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國將軍”的稱謂在明清兩代均有出現,分別為爵位名或散官名。 基本介紹 中文名:奉國將軍屬性:爵名年代:明、清時代分類:一、二、三等 基本含義,明朝,清朝, 基本含義1 爵名。明、清時代,宗室封爵之第十一位,有一、二、三等之別。2 散官名。明代,武散官三十階之第八階,秩從二品加授。明朝奉國將軍是明朝皇族的爵位之一。位於輔國將軍之下,鎮國中尉之上,是郡王的曾孫。明朝時,輔國將軍之子,一律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的正妻稱淑人。奉國將軍的俸祿為每年600石(一半本色糧,一半鈔;嘉靖四十四年改為三分本色糧,七分折鈔)。奉國將軍的兒子一律封鎮國中尉。女兒稱鄉君。鄉君的俸祿為每年200石(四分本色,六分折鈔;嘉靖四十四年改為二分本色,八分折鈔)。清朝清朝也設有奉國將軍(滿語“穆麟德”,Gurun be Tuwakiyara Janggin)一職,位居輔國將軍之下、奉恩將軍之上。為宗室封爵,屬不入八分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