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博物館,綜合性博物館,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伏羲路110號,成立於1979年,1986年由天水城隍廟搬遷至天水伏羲廟,2009年10月,實現免費對外開放,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361平方米。
天水博物館館藏有石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書畫古籍、雜項、民俗文物、現代書畫和古錢幣等,總計31909餘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048件,藏品以天水區域內的出土文物為主,以周邊地區出土的較為珍貴的文物為補充,形成完整了的文物藏品體系。
2009年,天水博物館獲得“中華旅遊文化傑出貢獻獎”、“中華旅遊文化品牌博物館”稱號;2010年,被甘肅省文物局表彰為甘肅省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2016年,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17年,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水市博物館
- 外文名稱:Tianshui Museum
- 類別:綜合性歷史博物館
- 地點: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伏羲路110號
-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8:00 - 12:00;下午 14:00 - 18:00 開放
- 館藏精品:西周青銅爵、漢代四神狩獵畫像磚
- 開館時間:1986年
- 票價:免費
- 郵編:741000
- 成立時間:1958年
- 隸屬:天水市文化局
- 級別:國家一級博物館
歷史沿革
建築布局
場館特色
館藏文物
綜述
部分展品
春秋瓦紋銅匜 | |
1993年天水市秦州區出土,通高9.6厘米,口橫徑18.3厘米,重690克,體呈瓢形,長流,獸形鋬飾夔龍紋,上腹及流飾重環紋,下腹飾瓦紋三道,四扁形足。銅匜是禮儀活動中盥洗用的水器,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 |
東漢模印狩獵紋畫像磚 | |
天水市甘谷縣出土,長44.1厘米,寬44.3厘米,厚3.2厘米。磚體為清灰色,長方形,磚面上下由雙凸棱弦紋分為四部分,各部分畫面內容相同。畫面主體為一騎奔馬獵人,回頭張弓射擊扑來的猛虎。其旁另有兩虎逐獸的場面,極富動感。狩獵紋飾屬於東漢畫像磚表現的典型內容,和畫面中充溢的動勢共同反映出漢代人對生命的感悟和藝術思想的追求。 |
十六國時期青銅坐佛造像 | |
高10.6厘米,佛半圓形高肉髻,面形豐圓,彎眉細目,鼻直唇厚,神情莊嚴肅穆,著雙領下垂袈裟,雙手作禪定印,結跏趺坐於台座之上,袈裟自然下垂於座前,台座呈方形並飾獅子護法,這件佛造像是研究中國西北隴東南地區佛教早期藝術的珍貴資料。 | |
唐六臂十一面觀音鎏金銅造像 | |
天水市秦州區水月寺傳世品,通高84.5厘米,菩薩跣足立於蓮台上,菩薩頭戴花冠,面容沉靜,雙目微垂,束髮披於兩肩,正面頭頂有化佛,另十面繞冠均勻排列。菩薩身生六臂,正面兩臂胸前合十,側身兩臂自然下垂,兩臂上舉。胸前佩掛瓔珞,袒露右肩,披帛自肩及臂自然飄垂,下著長裙。整尊造像莊重豐滿,富貴典雅,具有佛教中漢傳密教造像的風格。 |
唐舞馬陶俑 | |
1976年天水市秦州區出土,長42厘米,寬18厘米,高42厘米,重4780克。通體灰白,頭、頸、鞍等處塗紅。馬身備鞍韉,頭飾鞅、轡、勒,前左蹄彎曲提起,長鬃隨馬首偏向右邊,張嘴嘶鳴,縛尾,體態矯健奔放,骨骼雄勁有力,雙目炯炯有神,仿佛正在隨音樂翩翩起舞。 | |
宋耀州窯十三瓜棱執壺 | |
高22.1厘米,口徑9.5厘米,底徑11.3厘米,重550克,喇叭形口,直頸,鼓腹,腹上飾有宋代流行的瓜棱紋十三條。圈足外撇,肩一側附細長流,另一側與口沿連線一條寬頻狀執柄,柄身略彎。口沿下、頸部、肩部飾弦紋。造型規整,挺拔俊秀。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晶瑩溫潤。執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瓜棱壺是宋代常見的器型,各窯均大量燒造。此壺是宋代耀州窯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 |
文化活動
文化建設
學術研究
榮譽表彰
機構設定
參觀信息
- 地址
- 門票
- 開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