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道位於中國甘肅省,是甘肅省下轄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渭川道
- 行政區類別:道
- 所屬地區:西北
渭川道位於中國甘肅省,是甘肅省下轄道。
渭川道位於中國甘肅省,是甘肅省下轄道。建制沿革民國二年(1913年)2月,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三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2行政區劃渭川道,居省東南隅,臨秦蜀之棧道 ,扼漢渭之咽喉,道尹...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3月,廢府設道,通渭縣屬甘肅省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轄。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改道為行政區,通渭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轄。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改渭川行政區為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年(1913年),更寧遠縣為武山縣,為今名之始,屬渭川道所轄,並一直沿用至今。方言 武山方言屬於中原官話區秦隴片的隴西小片,有28個聲母、31個韻母和4個單字調,聲母中有4組塞擦音,其中舌叶音組主要與合口呼韻母相拼,...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渭川道為渭川區行政公署。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又改為甘肅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天水縣(今天水市)。1949年8月3日,天水縣放權,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天水縣人民政府,縣治設今天水市,隸...
民國初年,廢秦州設定渭川道,清水為其所轄。民國16年(1927年),改渭川道為渭川行政公署,清水屬之。民國38年(1949年)7月31日,清水解放。8月7日,清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天水分區。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旋改渭川道轄伏羌等十四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渭川道為渭川區行政公署,伏羌縣屬渭川區。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伏羌縣為甘谷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甘肅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改屬天水專區。1958...
民國初,隴南各縣隸屬渭川道。 1985 年5 月14 日,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2004年1月,設立地級隴南市。全市轄武都、宕昌、文縣、成縣、康縣、徽縣、西和、禮縣、兩當1區8縣,總人口280萬。作品原文 維我隴南,歷史悠久,地當要衝...
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成縣光復,屬中華民國,初隸鞏秦階道。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裁撤清制府、廳、州、分州,一律改縣制,並改知縣為縣知事。鞏昌府廢后,成縣屬隴南道(治天水,後改渭川道所轄)。民國二十四年(...
民國元年(1912年),甘肅共設7道77縣,徽縣當時隸屬渭川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建制後,徽縣直接隸屬省管。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全省又設八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徽縣當時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天水)管轄。直到...
民國2年(1913),以西固分州改置西固縣,隸隴南道。後改渭川道。16年(1927)廢道,西固縣直隸於省、改里為村。民國27年(1938),西固縣劃入第一行政督察區。1944年,劃入第八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武都。1949年12月10日,西固...
民國初,改鞏昌階道為隴南道,轄西和等縣,旋改渭川道。民國16年(1927),廢道制,西和屬天水專區。1949年,劃歸武都專區。1956年,又歸屬天水專區。1958年,撤銷西和縣,成立西禮縣。1961年,撤銷西禮縣,恢復西和縣建置。1979年,...
民國初,屬渭川道所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成立甘肅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禮縣。1949年8月,禮縣解放,成立禮縣人民政府,屬武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所轄。1955年,劃歸天水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8月,西和與禮縣合併,改...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階州西固分州改為西固縣,隸屬隴南道(旋改渭川道)。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廢道,西固縣劃歸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岷縣)。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西固縣劃入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
清初,清水縣屬陝西省右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後改屬直隸秦州。民國時期,清水先後屬渭川道、渭川行政公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7日,清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天水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水縣屬甘肅省天水分區...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今甘南境內之臨潭、舟曲、夏河3縣及今卓尼縣(包括迭部、舟曲部分地區)屬甘肅省行政轄區。臨潭縣屬蘭山道,舟曲縣(舊稱西固縣)屬渭川道,夏河縣屬西寧道。1927年設立拉卜楞設治局,1928年正式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