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歷史
《愛新覺羅宗譜》是清朝產生的一部大型統譜。
清朝最後一次修
玉牒,是在
光緒33年(1907年)。1915年,遜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覺羅呈報戶口,準備再次續修家族宗譜,沒有了江山,要做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陰曆6月,到次年的閏5月完成。
1935年,宗室
熙洽在東北上書
偽滿洲國皇帝
溥儀,請求續修愛新覺羅家族宗譜。次年8月,溥儀下了一道“
聖旨”,修譜所需的費用,由“恩賜款”項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這次修譜由
樸厚、鐘繼、溥瀛、斌碹、今松喬、慶厚負責。除了匯總、普查資料外,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譜。關內京津方面由
載濤、
載潤負責,把各府家譜正本送到東北。同時,這次修譜還參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實際上是歷次玉牒的總匯。最後用鉛字排印,精裝為8大冊。
首卷轉錄自《
清朝通志》的“愛新覺羅源流”之外,只包括例言、世系圖、世系譜(錄)3部分,與普通的民間家譜略有不同。子孫排行字語(字輩)作為譜錄的排列依據,融人在世系譜之中;一般族譜中的“
告身(恩綸錄)”,記的是家族受到皇家賞賜,愛新覺羅本系皇族,自然也就無所謂皇家的恩綸了;由於歷代皇室編有專門的《
聖訓》,記述了歷代祖先對子孫的訓示,而《
宗人府則例》,實際上是以國家立法形式出現的皇族“
族規”,在《宗譜》中也就沒有一般族譜中的“
家訓”部分;至於像科舉、傳記、墓圖、著述這幾部分,同樣因皇家各有專門的書籍,在《宗譜》中也沒有必要重複記述了。
《宗譜》的首冊是“星源吉慶”,為帝系圖,以及歷朝
帝後大事,附錄妃、嬪及皇子女。另外7冊為世系表:甲冊為文宗、宣宗、仁宗、高宗、世宗、聖祖、世祖、太宗位下世系子孫;乙、丙冊為太祖位下世系子孫;丁冊為顯祖位下世系子孫;戊、己、庚冊為景祖、興祖位下世系子孫。
世系表中的內容,包括名字、生母姓氏、生卒年月日時、壽數、妻妾、子嗣、
爵秩、封贈。不同於豎格玉牒,它沒有關於女兒、女婿的記載。
參照原來玉牒的直格形式,這次修成的宗譜改為橫格,布面封皮也統一用黃色。今有
學苑出版社1998年
影印本,分裝28冊,另索引2冊、《
星源集慶》1冊。
徐麗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2002年),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影印本.—100冊,第42-64卷p282收錄了愛新覺羅宗譜。
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全一百冊),第11-32冊也有收錄。
分冊目錄
學苑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31冊分卷內容如下:
甲冊
乙冊
1-4: 太祖高皇帝位下 第一子貝勒
褚英,第二子親王
代善,第三子
鎮國公阿拜 之子孫。
丙冊
丁冊
太宗文皇帝位下第一子武
肅親王豪格之第五子溫良郡王勐峨之第三子
延信此支降為紅帶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一子
廣略貝勒褚英之第一子安平貝勒
杜度之第六子追封懷愍貝子杜努文之第一子
蘇努此支降為紅帶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禮烈親王
代善之第二子碩托此支降為紅帶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禮烈親王
代善之第二子穎毅親王
薩哈廉之第一子
阿達禮此支降為紅帶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六子輔國厚公
塔拜之第二子
額克親之第六子額爾濟圖此支降為紅帶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七子
饒余敏親王
阿巴泰之第四子安郡王
岳樂之第十九子務爾占此支降為紅帶子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
莊親王舒爾哈齊第一子阿爾通阿第一子舒爾赫宜此支降為覺羅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莊親王
舒爾哈齊第二子已革貝勒
阿敏支下塞胡之第二子拉哈禮此支降為紅帶子[此支宗譜未記載,記載對象為春宜位下福成阿,道光年間黜宗室]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莊親王
舒爾哈齊第二子已革貝勒
阿敏第二子愛度禮此支降為紅帶子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莊親王
舒爾哈齊第六子鄭獻親王
濟爾哈朗支下揚桑阿第一子務能義此支降為紅帶子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莊親王
舒爾哈齊第九子腦岱此支降為紅帶子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篤義剛果貝勒
巴雅喇第四子鞏阿岱此支降為紅帶子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篤義剛果貝勒
巴雅喇第五子錫翰此支降為紅帶子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篤義剛果貝勒
巴雅喇第八子德瑪護此支降為紅帶子。
戊冊
1-2: 景祖翼皇帝位下 第一子武功郡王禮敦
巴圖魯,第二子多羅慧哲郡王額爾袞,第三子多羅宣獻郡王齋堪,第五子多羅恪恭貝勒
塔察篇古 之子孫。
2-3: 興祖直皇帝位下 第一子
德世庫 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譚圖,第三子尼揚古 之子孫。
3: 興祖直皇帝位下 第二子劉闡 第一子陸虎臣,第二子瑪英格,第三子門圖 之子孫。
己冊
1-5: 興祖直皇帝位下 第三子
索長阿 第一子履泰,第二子務泰,第三子
綽奇阿注庫,第四
子龍敦,第五子飛永敦 之子孫。
庚冊
1-3: 興祖直皇帝位下 第五子
包郎阿 第一子隋痕,第二子巴孫巴圖魯,第三子對秦,第四子郎騰 之子孫。
3: 興祖直皇帝位下 第六子寶實 第一子康嘉,第二子阿哈納,第三子阿篤齊,第四子多羅郭齊 之子孫。
付錄: 星源吉慶
皇室成員
宗室覺羅
皇族,依據與歷代
清朝皇帝血緣關係的遠近,就大者而言,分為宗室與覺羅兩大部分。
覺羅,是指興祖福滿和景祖
覺昌安的後世子孫,還有
塔克世兄弟的後裔,包括福滿系、覺昌安系。宗室身系
黃帶子,覺羅身系紅帶子,以顯示貴族的不同身分與地位。宗室又依據與皇帝血緣關係的遠近,分為近支與
遠支。近支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還有當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別的各支則為遠支。
宗室因罪革退者降束
紅帶子;覺羅因罪革退者降束紫帶子。據《
玉牒》統計,在宗室各支系中,先後有20個支系被降束紅帶子:
在覺羅各支系中,因罪被降束紫帶子的,最少有兩支:
襲爵嗣子
愛新覺羅家族的先世要受到追封,他們的後代子孫也受到清朝的封賜。愛新覺羅家族的先祖被追封為皇帝者有4人:努爾哈赤六世祖
猛哥帖木兒,追封為肇祖原皇帝;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追封為興祖直皇帝;努爾哈赤祖父
覺昌安,追封為景祖翼皇帝,努爾哈赤之父
塔克世,追封為顯祖宣皇帝。在他們的子孫中,封為
親王的1人,
郡王2人,
貝勒1人,一等男7人,二等男4人,三等男6人,一等子5人,二等子3人,合計33人。
襲爵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多數皇族的爵位是按輩遞降承襲。如父為親王,子無殊功則1人襲封為郡王,孫無殊功則1人襲封為貝勒,曾孫無殊功則1人襲封為貝子,以下類推。另一種是按原封世代承襲,即所謂“
世襲罔替”。清初有6個親王、2個郡王,他們的王爵以後每代由1人承襲,習慣上稱之為“鐵帽子王”。清中葉以後,又恩封了4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愛新覺羅的後世子孫,承襲先輩爵位大多是子襲父爵,但卻不是如漢族的
嫡長子承襲制,而是在諸子中,選擇最具才能、功勳最大者承襲,有的是由最喜歡之子承襲,有的是由最心愛的妻妾所生之子承襲。
第三代是由多尼次子鄂札承襲;
第六代先是由修齡長子裕豐承襲,因事革爵後又由修齡次子
裕興承襲,又因事革退,最後由修齡五子裕全承襲;
第七代是由裕全次子
義道承襲,第八代是由義道長子本格承襲;
在愛新覺羅家族史上,還出現幾個“嗣子世家”。在這幾個家庭里,有多名子孫過嗣給他支做嗣子:
長子綿恕的次子奕綸,過繼給他四兄
永珹之子
綿惠為嗣子;
七子綿儐之孫載岐,過繼給他十二弟
永璂之孫奕繕為嗣子。
皇室輩分
愛新覺羅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複雜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於近支宗室。至於
遠支宗室和覺羅,相對較少受到束縛。
在《
愛新覺羅宗譜》中,乳名和小名隨處可見。像
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
小貝、筱鶴;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
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數字,多數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五、小九、二小、二福、二鎖、二喜、二秀;二慶、二肥、二胖、二鐵、三鎖、三福、
三秀、
三寶、三泰、
三德、
三壽、
三珠、四保、
五福、五全、五德、五齡阿、八寶、
九齡。希望生女兒,就乾脆給男孩起名叫
二鳳、芯蓮、
牛妞。
有些名字,反映出長輩對子女夭折的憂慮,如釘鑄、鐵鎖、
所林、拴柱、留住、
保住。還有如漢人叫“
狗剩”的,是想過往的妖精對這條小命不屑一顧。希望孩子長大結實、勇猛、有福氣,就叫石頭、石柱、
鐵山、鐵柱、虎哥、順哥、遠福。
在
遠支宗室和覺
羅中,使用數字取名也是一個特點。多以孩子出生之時家中老人的年歲來取名,如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三,反映了人們
延年益壽的願望。同時,這種方法無需高深的文化,簡便易行,琅琅上口。在《宗譜》中這類名字在300個以上,從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較少。這些人也多數是無爵無職的,即使有爵職,爵不過奉恩將軍,職不過
參領、
佐領。
入關前,愛新覺羅家族按滿族習慣,從名字上分不出
輩分。入關以後,康熙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給子孫取名也採用輩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個兒子一律使用“
胤”字作輩分字,還規定兒輩為“胤”字輩,孫輩為“
弘”。字輩,曾孫為“
永”字輩。
1722年,按照
避諱的規矩,
雍正帝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輩分字就不合適了,於是一律改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後來
怡親王允祥病逝,
雍正帝說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
公忠體國之賢王”,所以,特地恢復他的名上的“
胤”字。
乾隆年間,
皇六子永瑢畫了一幅《
歲朝圖》,進呈給孝聖皇太后,
乾隆帝的題詩中有“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後來,他取其中的“
永綿亦(奕)載”4字為近支宗室的字輩。1776年,又規定以後皇嗣取名,
永、綿二字改用
顒、旻,而別的人仍用永、綿作字輩。
1825年,從大臣選出的10個字中,
道光帝欽定了“
溥毓恆啟”4字,作為“載”字以下的字輩。1857年,
鹹豐帝又續擬了“
燾闓增祺”4字,作為“啟”字以下的字輩。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如果以努爾哈赤為第1代的話,那么皇太極是第2代,福臨是第3代,玄燁是第4代,以後玄燁這一支系,胤 (允)字輩是第5代,弘字輩是第6代,永(顒)字輩是第7代,綿(旻)字輩是第8代,奕字輩是第9代,載字輩是第10代,溥字輩是第 11代,毓字輩是第12代,恆字輩是第13代,啟字輩是第14代,燾字輩是第15代,闓字輩是第16代,增字輩是第17代,祺字輩是第18代。
1937年,溥儀又增:
“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為“祺”字以下的字輩。
那些支派較遠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輩。如豫親王
保泰的後人,“載”字輩改用“
常”字,“溥毓恆啟”字輩,分別用“
松柏清國”4字。
在宗室中,皇帝親兄弟的子孫出生後,要奏請皇帝來取名。還有奉旨改名的,如清高宗第七子
愛新覺羅·永琮出生時,清高宗將同名的莊親王
愛新覺羅·允祿孫改名為
愛新覺羅·永瑺。至於對廢宗室的改名,則具有懲罰的意味。雍正帝下旨八弟
允禩改為“
阿其那”(意為"俎上之魚”,即砧板上的魚,比喻任人宰割),九弟
允禟改為“
塞思黑”(意為“討厭鬼”),胤禩的兒子弘旺改為菩薩保。對原廢太子
允礽的兒子
弘皙,乾隆帝把他開除
宗籍,還改名為四十六。
1911年
辛亥革命後,滿族失去了統治民族的地位,愛新覺羅家族的特殊地位動搖了。在特定的社會政治形勢下,民國初年出現了滿人改姓易族的現象。
老舍、
侯寶林等都改成了漢族。
旗籍分布
清朝各帝皇子其子孫(除去死後無嗣的)所在的旗籍分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