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寶卷,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變文、俗講和說經主要吸收和沿襲了敦煌佛經的結構,而河西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將之進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間化,使其成為中國民間講唱文學的一種形式。
2006年5月20日,河西寶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西寶卷
- 批准時間:2007年6月5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 遺產編號:Ⅰ-13
歷史淵源,源於變文說,源於宗教說,源於北方寶卷,文化特徵,題材類別,藝術特徵,演唱方式,流行分布,代表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方式,傳承人物,保護措施,整理研究,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源於變文說
對於河西寶卷的源出,甘肅本地研究者大多認為敦煌變文是河西寶卷的母體。早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一論點就幾成定論。謝生保從文體、音樂、講唱儀式、宗教思想四方面對比了變文和寶卷,印證鄭振鐸先生“寶卷是變文的嫡系子孫”的結論。段平認為:寶卷“是”變文“的嫡系後代。方步和強調河西寶卷是敦煌俗文學的分支,是還活著的敦煌俗文學。此後,當地的研究者大多沿襲這一說法。
源於宗教說
車錫倫先生在研究寶卷的淵源時否定了鄭振鐸先生“寶卷是變文的嫡系子孫”的結論用,又在對“明清民間教派和教派寶卷(經卷)在甘肅專區的流傳”的研究中,證明了“河西地區的民間念卷和寶卷與內地(特別是北方念卷和寶卷)同源同流的關係”。明萬曆時無為教的《銷釋真空寶卷》經甘肅東部傳入寧夏,康熙三十七年(1698) 張掖刊刻了《敕封平天仙姑寶卷》,這二種教派寶卷證明從明萬曆到清康熙年間,教派寶卷隨著民間教派傳入河西甘肅並有所發展。民間教派在河西寶卷的起源和傳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清代河西地區的民間教派沒有受到清政府的鎮壓。現代河西地區仍有一-些民間教團活動,如酒泉地區的清茶會、白臘會、皇極會、雨花會、大乘會等,它們都主持或組織念卷活動”。
源於北方寶卷
除了民間教派對河西寶卷的影響之外,河西寶卷與北方寶卷的同源同流關係還可以通過河西寶卷與其他北方寶卷存在大量共有卷目來證明。車錫倫先生經過比較“山西流傳民間寶卷目”與“甘肅河西地區流傳抄本民間寶卷目”,認為河西寶卷同北方的民間念卷和寶卷屬於同一個系統。中有三分之一的卷目在國內其他地區有流傳。車錫倫先生的這一結論是建立在嚴謹的資料分析的基礎之上的。
文化特徵
題材類別
- 社會類
反映人民民眾生活是河西寶卷的主要內容,由於這裡的人民常年從事農牧業生產,都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因而這部分內容在流傳的過程中沒有過多的改編和加工,使同一寶卷在不同地區的手抄本幾乎完全一致,如《丁郎尋母寶卷》、《繼母狠寶卷》、 《遭 劫寶卷》等。這類寶卷數量最多,質量也比較高,是最基本的一類。
- 歷史類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在這裡,西漢名臣張騫被匈奴軟禁十餘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匈奴,這裡也留下了蘇武牧羊的足跡,另外,歷代重要歷史人物的故事也傳到了河西,河西人民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愛戴之情,就把他們唱進了寶卷。由於這一類寶卷故事性強,人物性格鮮明,成了人們最喜愛的一類,著名曲目有《昭君寶卷》、《孟姜女哭長城寶卷》、《康熙寶卷》、《包公錯斷閻叉三寶卷》等。
- 娛樂類
甘肅是一個民間故事非常豐富的地方,民間故事自然也成了寶卷最主要的題材。因為這一類寶卷神話色彩濃厚,故事情節動人,聽起來委婉有趣,感染力強,所以民眾也比較喜歡,主要曲目有《天仙配寶卷》、《劈 山救母寶卷》、《張四姐大鬧東京寶卷》、《何仙姑寶卷》 等。這一類寶卷數量也比較多,僅次於描寫社會生活的寶卷數量。
- 教育類
河西寶卷也是河西人民教育和啟發子孫後代的主要方法,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寶卷選取了富有教育意義的寓言、童話故事做題材,運用神奇的幻想、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渲染故事,使這一類的寶卷既曲折動人又飽含鮮明的教育主題,如《老鼠寶卷》、《鸚哥寶卷》等。
- 佛教類
這類寶卷是從敦煌佛教變文發展而來,主要目的是演釋經文、宣揚教義、勸人行善,這類寶卷的代表曲目有《目連三世寶卷》、《唐王 游地獄寶卷》、《劈山救母寶卷》 等。
藝術特徵
河西寶卷的主要形式是講唱過程中韻白結合,有說有唱,以“接佛聲”為主要手段吸引聽眾積極參與演唱。白話是念卷人為了敘述故事情節、交待事件發展、鋪敘人物關係、點明時間地點而採用的一種表演手法,
河西寶卷以“講”或“說”的形式來表現。而韻文則是為了寄寓善惡褒貶、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抒發愛憎情緒、烘托渲染氣氛而採用的手法,以“吟”或“唱”的形式來表現。韻文體寶卷融會了各種曲調,亦加進了部分涼州民歌調,如《哭五更》、《蓮花落》、《十勸人》等。
河西寶卷的基本形式是韻散結合,散說部分一般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歷、結果等;韻文部分主要重複散說部分的故事,起強調作用,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還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韻律。就散說與韻文部分的比重說,韻文多於散說。通常情況下,河西寶卷由開頭、過渡、散說、韻文和結尾五部分構成。
演唱方式
民間在演唱寶卷時,須聚眾舉辦一定的儀式,然後由專人依照寶卷文本內容有說有唱地“照本宣科”,在場聽眾通常也在指定的段落處隨聲應和,故而演唱寶卷也叫“宣卷”(河西民間稱為 “念卷”)。
有一人念卷、眾人和佛的方式,韻文部分一人唱,眾人和,散文部分由念卷人一人宣讀或講解;通常要找一個或幾個和佛人坐在念卷人旁邊和佛(也有所有聽卷人一起和佛的)。有時候是一人念卷,他一個人承擔所有寶卷說唱演出。也有兩人念卷,一人負責散文部分,另一人負責韻文部分,有時候則是一個人念通散文部分,而吟唱部分則由另外-一個人領唱,其他人當聽眾,也可以給領唱做簡單的伴唱。
流行分布
河西寶卷主要流布於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等大部分地區,具體來說:“武威地區的寶卷主要分布在偏遠地區及山區一帶:涼州區的中路鄉、張義鄉、上泉鄉,古浪縣的古豐鄉、大靖鎮、土門鎮、干城鄉、黃羊川鄉,天祝縣的朵什鄉、西大灘鄉”;“張掖寶卷主要分布在:甘州區的鹼灘鎮、三閘鎮、安陽鄉、花寨鄉、大滿鎮、小滿鄉、龍渠鄉,山丹縣的霍城鎮、老軍鄉、陳戶鄉、李橋鄉、民樂縣、臨澤縣、高台縣等地”;“酒泉寶卷主要分布在:肅州區的紅山鄉、豐樂鄉、銀達鄉、懷茂鄉、西峰鄉等地,瓜州縣的踏實鄉、布隆吉鄉等地”。
代表篇目
河西寶卷代表篇目:《包公寶卷》,又名《花燈寶卷》《白馬寶卷》《白蛇傳寶卷》《白玉樓寶卷》《沉香寶卷》《丁郎尋父寶卷》《對指寶卷》《竇娥寶卷》《何仙姑寶卷》《二度梅寶卷》《方四姐寶卷》《放飯寶卷》即《牧羊寶卷》《郭巨埋兒寶卷》《汗衫寶卷》《回郎寶卷》《黃氏女寶卷》《黃馬寶卷》,與山西《月結寶卷》相似、《紅燈計寶卷》《紅羅寶卷》《洪江寶卷》《金鳳寶卷》,又名《鴛鴦寶卷》《葵花寶卷》《老鼠寶卷》《蘭關寶卷》《梁祝寶卷》《狸貓換太子寶卷》《烙碗計寶卷》《劉全進瓜寶卷》《李三娘寶卷》《李都玉參藥山經》《賣油郎獨占花魁寶卷》《賣苗郎寶卷》,又名《女中孝寶卷》《蜜蜂寶卷》《目連報恩寶卷》《目連救母幽冥寶傳》《雙喜寶卷》《手巾寶卷》《土地寶卷》《天仙配寶卷》,又名《董永寶卷》《五女興唐寶卷》《吳彥能擺燈寶卷》《洗衣記寶卷》《湘子度林英寶卷》《繡龍袍寶卷》《閆小娃拉金笆寶卷》《鸚哥寶卷》《張挺秀逃生救父寶卷》。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河西寶卷大量反映的是人民民眾切身的社會生活,有些寓言,也是譴責忤逆,規勸孝道,隱惡揚善的。寶卷雖通俗,卻寄託著人民民眾發自內心的喜怒哀樂。
涼州寶卷是在敦煌俗文學的深刻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研究河西寶卷可對敦煌學研究有所助益。寶卷中勸人向善、助人為樂的精神,對父母盡孝、與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勞生產、愛惜糧食的美德等,對培養人們的良好品德、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均有一定的作用。
傳承現狀
截至2018年,河西寶卷的念卷人,由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習俗的改變,已很少有人主動舉行念唱寶卷的活動。現在的念卷者,大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隨著這一人群在未來的逐漸逝去,河西寶卷將面臨消亡的危機。
傳承方式
河西寶卷的傳承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文本的傳承,另一種是表演的傳承。文本和表演二者各自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所以在寶卷的性質歸屬上常常會出現分歧,僅從文本上來看,常把它看作民間文學,而從念卷表演來看,又把它看作說唱曲藝。當念卷活動消失之後,寶卷文本仍可獨立流傳,傳世的絕大多數寶卷其實都是只有文本沒有表演的。從文本傳承的角度來看,河西寶卷還是保存較為完備的,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河西的念卷活動一直存在,卷本也一直被重新抄寫。與文本的傳承相比,表演的傳承似乎更為重要。對於河西念卷是否能夠被傳承,存在著兩種態度。一種認為不可能傳承。
傳承人物
喬玉安,男,漢族,1944年生,甘肅酒泉人。2006年5月20日,喬玉安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申報。申報項目:河西寶卷。
李作柄,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申報。申報項目:河西寶卷。
保護措施
酒泉政府保護河西寶卷的方針:“廣泛普查、深入挖掘、全面蒐集",為此制定了:“匯總整理、科學研究、編輯出版”,“發現和培養宣卷人員”的措施。具體來說,第一,深入全區18個鄉鎮、164個行政村進行廣泛的普查,了解卷本在民間的散落、宣講情況,掌握卷本的數量、種類,宜卷人的數量、宜講情況及聽卷客群情況。現場組織宣卷、聽卷活動,並對現場實況進行拍攝、錄像、場記。採取拍攝、抄錄、複印、收購等方法全面蒐集原始宜卷腳本及相關的圖文資料。
第二,對蒐集來的腳本進行歸類、對照,補漏糾錯,去粗取精,精心篩選。將對思想內容健康,藝術性較強,通俗易懂,富有可讀性和教育性的卷本,在科學研究,認真整理的基礎上匯總成冊,編輯出版。現場拍攝及蒐集到的圖文資料通過多媒體進行剪輯、刻錄,製作成圖文並茂,直觀翔實,便於永久保存、收藏的光碟,並與編輯出版的寶卷相配套。
第三,發現和培養一批宣卷人員,並拿出一定的經費對鄉村宣卷、聽卷活動進行必要的補助,調動其宣卷的積極性、創造性,不斷提高宣卷水平及組織聽粉的能力。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涼州區文化館、肅州區文化館獲得“河西寶卷”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整理研究
據調查,現存涼州寶卷腳本約有30卷,大多為木刻板和手抄本,20世紀80年代初期也曾出現過一些油印本。酒泉寶卷已蒐集到的詞牌曲調和唱腔有七十多種,寶卷數量達七十多種(含存目)一百四十餘本。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7年5月6日下午,張掖市陌上書會與盛世經典文化公司聯合在甘州城區劉家大院舉行了以“河西寶卷保護傳承”為主題的第37期線下活動。活動涉及古民居知識介紹、寶卷念唱、社火膏藥曲子表演等方面。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寶卷教唱,傳承人郭永壽師傅教唱的是《河西寶卷·紅匣記》中的一段,用的是“打蓮花落”曲牌。
2018年8 月16日至17日,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第19次學術大會暨絲路民俗中的寶卷與甘州古樂傳承學術研討會在臨澤縣河西民俗博覽園舉辦。研討會圍繞河西寶卷與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非遺保護與河西寶卷的活態傳承、河西走廊古代音樂與中華文化互相滲透等研究課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