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衍變,歷史沿革,先秦時期,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宋元時期,明清時期,中華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然地理,位置境域,氣候,地質,地形地貌,水文,水利,土壤,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多樣性,礦產資源,能源資源,行政區劃,政區,重要城市,政治,人口,人口數量,民族,語言,宗教信仰,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濟功能區,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媒體,文化,科技,體育,社會保障,環境保護,交通,綜述,公路,鐵路,航空,人文,綜述,飲食,習俗,戲曲,文物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景名勝,綜述,重要景點,對外交流,著名人物,岐伯,不窋,秦襄公,李廣,張芝,姜維,李世民,安維峻,葛霽雲,楊靜仁,
名稱衍變
甘肅,是取甘州(
張掖)、肅州(
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
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定過
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在距今20多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隴東地區的華池、涇川縣就有人類活動。到舊石器時代中期,甘肅人類活動分布地域從隴東擴展到隴右。新石器時代先民的足跡遍及各地,距今約8000—7000年的大地灣文化是中華文明悠久、博大和先進的典型代表。
商代,居於涇河、渭河流域尚處於氏族部落階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開拓了中國最早的農業。周文王滅商以前,戰敗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擴展到密。這一時期,甘肅境內有羌方、共、密等方國部落。
西周時,秦人的祖先在甘肅省境東部,即天水地區定居下來,開始了由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而遊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他們本以遊牧、狩獵為經濟生活的主要內容,善於養馬。首領非子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間負責給周王室養馬,使馬有了很大的發展。周孝王后來封秦的祖先為“附庸”,“邑之秦”,在秦亭築城建邑,始有立足之地。
春秋時期,甘肅省境屬秦國和西戎。秦武公時,由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勢力迅速擴展,先後征服了甘肅地區的戎族。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國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區,設邽縣、冀縣。這是甘肅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
戰國時期,秦國的疆域已達今甘肅的東南部。公元前320年秦派兵伐義渠,攻郁郅,公元前314年再次伐義渠,得25城。至秦昭王時,義渠等戎終為秦所並,以其地設郡置縣,加強統治。秦昭王27年(即公元前280年)設定隴西郡,時過9年,於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秦統一六國,全面推廣春秋戰國時期己出現的郡縣制。當時,甘肅省境行政區劃為郡、縣兩級制,共設隴西、北地2郡。隴西郡郡治狄道,轄區約當甘肅東南部之地;北地郡治義渠,轄區約甘肅東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部之地。
公元前205年,漢始占有隴西、北地兩郡。漢武帝先後於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置武威、酒泉2郡。過了10年,於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河西4郡的設定,對切斷匈奴與西羌的交通,開闢中國通往西域的走廊,對於開發河西,促進這一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從天水、隴西、張掖3郡各分出2個縣建立金城郡。省境郡的數目由秦代的2個郡增為10個郡,共轄115縣、10道(縣一級,在少數民族地區設定)。
東漢漢靈帝中平5年(公元188年),將刺史更名為州牧,當時甘肅屬涼州,治隴,轄區約甘肅大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南部。涼州共轄10個郡、2個屬國、99縣。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省境共置涼州1州(另有一部分地方分屬雍州和益州)、12郡、77個縣。大部分地方屬魏國,南部的部分地區屬蜀國。屬於蜀國的有武都郡、陰平郡的7個縣。
西晉時,省境設涼州、秦州,兼屬雍州,統12個郡、72個縣。
從西晉末到十六國時期,跨境或在甘肅境內先後建立的割據政權有:後趙、前秦、後秦,各占有約當甘肅一部之地。南北朝時期,甘肅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這一時期,南北對峙,國家分裂,州縣林立,政權更替頻繁,“百戶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的情況比比皆是,行政建置十分混亂。
隋唐至宋元時期
隋初,隋文帝開皇3年(公元583年),裁併州郡,取消郡一級建制。隋煬帝大業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為郡,以郡統縣,並分郡為上、中、下三等。另設司隸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監察。經裁併,甘肅省境共設16郡、76縣。同北周時相比,裁撤了22個州、40個郡、28個縣。大業五年(609)隋煬帝西巡河西,在山丹焉支山主持召開“萬國博覽會”,會見西域27國使者,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唐朝,初改郡為州,唐玄宗時又改州為郡,唐肅宗時再改郡為州,終唐之世,仍為州、縣兩級制,郡只是地理區域的名稱。甘肅省境共設22州,轄67縣。除了行政區,唐代還設有監察區。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依山川形勢分全國為10道,甘肅置隴右道,治鄯州,兼屬關內道、山南西道。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置河西節度使,景雲2年從隴右道中分置河西道。唐玄宗開元年間,河西、隴西均置節度使,實際上成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無所不統。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後,改道的長官為觀察使,兼理民政,行使部分行政職權,其後逐漸變成州上的一級政區。貞元以後,唐朝政府悉調西北戎軍平定“安史之亂”,漢唐以來成為東西交通咽喉之地的河西走廊空虛,吐蕃乘機占領河西,控制河隴地區前後約八九十年之久。五代時期,後梁占有甘肅之一部,後唐約有秦、階、成、涇、原等州,後晉據有武州,後周有秦、階、成州,前蜀占據甘肅的東南部。
北宋初,分全國為10道,至道3年(公元997年)改10道為15路(後增為26路),甘肅屬陝西路。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4路(前3路在甘肅境)。宋神宗熙寧5年(公元1072年),增置熙河路。後幾經變化,省境共置永興軍路、秦鳳路2路,轄21州、51縣。
党項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建國,都興慶府(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轄區有22州,其中在甘肅境內的有甘(西夏改為宣化府)、涼(西夏改為西涼府)、肅、瓜、沙、會等6州。西夏的統治約有190年之久,後為蒙古所滅。
南宋時,甘肅大部隸屬金朝。屬南宋利州西路的有文州、階州、西和州、鳳州、同慶府、天水軍。金朝則在甘肅境置4路、16州(府)、50個縣。
元世祖至元18年(公元1281年)甘肅正式設省,稱“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長官為平章政事),簡稱甘肅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張掖市)。省轄7路、5個直隸州、4個府、22屬州、24縣。省境東部地區屬陝西行省。另外還置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主掌監察,隸屬於陝西諸道行御史台。
明清時期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2年(公元1369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甘肅)。明太祖洪武9年(公元1376年),廢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礎上,設承宣布政使司,甘肅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原甘肅境內共設定5府、9州(隸屬於府)、50縣。
清初,清聖祖康熙3年(公元1664年)在甘肅設陝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隴西)。康熙6年(公元166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將治所從鞏昌移至蘭州。清高宗乾隆29年(公元1764年)裁甘肅巡撫,以陝北總督行巡撫事,並遷陝甘總督署至蘭州。可以說甘肅的行政區域,奠定於兩漢,正式於元代,完成於清朝。清德宗光緒10年(公元1884年),從甘肅分出新疆單獨建省。分置以後的甘肅省轄8府、6直隸州、1直隸廳、61縣。
中華民國時期
大革命後,1928年,劃甘肅西寧道屬7縣,另建青海省;同時劃甘肅寧夏道屬8縣和寧夏護軍使所轄的阿拉善額魯特、額濟納土爾扈特2部地,成立寧夏省。區劃調整分置以後,甘肅省轄64縣,1929年增置到68縣,增設了永靖、和政、康縣等縣。
1932年3月,正寧縣四村塬周圍72個村相繼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建立了省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成立了中共甘寧青特委。1933年3月,建立中共陝甘邊特委。不久,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於1934年11月在華池縣荔原堡誕生。接著華池、慶北(1936年與華池縣合併)兩縣也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紅軍長征進軍甘肅,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宕昌縣境,通過渭河封鎖線,召開哈達鋪、榜羅會議,一、二、四方面軍三大紅軍主力在會寧縣勝利會師,進一步促進了陝甘的革命活動。1935年11月,根據中華工農民主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決定,陝甘邊區根據地劃為陝甘省。1937年1月,中共關中特委派代表與國民黨代表談判,將正寧、寧縣“一分為二”,國民黨在其白區設兩個縣,共產黨在紅區設新寧、新正縣,隸屬關中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8月甘肅省解放以後,即成立甘肅行政公署,下轄慶陽、平涼、天水、武都、岷縣、定西、臨夏、酒泉、武威、張掖、蘭州11個分區(專區、市)、73縣(局)。甘肅行署隸屬於西北軍政委員會(後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1954年撤銷)。1950年成立甘肅省人民政府,1954年根據內務部的通知精神,將撤銷的寧夏省合併於甘肅省。1955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更名為“甘肅省人民委員會”。
1958年,全面調整區劃,大規模地並縣,所有區、鄉一律改建為人民公社。經過調整,到1958年底,全省共設7個專區(州、市)、42個縣(市、自治縣、區)、574個人民公社、62個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的這種狀況一直到1960年基本沒有變化。1961年甘肅省適當劃小了人民公社的規模,陸續恢復了1958年撤併的專區、縣,全省共有12個專區(自治州、市)、81個縣,32個區公所、1559個人民公社,88個街道辦事處。
1966年到1976年,區劃只是個別調整。從1968年1月開始,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改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1969年各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革命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劃歸甘肅省後,全省設縣(市、區、旗)83個。1973年撤銷臨夏市。到1975年,全省共設12個地、州、市,82個縣。
1979年,改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行政公署”。同時,根據中央、國務院的決定,將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調整後全省設12個專署、州、市,80個縣。到1985年甘肅全省共設14個行署(州、市),轄86縣(自治縣、市、區)。
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武威地區設立武威市(地級),將原武威市(縣級)改設涼州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張掖地區設立張掖市(地級),將原張掖市(縣級)改設甘州區;撤銷平涼地區設立平涼市(地級),將原平涼市(縣級)改設崆峒區;撤銷酒泉地區設立酒泉市(地級),將原酒泉市(縣級)改設肅州區;撤銷慶陽地區設立慶陽市(地級),將原西峰市(縣級)改設西峰區,慶陽縣更名為慶城縣;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定西地區設立定西市(地級),將原定西縣改設安定區。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設立隴南市(地級),將原武都縣改設武都區(2004年9月正式掛牌)。至此,甘肅省完成撤地設市工作,全省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86個縣(市、區)。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甘肅省位於中國地理中心,地處
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東北與寧夏毗鄰,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整體西北至東南走向,呈如意狀,東西長1600多千米,南北寬530千米,總面積42.58萬平方千米,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4.44%,居各省區面積第7位。
氣候
甘肅省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地域差別顯著,包含西風帶氣候區、東部季風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氣候區,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和高原高寒氣候四大氣候類型,四季分明,乾旱少雨,多風沙。
甘肅省年平均氣溫8.1℃(中國平均9.4℃)。分布趨勢自東南向西北,由盆地、河谷向高原、高山逐漸遞減。河西走廊和隴中北部年平均氣溫4℃~10℃,祁連山、河西走廊北山和甘南高原0℃~7℃,隴東南7℃~15℃。年平均氣溫烏鞘嶺最低0.3℃,文縣最高15.1℃。氣溫年較差最大34℃,晝夜溫差最大16℃。極端最高氣溫在河西走廊大部、隴中、隴東、隴南一般為35℃~39℃,敦煌最高曾達43.6℃,祁連山區和甘南高原在30℃以下。極端最低氣溫南北差異大,最北端的馬鬃山曾出現過-37.1℃,最南端的文縣最低值為-7.4℃,相差29.7℃。
2022年全省平均氣溫9.5℃,較常年同期偏高1℃。全省各地年平均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武威市局部偏低0.5℃以內,酒泉市北部、張掖市、武威市中北部、白銀市、蘭州市、臨夏州、定西市東部和天水市西北部偏高1~1.6℃,省內其餘地方偏高0.5~1℃。氣溫最高中心在武都和文縣,均為16.3℃;最低中心在烏鞘嶺,為0.9℃。
甘肅省年平均降水量少、區域分布不均、東西部差異大,且降水季節性強、年際波動大。全省30年年平均降水量398.5毫米(中國平均632毫米),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河西西部年降水量在50毫米左右,河西中東部和隴中北部為100~300毫米,隴中南部、隴東南和甘南高原為300~750毫米。有觀測記錄以來,夏半年(4—9月)集中年降水量的80%~90%。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為533.7毫米(1964年),最少僅為279.4毫米(1956年)。境內的秦嶺山區、祁連山區、青藏高原邊坡地帶降水較多,是長江和黃河主要支流的發源地和水源涵養區。
202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363.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1.3%,為近10年最少。2022年全省各地年降水量,酒泉市和張掖市北部為10~100毫米,張掖市中部、武威市北部和白銀市北部為100~200毫米,省內其餘地方為200~600毫米,隴南市東部為600~831.1毫米(康縣);與常年同期相比,酒泉市東部、武威市北部、蘭州市局部和慶陽市局部偏2~9成,酒泉市西部、嘉峪關市、張掖市中部、蘭州市北部、白銀市大部、定西市東部、天水市西部、甘南州局部和隴南市北部偏少2~7成,其餘地方接近常年同期。
甘肅省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500小時(中國平均2200小時)。河西走廊和甘南高原太陽能最為豐富,其中馬鬃山最多為3300小時。全省年太陽總輻射達4700~6350兆焦每平方米,如果利用太陽能豐富區面積1%估算,發電量可達3000億千瓦時,相當於3座三峽水電站發電量。全省風能總儲量居中國第3位,尤其是河西地區風能儲量豐富。全省風功率密度大於300瓦/平方米的技術可開發量為2.37億千瓦,可開發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5。
地質
地質上甘肅省位於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擠壓作用而形成的青藏高原北部前沿,是中國中央造山帶和南北地震帶的交匯區,也是華北古板塊、揚子古板塊和塔里木古板塊接合部位。跨越多個造山帶和變質變形強烈地區,地質構造十分複雜。全省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均有出露,各時代地層均有分布,不同古板塊的代表性地層序列基本完整,沉積建造類型多樣,古生物化石和古生物群分布廣泛,礦產資源豐富,部分礦種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地位。
甘肅省岩石地層類型齊全,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均有出露。地層分布十分廣泛,占全省面積的90%以上。各時代地層均有分布,以古生界最為發育,分布面積最廣。
全國地層劃分方案將甘肅省劃分為3個地層大區、7個地層區、10個地層分區。3個地層大區是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華北地層大區和華南地層大區。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包括中、南天山北天山地層區和塔里木地層區。其中,中、南天山北天山地層區劃分為覺羅塔格黑鷹山地層分區和中天山一北山地層分區塔里木地層區則僅包括塔南地層分區。華北地層大區包括阿拉善地層區、晉冀魯豫地層區和秦祁昆地層區。其中,晉冀魯豫地層區劃分為華北西緣地層區和鄂爾多斯地層分區,秦祁昆地層區劃分為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和東崑崙中秦嶺地層分區。華南地層大區包括南秦嶺——大別山地層區和巳顏喀拉地層區。其中南秦嶺——大別山地層區又劃分為迭部——旬陽地層分區和摩天嶺地層分區,而巳顏喀拉地層區則屬於瑪多馬爾康地層分區(甘肅省地質礦產局,1997)。部分地層分區又劃分為若干地層小區。
甘肅省發育多條造山帶,岩漿活動比較強烈,多次發生岩漿侵入作用,出露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7.6%(甘肅省地質礦產局,1989)。主要分布在北山、祁連山和西秦嶺等造山帶。岩漿作用主要發生在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5個岩漿活動期。岩漿岩的類型主要為鈣鹼系列,從超基性到酸性均有分布。火山岩漿活動頻繁而強烈,分布廣泛,尤其是早古生代火山岩分布尤為廣泛。各地質時代均有火山活動,形成各種火山岩與各時代沉積岩共生。
甘肅省地質上分屬四個構造單位:紅石山斷裂帶以北的部分屬天山-興蒙造山帶;河西走廊至景泰一線以北和最東部的慶陽地區屬華北地台;以南為祁連造山帶;澤庫-武山斷裂以南為秦嶺造山帶。
甘肅省地處青藏塊體東北緣,著名的南北地震帶和河西走廊祁連山地震帶基本貫通全省,是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境內共發育阿爾金斷裂帶、東崑崙斷裂帶、西秦嶺北緣斷裂帶、六盤山斷裂帶等38條斷裂帶。
地形地貌
甘肅地處中國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會地帶,位於第一、二、三級階梯的過渡區域,海拔大部分在1000米以上。地貌複雜多樣,以山地、高原為主,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主要有走廊北山、河西走廊、祁連山地和阿爾金山、黃土高原、甘南高原、西秦嶺山地六個地貌單元。
在甘肅省河西東廊北側,包括合黎龍首中低山區與北山(馬鬢山)剝蝕殘山區。前者為準平原的島狀山,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主峰是張掖東北東大山,最高峰3616米,山地南陡北緩,礦產豐富。中國鎮都金昌市就坐落龍首山東北麓。後者包括金塔北山、大馬鬃山與小馬鬃山,大部海拔高度在1800~2500米間,相對高差一般低於300米。
甘肅省南側祁連山和北部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之間的狹長地帶,因位於黃河以西而得名。走廊東起黃河,西止漢玉門關,與羅布泊窪地相通,介於東經90°10'~104°30',東西長900~1100千米,南北寬5~50千米。海拔在1100~1500米間,大部為祁連山的山前緩傾斜平原,自祁連山北麓至河流下游盆地中心,依次出現山前傾斜平原、沖積平原、湖積平原。由於酒泉—嘉峪關黑山與山丹大黃山(又名焉支山)的橫向斷塊隆起,河西走廊被分隔成疏勒河、黨河流域盆地、黑河流域盆地和石羊河流域盆地三個內陸盆地。河西走廊自然條件較好,光熱和水、土資源充足,形成若干綠洲。
祁連山與阿爾金山呈弧形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甘肅省與青海省的自然分界線。廣義的祁連山西起當金山口,東至烏鞘嶺,北界河西走廊,南鄰柴達木盆地、茶卡一共和盆地和黃河谷地。東西長900~1000千米,南北寬250~300千米,面積約2060×104公頃。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祁連山地縱谷和山間盆地廣泛發育,適於生命繁衍的河谷地帶占總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為中國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區之一,成為眾多河流的發源地。狹義的祁連山僅指最北一列,即祁連山系北部諸山脈,自東至西,可分為東、中、西三段。阿爾金山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個邊緣山系,由數列雁形狀山脈和谷地組成。長度750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最高峰在6200米以上。主體在青海和新疆兩省區境內,僅其最東段的安南壩山歸甘肅省管轄。
位居甘肅省中部,是晉、陝、甘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度在1000~2600米間,主要分布在北秦嶺以北,祁連山東延部分的烏鞘嶺、毛毛山、壽鹿山、哈思山一線之南,以縱峙其中的六盤山(隴山)為界分為兩個地貌單元。隴東黃土高原位於六盤山和子午嶺之間,北起長城,南面以渭河北山與渭河平原相接,地貌以黃土塬、梁峁、河谷、平川、山巒為主要特徵。隴西黃土高原位於六盤山和祁連山東麓南為西秦嶺山系,北抵靖遠、景泰一帶的半荒漠地區南緣。甘肅黃土堆積範圍很廣,厚度巨大。烏鞘嶺以東、六盤山以西地區黃土分布最為集中,厚度大多為100~300米,是中國乃至世界黃土堆積最厚的地區。
達里加山至康樂縣南的白石山一線之南(約在東經103°附近),與西秦嶺相接。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是甘肅省地勢最高的高山、高原交錯區,也是崑崙、秦嶺兩個地槽褶皺帶的連線區。整體上雖為高原,但山坡渾圓和緩,谷底盆地淺寬,致地表呈波狀起伏,有“甘南山原”之稱,呈現為山原區、高山峽谷區與中低山區三個地貌類型區。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東緣部分,除少數河谷外絕大部分地區高於隴中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高原面地表起伏小,切割微弱,相對高度由東至西,從300~400米降至100~200米,多為寬闊草灘牧場與典型高原,為甘肅省重要的天然牧場。
太子山南至光蓋山西麓直抵省界一線(約在東經103°附近),鄰接甘南高原,北與隴中黃土高原以露骨山至火炎山間的渭河、西漢水分水嶺為界,東南止於甘、陝及甘、川省界。西秦嶺以石質山地為主,是甘肅省平地最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是中國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西秦嶺山體大小、高低及地質、地貌的差別很大。無論水平或垂直各方面,都有“十里不同天”,或“高一丈,不一樣”的急遽變化。習慣上,以徽成盆地和西漢水上游的宕昌縣中部為界,分為南秦嶺、徽成盆地和北秦嶺三個次級地貌單元。
水文
甘肅省位於中國東部濕潤區向西北乾旱區的過渡地帶,相對中國東南部地區而言,總體上水資源較貧乏,河川徑流不發育,河網密度不平衡。河川年徑流深與其降水量分布大體呈現由東南向西北遞減趨勢。隴山西秦嶺祁連山一線以南為豐水區,以北為貧水區。徑流的主要補給類型有暴雨、地下水、降水與冰雪融水以及混合補給型。除河流外,冰川亦是甘肅省重要的水資源,但冰川面積小,均為山地冰川。
甘肅省河流特徵有平均河網密度偏小、補給形式多樣、徑流深值整體偏低且地域差異顯著、徑流季節分配不平衡、普遍具有結冰期等特點。甘肅河網密度遠小於東部地區的河網密度。甘肅河流的補給除降水外,冰川融水和地下水補給非常重要,且越是乾旱區,冰川融水所占比重越高,如黨河冰川融水補給占39.1%。在徑流深方面,除隴南南部地區達400.0~600.0毫米外,其餘絕大多數在100.0~400.0毫米,由於多種補給形式的存在,使得甘肅河流徑流的季節分配不均勻,夏季徑流量可占全年徑流量的一半左右,甚至更高。此外,除隴南外,絕大多數地區的河流冬季都有或多或少的結冰期,其中甘南高原、祁連山等河流的冬季結冰是由高海拔造成的。
甘肅省地表水系的一大特徵是既有內流河,又有外流河。境內河流以烏鞠嶺一毛毛山一景泰縣北部一線為界,以西是內流區域,以東是外流區域,分屬長江(主要是嘉陵江)、黃河、內陸河三大流域,12個水系。其中長江流域有嘉陵江和漢江兩個水系;黃河流域有挑河、涅水、黃河幹流(包括大夏河、莊了良河、祖厲河及其他直接流入黃河幹流的小支流)、渭河、涇河及北洛河六個水系;內陸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蘇乾湖四個水系。甘肅省年徑流量大於1.0×10立方米的河流有78條。
長江流域地處甘肅省南部,境內流域面積3.9×10平方千米,本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充沛,河川徑流發育,多年平均徑流量130.4×10立方米,入境水量為30.2×10立方米,出境水量為115.2×10立方米,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徑流量年內分配不均勻,嘉陵江幹流及西漢水的年際變化較大,白龍江的年際變化不大。省境內長江水系包括嘉陵江水系和漢江水系。其中,屬於漢江水系的有八廟河和冷魚河。
黃河為中國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巳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後進入甘肅境內。在甘肅境內兩段共長913千米,流域面積14.5×10平方千米,劃分為6個水系,即黃河幹流水系、挑河水系、涅水水系、渭河水系、涇河水系及北洛河水系。
甘肅內陸河分布於河西走廊,均發源於祁連山區,河流水源主要來源於祁連山區的降水補給,以及山間的地下水潛流和冰川融水,徑流大小受氣象及地形特徵影響。本區由於遠離海洋,處在乾旱內陸地區,水汽來源主要靠下半年的東南季風,而冬半年在西伯利亞高壓控制下氣候乾寒,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點。主要內陸河水係為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疏勒河水系等。
甘肅的湖泊數量少且面積小,且湖泊類型少。常年水面面積1.0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7個,水面總面積1000000平方米。位於乾旱區的湖泊多處於退縮或完全乾淚狀態。截至2018年,甘肅共有水庫387座,其中大、中、小型水庫分別為9座、44座、334座,水庫總庫容108.5×10立方米。省境因地處內陸,板塊活動和水熱活動強度小,地熱資源和溫泉的數量有限,但質量很高,其中幾處溫泉躋身於中國著名溫泉之列。有地熱資源63處,有溫泉和地熱鑽孔28處,其中25.0℃~40.0℃的低溫溫泉有21處,40.0℃~60.0℃的中溫溫泉有4處。
甘肅的現代冰川主要分布在祁連山區,包括阿爾金山東段,疏勒南山,土爾根達圾,大雪山及冷龍嶺等山脈。祁連山是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搖籃。祁連山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達2060.0平方千米左右,約占中國冰川總面積56500.0k立方米的3.7%。現代冰川下限,北坡為4100.0~4300.0米,南坡4300.0~4500.0米,且西部較東部高200.0~300.0米。冰川總儲水量約為1145.0×10立方米,大體相當於河西地區年徑流量的15倍。
依據構造、地貌條件及含水層的水理性質,甘肅省地下水類型有山前(山間)平原第四系鬆散層孔隙水、黃土丘陵黃土孔洞一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高山區凍結層水、中低山區局部及一些地區第四系下伏中新生代碎屑岩孔隙一裂隙水。根據1956-2010年甘肅省水資源公報,甘肅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22.4×10立方米,其中內陸河流域為41.3×10立方米、黃河流域為44.1×10立方米、長江流域為37.0×10立方米。扣除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的重複計算量,甘肅省總水資源量為277×10立方米,其中內陸河流域為61.1×10立方米、黃河流域為121.6×10立方米、長江流域為94.2×10立方米。
水利
甘肅省水利主要工程有引大入秦工程、引洮工程與景電工程,三大工程包括了甘肅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
2023年,甘肅省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引洮二期配套城鄉供水工程建成通水,鹽環定揚黃甜水堡調蓄引水工程試蓄水。阿克塞生態保護和城鄉供水、景電二期提質增效工程開工建設(開工時間為2024年1月),天水曲溪城鄉供水、酒泉洪水河水庫等工程建設均完成預設任務。
2023年甘肅省改造提升農村供水工程54處,新建續建水庫等調蓄設施19座,實施25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農村供水維修養護工程3567處、水質提升項目115處,遴選標準化星級水廠23處。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5%,規模化工程覆蓋人口比例達到64%。
是將發源於青海省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調入蘭州市以北60千米處的秦王川地區的一項以灌溉為主,兼有城鄉生產生活供水、水能發電、生態補水和調蓄等功能的大型綜合性骨幹水利工程。工程地跨甘青兩省的海東、武威、蘭州、白銀四市,主要包括渠首引水樞紐、總乾渠、東一乾渠、東二乾渠、電灌分乾渠、黑武分乾渠、61條支渠及斗渠以下田間配套工程和調蓄設施,支渠以上渠線長達1265千米,調蓄水庫3座、總庫容1029萬立方米,有各類建築物4500多座。工程概算總投資28.33億元,設計引水流量32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36立方米/秒,設計年引水量4.43億立方米,規劃農業灌溉面積66萬畝、生態灌溉面積7.34萬畝,供水範圍覆蓋蘭州市、白銀市、蘭州新區和天祝縣等地區,受益區人口達200多萬。
甘肅省自民國初就有引洮水入隴的議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限於技術原因,引洮工程被擱置下來。20世紀80年代後期,引洮工程再次被提上議程。1992年,甘肅省把引洮工程列為隴中地區扶貧開發的重點項目,向水利部和國家計委上報了工程總體規劃。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試運行。2021年9月28日,引洮供水二期骨幹工程在平涼市靜寧縣八里鎮正式通水,標誌著引洮供水工程主體全線建成。受益區擴大至甘肅中部乾旱缺水地區的13個縣區,受益人口超過600萬,占甘肅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簡稱“景電工程”)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甘寧蒙三省(區)交界處,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三北防護林的重要區段、河西走廊的東出口,距省城蘭州180千米,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意義。景電工程是跨省區、高揚程、多梯級、大流量的大Ⅱ型電力提灌工程,建有泵站43座,建成乾、支、斗渠1391條2422千米,設計灌溉面積97.67萬畝,2022年實際灌溉面積約140萬畝。
土壤
甘肅省地形、氣候和植被多樣,因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土壤。甘肅土壤分類有12個土綱、37個土類,據氣候和植被狀況,地帶性土壤可分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三個系列,由東南向西北依次為北亞熱帶森林土壤、暖溫帶森林土壤和森林草原土壤、溫帶草原土壤和溫帶荒漠土壤、祁連山區及甘南高原的高寒土壤。土壤主要類型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等,由於土壤垂直分帶明顯,甘肅省不同區域土壤有所不同,祁連山東段自下而上依次為灰鈣土、栗鈣土、灰褐土或黑鈣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隴南山地自下而上依次分布著灰褐土、棕壤、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
自然災害
甘肅省災害性天氣種類繁多,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暴雨洪澇、冰雹、大風、沙塵暴和霜凍等。
乾旱:乾旱是甘肅省最主要的氣象災害,自1949年到2000年50多年間,全省累計受旱面積占各種氣象災害總面積56%,是影響甘肅經濟建設的主要氣象災害。
冰雹:冰雹是甘肅省僅次於乾旱的氣象災害。甘肅省主要雹源區均與高大山脈、地勢高、地形複雜地區相對應,冰雹路徑基本呈西北—東南走向。冰雹日數總的分布特徵是高原和山區多,河谷、盆地和沙漠少。
洪澇:暴雨和洪澇也是甘肅省的氣象災害之一。甘肅省雖地處西北乾旱、半乾旱區,但是地面植被差,地形陡峭,小範圍暴雨洪水發生頻率高、強度大、時間集中、防禦困難、災害嚴重。
沙塵暴:甘肅省的大風、沙塵暴也是重要氣象災害之一。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是中國沙塵暴日數最多的地區之一,一般為4~27天。大風、沙塵暴天氣一般春季最多,夏季多於冬季,秋季最少。
甘肅省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地質構造複雜,地貌類型多樣,是中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易發生地震、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質災害。
地震:甘肅省地處青藏塊體東北緣,著名的南北地震帶和河西走廊祁連山地震帶基本貫通全省,是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境內共發育阿爾金斷裂帶、東崑崙斷裂帶、西秦嶺北緣斷裂帶、六盤山斷裂帶等38條斷裂帶。有歷史記載以來,省境內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40次,7級以上地震15次,8級以上地震3次。14個市、州均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或遭受過鄰區地震的波及破壞,因地震死亡人數超過50萬人。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甘肅省自產地表水資源量286.2億立方米,純地下水8.7億立方米,自產
水資源總量約294.9億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總徑流量415.8億立方米,其中,1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條。黃河流域除黃河幹流縱貫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條。該流域面積大、水利條件優越。但流域內絕大部分地區為黃土覆蓋,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長江水系包括省境東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
白龍江和
西漢水,水源充足,年內變化穩定,冬季不封凍,河道坡降大,且多峽谷,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
2023年,甘肅省水資源總量217.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883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7%。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51.96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長8.2%。全年總用水量115.8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 2.6%。其中,生活用水量10.74億立方米,增長3.9%;工業用水量6.38億立方米,增長0.8%;農業用水量91.42億立方米,增長11.1%;生態用水量7.26億立方米,下降47.8%。人均用水量470立方米,增長3.8%。
土地資源
甘肅省土地廣袤,類型豐富,受地形的影響,土地未利用率高,土地地形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沼澤等,為中國之最。截至2024年1月,根據甘肅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全省主要地類數據為:耕地5209475.41公頃(7814.21萬畝),種植園用地428582.17公頃(642.87萬畝),林地7962794.65公頃(11944.19萬畝),草地14307100.53公頃(21460.65萬畝),濕地1185581.96公頃(1778.37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852601.88公頃(1278.90萬畝),交通運輸用地331203.06公頃(496.80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09401.97公頃(614.10萬畝)。
生物多樣性
根據1996年甘肅省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甘肅省總土地面積為4547.74×10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762.56×10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16.77%,全省森林覆蓋率為9.04%。各類林木面積甘肅省總土地面積為4547.74×10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762.56×10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16.77%;全省林分面積229.46×10公頃,蓄積19432.88×10立方米,在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面積253.66×10公頃,占33.43%;疏林地面積31.09×10公頃,占4%;灌木林地面積170.42×10公頃,占22.35%;未成林造林地面積36.88×10公頃,占4.8%;苗圃地面積0.43×10公頃,占0.05%;無林地面積268.78×104公頃,占35.25%。在有林地面積中:天然林165.80×10公頃,占65.03%;用材林面積94.7×10公頃,占37.14%;防護林面積101.7×10公頃,占39.89%;薪炭林面積1.54×10公頃,占0.6%;特用林面積31.52×10公頃,占12.36%;經濟林面積25.5×10公頃,占10%。
甘肅是一個少林省區,據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省林地面積1046.35萬公頃,全省森林面積509.7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1.33%;全省活立木總蓄積28386.88萬立方米,森林蓄積25188.89萬立方米。喬木林以闊葉林為主,面積183.25萬公頃,蓄積13778.53萬立方米,其中闊葉混交林最多;針葉林面積66.22萬公頃,蓄積10220.70萬立方米,其中雲杉面積最大;針闊混交林面積14.42萬公頃,蓄積1189.66萬立方米。森林主要樹種有
冷杉、
雲杉、櫟類、楊類以及
華山松、樺類等。甘肅主要林區分布在
白龍江、
洮河、
小隴山、
祁連山、
子午嶺、康南、
關山、
大夏河、西秦嶺、馬山等處。
甘肅省草原面積2.68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2.41億畝,居全國第六位,草原是省內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甘肅草原主要分布於
甘南草原、祁連山-阿爾金山及北部沙漠沿線一帶,主要草原類型有高寒灌叢草甸、溫性草原、高寒草原、溫性草甸草原、高寒草甸、低平地草甸、暖性草叢等14個類88個草地型。根據草原植被蓋度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草原植被蓋度為52.9%。
甘肅養殖的牲畜主要有馬、驢、騾、牛、羊、駱駝等。甘肅養馬歷史悠久,遠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漢武帝時期,西北邊境設有官馬場36處。民間養馬亦較繁盛。自漢以來,一直是中國養馬業的重地。建國後,還先後引進和改良了阿爾登、整頓河、卡拉巴依馬等品種,養馬、驢、牛等得到了發展。禽種,除對靜寧雞、太平雞、臨洮雞等雜交改良外,現主要有來航雞、澳洲黑、蘆花洛克、洛島紅、科尼什、新漢、狼山雞等優良品種。水禽有北京鴨、麻鴨、中國白鵝、灰鵝和獅頭鵝等品種。
甘肅省境內共有野生動物650多種。其中:兩棲動物24種,爬行動物57種,鳥類441種,哺乳動物137種。這些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隴南市的
文縣、
武都、
康縣、
成縣、
兩當等地。文縣
讓水河、
丹堡一帶,已列為中國第十三號自然保護區,出產
大熊貓、
金絲猴、
麝、
猞猁、掃雪等世界珍貴動物,並對
梅花鹿、
馬鹿、
麝進行人工飼養。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稀有珍貴動物有90多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24種,二類保護的24種,三類保護的4011種。
在中國劃定的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中,甘肅省包含有7個,總面積達14.04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30.94%。截至2022年,甘肅全省共有233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1460.3萬公頃,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3.45%,其中國家公園2個、自然保護區56個(國家級21個、省級35個)、自然公園151個、風景名勝區24個。
保護區名稱 | 行政區域 | 面積(單位:公頃) | 主要保護對象 | 類型 | 始建時間 | 主管部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資料註:表格最後更新時間為:2024.06.22 |
礦產資源
甘肅省礦產資源相對豐富,種類較為齊全,截至2022年,保有儲量位居中國地區排名第一位的礦產有11種,煤炭、石油、天然氣、黃金儲量地區排名居中國前列。其中,天然氣剩餘探明技術可采儲量581.05億立方米,全國排名第13,集中分布在隴東地區;煤炭探明資源儲量291.74億噸,保有資源儲量278.34億噸,集中分布於隴東地區;石油剩餘探明技術可采儲量3.83億噸,全國排名第4,集中分布在慶陽地區。此外,省內部分城市礦產資源較為富集,如金昌市擁有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硫化銅鎳礦床——金川礦山,鉑、鈀、鋨、銥、釕、銠等稀貴金屬儲量居中國之首,因盛產鎳被譽為“中國鎳都”
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80種(含亞礦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114種(含亞礦種),金屬礦產占比65%,非金屬礦產占比20%,能源礦產占比15%。列入《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固體礦產99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36種,非金屬礦產61種。共探明礦產地1402處,其中:大型126處,中型197處,小型1079處。
能源資源
甘肅省風能資源豐富,總儲量為2.37億千瓦,風力資源居中國第5位,可利用和季節可利用區的面積為17.66萬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
河西走廊和省內部分山口地區,河西的
瓜州素有“世界風庫”之稱。
甘肅省太陽能資源豐富,是中國最先確定太陽能發電和千萬千瓦級風電示範基地的省份,敦煌已建成中國首個百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示範基地。甘肅省光伏發電技術開發量達95億千瓦,中國排名第5。
行政區劃
政區
截至2023年6月,甘肅省下轄14個地級市(州),其中有2個自治州;共有86個縣(市、區),其中縣57個、自治縣7個、縣級市5個、市轄區17個;全省共有1229個鄉(鎮),其中鎮892個、鄉305個、民族鄉32個;全省有街道127個。
重要城市
| 蘭州,甘肅省省會,地處中國陸域版圖幾何中心,是西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現轄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紅古5個區和永登、榆中、皋蘭3個縣,以及國家級蘭州新區、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和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城市”“最具文旅投資價值城市”等稱號。蘭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 |
| 嘉峪關市因礦建企、因企設市、因關得名,是隨著1958年酒泉鋼鐵公司建設而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工業旅遊城市。1965年設市,因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而命名,是中國四個不設區縣的地級市之一,現轄雄關、鋼城2個街道和新城、文殊、峪泉3個鎮,共有31個城市社區、17個行政村(117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22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70.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8萬畝,常住人口31.5萬。 |
| 金昌市緣礦設企、因企設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有“河西咽喉、絲路孔道”之稱,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1981年建市,轄一區一縣(金川區和永昌縣各取一字得名,寓意“聚金匯川、永遠昌盛”),全市有12個鄉鎮、6個街道,139個村、43個社區。總面積9600平方千米,現有耕地184.04萬畝,總人口43.44萬,城鎮化率78.9%,因盛產鎳被譽為“中國鎳都”,是全省首家全國文明城市,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質量魅力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
| 白銀因礦設企、因企設市,是中國唯一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素以“銅城”聞名遐邇。1956年震驚世界的白銀礦山大爆破,拉開了有色金屬資源開發序幕,1958年升格為地級市,1963年撤銷,1985年恢復建市。現轄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和白銀區、平川區“三縣兩區”,69個鄉鎮9個街道,157個社區702個行政村,區域總面積2.01萬平方千米,有回、東鄉、藏、滿等38個少數民族,常住人口150.21萬人。 |
| 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面積11673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面積2652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18.51%。總面積14325平方千米。轄2區5縣: 秦州區、 麥積區、 甘谷縣、 武山縣、 秦安縣、 清水縣、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武威歷史悠久,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命名武威。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設郡置府。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衝,境內名勝古蹟眾多。總面積3.23萬平方千米,轄1區3縣: 涼州區、 民勤縣、 古浪縣和 天祝藏族自治縣。 |
| 張掖,位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匯的河西走廊中部,西漢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歷史上又稱甘州。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美譽。轄區土地總面積3.86萬平方千米,轄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縣一區五縣,轄區有漢、裕固、藏、蒙、回等38個民族,其中分布於祁連山區的裕固族是獨有的少數民族。 |
| 平涼市地處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城”,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2002年撤地設市,轄崆峒、華亭和涇川、靈台、崇信、莊浪、靜寧1區1市5縣,總面積1.1萬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59.55萬畝,有漢、回、蒙等33個民族。 |
| |
| 位於甘肅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會處。慶陽先民、中醫鼻祖岐伯曾在此與黃帝論醫,成就了中華醫學巨著《黃帝內經》,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慶陽香包、隴繡、民間剪紙、道情皮影等民俗文化獨樹一幟。總面積2.7萬平方千米,轄1區7縣: 西峰區、 慶城縣、 華池縣、 寧縣、 鎮原縣、 合水縣、 正寧縣、 環縣。 |
| 位於甘肅中部,通稱“隴中”。岷山、隴川不僅孕育了馬家窯、齊家、寺窪、辛店等史前文化,也傳承著漢唐古風,使定西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戰國時就在狄道(臨洮)設定隴西郡,各縣區地域均在轄境,是甘肅中部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總面積1.96萬平方千米,轄1區6縣: 安定區、 通渭縣、 隴西縣、 渭源縣、 臨洮縣、 漳縣、 岷縣。 |
| 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東接陝西,南通四川,扼陝甘川三省要衝,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隴南歷史悠久,是秦族、秦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動的核心地區。隴南是甘肅省唯一屬於長江水系並擁有亞熱帶氣候的地區,被譽為“隴上江南”。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氣候垂直分布,地域差異明顯,有水杉、紅豆杉等國家保護植物和大熊貓、金絲猴等20多種珍稀動物,擁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79萬平方千米,轄1區8縣: 武都區、 成縣、 文縣、 宕昌縣、 康縣、 西和縣、 禮縣、 徽縣、 兩當縣。 |
| |
| |
政治
人口
人口數量
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常住人口為2465.4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6.9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為19.10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71‰;死亡人口為22.4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9.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3‰。0-15歲人口為485.05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為19.67%;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1510.41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為61.26%;60歲及以上人口為470.02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為19.0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336.48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為13.65%。城鎮常住人口為1368.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41萬人;鄉村常住人口為1097.43萬人,減少44.35萬人;城鎮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5.49%,比上年末提高1.3個百分點。
民族
甘肅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省內包含55個少數民族,世居甘肅的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東鄉族、保全族、裕固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薩克族、土族、滿族等10個民族,其中東鄉族、保全族、裕固族是甘肅省的獨有民族。民族地區有自治州2個: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縣7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和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在甘肅全省86個縣、市、區中,少數民族聚居的有21縣、市,其餘65個縣、市、區以少數民族散居為主。其中,回族主要聚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散居在蘭州、平涼、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連山的東、中段地區;東鄉、保全、撒拉族主要分布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裕固、蒙古、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連山的中、西段地區。2019年民族自治地區常住人口333.5萬人,占全省12.59%,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64.48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9.9%。
語言
甘肅方言屬於官話方言,內部又主要分屬於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有幾個點的方言屬於西南官話。甘肅方言可以分為隴東方言、隴中方言、隴南方言、洮岷方言、河州方言、蘭州方言、河西方言七個小片。隴東片包括六盤山以東的十三個縣區和白銀市的靖遠縣、景泰縣的部分方言。隴中片包括六盤山以西、以南的定西市(除了臨洮、岷縣)、天水市的方言。隴南片包括隴南市、甘南州的舟曲縣的方言。洮岷片包括臨洮、岷縣、甘南州的臨潭、隴南市的宕昌的部分方言。河州片包括臨夏州及周邊的部分方言。蘭州片包括蘭州市三縣五區及周邊的一些方言。河西片包括整個河西走廊的方言。
宗教信仰
截至2023年,甘肅省內有5種宗教: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信仰的人口較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的民族主要是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全族、哈薩克族;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在各民族中都有信仰,但人數不多。
經濟
綜述
甘肅省的經濟特色和支柱是第二產業工業製造業,其中石化、有色、電力、冶金、食品、機械和煤炭工業一直被列為主要支柱產業。甘肅的工業發展,走了一條從手工作坊到現代化工業、從重工業到新型工業化、從科技創新到培育工業“新動能”、從智慧型製造到綠色崛起的特色鮮明的工業發展之路。從歷史發展看,甘肅由中國的“重要工業基地”到“西部工業的核心”,從“工業強省”到新時代的強工業行動,工業在甘肅國民經濟發展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甘肅省第一產業以農業為主,形成了草畜、馬鈴薯、水果、蔬菜等戰略性主導產業,制種、中藥材、啤酒原料等區域性優勢產業,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黃花菜、花椒、油橄欖等一批地方性特色產業和產品。第二產業以能源、冶金、化工、機械、輕紡、建材為主,產業結構上以重工業為主導,工業發展依託石化、有色、冶金、煤炭等傳統產業。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生產性服務業覆蓋10大類,以批發、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等傳統產業為主,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產業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2023年,甘肅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863.8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41.3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4080.8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6141.8億元,增長6.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3.8%,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4.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8%。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7867元,比上年增長6.9%。
2023年甘肅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3.5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稅收收入698.5億元,增長19.9%;非稅收入304.9億元,下降6.1%。從主體稅種看,國內增值稅322.3億元,增長55.2%;企業所得稅82.3億元,下降2.8%;個人所得稅24.8億元,增長5.0%。2023年,甘肅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18.5億元,增長6.1%。其中,民生支出3569.5億元。
2023年甘肅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1元,比上年增長7.5%。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33元,增長6.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1元,增長7.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3.03,比上年縮小0.06。2023年甘肅省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013元,比上年增長8.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7044元,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575元,增長9.4%。全省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9.9%,其中城鎮為28.8%,農村為31.8%。2023年甘肅省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5%。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上漲3.3%。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4.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7.5%。
第一產業
甘肅省地形地貌複雜,氣候乾旱、土地貧瘠,農業發展困難突出,長期處於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甘肅省農業形成了草畜、馬鈴薯、水果、蔬菜等戰略性主導產業,制種、中藥材、啤酒原料等區域性優勢產業,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黃花菜、花椒、油橄欖等一批地方性特色產業和產品。其中,馬鈴薯產業是甘肅農業產業化最早、產業鏈最全、競爭力最強的農業優勢特色產業。
2023年,甘肅省糧食種植面積271.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1萬公頃。其中,小麥種植面積74.0萬公頃,增加0.1萬公頃;玉米種植面積109.9萬公頃,增加2.5萬公頃;馬鈴薯種植面積56.9萬公頃,減少0.8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8.6萬公頃,增加3.2萬公頃。中藥材種植面積31.7萬公頃,增加1.8萬公頃。果園面積33.1萬公頃,減少0.1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7.8萬公頃,增加0.8萬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272.9萬噸,比上年增產0.6%。其中,夏糧產量343.6萬噸,增產0.4%;秋糧產量929.3萬噸,增產0.7%。全年蔬菜產量1822.6萬噸,比上年增產5.0%。中藥材產量148.9萬噸,增產8.3%。園林水果產量616.4萬噸,增產7.1%。
2023年,甘肅省豬牛羊禽肉產量156.2萬噸,比上年增長10.4%。牛奶產量101.8萬噸,增長10.8%。年末牛存欄558.9萬頭,增長5.1%;牛出欄261.4萬頭,增長5.5%。羊存欄2805.8萬隻,增長8.1%;羊出欄2558.2萬隻,增長12.3%。生豬存欄696.0萬頭,下降0.5%;生豬出欄958.6萬頭,增長7.0%。
第二產業
甘肅省工業以能源、冶金、化工、機械、輕紡、建材為主,產業結構上以重工業為主導,工業發展依託石化、有色、冶金、煤炭等傳統產業。872年7月,甘肅機器製造局在蘭州設立。新中國成立後,一大批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的部委辦負責人為甘肅的工業化建設付出諸多心血。1953年起,新中國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其標誌就是以156項重點項目建設為中心,奠定中國工業化的基石。其中,156項中的8個項目落地甘肅。加上與之配套的項目、限額以上項目以及重點國防軍工企業的8項,共同組成“一五”期間甘肅的16項重點工程。甘肅由此成為國家重點項目實施的重要省份。從1957年到1966年,16項重點工程均建成投產,為甘肅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批重要的工廠被譽為“甘肅工業的基石”。繼“一五”之後,甘肅金川公司、酒鋼公司、劉家峽水電站等大型企業相繼落地,為甘肅工業經濟騰飛作出了突出的歷史貢獻。1959年甘肅金昌地區發現特大鎳礦。位於這裡的金川公司不但擁有了世界級的礦山,也建設成了世界級的企業。它不僅是中國鎳生產基地、鉑族貴金屬提煉中心和資源綜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銅生產基地。2022年8月,甘肅省的玉門油田、中國核工業五0四廠、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正式入選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設立的工業文化專題實踐教學基地名單。
2023年,甘肅省全部工業增加值3389.6億元,比上年增長6.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7.0%;集體企業下降10.0%,股份制企業增長4.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6.0%;私營企業增長11.6%。分隸屬關係看,中央企業增加值增長5.9%,省屬企業增長10.2%,省以下地方企業增長8.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增長4.0%,重工業增長8.1%。分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增長4.4%,製造業增長9.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9%。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發電裝機容量8963.5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32.2%。其中,火電裝機容量2524.6萬千瓦,增長9.2%;水電裝機容量971.8萬千瓦,與上年持平;風電裝機容量2614.1萬千瓦,增長26.1%;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539.8萬千瓦,增長79.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514.0億元,比上年下降12.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436.6億元,下降7.1%。分門類看,採礦業利潤206.6億元,比上年下降23.2%;製造業257.0億元,下降11.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50.4億元,增長7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5元,比上年增加0.2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6%,下降0.7個百分點。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8.6%,比上年末提高0.2個百分點。
2023年,甘肅省建築業增加值707.7億元,比上年增長5.9%。年末具有資質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2963個,比上年末增加293個。
甘肅省科技產業發展良好,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位次在中國全國範圍內排名第23位、西部地區第5位,處在第二梯隊,有2家國家級高新區和10家省級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達1409.2億元,占甘肅省全省GDP11.1%,蘭州高新區、白銀高新區在中國169家國家高新區年度綜合排名中分別位列第56名和第122名。甘肅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航天發射基地,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地區。2022年12月,甘肅省重大科技產業項目受阻酚及乙烯基新材料項目、高強高導銅合金材料產業化項目在蘭州新區化工園區正式開工建設。
第三產業
甘肅省生產性服務業覆蓋10大類,以批發、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等傳統產業為主,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產業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服務業在甘肅省“十三五”收官之際,占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比重超過55%。
2023年,甘肅省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848.1億元,比上年增長6.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691.4億元,增長17.7%;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90.6億元,增長21.7%;金融業增加值955.9億元,增長5.2%;房地產業增加值568.7億元,增長2.0%;其他服務業增加值2821.1億元,增長4.3%。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6.0%,利潤總額增長215.9%。
2023年,甘肅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544.2億元,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85.5億元,增長11.3%。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3831.1億元,增長9.0%;餐飲收入498.6億元,增長22.7%。全年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9.2%,菸酒類增長18.1%,化妝品類增長12.6%,金銀珠寶類增長30.6%,日用品類下降2.0%,中西藥品類增長6.4%,汽車類增長15.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33.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4.0%,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3.1%。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通過公共網路實現零售額增長34.7%。
2023年,甘肅省外貿進出口總值491.7億元,比上年下降13.0%。其中,出口123.8億元,增長3.8%;進口367.9億元,下降17.5%。對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366.6億元,比上年下降2.6%,占同期全省外貿總值的74.6%。其中,出口69.3億元,增長26.8%;進口297.3億元,下降7.6%。
2023年,甘肅省外商直接投資契約項目34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391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5%。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5268萬美元,增長31.0%。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契約金額34482萬美元,下降40.0%。
2023年,甘肅省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下降14.8%,其中住宅投資下降11.4%。房屋施工面積12102.5萬平方米,下降1.4%,其中住宅施工面積8874.3萬平方米,下降0.9%。在房屋施工面積中,房屋新開工面積1577.9萬平方米,下降25.1%,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1210.6萬平方米,下降27.1%。房屋竣工面積1241.1萬平方米,下降35.2%,其中住宅竣工面積977.0萬平方米,下降34.2%。商品房銷售面積1496.7萬平方米,增長1.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426.8萬平方米,增長2.8%。
2023年,甘肅省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62.8億元,比上年增長27.1%。郵政業完成郵政函件業務671.3萬件;包裹業務37.0萬件;快遞業務量2.9億件,增長49.2%;快遞業務收入52.3億元,增長37.0%。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300.1億元,增長15.4%。年末行動電話基站數22.4萬個,其中4G基站10.7萬個,5G基站5.8萬個。全省年末電話用戶總數3186.1萬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2879.4萬戶,行動電話用戶中4G行動電話用戶1356.5萬戶,5G行動電話用戶1318.6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115.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8部/百人。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186.7萬戶,比上年末增加94.1萬戶。其中,固定網際網路光纖寬頻接入用戶1162.8萬戶,比上年末增加95.1萬戶。全年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接入流量52.1億GB,比上年增長9.0%。年末網際網路寬頻接入連線埠1958.6萬個,增長11.6%。固定寬頻接入用戶普及率47.7部/百人。
2023年,甘肅省共接待國內遊客3.88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87.8%;實現國內旅遊綜合收入2745.8億元,增長312.9%。接待入境遊客13.06萬人次。旅遊人均花費708元,比上年增加215元。
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6544.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6.6%,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6488.3億元,增長6.7%。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7489.8億元,增長8.3%,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7407.3億元,增長8.4%。
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境內上市公司36家,比上年末減少1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35家,H股上市公司1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2959.6億元,比上年增長2.4%。
經濟功能區
截至2024年,甘肅省共有經濟開發區69個,其中國家級7個、省級47個、其他15個。2022年,53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不含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61.7億元,同比增長5.8%,占全省經濟總量比重達到21.97%,“領頭雁”作用不斷凸顯。47個省級開發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6.5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058.19億元,累計擁有規模以上企業924戶,占全省比重達38.6%。
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始建於1993年3月,時為省級開發區。2002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9.53平方千米,位於安寧區核心區域,是甘肅首家國家級經開區。2014年起蘭州經開區被納入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的重點建設區域。2018年,空間布局調整為“一區六園”,重點發展建設機場北高新園區、安寧園區、西固園區、紅古園區、九合園區、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示範區等六個二級園區,規劃面積265.32平方千米。機場北高新園區位於國家級蘭州新區,規劃面積18.14平方千米,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為主,重點打造蘭州西部藥谷產業園。園區內已入駐由世界500強正威國際集團投資的電子信息產業園、中國500強九州通醫藥集團投資的九州通西北現代醫藥園,以及申聯醫藥、佛慈製藥、新蘭藥、和盛堂製藥、錦東生物等一批重大項目和20多個生物醫藥項目。
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2010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實行“一區多園”的管理模式,現轄二十鋪工業園、東十里工業園、下曲工業園、社棠工業園和冀城產業園,總規劃面積40平方千米。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依託天水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優勢資源,多年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投資發展環境,以裝備製造業為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了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四大產業集群,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酒泉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年設立,2006年升級為省級重點開發區,現轄南園、西園、東園3個園區,規劃面積102.1平方千米。著力實施重大項目帶動、市場主體壯大、創新驅動升級、專業園區打造、綠色園區創建等“五大工程”,致力推動酒泉經開區高質量發展。聚焦項目建設、招商引資、服務企業三大主責主業,發展形成了以新能源裝備製造為主的智慧型製造、新材料、數據信息、生物醫藥、農副產品加工、現代服務業等六大主導產業。2022年-2024年,累計開工項目84個,簽約項目51個;新增市場主體392戶,累計達到1301戶,其中工業企業235戶,規上工業企業52戶,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持續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23年,甘肅省普通國小共有4465所,比上年減少317所;教學點4351個(不計校數),比上年減少370個。在校生2040393人,比上年增加20319人。校均規模457人,比上年增加35人。全省普通國中共有1437所,比上年減少16所;在校生951936人,比上年增加48365人。校均規模662人,比上年增加40人。全省普通國小教職工137944人,比上年減少1071人;專任教師152108人,比上年增加240人(九年制、十二年制學校國小部、附設國小班專任教師計入國小專任教師,附設幼兒班專任教師計入幼稚園),小學生師比13.41:1(上年為13.30:1)。全省普通中學教職工161491人(含普通高中教職工),比上年增加2626人。普通國中專任教師83961人,比上年增加1344人,普通國中生師比11.34:1(上年為10.94:1)。
截至2023年,全省普通高中共有368所,與上年持平,在校生529748人,比上年增加4011人,校均規模1440人,比上年增加11人。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共有177所(不含技工學校,下同),與上年持平,在校生181351人,比上年減少19212人,校均規模1025人,比上年減少108人。全省普通高中專任教師48361人,比上年增加406人。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8.04%,比上年減少0.06個百分點;生師比10.95:1(上年為10.96:1)。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13585人,比上年增加144人;生師比為13.35:1(上年為14.92:1);中等職業學校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比例為95.09%,比上年提高0.31個百分點。
截至2023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9所,其中:本科層次高等學校22所(普通本科高校20所,本科層次職業高校2所);專科層次高等學校27所(高等職業學校26所,高等專科學校1所),與上年持平。普通高校本科、專科在校生344762人,比上年增加9592人;高職本科、專科在校生317731人,比上年增加4760人;研究生在校生64901人,比上年增加4408人;成人本專科在校生113844人,比上年增加21848人。全省普通高校共有專任教師21919人,較上年增加828人。研究生以上學位專任教師比例82.65%,比上年提高0.36個百分點;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數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為54.49%,比上年下降0.49個百分點。生師比為19.62:1(上年為20.52:1)。全省職業高校共有專任教師14033人,較上年增加1103人。研究生以上學位專任教師比例40.14%,比上年提高2.34個百分點;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數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1%,比上年下降1.94個百分點。生師比為21.27:1(上年為23.1:1)。
蘭州大學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在國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在中國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和良好聲譽。學校創建於1909年,始為甘肅法政學堂,是中國西北地區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高等學校。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蘭州大學。新中國成立後,在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被確定為國家14所綜合性大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入選“211工程”“985工程”建設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醫學院先後併入和回歸蘭州大學。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學校現有城關、榆中2個校區。在11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堅守在西部、奮鬥為國家,走出了在經濟待發達地區創辦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進之路,創造了化學“一門九院士”、地學“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中科院“蘭大軍團”、隆基蘭大合伙人等享譽中國內外的“蘭大現象”。
截至2024年,擁有專、兼職教學科研人員3069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321人,副教授、副研究員864人。有研究生導師2400人;在站博士後339人;臨床醫學教授123人、副教授262人。有兩院院士(含兼職)2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領軍人才、教學名師2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1人;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入選者4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入選者10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青年拔尖人才2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2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1人;神農青年英才3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含跨世紀)入選者129人;中國青年科技獎8人;中國女科學家獎4人;甘肅省科技功臣獎1人;甘肅省拔尖領軍人才33人;甘肅省領軍人才306人;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6人;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30人、優秀青年文化人才19人;甘肅省飛天學者75人;隴原青年英才37人。
西北師範大學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設的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發端於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改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立北平師範大學與同時西遷的國立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共同組成西北聯合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整體改組為西北聯合大學下設的教育學院,後改為師範學院。1939年西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獨立設定,改稱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1年遷往蘭州。抗日戰爭勝利後,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繼續在蘭州辦學,同時恢復北平師範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1958年前學校為教育部直屬的中國6所重點高師院校之一,1958年劃歸甘肅省領導,改稱甘肅師範大學。1981年復名為西北師範學院。1988年定名為西北師範大學。2020年被列為甘肅省人民政府支持進入國家一流大學建設行列的省屬高校。
截至2024年,擁有1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教育、美術與書法2個專業博士授權類別;2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4個專業碩士授權類別。有課程與教學論、中國古代文學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教育學、簡牘學2個省屬高校國家一流學科突破工程重點支持學科,11個省級一流學科,36個省級重點學科。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環境學/生態學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82個普通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9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5個),已形成較為合理的學位授權體系,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
截至2024年,學校有教職工26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360人,副高級職稱人員844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060人,具有碩士學位人員1011人。有專任教師1765人,其中教授(研究員)335人,副教授(副研究員)687人。有博士生導師227人(其中校外兼職導師33人),碩士生導師2201人(其中校外兼職導師105人,校外實踐導師971人)。國家級及部委人才項目入選131人次,省級人才項目入選486人次。
醫療衛生
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5345個。其中,醫院737個,醫院中有綜合醫院357個,中醫醫院120個,專科醫院20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4200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744個,衛生院1351個,村衛生室16272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8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0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99個,衛生監督所(中心)64個,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機構61個。年末衛生技術人員22.06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7.8萬人,註冊護士10.04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0.4萬張。其中,醫院15.61萬張,衛生院3.22萬張。全年總診療人次12105.81萬人次,出院人數589.84萬人。
甘肅省人民醫院建於1950年,是甘肅省政府所屬的集醫療、科研、教學及預防保健、康養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三級甲等醫院。除本部外,有西院區、蘭州新區分院兩個分院。醫院核定床位3650張(其中本部2600張,蘭州新區分院500張,西院區550張),現開放床位3063張。職工34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67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甘肅省領軍人才19人(含甘肅省拔尖領軍人才1人),甘肅省優秀專家3人,享受甘肅省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津貼專家42人,隴原青年英才6人,首批衛生健康行業骨幹人才8人、優秀青年人才10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151人;博士、碩士研究生千餘人。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始建於1958年,前身為鐵路局中心醫院。醫院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2485平方米,編制床位1010張,醫療設施完善,設備先進,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是首批被省衛健委批准的網際網路醫院和公立醫院整形美容中心,甘肅省精神衛生中心是國家級重點專科,也是省政法委、省衛健委批准的平安甘肅心理危機干預與研究中心。醫院現有職工1061人,其中正高級職稱66人,副高級職稱132人。博士研究生4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研究生172人。碩士生導師39人,省領軍人才1人,甘肅省高層次專家13人,骨幹人才5人,青年人才8人,典型人才2人,隴原青年英才3人,甘肅省名中醫4人,基層名中醫1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3名。醫院科室設定齊全,當前有臨床科室36個(含體檢部),醫技科室7個。省級重點專科2個(甘肅省中西醫結合精神病專科、甘肅省中西醫結合肝病重點專科),省級臨床醫學中心3個(甘肅省精神衛生醫學中心、甘肅省精神衛生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甘肅省中西醫結合肝病臨床中心),專科聯盟2個(甘肅省精神衛生專科聯盟、呼吸介入專科聯盟),特色科室有精神衛生科、睡眠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科、骨科、心血管內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全科醫學科、神經科等。
媒體
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48%,比上年末提高0.02個百分點;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54%,提高0.02個百分點。
2022年,實施“如意甘肅·智慧廣電”建設工程,制定印發《甘肅省智慧廣電鄉村工程實施方案》,全省2個智慧廣電案例獲總局表彰。在省發改委和省財政廳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廣電領域IPv6升級改造、25個縣應急廣播體系建設、肅北縣智慧廣電固邊工程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省、市兩級17家播出機構29個電視頻道全部實現高清播出,完成民族地區3.92萬戶高清機頂盒升級改造任務。截至2023年,中國廣電甘肅網路公司“甘小果”智慧型終端累計發展用戶4.35萬戶,市場口碑良好。甘肅礦區完成無線調頻廣播系統升級改造。
由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讀者雜誌社編輯出版的《讀者》雜誌,1981年4月創刊於甘肅蘭州,秉持“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一步步成長為中國期刊的著名品牌。《讀者》雜誌的發行量長期位居中國國內期刊前列,2006年4月,月發行量突破1000萬,創下中國期刊發行量的新高。2011年,《讀者》正式進入中國台灣地區發行。《讀者》還實現了華人主流閱讀市場的全覆蓋,在東南亞、北美、歐洲等地也擁有大批讀者。《讀者》雜誌的成功,也帶動了整個公司的發展,2015年,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文化
截至2022年12月底,甘肅省擁有博物館226家、公共圖書館104個、文化館102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348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7114個。全省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689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地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2處;各級非遺項目8161項,傳承人12436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8家,省級及以上非遺工坊121家。國有文藝院團72家(省級9家)。
2022年,舉辦“喜迎二十大·奮進新甘肅”、“交響絲路·如意甘肅”短視頻雲上展播季、“讚頌黨的二十大·我的悅讀生活”經典誦讀、第二屆“隴韻書香季”全民閱讀、全省群文優秀書法美術作品展、送戲曲進鄉村、“群星藝術節”“黃河大合唱”民眾藝術普及等活動,舉辦“冬奧過大年·春綠玉門關”百日千場演出活動。組織開展“春綠隴原·雲端盛宴”網路展演活動,組織主流網路平台展播優秀劇目和文藝演出140部,總播放量達6788萬人次;組織甘肅交響樂團在張掖七彩丹霞舉辦“春綠隴原·永遠的綠洲”實景雲展播交響音樂會,單場網路收看達500多萬人次,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新亮點。全省各地共舉辦1500多場文藝活動,惠及3600多萬觀眾。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烏蘭牧騎被中宣部、文旅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授予“第九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縣級基層文藝院團先進集體”稱號。
科技
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共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家。全年登記省級科技成果2449項,其中,基礎理論1102項,套用技術類成果1288項,軟科學59項。專利授權量20903件,比上年下降7.06%,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3568件,增長44.34%。有效發明專利15252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6.12件。共簽訂技術契約14148項,增長6.85%;技術契約成交金額468.15億元,增長38.27%。
體育
甘肅省委、省政府對全省體育事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要做實西部體育強省建設,助力體育強國;要做實全民健身,助力健康甘肅;要做實競技體育,助力奧運爭光;要做實青少年體育,助力健康成長;要做實體育產業,助力經濟發展;要做實體育賽事活動安全,助力和諧穩定”的要求。
2023年5月18日,甘肅省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開幕式在蘭州體育館舉行,本屆運動會歷時7個月,相繼在13個市、縣舉辦了18個大項83個小項的比賽,參與人數14000多人。全省各地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蓬勃開展,成績斐然:第四屆甘肅省腳踏車長征賽聯賽分站賽達10個,全省大眾冰雪運動實現全季節發展,代表甘肅參賽的臨夏州積石山縣籃球隊奪得首屆黃河流域九省(區)農民籃球邀請賽冠軍,甘南州足球隊獲得首屆“貢嘎杯”五省(區)州際青年足球邀請賽第一名,劉玉武獲得第十八屆全國象棋等級賽冠軍並晉升象棋大師,健身氣功、社體指導員、廣場舞在全國大賽中獲得5個一等獎。
2023年6月11日,由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甘肅省體育局、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蘭州馬拉松在蘭州奧體中心鳴槍開賽,共有來自俄羅斯、法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各地的4萬名選手參賽。作為展示黃河文化和城市魅力的重要平台,“蘭馬”自2011年創辦以來,不斷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已經成長為馬拉松“雙金賽事”。
2023年5月28日,全國“奔跑吧·少年”兒童青少年主題健身活動(甘肅會場)在蘭州舉行,奧運會冠軍焦劉洋等5名體育明星來到現場,與全省各地的4000餘名兒童青少年運動過“六一”。成功舉辦第三屆“甘小俠”西北五省區青少年演武大會,組織甘肅省青少年無線電測向錦標賽等7項科技體育競賽;甘肅省體育局、省委編辦、省教育廳、省人社廳共同出台《甘肅省學校體育教練員專業技術崗位設定管理辦法》,甘肅省體育局、省教育廳首次聯合舉辦全省籃球、足球、田徑、排球、三人制籃球中學生錦標賽。據統計,2023年甘肅省各地開展的兒童青少年健身活動達1000場以上,參與兒童青少年近100萬人次。
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共有體育場地92462個,體育場地面積5607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25平方米。全年體育獲得各類獎牌207枚,其中金牌70枚。
社會保障
2023年,甘肅省城鎮新增就業32.01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13.90萬人。全年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523.2萬人,其中,省外輸轉230.6萬人,省內輸轉292.6萬人。
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32.5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9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378.98萬人,減少7.5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510.58萬人,減少44.57萬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96.68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113.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10.05萬人,增加7.29萬人。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2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97.44萬人,增加10.22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40.82萬人,增加2.03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65.41萬人,增加8.51萬人。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共有30.9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9.1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9.9萬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
截至2023年末,甘肅省共有各類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5746個。其中,社區服務指導中心7個,社區服務中心563個,社區服務站4745個,社區專項服務機構和設施431個。共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9492個。其中,未登記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構114個,全托服務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467個,日間照料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2955個,互助型社區養老設施5854個,其他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102個。
環境保護
2023年,甘肅省74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達到或優於Ⅲ類斷面比例為95.9%。2023年,甘肅省14個市州環境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率為96.2%(剔除沙塵天氣影響)。慶陽市、嘉峪關市、武威市和臨夏州4個城市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一級;甘南州、酒泉市、張掖市、白銀市、平涼市、金昌市、定西市、天水市和蘭州市9個城市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二級;隴南市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三級。
交通
綜述
甘肅省是中國西北部重要的綜合性交通樞紐。以蘭州為核心,酒嘉、天水為重點,各市州政府駐地等為依託的“一主兩輔、多極多點”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當前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間,蘭州和酒泉被確定為全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蘭州中川機場、蘭州西站、天水南站等一批綜合客運樞紐建成運營,初步實現公、鐵、空等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和旅客“零距離”換乘;以蘭州為中心的陸港、空港加快建設,蘭州鐵路貨櫃場站獲批臨時口岸對外開放,敦煌航空口岸正式對外開放,一大批物流園區項目建成投運,樞紐集疏運網路也日益完善。
“十三五”期間,甘肅省綜合交通網路也逐步完善。寶蘭高鐵、蘭渝鐵路、銀西高鐵、敦格鐵路等建成通車,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5467公里,其中高速鐵路1425公里,鐵路複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60%和80%。公路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總里程達到15.6萬公里,其中高速及一級公路突破6000公里,與相鄰的6省(區)省會之間實現高速連通,14個市州政府駐地全部實現高速貫通,實現了全部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民航機場布局日趨完善,隴南成縣機場建成投運,以蘭州中川國際機場為中心的機場群基本形成,航空服務和對外聯通範圍不斷提升;內河水運不斷發展,船舶航行條件持續改善。蘭州城市捷運實現“零”的突破,蘭西城市群快速交通圈加快建設,以幹線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民航、普通公路、內河水運為補充的綜合交通網路初步形成。
公路
截至2022年12月底,甘肅省公路密度36.92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1.83萬千米,高速公路5783千米。按照行政等級分,國道1.42萬千米(國家高速4743千米)、占比9.0%,省道1.74萬千米、占比11.1%,農村公路12.56萬千米(縣道2.39萬千米、鄉道2.73萬千米、村道7.43萬千米、專用公路28千米)、占比79.9%。按技術等級分,等級公路15.35萬千米、占比97.6%,其中,高速5783千米、一級1617千米、二級1.09萬千米、三級1.50萬千米、四級12.02萬千米;等外公路3700千米,占比2.4%。全省共有橋樑18128座、186.6萬延米。其中,特大橋270座、44.5萬延米,大橋3576座、95.2萬延米,中橋5194座、30.0萬延米,小橋9088座、16.9萬延米。全省共有隧道817道、110.0萬延米。其中:特長隧道80道、39.0萬延米,長隧道272道、48.7萬延米;中、短隧道465道、22.3萬延米。
截至2023年底,甘肅省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5.83萬千米;高速及一級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7900千米,比2020年增加1900千米,全省通高速縣(市、區)從2020年的67個上升到2023年的80個,推動縣通高速率達到93%,全省公路路網加快織密。連續三年將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設納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建設自然村(組)通硬化路超過1萬千米,全省自然村組通硬化路率達到90%,通達城鄉的農村公路惠及更多民眾。
2022年,甘肅高速公路(含一級)通車裡程達到7400千米,隧道307處/612座,隧道總里程達到953.584千米,開通運營268個收費站(含獨立運營路段的65個收費站)。甘肅省聯網收費公路共徵收通行費138.69億元(含政策性減免40.51億元,實收98.18億元),同比增長18.5%,創歷史新高。4條差異化收費路段(臨合、雷西、景中、武威南至玉門)共減免通行費11.87億元,占減免總額的29.3%;貨車交通量同比增長90.9%,貨車通行費收入同比增長63%,增收8.87億元。
2024年,甘肅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規劃,甘肅交通運輸系統將全力以赴抓交通項目建設,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50億元,建成S60卓尼至合作等8條高速(一級)公路350千米,推進蘭州-西寧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建設,並加快積石山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建設。
鐵路
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營業里程6520.20千米,其中高鐵1857.2千米(含高鐵聯絡線)。管轄車站(線路所)333個,配屬機車1342台(電力機車1163台、內燃機車179台)、客車1924輛、動力分散動車組71組、CR200J動力集中動車組16組。管內開行旅客列車291對,其中高鐵36對、動車102.5對、城際45對、直達25.5對、特快16對、快速48對、旅遊1對、普快1對、普客16對。擔當圖定客車183對,其中管內102對、跨局81對。管內有寶蘭高鐵、蘭新客專、銀西高鐵、銀蘭高鐵、隴海、蘭新、蘭渝、蘭青、包蘭、寶中、乾武、太中銀、中川、天平(天華)、西平、敦煌、酒額17條幹線和平汝、紅會、嘉鏡、玉門南4條支線,接軌地方鐵路4條,連線甘、寧、青、新、蒙、陝、川7省區,是西北交通運輸和經濟建設的大動脈。
2014年12月26日,橫貫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蘭新高鐵開通運營,同年,蘭州西站建成投入運營,成為縱橫跨川、甘、青、寧四省(區)、中國西部最大規模的路網型鐵路客運樞紐站。新建蘭州西站位於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津西路,總建築面積達26萬平方米。車站按一站兩場布置,總規模13台28線,由北至南分別為普速和城際場、高速場。其中,普速場為改建隴海線、蘭新線以及蘭州至中川城際鐵路貫通,規模為5台11線;高速場為寶蘭高鐵與蘭新高鐵專線貫通,規模為8台17線。蘭州西站站房設計融入絲路飛天文化,建築風格兼有中原傳統文化和西域風情特色,恢宏氣派、流動飄逸,已成為蘭州市新的地標性建築。
天水南站是寶蘭客運專線的重要中間站,寶蘭客運專線天水南站位於城市南側秦州區與麥積區之間,北側為城市主幹道羲皇大道,車站總建築面積24000多平方米,站房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按三站台七道設計,車站有立折能力,可辦理始發終到業務。寶蘭客專自西寶客專寶雞南站引出,經天水、秦安、通渭、定西、榆中,至蘭州西站。全線共設東岔、天水南站、秦安、通渭、下小岔、定西南站、榆中、蘭州西客站等8個車站。其中:下小岔站為越行站,蘭州西客站為客運始發站,天水南站為有立折條件的中間站,其他車站均為客運中間站。
2024年4月,在建武威東站建設全面進入衝刺階段。武威東站是蘭張三四線鐵路中間站,是甘肅河西地區重要鐵路客運樞紐之一,該站為線側下式站房,總建築面積11999平方米,建築高度21.5米,主體為混凝土框架結構,屋頂採用鋼桁架結構,車站站房主體兩層,中間候車廳為通高一層,兩側為二層,地下局部一層,最高聚集人數1500人,站台設3台7線。
航空
2022年,甘肅省民航機場集團完成運輸起降7.41萬架次、旅客吞吐量740.39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81萬噸,同比分別下降41.14%、49.72%、22.94%。集團全年新增客運航線34條,加密客運航線29條,新增貨運航線2條,新增通航城市3座;累計通航城市101座,執行客運航線218條,貨運航線5條;累計執飛航空公司36家(含2家貨運航空公司)。其中,2022年,蘭州中川國際機場完成運輸起降5.68萬架次,旅客吞吐量594.2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55萬噸,同比分別增長-43.90%、-51.18%和-24.08%,旅客吞吐量中國機場排名第30位。這是自2016年以來,蘭州機場受疫情影響旅客吞吐量首次跌破1000萬人。
2023年,甘肅民航航空運輸生產再創新高,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800萬人次,累計達到1872.43萬人次。其中,蘭州中川國際機場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1563.74萬人次,繼2019年之後再次突破1500萬人次大關;敦煌機場旅客吞吐量歷史性突破100萬人次大關,成為甘肅省第一家、西北第二家百萬級支線機場;張掖、金昌、隴南機場旅客吞吐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人文
綜述
甘肅省地處中國黃河上游,地域遼闊,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自然奇觀的博物館、民族風情的大觀園、品質旅遊的目的地”,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西部文化、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匯地,其獨具特色的隴菜菜系、濃厚的民情風俗、源遠流長的傳統戲曲文化、具有區域性優勢的地方性特產、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等構成了甘肅文化的整體。
甘肅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鮮明的地域特徵。甘肅疆域狹長,東西跨度大,文化類型在組成系列上豐富多樣。按照時代劃分,史前時代有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先秦時期有寺窪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西戎文化、周秦早期文化等。秦漢以來有三國文化、五涼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等;按照性質來分,則有彩陶文化、青銅文化、邊塞文化、絲路文化、敦煌文化、簡牘文化、石窟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特有民族文化、伊斯蘭文化、藏傳佛教文化、旱作農業文化及以紅色文化和以《讀者》《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為代表的現代文化等;按照民族成分來講,則有氐羌文化、大月氏文化、匈奴文化、鮮卑文化、吐蕃文化、党項文化、蒙古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藏傳佛教文化等。這些文化類型極大地充實了華夏文明的內涵和組成體系。
文化類型 | 主要內容 |
---|
| 敦煌文化是集建築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佛教文化於一身,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文化博大精深。敦煌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的集成及交融的結果,吸收世界各種文化而形成的世界文化。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中國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 |
| 絲綢之路文化包括長城、石窟、漢簡、彩陶、青銅器、銅奔馬、古遺址、遺書經卷等主要內容。而甘肅是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門戶,也是東西方交往的主幹道和最活躍的地方之一。古絲綢之路貫穿甘肅境內1600多千米,敦煌、武威、張掖、天水4座城市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美名;從東向西,大地灣遺址和伏羲、周祖教民漁獵稼穡的故事,以及馬家窯彩陶和縱貫河西走廊的長城遺蹟、以莫高窟為代表的石窟群落、甘肅出土的6.1萬餘枚簡牘、武威雷台的漢代銅奔馬等,都彰顯了絲綢之路黃金路段的甘肅文化的底蘊和絢麗 |
| 甘肅省位於黃河流域的上游,多年來受到了黃河流域的充分滋養,孕育出了豐富的文化,比如新石器時代文化、先秦文化、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及宗教文化,從而形成了一個豐富又多彩的黃河流域文化體系,同時甘肅也是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
| 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根文化的本源。伏羲氏主要成就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物質文明成就:結網罟,興漁獵;豢育牲畜,發展牧業;作歷度,興農業;鑽木取火,養蠶化布,建造屋廬,進化生活。而精神文明成就有創立龍文化,奠創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創立八卦學說,肇啟華夏文明之源;制瑟作樂,開中國音樂藝術之先河;造書契,開中國文字之先河;始制嫁娶,促進了人類自身進化的進程 |
| 甘肅被譽為紅軍長征途中的“加油站”和轉折點,在中國革命史上作出過重大貢獻。遍布全省的720餘處紅色遺址遺蹟,記錄了甘肅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動,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在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隴東到河西,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隴東邊區、哈達鋪會議、榜羅會議、會寧會師、臘子口戰役等輝煌燦爛的革命歷史文化。從而產生的“長征精神”“會師精神”“南梁精神”“紅西路軍革命精神”,以及“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一大批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優良的革命傳統,是隴原兒女的歷史銘鑒和精神動力 |
飲食
特色飲食 | 介紹 | 圖片 |
---|
| 坊間傳說,蘭州牛肉麵起源於唐代。目前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麵最早始於清嘉慶年間,甘肅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蘇寨村(河南博愛縣境內)國子監太學生陳維精處學習小車牛肉老湯麵製作工藝後帶到蘭州,經陳氏後人陳和聲、回族廚師馬保子等人的創新、改良後,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麵的標準。在其後2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蘭州牛肉麵享譽天下,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打入了中國各地,贏得了中國國內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食客的好評和榮譽,並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面”。中國各地都會有“蘭州正宗牛肉拉麵”的招牌,但其實都並不正宗,蘭州牛肉麵只有在蘭州才能達到原汁原味。 | |
| 用髮菜作配料的名菜。用一隻肥母雞,取下雞脯,雞裡脊,加脂肉剁成細泥,加水、蛋清、精鹽,攪成雞茸。剩下部分加蔥、姜、精鹽上籠蒸爛取出,留頭、爪、翅膀,將其餘的肉切成五分大的片鋪在魚盤中。另將菠菜、髮菜、蒸熟的蛋黃分別製成細末。這時,將雞茸抹在盤內鋪的雞片上做成菱形塊(也可做成其它圖案)將菠菜、髮菜、蛋黃這四種碎末整齊地撒在雞茸上。將雞頭用刀劈開擺在魚盤前端,雞爪去尖按雞形擺在魚盤的另一端,翅膀擺在兩邊。上籠蒸十分鐘,勾流水芡即成。這道菜操作精細,圖案新穎,香嫩可口,清淡不膩。 | |
| 漿水面是蘭州、定西、天水、臨夏一帶民眾日常麵食。漿水面的麵條以手工所擀為佳,柔韌耐嚼,現在多用壓面機所產,但均有長短之分:長面以韭葉子為多,短面也叫“寸寸子面”,長約兩寸呈楔形。漿水也有兩種:一種是清漿水,清澈透明;另一種稱“毛漿水”,汁較稠帶有漿水菜。漿水經熱油將蔥花、花椒“刺啦”一熗,熗醒漿水之魂,清酸潤舌。漿水面隨口味調上油潑辣子、鹽,撒上芫荽末,配以膘似水晶、肉如桃花的隴西臘肉片、鹵豬蹄、涼拌花纓蘿蔔、黃瓜,蒜拌火烤長茄子、虎皮辣子,就著蒜瓣,葷素相襯,營養俱全,大快朵頤,敗火祛暑。 | |
| 臨夏釀皮來源於河州民間,它是一種既營養又健康的好麵食,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亦被臨夏今天的大小賓館作為迎接上賓的地方特色風味小吃。它以其獨特的河州味道,傳統的技藝,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占據一席之地,已成為當地旅遊文化食品之一。把釀皮子切得寬窄均勻,盛在盤子裡,上面蓋上幾塊麵筋,拌上紫紅的油潑辣子、白的芥末汁、黃的蒜泥,再加上鹽、醋,呈在眼前,使人頓生讒涎,刺鼻的芥末和蒜味,形成一股清冽冽的香氣,瞬間溢滿整個屋子。那香氣,像初夏的陽光,有著暖人的喜氣。 | |
| 酒泉的特色小吃。酒泉“糊鍋”發源於晚清至民國初期,相傳因交通不便,幾位來此經商的外地人,因春節到了而無法回家和家人吃團圓飯,大家就在旅店中拿出各自帶的熟食,油餅、雞蛋等燴了一鍋熱騰騰、稠乎乎的年夜飯吃起來味道還不錯,結果被店家學到,很快流傳開來,逐漸被當地人接受、流傳,演繹成了一道風味獨特的小吃,取名“糊鍋”,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酒泉人做“糊鍋”,便是在店門口架上一口大鍋,鍋下的爐中一直燃著文火,店裡安幾張小條桌,路邊放若干小板凳,主要食材是:麻花、麵筋、粉皮子;主要調料有:鹽巴、生薑、胡椒粉。把切好的麵筋、掰好的麻花,泡好的粉皮倒人調好的滾湯中攪勻,不一會兒,一碗濃郁鮮香的美味就出鍋了。 | |
截至2022年11月,甘肅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共67個。其中大部分是食品和藥材,也有環縣皮影、慶陽刺繡這樣的民俗特產。
參考資料來源
習俗
天水自古以來就有祭祀伏羲的傳統。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秦人就在渭水河畔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此後歷朝祭祀,相沿成習。明代,天水祭祀伏羲形成定製,每年分春秋兩祭,程式嚴謹,祭文由禮部制定,並制禮作樂,天水成為祭祀伏羲的中心。清代以後,伏羲祭祀儀式逐漸演化積澱為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深厚民俗文化。
現代公祭大典正式舉辦之初,大典的祭祀樂舞主要內容還是天水旋鼓、秦州夾板、甘谷嗩吶、秦安臘花等,後期加入一些特定編排的舞蹈,但沒有成為體系篇章。2010年開始在伏羲廟院內增加古箏表演,增加伏羲路迎賓隊伍數量;2012年甘肅省文化廳、西北民族大學組織重新排練了祭祀樂舞,演職人員達202人,2013年更是增加到320人。2016年,由甘肅省文化廳、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正式仿照《直隸秦州新志·建置》“伏羲廟”條記載中的樂舞禮制,創新編排了大典樂舞告祭內容,總共分四部分,即:序章,威儀棣棣;第一樂章,畫開天地;第二樂章,萬代敬仰;第三樂章,龍脈永昌。2017年,天水市歌舞藝術研究中心接手樂舞告祭排練,邀請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百先生作為藝術顧問,通過馮雙百團隊的再次創編,最終形成了每年公祭大典時所展示的祭祖樂舞篇章。
西王母是中國古文化的優秀遺產,關於西王母的傳說已流傳3000多年,在中國乃至海外都有較大影響。千百年來,涇川回山已成為西王母后裔朝覲的聖地,農曆三月二十日,是涇川回山西王母廟會,現存宋開國元老陶谷碑記載,開寶年間重修王母宮,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相沿成習,已傳承1051屆。
“西王母信俗”是千百年來,在涇河流域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歷史環境中,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空間”形式,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西王母祭祀儀式以西王母文化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禮儀、節慶、工藝、技能、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是極具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祭祀活動分道場、朝覲、祭壇和采聖水四個程式進行,法師攜帶法器,身著法衣,登赴祭壇,高唱道號,讀涌經文,呈現出吉祥、長壽、團圓、祈福、穰安的和諧氛圍。廟會期間,來自方圓周邊市、縣朝拜的民眾每年多達10萬人(次),回山和縣城常出現人流蜂擁、水泄不通的空前盛況。 西王母民俗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參加人數愈來愈多,已成為涇川一大民俗盛會,頗受海內外專家、學者及宗教人士的關注。
元宵節(永昌縣卍字燈俗)“卍”是梵文,意為“吉祥之所集”。明代洪武三年(1370),永昌縣毛卜喇村李姓先生在北京做小商販,閒暇時入園把圖譜暗暗繪在一塊土織白布上帶回家鄉,迄今已有500年歷史。永昌“卍”字燈俗表演時,選擇一塊空地,按燈譜埋栽木桿,橫豎各十九排,桿高2米,共361根。主場正中豎高8.10米主桿,上掛大型花燈,其餘桿上掛360個小型花燈,象徵農曆360天。桿與桿之間按圖譜用幕布遮蔽,在進出口正面扎一道龍門,飾以彩燈,用作屏障。燈場對面設12盞生肖燈,象徵觀燈者吉祥如意。生肖燈後設定“鰲山”(“燈山”),用360盞花燈,逐次排成不同的“祝福”字樣。鬧燈時每人手拿一盞1.5米高的花燈,順通道盤舞,熱鬧異常。
西和乞巧節民俗是秦文化的遺留,以西漢水源頭的漾水河、鹽官河流域為中心,源於秦人的女性崇拜和祭祖活動。是一種集崇拜信仰、生活期盼、民間傳說、詩詞謠賦、音樂歌舞、才藝展示和工藝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民俗活動。西和乞巧民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靈稱作“娘娘”,因天上織女“年年機杼”,善織“雲錦天衣”,所以人們尊稱她為“巧娘娘”。因活動主題是乞求巧娘娘賜以聰慧、靈巧,故當地稱其為“乞巧節”。由於參加乞巧的多為未出嫁的姑娘,歷代文人又稱“女兒節”、“女節”。乞巧活動從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按次序依次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期間,年輕女子們通過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禱方式向巧娘娘訴說自己的美好願望。相互拜巧過程,則是一個展示自己的才藝,為相鄰村、街的姑娘搭建了互相交誼的平台,為未婚青年尋找配偶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秦安女媧祭典是天水市政府及隴城民間祭祀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女媧的祭祀活動。從2006年恢復公祭以來,確定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女媧廟舉行公祭和民祭合一的女媧祭典。 秦安縣即古城紀,素有“羲里媧鄉”之稱。女媧廟坐落於“隴右四大文化河谷”之一的清水河中游的秦安縣隴城鎮,距著名的大地灣遺址僅5千米。傳說伏羲和女媧就出生在這裡。隴城仍然保留著與女媧傳說有關的風溝、風台、風塋的地名,傳說“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台、葬於風塋”,風溝中還有傳說中女媧居住過的女媧洞。
裕固族服飾大致可分為婦女服飾、未婚女子服飾和男子服飾三類。婦女服飾上有“衣領高、帽紅纓”的特徵,婦女的帽子特點鮮明,東部各部落的婦女帽子形似禮帽,但頂部呈小圓頂形;西部各部落婦女帽頂則是尖頂,帽沿後部捲起。紅纓帽一般以芨芨草編織或羊毛擀制帽胚,用紅布做帽里,白布做帽面,帽沿為鑲有花紋的黑邊,帽頂配有紅纓,故稱“紅纓帽”。裕固族婦女服飾中的頭面是一件非常精製而價值昂貴的民間工藝品,用銀牌、珊瑚、瑪瑙、彩珠、貝殼等穿綴而成,共分三條,胸前左右兩條,背後一條。頭面也是裕固族已婚婦女和少女的區別標誌,婦女出嫁成婚後方可戴頭面。裕固族男子服飾也有其獨特之處,頭戴金邊白氈帽,帽沿後邊捲起,身穿大領偏襟長袍,衣料大多以布、綢、緞或褐子、獸皮為主,扎彩色腰帶,佩有腰刀、火鐮、鼻煙壺、煙荷包等飾品。裕固族有專門的婚禮服飾,色彩和配飾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要求。
青苗會民間祭祀是流行於甘肅岷縣鎖龍鄉部分村社的一項獨特而神秘的神靈祭祀活動。2014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青苗會流行區域位於甘肅省岷縣鎖龍鄉,五大會的總廟在鎖龍鄉趙家莊,人稱月樓灘廟,廟裡供奉著兩位善神:九天聖母京華娘娘、九天聖母京皇娘娘。相傳兩位娘娘在明成化年(1465年)出生,明萬曆年(1573年)加職,兩位娘娘都到出嫁的年齡,因不滿家裡指定的婚姻,離家出走,最後在鎖龍的梳發台顯神,成為鎖龍五大會的兩位善神。
青苗會民間祭祀廟會活動由“坐床”、“取水”、“坐廟”等幾部分組成。作為流傳久遠的廟會活動,鎖龍月樓灘青苗會民間祭祀攜帶了許多農耕文明的信息,其廣泛的民眾參與性,獨特的人神溝通方式,虔敬的水崇拜等都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是研究當地民間民俗活動的活化石。
戲曲
甘肅省境內現有戲曲劇種13個,分別為秦腔、隴劇、曲子戲、民勤曲子戲、隴南影子腔、玉壘花燈戲、靈檯燈盞頭劇、高山戲、半台戲、南木特藏戲、眉戶、京劇、豫劇。其中:秦腔、隴劇、曲子戲、民勤曲子戲、眉戶演出團體、從業人員相對較多,劇目創作較為豐富,為省內較為活躍且發展穩定的劇種。
據《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記載:甘肅傳統戲曲文化源遠流長。明清時期,是甘肅戲劇形成、發展、完善的第一個高峰期。明代文獻出現了關於西秦腔的記載,這種被稱為甘肅調的秦腔成為中國秦腔藝術的早期分支。清代,甘肅秦腔廣泛流布全省。清中後期,形成甘肅三路秦腔的流傳格局。抗戰時期,甘肅因作為大後方匯集了各地的著名藝術家和劇種、曲種。京劇、蒲劇、豫劇都是在本時期傳入,並異常興盛。
新中國成立後,甘肅文化藝術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繁榮、發展階段。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神奇遼闊的自然風光,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傳承有序的戲劇文化,為甘肅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省躋身於戲劇大省的先進行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劇目常演不衰,多部戲劇精品在國家文藝評獎和展演中屢獲殊榮,擴大了甘肅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
甘肅省隴劇院的隴劇《西狹長歌》入選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話劇劇本《天下第一橋》榮獲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提名;舞劇《彩虹之路》入圍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8部終評作品。秦腔《民樂情》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提名獎和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提名獎”“配角獎”。花兒劇《布楞溝的春天》被國家民委選調晉京展演,秦腔《許鐵堂》榮獲全國十大劇種演出優秀劇目獎。交響曲《永遠的綠洲——河西走廊》入選文旅部“時代交響——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創作扶持計畫”。雜技劇《九色鹿》融合多種藝術形式,以精湛的雜技技巧和高科技手段再現敦煌壁畫故事。省隴劇院創排完成《米倉魂》,填補了高山戲大型舞台劇的空白。
2019年-2021年4月,甘肅省成功組織了90台、158場次舞台劇目和文藝晚會演出,現場觀眾達21.85萬人次,50場網路直播共吸引1.03億人次網友關注,5次位居新華網全國直播周冠軍,形成了“月月有活動,周周有演出、場場有亮點”的常態化演出機制。省文藝工作者開展“藝術戰疫”創作活動,通過線上創排展演的方式,創作3600多部(幅)抗疫文藝作品,全網瀏覽量超過1500萬次,引起社會各界廣泛讚譽。“春綠隴原”是甘肅歷史上規模最大、藝術門類最全、持續時間最長、覆蓋範圍最廣、參演單位最多、客群面最大、普惠性最強的演出活動,也成為甘肅省文旅融合後文藝展演的新品牌。在文旅部的高度重視和兄弟省區文旅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與第九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開幕式演出任務圓滿完成,為助力“三區三州”脫貧攻堅戰吹響了集結號。“一會一節”閉幕式演出、中外聯袂文藝晚會《相約敦煌·2019》等7台劇目組成的閉幕式文藝展演,匯集各類藝術樣式,為廣大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盛宴,弘揚了絲路精神,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藝術展示大放光彩。
甘肅省各級文旅部門積極探索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新途徑,打造了諸多旅遊演藝劇目。旅遊演藝版《絲路花雨》《又見敦煌》《敦煌盛典》《回道張掖》《天水千古秀》等精品劇目,累計演出5100多場,接待國內外遊客350餘萬人次,演出門票收入超過4億元。還把大型情景體驗劇《天水千古秀》、大型歷史情景劇《回道張掖》成功搬上舞台,填補了河西走廊中段和甘肅省東部地區沒有大型駐場演藝的空白。《又見敦煌》榮獲“中國獨立劇場旅遊演藝十強”第三名。大型沉浸式文旅演藝《樂動敦煌》、大型雷射水舞秀《記憶盤古》、大型實景劇《張國臂掖》成為文化旅遊活動的新項目。舞劇《大夢敦煌》、歌舞劇《驪靬神韻》藉助當地旅遊節會活動,進一步拓寬旅遊演藝市場。
2019年-2021年4月,甘肅省有3人次入選文旅部“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省文化藝術藝研所項目《甘肅影戲戲曲文獻數位化保護》入選文旅部地方戲曲劇種文獻資料數位化影像化保存項目。為了加快推進藝術創作調查研究,相關單位完成了《甘肅國有改制院團現狀調查研究》和《我省文藝創作有“高原”無“高峰”調研報告》。同時省內專家深入研討交流、開展田野採風,《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卷》的9個甘肅獨有劇種的編撰工作也於2021年完成。
文物古蹟
甘肅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152處,其中古遺址50處、古墓葬11處、古建築53處、石窟寺和石刻24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4處。慶陽市(23處)、酒泉市(21處)、張掖市(19處)、天水市(18處)、武威市(13處)和平涼市(1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分列市州前五位。武威市涼州區(10處)、張掖市甘州區(9處)、華池縣(7處)、民樂縣(6處)和瓜州縣(6處)分列縣區前五位。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體中的代表窟群。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鳴沙山東麓、宕泉河西岸的斷崖上。坐西朝東,面向三危山。洞窟密布在南北長約2千米的崖面上,高約40米至50米,岩質為酒泉系礫石岩層,由積沙與卵石沉澱粘結而成,沙層疏鬆,不適於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繪為主。
莫高窟窟群全長1600餘米,分南北兩區,現存有壁畫、塑像者共492窟,絕大多數分布在南區。莫高窟的北區除少數洞窟存有壁畫,其餘則是多達二百五十餘個空窟。現編號的492個洞窟共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唐宋木構窟檐五座。最大彩塑高35.5米(武周證聖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最大壁畫約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台山圖”)。石窟以彩塑為主體,四壁及頂均彩繪壁畫,地面漫鋪花磚,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棧道,窟窟相通相連,是以石窟建築、彩塑和壁畫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遺存。彩塑有佛陀像、菩薩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羅漢像及高僧像等。壁畫題材有表現佛陀、菩薩等等的單身畫像(即尊像畫);有敘述釋迦牟尼從入胎、出生到成長、悟道、降魔、成佛等神化了的傳記性的佛傳故事畫;有表現佛陀在成佛前的若干世忍辱犧牲、救人救世的本生故事畫;有描繪佛陀度化眾生的因緣故事畫;有以漢族傳統神話為主包括道家的某些神話的故事畫;有描繪佛教傳播中佛陀、菩薩、高僧事跡為題材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靈異事跡和聖跡的佛教史跡畫(包括瑞像圖);有以佛教經典為內容的佛教經變畫。這些是莫高窟壁畫中的主要部分。這些文物遺存,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精湛藝術的高度水平和有關時代的繪畫雕塑藝術發展的歷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國、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區古代有關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等發展演變的形象資料,具有珍貴的藝術和歷史、考古價值,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連續修建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群。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2年11月,甘肅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83項,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四批)合計404項。
風景名勝
綜述
截至2024年1月31日,甘肅省A級旅遊景區共469個。其中,AAAAA級旅遊景區7家,AAAA級旅遊景區140家,AAA級旅遊景區255家,AA級旅遊景區66家,A級旅遊景區1家。重要風景名勝區具體如下表。
等級類別 | 名單 |
---|
| |
| |
| 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動物、 黃河首曲、漳縣珍稀水生動物、 太子山、連城、 興隆山、民勤連古城、張掖黑河濕地、太統-崆峒山、甘肅祁連山、安西極旱荒漠、 鹽池灣、安南壩野駱駝、 敦煌西湖、敦煌陽關、白水江、小隴山、甘肅蓮花山、洮河、尕海-則岔、甘肅多兒 |
| |
| |
| |
| |
| |
| |
| 甘肅尕海國際重要濕地、甘肅張掖黑河國際重要濕地、甘肅鹽池灣國際重要濕地、甘肅黃河首曲國際重要濕地、甘肅敦煌西湖國際重要濕地。 |
| |
| |
| |
| |
等級 | 所在市州 | 景區名稱 |
---|
| | 蘭州 興隆山景區、蘭州 青城古鎮景區、蘭州 水車博覽園景區、蘭州市安寧區仁壽山生態文化旅遊景區、蘭州市皋蘭縣什川世界第一古梨園景區、蘭州市永登縣蘭州吐魯溝公園景區、蘭州市七里河區石佛溝景區 |
| |
| 東湖生態旅遊景區、方特歡樂世界景區、紫軒葡萄酒莊園景區、 鴻翔孔雀苑景區 |
| |
| 景泰黃河石林大景區、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景區、白銀區水川黃河濕地景區、白銀區大坪鳳園花海旅遊景區、白銀市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舊址景區範圍拓展(會寧長征景園)、 白銀市靖遠縣水岸三合旅遊景區 |
| 武山水簾洞景區、甘谷大像山景區、張家川縣回鄉風情園、秦州區伏羲廟景區、秦州區南郭寺景區、秦州區玉泉觀景區、秦安縣鳳山景區、青鵑山國際旅遊休閒度假區 |
| 武威市雷台景區、武威文廟景區、武威市涼州區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景區、天梯山石窟景區、武威市沙漠公園景區、涼州白塔寺景區、古浪戰役紀念館景區、冰溝河生態文化旅遊景區、民勤蘇武沙漠大景區、 武威市民勤縣沙井文化民俗旅遊景區 |
|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高台月牙湖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高台大湖灣文化旅遊景區、張掖大佛寺景區、山丹大佛寺旅遊景區、焉支山國家森林公園、肅南裕固族民俗度假區、馬蹄寺景區、中華裕固風情走廊、祁豐文殊寺石窟群旅遊景區、冰溝丹霞景區、扁都口生態休閒旅遊景區、平山湖大峽谷、臨澤縣流沙河景區、濱河九糧液文化旅遊景區、蘆水灣生態旅遊景區、張掖市甘州區甘泉紅色歷史文化旅遊區、張掖市屋蘭古鎮旅遊景區、張掖市臨澤縣丹霞口文旅小鎮景區、張掖市國家沙漠體育公園景區、 張掖市民樂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旅遊景區 |
| 崇信縣龍泉寺景區、涇川縣大雲寺•王母宮景區、莊浪縣雲崖寺景區、靈台縣古靈台•荊山森林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田家溝景區、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紅軍長征毛澤東舊居紀念館景區 |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雅丹景區、敦煌陽關旅遊景區、西漢酒泉勝跡、玉門赤金峽旅遊景區、瓜州鎖陽城景區、草聖故里文化產業園、金塔沙漠胡楊林景區、玉澤湖生態旅遊景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景區、酒泉天寶景區、玉門油田紅色旅遊景區、肅北雪域紫亭文化生態景區、酒泉六分濕地景區、 酒泉生態文化博覽園景區、酒泉市阿克塞縣博羅轉井影視基地景區 |
| 慶陽市慶城縣周祖陵景區、慶陽市華池南梁紅色旅遊景區、慶陽慶城藥王洞養生小鎮、慶陽市西峰區龍棲谷旅遊景區、慶陽市環縣環州故城景區 |
| 定西市通渭縣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景區、通渭縣悅心國際書畫村、定西市渭源縣渭河源景區、定西市渭源縣首陽山景區、貴清山/遮陽山國家旅遊景區、隴西縣李家龍宮景區、定西市臨洮縣嶽麓山景區、定西市岷縣狼渡灘草原景區、定西市岷縣岷州會議舊址紅色旅遊景區、定西市臨洮縣南屏山生態旅遊景區 |
| 武都區萬象洞旅遊景區、成縣西峽頌旅遊景區、康縣陽壩旅遊景區、宕昌官鵝溝旅遊景區、西和縣晚霞湖旅遊景區、徽縣金徽酒文化生態旅遊景區、兩當縣雲屏三峽旅遊景區、兩當兵變紅色旅遊景區、康縣花橋村旅遊景區、文縣天池旅遊景區、文縣白馬河民俗風情旅遊景區、宕昌縣哈達鋪紅色旅遊景區、徽縣金徽礦業旅遊景區、康縣王壩生態民俗旅遊區、康縣岸門口古村康養旅遊區、禮縣秦文化博物館旅遊景區、隴南市徽縣花映三泉生態旅遊景區、隴南成縣陳院生態園景區 |
| 臨夏八坊十三巷景區、和政松鳴岩景區、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積石山大墩峽景區、和政縣法台山景區、和政縣樺林萬獸谷景區、康樂縣胭脂湖景區、臨夏州康樂縣草長溝景區、臨夏州永靖縣劉家峽國際滑翔營地景區 |
| 夏河縣拉卜楞寺景區、臨潭縣冶力關景區、卓尼縣大峪溝景區、合作市當周草原景區、碌曲縣則岔石林景區、舟曲縣拉尕山景區、碌曲縣郎木寺景區、碌曲縣尕秀藏寨文化生態旅遊景區、迭部縣扎尕那景區、迭部縣臘子口景區、迭部縣俄界會議遺址景區、瑪曲縣阿萬倉濕地景區 |
| | 蘭州石源景區、玉泉山莊景區、龍泉山莊、蘭州金城公園、皋蘭石洞寺景區、安寧銀灘港景區、蘭州植物園景區、甘肅天慶博物館旅遊景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蘭山三台閣旅遊風景區、蘭州市城關區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工業遺存旅遊景區、蘭州市城關區白塔公園、蘭州市城關區蘭州徐家山森林公園景區、永登豬馱山景區、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越國開心農場旅遊景區、榆中縣老家•浪街景區、榆中縣雲上清谷景區 |
| |
| |
| |
| 白銀火焰山國家礦山公園主題公園景區、甘肅農墾條山農場旅遊區、靖遠法泉寺景區、靖遠縣水岸三合旅遊景區、白銀區水川花村•顧家善景區、平川區陶都花苑景區、平川區陶瓷小鎮景區、景泰縣柏林山莊文化旅遊生態觀光園、景泰縣大水䃎“石頭部落”景區、 會寧縣狀元紅新農莊旅遊景區 |
| 佳•水岸小鎮旅遊度假區、齊壽山文化旅遊風景區、秦州區炳靈寺、大地灣遺址景區、武山縣木梯寺景區、武山縣臥牛山森林公園、武山縣蔬菜產業科技示範園區、麥積區崇福寺景區、甘谷縣姜維墓景區、甘谷縣古坡草原景區、清水縣溫泉休閒養生旅遊景區、清水縣三皇谷景區、清水縣花石崖景區、張家川宣化岡拱北景區 |
| 天乙生態園景區、塔兒灣景區、鳩摩羅什寺景區、武威溫泉度假村景區、頭道槽大漠景區、普康田園綜合體景區、武威市民勤縣沙生藥材科技文化博覽園、武威市民勤縣朗福生態文化旅遊景區、民勤石羊河大景區、金水源絲路驛站、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 |
| 二壩湖景區、中共甘州中心縣委舊址旅遊景區、香古寺景區、梨園口戰役紀念館、祁連葡萄莊園、聖天寺旅遊景區、南湖生態植物示範園、公航旅•張掖國際露營基地、臨澤縣紅橋莊園景區、臨澤縣德源農莊景區、高台縣博物館、民樂縣金陽光生態農業觀光園、方舟溫泉水世界、高台縣科技館、賜兒山民俗生態文化旅遊景區、青龍山旅遊景區、張掖國家沙漠體育公園景區、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巴爾斯生態旅遊景區、民樂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旅遊景區、張掖海升智慧農業旅遊景區 |
| 華亭蓮花台景區、米家溝生態園、柳湖公園、南山生態公園、蓮花湖人文生態景區、靜寧成紀文化城景區、華亭雙鳳山公園、莊浪紫荊山公園、涇川縣錦繡鳳凰旅遊景區、涇川縣白家民俗文化景區、涇川縣汭豐鎮鄭家溝景區、涇川縣完顏民俗文化景區、涇川縣吳煥先烈士紀念館、涇川縣王村知青記憶園、崇信縣華夏古槐王景區、靈台縣乾槐樹旅遊示範村、靈台縣皇甫謐文化園、莊浪縣朝那湫景區 |
| 敦煌古城、金塔縣鴛鴦湖景區、酒泉常青苑景區、阿克塞哈薩克民族風情園、敦煌三危山景區、阿克塞金山湖景區、瓜州縣紅西路軍最後一戰紀念景區、敦煌(沙洲)夜市景區、敦煌市黨河生態公園、敦煌市雷音寺景區、肅北縣黨河峽谷民族文化風情園景區、敦煌農場同舟島觀光農業休閒旅遊區、敦煌市光電博覽園、敦煌市月牙泉小鎮、酒泉大法幢寺、酒泉民俗博物館、玉門市黃閘灣鎮澤湖村果巷花苑景區、玉門市赤金鎮鐵人故里景區、阿克塞博羅轉井影視基地、阿克塞縣多壩溝胡楊峽景區、玉門市天境昌馬旅遊景區、玉門“紅田園”旅遊景區 |
| 合水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環縣東老爺山景區、寧縣古豳文化旅遊區、正寧縣調令關森林公園、寧縣印象義渠蓮花池景區、環縣山城堡戰役紀念園、慶陽黑老鍋景區、潛夫山景區、鎮原縣北石窟驛景區 |
| 定西市通渭縣溫泉度假區、定西市隴西縣仁壽山森林公園景區、定西市臨洮縣甘肅洮河石文化博覽園景區、定西市臨洮縣平長人家景區、定西市臨洮縣南屏山生態旅遊景區、臨洮縣愛上山﹒後地灣景區、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景區、定西市岷縣岷州會議紀念館景區 |
| 宕昌縣牛頭寺旅遊景區、禮縣祁山武侯祠旅遊景區、文縣碧口古鎮旅遊景區、武都區朝陽洞旅遊景區、成縣陳院生態園旅遊景區、康縣鳳凰谷旅遊景區、徽縣花映三泉生態旅遊景區、徽縣稻坪古村生態旅遊景區、成縣杜公祠旅遊景區、成縣錦繡雲軒生態休閒康養旅遊景區、禮縣西漢水風情線景區、兩當縣喬河旅遊景區、徽縣泰湖風情園旅遊景區、宕昌縣山灣夢谷古羌民俗旅遊景區、康縣珍愛茶山旅遊景區 |
| 臨夏市枹罕山莊、臨夏市東郊公園、臨夏市東公館、甘肅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臨夏縣關灘溝景區、臨夏州博物館、臨夏市八坊牛樂園、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劉家峽滑翔傘、臨夏縣龍首山景區、廣河縣齊家文化博物館、康樂縣白樺林景區、康樂縣竹子溝景區、盛世旅遊度假村、唐汪杏花村景區 |
| 合作安多米拉日巴佛閣景區、夏河縣熊貓溝景區、夏河縣土門關景區、夏河縣達爾宗湖景區、迭部縣茨日那毛主席舊居景區、迭部縣白雲景區、合作市華羚氂牛乳產業園工業旅遊觀光景區、舟曲縣特大山洪土石流災害紀念園景區、舟曲縣巴寨溝景區、舟曲縣各皂壩景區、舟曲縣土橋子景區、瑪曲縣外香寺景區 |
| | 榆中萬和麗景景區、蘭州水車園景區、蘭州市安寧區安寧滑雪場、蘭州市皋蘭縣生態農業觀光園景區、青龍山公園景區、蘭州星河種植園景區 |
| 花田小鎮景區、寧遠堡鎮野狐灣景區、金川區雙灣鎮文昌園景區 |
| 秦州區李廣墓景區服務中心、秦州區諸葛軍壘、秦安縣文廟景區、秦安縣上關明清街、秦安縣可泉寺景區、麥積區卦台山景區、麥積區龍園景區、麥積區鳳凰山景區、麥積區馬跑泉公園景區、麥積區導流山景區、甘谷縣新興鎮蔡家寺景區、甘谷縣尖山寺景區、甘谷縣海潭寺景區、甘谷縣天門山景區、清水縣趙充國陵園、清水縣小華山景區、張家川縣臥龍山老庵寺景區、張家川縣街亭遺址森林公園、張家川縣雲鳳山景區 |
| |
| |
| |
| |
| 華池雙塔森林公園、西峰東湖公園、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 |
| 定西市通渭縣秦嘉徐淑公園景區、渭源縣灞陵橋公園景區、定西市渭源縣馬鈴薯科技示範園區、定西市臨洮縣佛歸寺生態旅遊園景區、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西湖公園景區、定西市臨洮縣三易花卉園景區、定西市渭源縣南谷新村景區、定西市漳縣泰山公園景區、定西市漳縣石崖寺景區、二郎山省級森林公園、定西市安定西岩山公園景區、定西市安定區玉湖公園景區 |
| 武都區水濂洞旅遊景區、武都區五鳳山旅遊景區、兩當縣陳溝旅遊景區、康縣莊科村旅遊景區、兩當火神廟旅遊景區 |
| 積石民俗村風景區、臨夏人民紅園、和政縣羅家集鄉三岔溝自然風景區 |
| 夏河縣桑科草原景區、夏河縣京東拉卜楞甘南館景區、夏河縣拉卜楞摩尼寶旅遊文化產業園、臨潭縣古戰術布景區、臨潭縣新城景區、卓尼縣阿子塘寶塔景區、舟曲縣翠峰山景區、舟曲縣亞哈景區、瑪曲縣天下黃河第一彎景區、瑪曲縣歐拉克瓊湖景區、瑪曲縣河曲馬場景區 |
| | |
參考資料來源
重要景點
嘉峪關關城文物景區是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由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三個景區組成。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最西端,世界上冷兵器時代最重要、最經典的國家防線,也是當前中國保存最完整、氣勢最宏偉的古代軍事防禦體系,被譽為長城形態的百科全書。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中外巨防”“河西鎖鑰”“絲路咽喉”。嘉峪關關城是整個防線的指揮中樞,西方探險家斯坦因稱之為“東方最完美的古城堡”;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認為,嘉峪關城池之上的三座樓宇,是長城沿線最美建築;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被評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嘉峪關關城的修建過程中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事,如“山羊駝磚”“冰道運石”“定城磚”等,這些傳說故事不僅折射出關城結構的嚴密,建築的精巧,更加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嘉峪關關城明牆最南端、討賴河北岸高達56米懸崖峭壁上的長城第一墩景區,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第一座烽燧墩台,因此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景區地處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東坡,因城牆自山底蜿蜒而上,在山脊上似長城倒掛,鐵壁懸空,俗稱“懸壁長城”,這裡是古絲綢之路的通衢要口,也是明長城西陲防禦體系的軍事要塞。
崆峒山是國家首批AAAAA級景區,同時還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平涼市城西11千米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為古絲綢之路要衝,自然景觀奇險靈秀,人文景觀古樸精湛,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之美譽。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三次登臨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修身治國之道,秦皇、漢武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林則徐、譚嗣同等揮筆題贊。景區面積84平方千米,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山水一色,有灕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崆峒山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有各類動植物1300多種。景區先後榮獲“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殊榮。
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臨澤、肅南縣境內,景區總面積50平方千米,東距張掖市區40千米,北距臨澤縣城20千米,以地貌色彩艷麗、層理交錯、氣勢磅礴、場面壯觀而稱奇。張掖七彩丹霞是中國北方乾旱地區發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中國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高度複合區,集雄、險、奇、幽、美於一身,被中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終身名譽會長、著名的地理學家、中山大學黃進教授譽為“張掖彩色丘陵中國第一”。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地質公園,是“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六處奇異地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具有很高的旅遊觀賞價值和地質科考價值。
有著“隴上林泉之冠”之稱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占地215平方千米,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溫泉五大景區180多處景點構成。麥積山又名麥積崖,海拔1742米,山高142米,孤峰崛起,形如麥垛。山峰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餘個朝代不斷開鑿與修繕,現保存窟龕221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生動展現了當時的雕塑、繪畫、建築水平和藝術文化造詣,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入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麥積煙雨”。
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景區位於敦煌城南五千米處,由鳴沙山和月牙泉兩部分組成。鳴沙山漢時稱神沙山、沙角山,魏晉時始稱鳴沙山,主峰海拔1715米,東西長40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其山體紅、黃、綠、黑、白、五色細沙經堆積成,俯瞰似古埃及一座座金字塔,仰看若一道道呈波紋狀得沙脊。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的環抱之中,因形似彎月而得名,其水甘甜清洌,清澈見底,產有鐵背魚和中藥材七星草,其中七星草、鐵背魚、五色沙子被當地百姓稱為“三件寶。
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總面積150平方千米,由炳靈湖、炳靈石林、炳靈寺石窟三大片區組成,於2020年12月29日被確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炳靈寺石窟是國務院批准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炳靈寺石窟開鑿始於十六國時期,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和清,迄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現存窟龕216個,佛像雕塑800餘尊,壁畫1000餘平方米。2014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炳靈寺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炳靈石林中的丹霞面積達23平方千米,千峰聳立、形態各異,是一處典型近水丹霞地貌景觀,被唐代名將李靖譽為“天下第一奇觀”。劉家峽水庫是因劉家峽水電站蓄水發電而形成的西北高原湖泊,又因在水庫的末端有聞名遐邇的炳靈寺石窟,劉家峽水庫又被稱為“炳靈湖”。55千米長的湖岸線上,水面最寬處6千米,湖容量57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66平方千米,20萬畝的遼闊水面,風光旖旎,宜人的氣候,圈定成“西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
官鵝溝大景區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秦嶺、岷山兩大山系支脈的交錯地帶,屬於半濕潤氣候。位於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城西南城郊,212國道、蘭海高速和蘭渝鐵路貫通宕昌南北,交通便利。
官鵝溝大景區由官珠溝、鵝嫚溝和雷古山三大遊覽片區組成,總面積達66平方千米。官鵝溝的森林覆蓋率達75.1%,每立方厘米空間負氧離子平均達到18000個左右,是不可多得的康養勝地。經專家依據有關指標評定,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為一級。景區內氣候濕潤、幽谷縱橫,峽曲林密、峰奇石怪,草甸與花海相映、雪山與碧湖交輝,澗水接飛瀑、高岩藏古木。仰觀蒼鷹逡巡於峰巒纏雲巔,俯察錦鱗遊戲於淺溪碎石間。春天野花競發,爭奇鬥豔;夏天綠蔭蔽日,毫無暑意;秋來楓葉紅遍,層林盡染;冬則白雪覆地,玉樹瓊花。是一處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蒼茫的原始森林裡,棲息著30多種珍希的國家保護動物;盎然的官鵝景區內,生長著上千種珍貴的樹種和藥材。
對外交流
序號 | 地區 | 國家 | 省級友城 | 結好日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巴彥洪格爾省 BayanhongorProvince | |
| | | | |
| | 西馬紹納蘭省 MashonalandWestProvi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納瓦拉自治區 CharteredCo毫米unityofNavar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奧希金斯將軍解放者大區 RegionofLibertadorGeneralBernardoO’Higgins | |
| | | |
| | | |
| | | |
| | | |
|
著名人物
岐伯
上古時代中醫學理論的奠基者。約活動於甘肅慶陽一帶。岐伯幼時聰慧,長而博識,洞察天地陰陽、四時運氣之理,精通醫術醫藥,岐伯與黃帝說醫論道,共同探討人體生理病理、醫藥診治之道。岐伯在3年中回答出黃帝提的1080個醫學問題,黃帝遂尊岐伯為“天師”。岐伯、黃帝總結出的醫學理論眾口相傳,留於後世。戰國時期,醫學家根據傳說和記載,結合當時醫學成就著成《黃帝內經》,成為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後世稱《黃帝內經》為醫書之祖,中醫學為“岐黃之術”。岐伯明察地理,才智過人,通過分析病理,闡述治國為政的道理,輔助黃帝打敗蚩尤,融合炎帝氏族,制止原始部落之間的連年混戰,逐漸定居中原,成為華夏民族的主幹。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垂法以福萬民”。岐伯和黃帝論醫中,闡述有天文學、歷算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學以及哲學等多學科元素的知識。岐伯遵照黃帝旨意,製作鐲鐃、鼓角、靈髀、神鉦等,有很多發明創造。
不窋
古代周族部落首領。后稷之子。后稷娶結氏生不窋。后稷死後,不窋承襲父職,在夏政權中繼續擔任主管農業的官職。後夏後氏太康沉溺於狩獵,不理國事,夏政日衰,稷禾荒蕪。不窋被去職失官,率部族遷居北豳戎狄之間(今甘肅慶城一帶)。為復興后稷之業,不窋教育周族尊重當地民俗,注意民族團結,加強同戎族的聯繫,同時帶領周族好耕農,種黍耕,不怠業,教民稼穡。不窋施行教化,變易風俗,爭取人心,忠實繼承和發揚后稷的美德,遵守宗旨,修訂訓典,守以敦篤,奉以忠信,深受北豳先民們的擁戴和敬重。領導族人修建不窋城,逐步形成統治階層和管轄區域,不窋故城遺址在今慶城縣城東南3里處。不窋卒後,葬於縣城東帽盒山巔。明嘉靖十九年(1540),慶陽知府何岩立碑,書“周祖不窋氏陵”,今墓址猶存。明代慶陽著名詩人李夢陽詩:“慶陽亦是先王地,城對東山不窋墳”。
秦襄公
嬴姓,趙氏,名開,秦莊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即位。當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進逼。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襲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其子秦文公繼位。
李廣
(?-前119),甘肅靜寧西南人。先祖李信為秦代名將。李廣身材魁梧,長臂善射,雖寡言卻喜論陣法,以射箭為樂,受家傳射法。西漢前元十四年(前166)匈奴入侵蕭關,李廣從軍擊匈奴,以功為郎,常隨文帝射獵,格殺猛獸甚多,深受讚賞。景帝繼位,為騎郎將。吳楚反叛,任驍騎都尉,從周亞夫平叛。後任上谷、上郡太守,多次與匈奴交戰。匈奴侵入上郡,李廣率百騎追擊匈奴3名射鵰手,射死2人,俘獲1人,忽與匈奴數千騎兵相遇。匈奴兵以為李廣等是誘敵之兵,遂於有利地形布陣。李广部眾懼,欲縱馬馳還,李廣以為如確馳還,匈奴騎兵會予追殺。於是前進,距匈奴陣2里多,令軍士下馬解鞍休息,以示不去。匈奴有騎白馬之將出,李廣率10餘騎射殺之。戰回,復解鞍,縱馬而臥。至傍晚,匈奴疑有伏兵,終不敢擊,半夜而去。李廣後歷任隴西、北地、雁門、雲中太守,與程不識俱為當時名將。武帝初,李廣為未央宮衛尉。西漢元光六年(前129),以驍騎將軍統領萬騎出雁門攻匈奴關市下,兵敗被俘。途中奪匈奴馬、弓脫歸,因損兵折將下獄,罪當斬,以錢贖罪為民。元朔初復為右北平太守。李廣行獵,誤以草中石為臥虎,猛力急射,箭鏃盡入石中。匈奴稱李廣為“漢飛將軍”數年不敢犯右北平。西漢元朔六年(前123)入京,任郎中令。同年,以將軍隨衛青出定襄攻匈奴。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夏,率4000騎出右北平攻匈奴,行數百里,被匈奴左賢王4萬騎包圍,漢兵傷亡過半,李廣射殺匈奴裨將數人,挫匈奴士氣。次目再戰,會援軍至,匈奴解圍去。李廣七任太守,歷文、景、武三帝40餘年,先後與匈奴大小70餘戰,屢建奇功,終未封侯。今甘肅天水市南郊石馬坪有李廣衣冠冢。
張芝
字伯英。甘肅瓜州縣人。名將張奐長子。少好學,有節操,潛心書法,屢次徵召做官、應考,一概拒絕,故時人稱之為“張有道”。練習書法刻苦專心,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善隸書、行書,尤擅長草書。學習著名書法家崔子玉、杜伯度筆法,加以創新,其體勢一筆而成,氣脈相連,滴行不斷,謂之“一筆飛”。其草書《急就章》,皆一筆而成,氣脈通達,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張芝書法與當時著名書法家羅叔景、趙元嗣並稱,時人稱之為“草聖”。著有《筆心論》,今已佚。墨跡在《宣和書譜》載有草書《冠軍帖》、章草《訊息帖》,在《淳化閣帖》收有5帖。清康熙初年在武威涼莊道署內井中挖出其手書石碑一塊,其書法對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影響很大,王氏對漢、魏書跡,唯推鐘(繇)、張(芝)草書。
姜維
(202-264),字伯約。甘肅甘谷縣人。父姜冏為曹魏郡功曹,戰死。姜維以父功賜官中郎,參天水郡軍事。諸葛亮出祁山,姜維歸蜀,深得信任,以其“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即有膽義,深解兵意”“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任倉曹掾、加奉義將軍,賜爵當陽亭侯。後任中監軍征西將軍。姜維跟隨諸葛亮數次北上伐魏,既勇且謀,屢立戰功。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卒於北征途中。姜維返成都,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蜀漢延熙元年(238),隨大將軍蔣琬進駐漢中,任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後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費禕卒後,任大將軍。延熙十年(247),汶山、平康夷族兵起,姜維率軍平定。後出兵隴西、南安、金城一帶,降服羌人。姜維繼承諸葛亮的“和夷”政策,促進了這些地區的民族和睦團結。姜維於延熙十二年(249)、十六年(253)、十七年(254)、十八年(255)多次出兵攻魏,因力量不敵,屢為魏軍所敗。姜維累年攻戰,功績不立,宦官黃皓掌權在內,屢欲廢姜維。為解除後主劉禪猜疑,自求貶削為後將軍,離開成都,駐軍沓中(今甘肅舟曲、迭部一帶),不久又“退師還保劍閣”。蜀漢景耀六年(263),魏以鄧艾、鐘會等三路伐蜀,姜維阻鐘會於劍閣。鄧艾偷渡陰平,魏軍壓境,後主劉禪出降,令姜維降於鐘會,蜀亡。鐘會推崇姜維,與之言:“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姜維暗中和鐘會聯接,鐘會欲據蜀叛魏,姜維欲藉機恢復蜀漢,事泄被殺。姜維“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同諸葛亮為蜀漢的興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甘肅甘谷縣六峰鄉姜家莊有姜維祠與墓。
李世民
(599-649),甘肅秦安北人。李淵次子。隋末隨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時,封為秦王,任尚書令。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消滅薛潤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唐武德九年(626)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後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府兵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發展科舉制度。常以“亡隋為戒”,任賢、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有所恢復,被舊史家譽為“貞觀之治”。唐貞觀四年(630)擊敗東突厥,又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發展西域的交通,各民族融洽相處,被鐵勒、回紇等族尊為天可汗。貞觀十五年(641)以文成公主嫁吐蕃贊普松贊乾布,促進藏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其後連年用兵,營建宮室,賦役苛重。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駕崩於含風殿,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有詩作與墨跡傳世。
安維峻
(1854-1925),字小陸,號曉峰,又號渭襟。甘肅秦安縣人。清光緒元年(1875)中舉人。光緒六年(1880)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九年(1883),改任編修。光緒十九年(1893)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其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前夕,安維峻直言上諫,支持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與主和派堅決鬥爭。一年之內連續上疏60餘道。甲午戰爭結束後,又上呈《請誅李鴻章書》,揭露李鴻章賣國行徑,主張立斬李鴻章以謝國人,同時指責慈禧垂簾聽政。慈禧甚怒,幸得光緒帝開脫,遂革職發配張家口。發配之日,餞行者堵塞行道。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志銳親為治“隴上鐵漢”印相贈,京師大俠大刀王五自行護送。光緒二十五年(1899)回歸故里,先受聘於隴西安南書院,後在家鄉辦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起任內閣侍讀,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後歸里定居,閉門著書,間或從事農田耕作,鬻賣書畫。民國14年(1925)病卒。著有《望雲山房詩集》《望雲山房文集》《諫垣存稿》《四書講義》,主編《甘肅新通志》100卷81冊。
葛霽雲
又名葛昊,曾化名葛濟平,1896年出生於甘肅天水市。葛霽雲國小未畢業就考入省立第三中學(即天水中學)。16歲輟學到天水縣郵政局當譯電員。1920年秋,被保送到北京交通大學學習鐵路管理。五四運動期間,葛霽雲認識了革命先驅李大釗。在李大釗領導下鑽研馬克思主義,接受革命思想,自覺投身於五四運動。1924年,葛霽雲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離校後與共產黨員南漢宸先後在天津、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積極傳播“十月革命”的火種,為在各地建立黨的組織而積極工作。
1925年初,葛霽雲倡議發起成立了天水籍在京學生組織——天水學會,並創辦了季刊《新時代》,葛霽雲任主編,公開地宣傳馬列主義。1925年春,葛霽雲被派往國民軍2軍7師鄧寶珊部工作。1927年1月,國民聯軍駐陝總部在西安成立,葛霽雲任民政廳副廳長。他利用這個公開的合法身份,為黨組織提供經費,掩護黨內同志並發動各縣積極組織農民協會,與反動勢力作鬥爭。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葛霽雲在西安被捕,經鄧寶珊營救出獄。1928年春,葛霽雲、岳躋山等在河南唐縣組織游擊隊,計畫開闢革命根據地。
1932年底,葛霽雲到了蘭州。此時,正值中共甘寧青特委剛剛組建,靖遠起義失敗不久,黨在甘肅的工作正處在困難時期,許多黨員都分散隱蔽了。葛霽雲對甘肅行署副官長兼特務營營長及教導隊隊長杜漢三做統戰工作,將一些共產黨員安排在他的特務營和教導隊,並分別擔任了連、排長等職。杜漢三對教導隊和特務營中的共產黨員的活動竭力進行掩護。
1933年秋,葛霽雲被通緝,秘密去寧夏孫殿英部與南漢宸一起從事地下工作。1934年,孫殿英攻打寧夏失敗,南漢宸去了天津,葛霽雲去了新疆,在馬仲英部搞兵運。1934年7月陪同馬仲英前往莫斯科學習。1936年被派往西班牙工作。1939年回國後在新疆工作。1941年,葛霽雲在新疆被軍閥盛世才殺害,時年45歲。
楊靜仁
(1918-2001),甘肅蘭州市人。1937年楊靜仁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甘肅省委直屬回民特別支部委員、書記,甘肅省回民教育促進會常委、伊斯蘭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回民青年救亡會常務幹事。1941年在陝北公學民族部學習並任第一班黨支部書記,後任陝甘寧邊區回民騎兵團政委,陝甘寧邊區保全處隴東外情組副組長。1947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統戰部民族科科長,西北局機關游擊隊隊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族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統戰部第四處處長,國家民委委員、國家民委辦公廳主任,國家民委副主任、黨組成員。1960年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第一書記,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寧夏軍區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書記。1977年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書記,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委會副主任,政協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三屆委員會主席。1978年3月任國家民委主任、黨組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1980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82年4月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2001年10月19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