江山,又曰碙山。其東南為小岡山,近鳳山縣之長治里。新志:大岡在北,小岡在南,兩山相對峙;凡至台,舟過
澎湖東吉澳,即見此山,與
台灣猴洞諸山相界處也。以輿圖考之,台灣有兩大岡山:一在台灣東稍北,當即舊志大腳山,與新志大目降山也;一在縣南,又南曰小岡山,與鳳山縣接界。
木岡山:在台灣縣東北三十三里,與
嘉義縣相接,巍峨特聳,其頂常戴雲霧,天氣清明,始見山形,其峰上與天齊。通志:台灣之山,此最高大,為一府諸山之祖,亦縣治之主山也。北至蔦松溪,則為嘉義縣界。山之南有番仔湖山,拔地而起,與木岡山勢相聯屬。按輿圖,台郡北自
雞籠山,南至沙馬磯頭,二千餘里,東偏負山,西面
臨海,其山蜿蜒不斷,總名
大山,亦總呼為木岡山。
赤山:在鳳山縣東十里。上有湯池。舊志:去府一百四十里。通志:陂阤平衍,時有火出其上。由此而南,悉屬
番社。又鳳彈山東北一山,土色純赤,亦曰赤山。
觀音山:在鳳山縣東南十五里。舊志:有水西流,入小岡山水。通志:在阿猴林西北,起伏盤曲,中峰屹立,若菩薩端坐,眾小峰拱峙於側,故名。又
七星山,聯絡觀音山之北,七峰皆戴石如星。
傀儡山:在鳳山縣東南六十里,土番所居,呼為“加嘮”。通志:在縣治東,沖霄聳起,常帶雲霧。舟行至澎湖,天氣晴霽,即見此山。重岡復岫,皆人跡所不到。總呼為傀儡山。野番出沒於此。其分支為北葉山,自是而南為蜈蜞嶺。其左為琅嶠山,又南而直抵于波濤中者為沙馬磯。自磯迴轉而東,有兩峰並峙,高出天表,為綱卒山、老佛山。由二山絡繹而北,累累不絕,又有朝華離山、大柴高山、霄馬于山、大烏萬山,皆背立傀儡山之後,俯
臨海中。
毘南謐山:在鳳山縣東南二百二十里,亦曰卑南覓山。舊志:山連延高峻,上多松杉,人跡不至。夜望之,有光如火。又金山,在縣東境外多羅滿港內,相傳產金。又大女覓山,有芋葉大如屋,土番珍之。
沙馬磯頭山:在鳳山縣東南二百三十裏海濱。其南有
仙人棋盤石,亦曰仙人山。舊志:山形如城,下可泊舟;水退時,有礁狀如馬。通志:呂宋船往來,皆以此為指南。
鳳山:在鳳山縣南三十里,形若飛鳳,縣以此得名。舊志:上多巨石,嶔崎玲瓏。通志:旁有二小峰如翅。又東北有數小峰如卵,曰鳳彈山;西南山岡曰鳳鼻山,邑治之對山也。
虎仔山:在鳳山縣西南七里濱海,亦曰
打鼓山,俗呼為打狗山。
舊志:北去府治百里,下為打狗仔港,冬產青魚。通志:山特峙海濱,舊有番人居之。明嘉靖間,流寇林道乾為俞大猷所逐,遁入於此;後從海道逃入占城,其遺種尚有存者。今水師營壘尚在。由此山蜿蜒而下,勢若長蛇,為
蛇山,在邑治右。又
旗後山,在打鼓山西南臨海上,為漁人采捕處。其參差隔海,列於打鼓左右者,西有石佛,石佛北有石塔,南有涼傘礁,皆屹立海中;舟人經此,必鳴金焚紙,以祭海神。
七鯤身山:在鳳山縣西北。通志:自打鼓山穿田過港,逶迤六十餘里,平地中結為七峰,如鯤魚鼓浪。其山無石,皆沙土,上多雜木,蒼翠可觀。
半屏山:在
鳳山縣北七里。通志:自台灣縣大小岡山迤邐而南,近附於縣治者,為半屏山,形如畫屏,故名。
蓮花潭直過其下,懸岩陡立,又呼為半崩山。又縣左有
龜山,近接半屏山,中多喬木,繁陰密蔭,望之蔚然深秀。又漯底山,在半屏山西北,平原中一邱浮出,其頂寬平,上有小竅出水,若無底然。
滾水山:在鳳山縣東北。舊志:在岡山南二十餘里,下有湯泉,廣五十餘畝,泉源沸突,微有硫氣;流瀦為潭,周數十里,有山環障,中起三洲,古木森列。居民決水灌田,饒沃數千頃。通志:有大小滾水二山,相距十里許,上有濁泥水滾出。
火山:在
嘉義縣東二十五里玉案山東稍南。通志:山多石,石隙泉涌,常有火出水中。
大武巒山:在嘉義縣東南。通志:由
彰化縣大遁山,南奔七百餘里,山脈停駐,挺為是山,特立圓秀可愛,縣治之主山也。又牛朝山,在縣西北十里。通志:由大武巒迤邐而西二十餘里,橫岡如帶,近貼縣治之背,復自右旋左,尾一小山,逆列水口,為邑治鎖鑰。按大武巒即諸羅山。舊志:山在縣東,地最肥饒,縣治其麓,多熊豕
獐鹿,縣之得名以此。
玉山:在嘉義縣東南大武巒山之後。色白如銀,北與彰化縣之水沙連內山接。通志:三峰並立,高出群山,為大武巒後障,終歲雲封其頂,惟冬日晴明可見,頃刻煙霧複合矣。
多侶居山:在
嘉義縣東南。舊志:在天興州東北百餘里,山極高峻,盛夏雪消,流成瀑布。
阿里山:在嘉義縣東南。通志:山極遼闊,內有八社;又東南為大龜佛山,同為邑治左肩;又東為肚武膋山,為番米基山。
馬椆山:在嘉義縣東南二十里。通志:自半月嶺而南,又西轉為關仔嶺,山徑仄如天險,下有漢人耕種其中;相近有糞箕湖山。又小龜佛山在糞箕湖西南,下有古樹高數丈,相傳有神附焉,居民皆徙數里外。東南為赤山,土色皆赤。按此與舊志龜佛山異;舊志謂山東臨中港者,今為
彰化縣山。
玉案山:在
嘉義縣東南三十里。通志:山自東而折於南,居邑左臂,為學宮對山,舊名玉枕。又嵌頭山在玉案山東北,其西南為筆架山。又有翁上天山,如老翁扶杖欲行狀。又西為半月嶺。
大武壟山:在嘉義縣東南六十里。通志:山繞玉案山後,與學宮遙對。又西北為五步練山,峭險不容足。相併為消離山,其支峰聯絡於南為鹿馭山、東西煙山、虎頭山、內茄拔山、琅包山,下有曠埔,漢人多耕種其中。
南馬仙山:在嘉義縣南。通志:山勢騰空卓立。其南為烏山,西南為芋匏山、羅漢門山、猴洞山,山有大石洞,洞外舊屬台灣縣,雍正三年,割東南界至羅漢門歸諸羅縣,以分水嶺為界。
大
福興山:在
嘉義縣東北。通志:一名大目根山,與
覆釜金山同為縣治右肩。又東為枋仔岸山、鹿楮山、打利山、鹿仔埔山,則為邑右之外輔。
葉仔林山:在嘉義縣東北七十里。通志:與大武巒山相接,自東旋北,居嘉義縣右臂。稍北為鼎蓋梁山,為梅仔坑山,又北為尖山、子山,又北為奇泠岸山,又北為
彰化縣界。
寮望山:在彰化縣,其麓舊為
半線營,今為縣治。通志:山北為貓羅社,東南為貓羅山。按舊志有打貓山,在嘉義縣東北百餘里,多巨木鳥獸,當即貓羅山也。
半線山:在彰化縣東。舊志:在廢半線司東,美田疇,利畜牧,產樟栗可造舟楫;明末海寇林道乾竄此。
大武
郡山:在彰化縣東南四十里。通志:去大雞籠七百餘里,在虎尾溪之北。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社東為南投山;有社二:溪南曰南投社,溪北曰
北投社。又有阿拔泉山、竹腳寮山,內有林冀埔,漢人耕種其中。上有
九十九尖峰,玉筍排簇天際,下為大
吼山、
栲栳山。又東北為水沙連內山,南與
嘉義縣之玉山相接。又西隔一溪,為撲仔籬山。
牛相觸山:在
彰化縣東南六十五里。通志:南北兩峰,如牛奮角相觸,中隔小溪。溪南為嘉義縣斗六門界,溪北為縣之大武
郡山界。
倒旗山:在彰化縣北。通志:山形如旗。由宛里山而北,漸逼于海,小峰錯落,與倒旗相連者為礁荖叭山。
岸里山:在彰化縣北。通志:山深險,其東北即南日山、貓盂山。
大肚山:在彰化縣北。舊志:在廢半線司北。山形圓聳,下有大肚溪。通志:與寮望山對峙。山後為貓霧拺社,其北為沙轆山、
鐵砧山、宛里山。
南嵌山:在彰化縣北南嵌社,東為
太平山、貓里山、椰里歷山、交眉山。
南山:在彰化縣北竹塹社之南。通志:相近為小鳳山,與眩眩山形勢相屬,下為竹塹埔,漢人耕種其中。東為佑武乃山,極高大,與合歡
大山障蔽南日諸山之後,遙接乾豆門諸社及查內山。按府志,乾豆門作關渡門。
大遯山:在
彰化縣北。通志:由小雞籠蜿蜒而南,矗起屼立於
淡水港之東北,即奇獨龜侖山也;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枚舉。
圭州山:在彰化縣北大遁山之南。舊志:在海濱淡水城東。
硫黃山:在彰化縣北,近淡水城。舊志:山下常有火光,日照之,氣能傷人,土可煎硫,一名磺山。通志:山在大遁山東,內有雞柔山,外為
北投社,西極港口,循港
逆折而東為乾豆門。
八里坌山:在彰化縣北淡水城西。舊志:上有古鐵獵,觸之則病。通志:自乾豆門穿港而西,山勢雄偉,傑出於
淡水港之東南。
大雞籠山:在
彰化縣北海中雞籠城之南。舊志:下有港甚寬廣,可容巨舟數十。紅毛嘗築城於此。山在港東,一望巍然,為全台
祖山,凡往來日本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其西有金包里山,山背有二石對峙,曰旗桿石。又西有小雞籠山,亦曰鼻頭山,
峻峙海濱,有石中空,曰石門。
山朝山:在彰化縣東北。通志:自大雞籠分支,東渡
八尺門港,雙峰遙峙,高不可極。山南為生番三十六社,居噶瑪蘭地,人跡罕到。其南為買豬末山。兩山相去百餘里。又南為哆羅滿社山,東南為噶瑪蘭山。又南為黑沙晃山,為崇爻山,二山皆極高大,內有生番十社,亦人跡所不到。又南袤接
鳳山縣之毗南謐山界。噶瑪蘭,舊作
蛤仔灘,今改。
澎湖島:在台灣縣西大海中,西與泉州金門相望。唐
施肩吾有澎湖詩。宋時
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曰澎湖,煙火相望。元史:漳、泉、興、福四州界內,澎湖諸島與琉球相對,水至澎湖漸低,近琉球則謂之“落漈”,其水趨下不同,最為險迅。
至元二十八年,閩人吳志斗言,欲伐琉球,宜就澎湖發船。明年,自
汀州渡海伐之,不克,還駐澎湖。舊志:山形平衍,東西約五十里,南北約二十里,周圍小嶼頗多。自泉州府城東出海,三日可至。至元末置巡司於此。明洪武二十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嘉靖中,海寇曾壹本、林鳳等據為巢穴。萬曆二十年,以倭犯朝鮮,增設戍兵。三十七年,紅夷一舟闌入澎湖,久之乃去。天啟二年,有高文律者,乘戍卒單弱,以十餘船突據澎島,遂因山為城,環海為池,肆毒於漳、泉沿海之地,要求互市。巡撫南居益遣兵分三路進剿,大破其兵,乃復
澎湖。議於穩澳山開築城基,東西南各留一門,北設炮台。本朝順治中,鄭成功保據廈門,兼有澎湖。後取台灣,倚為重鎮。設
安撫司,領巨艦二百,精兵二萬拒守。康熙二十二年,
施琅帥舟師南征,抵八罩水,進攻澎湖,因風縱火克之。通志:
澎湖島,古稱三十六嶼,泛若水中之鳧,下有三十澳。其最大而居中者曰
大山嶼,縱橫各三十餘里。嶼之東偏日香爐嶼,西偏曰雁淨嶼,曰沙墩嶼,北偏曰奎壁嶼。山外曰錠鉤嶼,產紫菜,曰雞腎嶼,曰員背嶼。又北曰鳴嶼,曰
白沙嶼。最北曰屈爪嶼、
吉貝嶼。其最西有目嶼。嶼之東有
姑婆嶼、鐵砧嶼、土地公嶼、金山嶼、空殼嶼。而正西為西嶼、丁字門嶼。稍北為鎮海嶼。東則
大倉嶼。西嶼之後,有四
角嶼、雞籠嶼、
桶盤嶼、
虎井嶼。轉而南,有花嶼、草嶼、大貓嶼、小貓嶼、南嶼、頭巾嶼、八罩嶼;嶼周三里余,居民稠密。北為狗沙嶼,相對為將軍嶼。稍西為岑圭嶼,後為船帆嶼、後埭嶼。其南曰東嶼平,曰西嶼平,二嶼居南嶼之東,而平分一水,故名。其下流曰味
銀嶼,曰鐘仔嶼。又東曰
東吉嶼,曰
西吉嶼,參其中曰鋤頭增嶼。渡海者必由二吉以入,蓋入台之指南也。總計嶼實四十有五雲。按奎壁嶼,舊志作龜壁山。員背,府志作員貝,亦稱灣貝。
小琉球嶼:在
鳳山縣南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
舊志:嶼周二十餘里。通志:突起一峰,盤郁蒼翠,中無人居,多產椰子竹木,下多巉岩巨石,大舟灣泊甚難,蓋鳳山縣之水口也。
浪嶠南嶼:在鳳山縣南二百四十里,一名琅嶠山。舊志:自沙馬磯頭,一潮水可至,遠視微茫,舟人罕至,土番所居,地宜羊,去下淡水三百餘里,多瘴氣。
南謐東嶼:在
鳳山縣南二百二十餘
裏海中,去南謐三里許,為一方之蔽。土番至彼,見水中有果稻流出,而無從跡也。
北
澎湖嶼:在
彰化縣極北雞籠城東北大海中。舊志:嶼低平寬廣,周約二十餘里,其旁多溜,舟人憚之。
海:環台灣府境皆海
舊志: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為率。自雞籠淡水舟行至福州港口五更,自台灣港至澎湖四更,自澎湖至泉州金門所七更;東北至日本國七十二更,南至
呂宋國六十更,東南至大港二十二更,西南至南澳七更;皆就順風而言。又自雞籠而東南,約三更以外,便為下溜,舟不可至。通志:海居極東,月常早上,故潮水長退,視同、廈亦較早焉。初一、十六,潮滿巳、亥,而竭於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滿寅、申,而竭於巳、亥。然南北亦有不同。從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
澎湖同;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矣。海多颶風,最甚為台。土番有識台草,草生無節,則周歲無台,一節則台一次,多亦如之,無不驗。
台江:在台灣縣西門外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壟茅港尾。
岡山溪:在台灣縣東南三十里,源出
大岡山。紅毛寮溪在縣東三十里,源出深溝。二贊行溪在縣南二十里,合岡山、紅毛寮二溪,由喜樹港入海,為台、鳳分界處,溪北屬台灣,溪南屬鳳山。
蔦松溪:在台灣縣北十里。上源有二:北源出縣東北湖仔內山,曰咬狗溪,西南流;南源出縣東柳仔林山,西流曰大目降溪,過大目降莊,北與咬狗溪合;經鯽魚潭,又西經府城北,為蔦松溪,又西入于海,亦曰大目溪。又縣東三十里為卓猴溪,源出卓猴後山,合洋子港;縣東十五里為許寬溪,流入鯽魚潭;俱會於蔦松溪。
下淡水溪:在
鳳山縣東南三十里。舊志:自淡水社西流入海,旁多水田,利畜牧,亦名下湛溪。通志:源出東北大山,受巴六溪之水,西出而為西溪,又與赤山仔所客群流之冷水坑合,入于海。
力力溪:在鳳山縣西六十里淡水溪南。源出
大山中,西南流經力力社北,又西南入海。
放■〈糹索〉溪:在鳳山縣西七十里力力溪南。源出大山中,北源曰中溪,南源曰畢鄉溪,合而西南流,經放■〈糹索〉社北,又西南至鱉興港,入于海。
濁水溪:在
鳳山縣北三十里。通志:源出大滾水山,水流極濁,南合小岡山之水,會彌陀港,入于海。
八掌溪:在
嘉義縣南二十里。通志:源發玉山,過枋仔岸山、阿里山、牛朝山之西南,至
白須公潭,過小龜佛山,西至青峰闕入海。
急水溪:在嘉義縣南三十里。通志作嘓溪,源出大武壟山
十八重溪,合哆囉嘓社北九重溪水,過
雙溪口,西南為急水溪,下急水渡,西匯於蚊港入海。
灣里溪:在嘉義縣南七十里。源發縣東南
大山,西流過灣里舖北,又西至新港口入海,稍北有
麻豆溪,西流入海。
牛朝溪:在
嘉義縣西五里。通志:源發大武巒山,出大
福興山、牛朝山之北,西過北新莊,至槺榔莊,為龜仔港入海。
山迭溪:在嘉義縣北二十里。通志:在牛朝溪北,發源
阿里山,西流至雙溪口,北會石龜溪,又西流至笨港入海。石龜溪發源奇泠岸山,西流南與山迭溪合。按府志作三迭溪。
虎尾溪:在嘉義縣北六十五里
彰化縣南。二縣以溪為界。過此而北,人煙漸少。舊志:源出
大山中,從柴里斗六門社流出,截溪分流而北,經東螺社南,折而西南流,複合為一,西入于海。通志:虎尾溪源發於水沙連內山麓,西流過牛相觸山,北分於東螺,又南會嘉義縣阿拔泉溪之水為西螺,又西至台仔挖入于海。東螺溪分自虎尾溪北,折而西流,匯于海豐港入海。
大武郡溪:在彰化縣南。通志:源出大武
郡山,西流至鹿仔港入海。
大肚溪:在彰化縣北十里。舊志:源出大山中,西流經大肚
社南,又西入海。通志:溪闊水險,源發於南投山,過北投貓羅社北,合水沙連九十九尖之流,西過阿束社北為草港,入于海。
大甲溪:在彰化縣北四十里。舊志:源出
大山中,流經大甲社南,又西入海。溪中多石艱於行涉。通志:溪面甚闊,源發於岸里內山,西流,南分為牛罵溪、崩山溪,西入海。
大安溪:在彰化縣北。通志:險如大甲,溪面較狹。發源於水沙連內山,西流過岸里、南日二山,支分於南日山之後,曰房裡溪,分於鐵砧山之北,曰貓
盂溪,西匯於雙寮海口入海。
吞霄溪:在
彰化縣北,發源於南日山,西流至倒
旗山前,入于海。
後壟溪:在彰化縣北。發源於貓里山,西流至後壟港入海。
中港溪:在彰化縣後壟溪之北。源發於合歡大山,西流至中港社西入海。
竹塹溪:在彰化縣中港溪之北。源出大山中,西流經竹塹社北,又西入海。
鳳山溪:在彰化縣竹塹溪之北。通志:源發查內山,西流至小鳳山埔入于海。
南嵌溪:在彰化縣北大溪之北。西流經南嵌社南,折而北,與社北之水會,西北流入海。
長豆溪:在彰化縣東北。通志:源發
八里坌山南,西流入于海。
上淡水溪:在
彰化縣東北上淡城西。舊志:源出東北界大山中,深十餘尋,緣岸皆古梅,舟行數日不窮;中產紅心魚,長竟丈。其水西流北折,會
巴浪泉水,北入于海。
通志:八里坌山之北,為
淡水港海口,至乾豆門水程十里,內有
大澳,分為二港,可泊大艘數百。
磺溪:在彰化縣東北。通志:源出磺山,西流出乾豆門入海。東北即雞籠港。
馬沙港:在台灣縣西南。舊志:西通大海,北接台灣南岸,即安平鎮城,亦名
馬沙溝。新志:安平鎮港潮汐,與鹿耳門七鯤身相連,寬衍可泊千艘。又北線尾在鹿耳門南,有柴頭港,紅毛時水甚深,夾板船可入,今淤淺。
大圓港:在台灣縣西海港。自鹿耳門以內,周環皆堤,海舟聚泊;後紅毛建城如台,因亦謂港為台灣。
網港:在台灣縣西北廢天興州北。舊志:漁人恆取魚於此。
新港:在台灣縣北十五里。源出木岡山,西流至洲仔尾入海。港南為台灣縣界,港北為
嘉義縣界。
打鼓仔港:在鳳山縣西南七里。通志: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門,水分兩條:南入為前鎮港,又入為鳳山港,至鳳山莊;北入為硫磺港,至興隆莊。
蟯港:在鳳山縣西北十五里。舊志:上源自小岡山西流會
觀音山,又西經縣西北維新里入海,可泊小舟。新志:蟯港系台灣轄,其南為竹仔港,又南為彌陀港,即小岡山水及濁水入海處,又南為萬丹港。
蚊港:在嘉義縣西南六十里。源出縣東大山中,曰
急水溪,西流經鐵線橋,又西入海。其北有
八掌溪,亦自大山西流經縣南,又西入海,是為蚊仔港。其南為茅港、尾港,又西南為麻豆港。按舊志,蚊港在縣西北,上流為石龜、山迭二溪,至縣北合八掌、牛朝溪諸水入海,俱誤。
龜仔港:在嘉義縣西南六十里,為牛朝溪西入海之口。
笨港:在
嘉義縣西北,上流石龜溪、山迭溪二水合而西入海。
海豐港:在
彰化縣西南六十
裏海■〈氵義〉,與嘉義縣西北接界。
鹿仔港:在彰化縣西十五里。港口有水柵,可容六、七十人。按輿圖,彰化縣海港極多,循海豐而北為三林港,又北為鹿仔港,又北為草港,又北為大甲港,又北為雙寮海口,即房裡溪、貓盂溪入海處,又北為後壟港,又北為中港,又北為竹塹港,又北為鳳山港,又北為南北大溪港,又北為南嵌港,又北為
淡水港,又東北為雞籠港,又東為
八尺門港,又東南為噶瑪蘭港。
甘棠潭:在台灣縣東保大東里,居民瀦水灌田。又有無源潭,在縣東南
永豐里。承天、鴛鴦、水漆三潭,俱在縣南
文賢里。
鯽遶潭:在台灣縣東北十里,俗名東湖。舊志:周五里許,多魚,一名鯽仔潭。其水北流達縣北,會蔦松溪水,西入海。又鳳山縣亦有鯽魚潭,在縣西北
維新里,闊百餘丈。
草潭:在鳳山縣東北觀音山莊,灌溉甚廣。又縣境有風櫃、蓮花、金荊、三鎮、龍鬚等潭。
鬼面潭:在
彰化縣北大山中。舊志:潭,夏秋溢,冬春竭,有魚蝦之利。
深溝:在台灣縣東四十里,俗名深坑仔,源出角帶圍內山,流入二贊行溪。
月眉池:在台灣縣南文賢里,形如半月。
蓮花池:在彰化縣北大山中。池內有嶼,土番居此者,浸版為田,種禾甚美。
湯泉:在
鳳山縣。有二:一在下淡水社,源出赤山;一在大滾水社。泉俱溫,故名。又
嘉義縣東北有溫泉,泉上氣蒸如沸。
龍目井:在鳳山縣阿猴林內竹仔寮。兩井相連,狀如龍目。相傳沈痾者飲其水即愈。又
淡水廳大雞籠山麓,亦有
龍目井,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涌如珠,濆地而起,味獨甘冽。
台灣府建築
古蹟
赤嵌城:在台灣縣南。明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據為巢穴,名北港。既而倭寇擾閩,退屯於此。萬曆末,紅夷荷蘭國欲據
澎湖,尋徙北港,因招集人民商賈為窟穴。崇禎八年,紅夷始築赤嵌城。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與倭使
何斌通謀,破逐紅夷,取其地建為
承天府。康熙二十二年,
鄭克塽降,改設台灣府,尋移治永康里,即今府治。
舊志:
紅夷所築赤嵌城,方圓僅半里許,上構重樓,以為居室。府志:
赤嵌樓在鎮北坊,又名紅
毛樓,今漸圯。
台灣故城:在台灣縣西南二十里。明崇禎八年,荷蘭夷築。方圓一里。右憑鹿耳,左面海洋。並設市城外,以通漳、泉商賈。後鄭成功居此,更名安平鎮。府志:
紅毛城在安平鎮,亦名安平城,又名
赤嵌城。荷蘭於一鯤身頂築小城,又築外城繞其麓。城垣迭磚凡三層。下一層入地丈余而空其中,雉堞俱釘以鐵,廣二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有奇,女牆更寮,與內城相聯綴,瞭亭螺梯,風洞機井,鬼工奇絕。本朝康熙五十七年修。
鳳山故城:在
鳳山縣埤頭。本朝乾隆五十三年移建,用刺竹圍插。
嘉慶十二年,仍復興隆莊
龜山舊城,以興隆司巡檢及舊城
把總駐此。
淡水故城:在
彰化縣北淡水
八里坌山北麓,紅毛番築。本朝雍正二年,設門四。今為
滬尾營水師分駐之所。城僅十數圍,多坍塌。
澎湖暗澳城:在台灣縣西澎湖。明嘉靖間,林道乾為亂,都督
俞大猷追之,道乾遁入台灣,大猷因駐師澎湖,築城於暗澳以守。今故址尚存。
萬年廢州:在台灣縣東南二十里二贊行。本朝康熙元年,鄭成功置萬年縣。
鄭經升為州。二十二年廢。
天興廢州:在台灣縣東北四十里新港。本朝康熙元年,鄭成功置天興縣,屬
承天府。鄭經升為州。二十二年廢。
廢雞籠
安撫司:在彰化縣極北海中。明永樂時,中官鄭和奉節招撫,嘗三泊雞籠、淡水。後荷蘭夷據之,築雞籠城。本朝康熙元年,鄭成功置安撫司。二十二年廢。今置兵戍守。
廢淡水安撫司:在
彰化縣北,有城,亦荷蘭夷築。本朝康熙元年,
鄭成功置淡水安撫司。二十二年廢。
廢
半線安撫司:今彰化縣治。本朝康熙元年,鄭成功置半線安撫司。二十二年廢。
察院
舊衙:在府治東南。本朝康熙六十一年設
巡台御史駐此。乾隆五十二年裁。
夢蝶園:在台灣縣小南門外。明季,龍溪舉人李茂春遯跡至台,構亭永康里,因以名園。今為
法華寺。
檨林:在台灣縣西南,今為施襄壯侯祠。
忠義亭:在鳳山縣港西里西勢莊。本朝康熙六十年,總督
覺羅滿保為粵莊義民建。雍正十一年修。
秀峰塔:在府治西南學宮之巽方,高五丈有奇,周六丈,凡五級四門。本朝乾隆六年建,今廢。
關隘
北關:在噶瑪蘭硬枋。高山險峻,大石鱗列,為廳咽喉。本朝嘉慶十五年設外委駐防。
鹿耳門:在台灣縣西三十里。舊志:為台灣出入咽喉。兩岸皆築炮台。水流峽中,委折迴旋而入。中有海翁崛,多浮沙,水淺風急,則深淺頓易,最為險要。門內水面寬展,可泊千艘,即大圓港也。今有水師戍守。又縣西北有大目港,亦為要地。通志:鹿耳門在台灣港口,形如鹿耳,港甚隘,下有隱石,行船者以浮木植標識之。
斗六門:在
嘉義縣北四十里,去竹腳寮二十餘里,為生番隘口。本朝乾隆二十六年,移台灣縣新港巡司駐此。五十三年,改設
縣丞。
羅漢門巡司:在台灣縣西南六十五里,為台灣、鳳山、
嘉義三縣之總路。本朝雍正九年,設縣丞駐此。乾隆五十四年,改設巡司,駐灣崎。嘉慶十五年,移駐番薯寮。
下淡水巡司:在
鳳山縣埤頭。本朝康熙二十三年,置於下淡水東港。五十一年,移駐赤山之巔,尋移大崑山麓。乾隆五十三年,移駐興隆莊。嘉慶十二年,移駐今所。
大武壟巡司:在嘉義縣東南六十五里。本朝乾隆五十三年,移斗六門巡司駐此。
佳里興巡司:在
嘉義縣西南四十里
鹽水港。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置巡司於縣治右。六十一年,移駐縣西北
笨港。雍正九年,復移駐此。
竹塹巡司:在
淡水廳城內。本朝雍正九年設。又廳北舊有
八里坌巡司,亦於是年設。乾隆三十二年,移駐新莊。五十四年裁。
大甲溪巡司:在淡水廳南一百二十里,舊為彰化縣鹿仔港巡司。本朝雍正九年設。嘉慶二十年,以竹塹至大甲溪一帶各口岸
海禁緊要,移駐於此,改今名。
羅東巡司:在噶瑪蘭,距廳城三十二里。本朝嘉慶十五年設。
又勝、永勝二寨:在台灣縣北登台、新莊二處。本朝乾隆三年,以其為生熟番往來要區,設立二寨,撥
鄉勇三十名巡防。又柳樹南莊口,另立營盤,撥貓霧拺、彰化泛兵各五十名駐防。
舊社:在台灣縣東新豐里。又中港岡,在縣東南長興里。俱有營兵分防。
上淡水社:在鳳山縣南。舊志:赤山南至上淡水社八十里,又二十里至下淡水社,又十五里至力力社,又十五里至茄藤社,又六十里至放藤社,又八十里至茄洛堂,又一百二十里至浪嶠。嶠內俱深山大林,土番或攀蘿捫葛而出,不通人行。
麻豆社:在
嘉義縣南。舊志:自台灣縣新港北五十里至麻豆社,又九十里至諸羅山,又一百里至他里霧,又一百二十里至大武郡,又六十里至半線,又一百十里至水裡社,又三百里至大甲社,又一百四十里至房裡社,又一百三十里至吞霄社,又一百三十里至後壟社,又二十里至新港仔,又四十里至中港社,又一百里至竹塹社,又二十里至眩眩社,又二百里至南嵌社,又八十里至八里坌社,又過江十五里至淡水城,又三十里至奇獨龜侖,又六十里至內圭州社,又六十里至大屯社,又四十里至小雞籠,又超石一百五十里至金包里外社,又十里至內社,又超大石二百里至雞籠頭,又逾大江二十里至雞籠城。城屼懸海中,旁無港澳可泊,夏天風靜,水程東行四日,可至噶瑪蘭。計府治至雞籠,共二千三百一十里。
津梁
大枋橋:在台灣縣東安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建,三十三年修,乾隆十年重修。又有德慶橋,乾隆十六年建。
蓬溪橋:在台灣縣東十五里永康里。本朝乾隆十八年建。
磚仔橋:在台灣縣西定坊。明末,荷蘭所建。
安瀾橋:在台灣縣西門外。本朝康熙五十九年重建。
德安橋:在台灣縣。本朝乾隆十二年建,三十二年重建。又有塭岸橋,亦三十一年建。
二贊行橋:在鳳山縣北二贊行溪上。本朝康熙三十一年建。
鐵線橋:在
嘉義縣南
急水溪上。又下流有茅港尾橋。俱本朝乾隆二十七年重建。
灣港渡:在嘉義縣西南木柵保海■〈氵義〉。本朝康熙三十五年設。
堤堰
新港西陂:在台灣縣新化里。又有新港東陂,在新港社。
公爺陂:在台灣縣新豐里。
眠牛湖陂:在鳳山縣
觀音山官莊。大小兩陂相毗,
溉田千餘畝。又觀音山有許公陂、
鹽埕陂、角宿陂、石壁陂、面前埔陂。
赤山陂:在鳳縣赤山莊,周百餘丈,注水灌田。
北香湖陂:在嘉義縣北一里,泉深地廣,盤曲三、四里,大旱不涸。本朝康熙三十四年築。
馬龍潭陂:在彰化縣貓霧拺。潭有泉源,複合內山之流,長二十餘里,灌田甚廣。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築。
埔鹽圳:在彰化縣東螺保。本朝乾隆八年浚築。
龜山圳:在彰化縣貓霧拺西保。又萬斗六圳,在
半線保;深耕仔圳,在深耕保;俱本朝乾隆十三年浚築。
陵墓(明)
五妃墓:在台灣縣仁和里。五妃曰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皆長陽王之姬媵也。墓前有碑曰:“從死五妃墓”。本朝乾隆十一年修墓立碑。
祠廟
朱文公祠:在府學左。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建。
五忠祠:在台灣縣安平鎮水師協署之左。本朝雍正五年建,祀水師副將許雲、游擊
游崇功、千總趙奇奉、林文煌、
把總李茂吉。
八蜡祠:在鳳山縣興隆莊
龜山之陰。本朝康熙四十五年建。
天后廟:在台灣縣西定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一在縣西
澎湖媽祖澳,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大兵克澎湖,靖海將軍施琅入廟,見神像衣濕,知為神助,事聞,遣官致祭。一在鳳山縣興隆莊,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奉旨建。又
嘉義、彰化、淡水各廳縣皆有廟。
吳真人廟:在台灣縣西定坊,祀宋封英惠侯吳本。又澎湖奎壁嶼及鳳山、嘉義二縣皆有廟。
田祖廟:在台灣縣鎮北坊,本朝康熙五十五年建。又廣儲西里、保大東里亦有廟。
將軍廟:在台灣縣澎湖
將軍澳。澎湖舊祀其神,因以名澳。
忠烈廟:在嘉義縣西門內
玉峰書院之左,本朝乾隆二十五年建,祀北路
參將羅萬倉及妾蔣氏。
水仙宮:在台灣縣西定港口。一在安乾鎮渡口。一在
澎湖。又嘉義縣
笨港亦有宮。
寺觀
海會寺:在台灣縣治北五里,亦名
開元寺。本鄭成功北園別館,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改建。
竹溪寺:在台灣縣治東南二里,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林木蒼鬱,溪澗紆迴,遊人多集於此。董天工見聞錄:寺旁門榜曰“小西天”。
黃蘗寺:在台灣縣北門外,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建,尋毀,三十二年重建。
諸福寺:在嘉義縣西門外,本朝康熙四十六年建。
南浦寺:在嘉義縣南門外,本朝雍正五年建,乾隆十一年修;綠野青疇,煙光在目,
附郭一佳勝也。
龍湖岩院:在
嘉義縣赤山莊,
環岩幽邃,前有潭名龍湖,中多荷花,左右列樹桃梅檜柳,遠山浮空,宛入圖畫。
碧山岩院:在
彰化縣東南二十里
半線保,本朝乾隆十七年建;岩有樹木,山水縈環映帶,頗饒游觀。
虎山岩院:在彰化縣
南燕霧保,本朝乾隆十二年建;左右依山,環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遊覽之勝,與碧山岩等。
台灣府特產
鹽。
糖:有黑、白二種。
飼子飯魚:通志: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
鹿茸。
鳳梨:府志:實生叢心,色黃,味甘酸,清芬襲人,葉攢簇如鳳尾,其皮鱗起,一名黃梨。
檨:通志:紅毛從日本移來之種,實如豬腰,五、六月盛熟,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種。
椰。
波羅蜜:府志:荷蘭國移來者,實生樹幹,大如斗,皮似如來頂,味甘如蜜。
芋:府志:紅者呼為檳榔紅,白次之,大於內地數倍。
番薯:府志:明萬曆中得種外番。有文來薯,種出文來國,最美。一名地瓜。
台灣府軍事
旗軍
隆慶志云:國初,泉、永二衛尺籍,有歸附軍,有投充軍,有謫發軍,有改調軍,或為正管軍,或為帶管軍,共萬二千有奇,比制額過之。其訓練,歲二月中旬至夏至止,七月中旬至冬至止。出海備倭,以中下班更迭。月支亦有定製:石二斗為軍總旗,八斗為差操正軍,加行糧四斗為出海備倭軍,六斗為隻身紀錄軍,三斗為老幼存恤軍。三分守城,七分屯種。糧出於所種田,而以餘糧輸官,為不支糧屯軍。本府原派廣平等七倉秋屯鹽本折色九萬四千有奇,亦定製也。民出榖養兵,兵荷戈衛民;兵食俱足,民亦不困。太平日久,軍政不修,逃故日多,清勾無法;於是所存視制額僅五之一,屯因失額,操因失伍。及至有事時,乃抽選軍戶以兼團練,謂之餘丁軍;招集市井無賴,謂之募兵;調之各省,謂之客兵;又增派民戶丁糧於舊制外,以為一鄉防守,謂之民兵與
鄉兵。兵增於衛所之外,餉增於本折之外,皆一時權變,非國家經常之規矣。足食足兵,修舉振飭,必自查復舊制始。
巡司
隆慶志云:洪武至正統年間,經略諸臣江夏侯、焦侍郎等官,自福寧州以達漳、泉,置衛所共二十五、巡司四十有五、水寨五處。衛所巡司以控賊於陸,水寨防之于海。則知巡司衙門雖小,而與水寨同時建設,所以聯絡聲勢,保障居民也。邇年兵餉缺乏,扣銀解充,似亦一時不得已之權。今海防無警,生齒日繁,彼處離城窵遠,則流官彈壓與弓兵防守,皆似難免者。況土民漁塭為生,慣習風濤,尤堪水戰,飛石放鏢,乃其長技。近年屢與賊
鬪,賊亦畏之。若以弓兵工食,就彼招募土民,籍之於官,且耕且守,禁其克削,作其銳氣,即勝兵千餘,不召而集,恐客兵不及也。
客兵
閩中陸設
衛所,海立水寨,皆系本地官兵,原無客兵名目。自嘉靖季年,都督
戚繼光用浙兵剿倭寇著績,嗣而撫按請設
參將、游擊等官,帶領各處客兵,來去不常。至隆慶四年,院道議募浙兵一營,題設名色
把總一員、哨官四員,招募客兵六百名扎守府城。至萬曆二十年,海上有警,院道又議添新浙兵一營,亦題設把總一員、哨官四員,以舊營見在者就中裒益,每營各額定五百七十五名。
至萬曆三十三年,以餉絀裁減,每營官兵定以四百五十員名為率;內把總一員、哨官四員、哨長高招一十七名、隊長書記四十九名、把總家丁二名、健步二名、四哨官家丁健步各一名、兵夫雜流三百四十七名。每營每月約支糧銀四百六十兩有奇,俱派在
本府七縣征給。至於春冬二泛,舊營分兵二哨守料羅,一哨守安海,一哨守圍頭兼顧福全,一哨守府城。近議以安海為泉郡門戶,奸盜出沒之藪,題設專官駐鎮其地,防守宜亟;而圍頭尚在福全內地,且有浯嶼寨
右哨兵船在圍頭洋捍衛于海,兼有巡司福全所犄角於陸,議將圍頭一哨陸兵掣撤,添守安海。其新營,二哨守
崇武,一哨守
永寧沙堤,一哨扎守府城。
水寨官
舊制:水寨統以指揮一員,謂之
把總。嘉靖四十二年,軍門
譚綸題奉欽依,比照浙江定海等關把總,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於是
浯嶼寨為欽總,其浯銅游兵把總及萬曆二十五年新設彭湖游兵把總,俱軍門扎給名色者。
水寨軍兵
舊時水寨舟師皆撥各
衛所軍。南日寨則撥泉州衛,合興化、平海二衛共一千五百餘人。浯嶼寨則撥永寧衛、
福全所,合漳州衛共二千五百餘人。近來軍伍缺乏,寨卒悉系募兵,而衛所軍止貼駕船。浯嶼兵一千七十名(糧每名九錢,
布政司發給),貼駕軍五百八十名。浯銅游兵五百三十六名(糧俱布政司發給),貼駕軍三百名。彭湖游兵八百五十名(春汛糧支給於泉,冬汛糧支給於漳)。
兵船
浯嶼寨管福、哨、冬、鳥等船四十八隻,浯嶼游管冬、鳥等船二十二隻,彭湖游管哨船二十隻。
按
福船勢力雄大,最便沖犁,所以扼賊船於外洋。事久備懈,皆放賊船入港,始議迎擊。港中山澳崎嶇,賊船窄小,反易趨避,而大船轉動多礙,皆為無用之器。故寨中有福船,又有次號哨船、冬船,以便攻戰,小號
鳥船、快船,以便哨探,或助力襲擊。如福船出洋犁賊,賊船勢將內逼,哨、冬船與鳥、快船急搶上風,又出賊船之內,向外逐打,務逼使出洋,內外夾擊收功。如一概從外追打,逼賊登岸,具有軍法。
銅山浙兵營
銅山浙營始於萬曆九年,為沿邊海警而設,駐札銅山所城外。平時則團練彈壓,自銅山以至玄锺、
詔安等沿海油柑嶺、鳳山等孔道,皆其哨守,有事則專聽調度征剿。
知府
18世紀
姓名 | 到任日期 | 備註 |
---|
| 1702年 | |
| 1707年 | |
| 1713年 | |
| 1715年 | |
| 1716年 | |
| 1721年 | |
| 1721年 | |
| 1725年 | |
| 1726年 | |
| 1727年 | |
| 1729年 | |
| 1729年 | |
| 1731年 | |
| 1733年 | |
| 1735年 | |
| 1737年 | 1740年,第一任福建分巡台灣道。 |
| 1740年 | |
| 1742年 | |
| 1745年 | |
| 1745年 | |
| 1747年 | |
| 1750年 | |
| 1751年 | |
| 1752年 | |
| 1753年 | |
| 1754年 | |
| 1757年 | |
| 1760年 | |
| 1763年 | 1769年,擢台灣道。 |
| 1766年 | |
| 1767年 | |
| 1772年 | |
| 1774年 | |
| 1775年 | 1776年任分巡台灣道,兼理學政。 |
| 1778年 | |
| 1781年 | |
| 1783年 | |
| 1783年 | |
| 1783年 | |
| 1784年 | |
| 1786年 | |
| 1787年 | |
| 1787年 | |
| 1787年 | |
| 1788年 | |
| 1788年 | |
| 1791年 | |
| 1791年 | |
清華 | 1793年 | |
| 1793年 | |
| 1794年 | |
| 1794年 | |
| 1795年 | |
| 1795年 | |
| 1796年 | |
| 1797年 | |
| 1799年 | |
| 1799年 | |
19世紀
姓名 | 到任日期 | 備註 |
---|
| 1802年 | |
| 1805年 | |
| 1806年 | |
| 1806年 | |
| 1806年 | |
| 1806年 | |
| 1808年 | |
| 1811年 | |
| 1811年 | |
| 1812年 | |
| 1817年 | |
| 1818年 | |
| 1818年 | |
| 1819年 | |
| 1820年 | |
| 1820年 | |
| 1821年 | |
| 1823年 | |
| 1824年 | |
| 1824年 | |
| 1826年 | |
| 1826年 | |
| 1827年 | |
| 1828年 | |
| 1829年 | |
| 1830年 | |
| 1831年 | |
| 1832年 | |
| 1832年 | |
| 1833年 | |
| 1834年 | |
| 1843年 | |
| 1847年 | |
| 1848年 | |
| 1848年 | |
| 1851年 | |
| 1851年 | |
| 1851年 | |
| 1853年 | |
| 1856年 | |
| 1860年 | |
| 1862年 | |
| 1862年 | |
| 1862年 | |
| 1863年 | |
| | |
| 1868年 | |
| 1868年 | |
| 1870年 | |
| 1870年 | |
| 1872年 | |
| 1876年 | |
| 1876年 | |
| 1877年 | |
| 1877年 | |
| 1879年 | |
| 1880年 | |
| 1881年 | |
| 1883年 | |
| 1883年 | |
| 1886年 | |
| 1886年 | 建省前之末任知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