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福寧衛,駐福寧州(今霞浦城東),為福建沿海五指揮使司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所軍
- 所屬年代: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 所屬地點:福寧州(今霞浦城東)
- 地位:福建沿海五指揮使司之一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福寧衛,駐福寧州(今霞浦城東),為福建沿海五指揮使司之一。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福寧衛,駐福寧州(今霞浦城東),為福建沿海五指揮使司之一。中文名 衛所軍 所屬年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所屬地點 福寧州(...
親王護衛軍,明代洪武時期護衛各親王府的衛所軍隊。王府所編制的護衛軍,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親王護衛軍分別擔任各王府的侍衛、儀仗和防禦非常之事。如戰事...
衛所屯田是元明清政府使用兵士墾種的田地,為軍屯性質。元中統三年 (公元1262年) 始立左、右衛屯田,隸樞密院,其後陸續增立。各衛所軍或七分屯種,三分防守;...
衛所制度又稱衛所制為明朝的最主要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制。明代在與元朝及元末群雄爭戰期間,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
明軍通常泛指中國明朝時期的軍隊,明軍軍隊大分類大抵分為三項:邊軍,南軍,京軍。此外,明朝正統時期開始使用募兵制度,開始和衛所制並存。...
作者通過對《明實錄》的全面梳理,從總體上把握班軍制度的沿革流變;參考詔令、典章類史籍,歸納出基本線索;通過分類整理邊防志、衛所志和省、府、州、縣等志,盡...
軍、兵、軍兵---明代獨特的軍事制度 營兵制是明代軍事制度中久被忽視與曲解的制度。營兵與衛所軍、募兵與營兵的關係是認識營兵制問題的關鍵,並從其關係中...
這就是明朝中後期的主要軍隊編制形式。 [3] 明朝後期,衛所軍和營哨軍的分工也開始劃分,衛所軍主要負責駐守,治安,訓練新兵和屯田。而營哨軍則主要負責機動作戰...
〈試論族譜中所見的明代軍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4 (1986):635-667。〈試論明代衛軍原籍與衛所分配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要作品有《明代衛所軍戶研究》(專著)、《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合著)、《巨觀中國史·盛世卷》(合著)等以及專題論文幾十篇。...
遇有征伐﹐則任命將領擔任總兵官﹐調衛所軍﹐由其統率﹐戰事結束後﹐交回所佩將印﹐軍隊各回衛所。故總兵官屬臨時差遣﹐無品級﹐無定員﹐多由公﹑侯﹑伯﹑...
本書對明代浙江的海防制度、備倭史實做了較系統的研究,闡述了早、中、晚各時期倭患的情況,對沿海衛所、備倭機構、軍船制度、御倭戰役、海防議論以及倭寇問題等...
明代河南地方軍制研究中文摘要 編輯 明代京師以外地區軍事制度可分為兩大時期,前一時期以衛所制為主,後一時期省鎮營兵制居主導地位,這是明代全國的情況。河南...
中國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軍事制度,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衛所制:皇帝獨攬軍事大權,全國要地設立衛所,軍丁世代相繼,給養仰賴屯田。此制在維護明朝君主專制主義中央...
明代實行以屯田制為基礎的衛所軍制,全國遍設衛所,控扼要害。軍隊分京軍和地方軍兩大部分。中央設五軍都督府掌全國衛所軍籍,設兵部掌征討、鎮戍和訓練。戰時命...
都指揮使司初隸屬於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 丞相胡惟庸謀反,廢中書省,因析大都督府為五,分統諸軍司衛所。皇陵所在各置衛,不隸於都指揮使司。...
他認為:舊制衛所軍由國家供應糧餉。除此之外,沒有多餘種類的兵將,一切軍兵都...崇禎十五年(1642年),王家彥擢升少司徒,一年後拜右司馬,協理京營軍隊政務。...
指揮使,明朝的軍事指揮職務, 為衛所一級最高軍事長官,秩正三品。下轄指揮同知2人(副長官,從三品),指揮僉事4人(正四品)等屬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