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和親背景,和親過程,文化交流,病逝吐蕃,主要功績,唐蕃友好,藏地發展,人物評價,軼事遺聞,六試婚使,日月山,後世紀念,文成公主廟,綠度母像,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和親背景
文成公主,祖籍山東濟寧(今任城),漢名無記載,其父史書也未記載,多猜測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戰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就生在任城。史書中沒有記載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記載她為宗(室)女。
唐貞觀8年(634),吐蕃贊普松贊乾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出使吐蕃。松贊乾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由於當時吐谷渾王諾曷缽入唐朝見,吐蕃特使回來後便告訴松贊乾布,聲稱唐朝拒絕這個婚約是由於吐谷渾王從中作梗。
唐貞觀12年(638),松贊乾布遂藉口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擊敗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揚言若不和親,便率兵大舉入侵唐朝。牛進達率領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乾布大懼,在唐將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退出吐谷渾、党項、白蘭羌,遣使謝罪,再次請婚,派大論薛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唐太宗將一宗室女封為公主,嫁給松贊乾布。
和親過程
貞觀15年(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下嫁松贊乾布,詔令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5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但她們在吐蕃地位很高。
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乾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贊蒙(btsan mo)、朱蒙、覺蒙(jo 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朱蒙有被寫作末蒙)
金城公主,唐朝宗室女,雍王李守禮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及至狗年(710年)……贊蒙金城公主至邏些”,“及至兔年(739年)……贊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741年)……祭祀贊普王子拉本及贊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遺體”。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這兩項都具備,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后的人擁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擁有這待遇,松贊乾布的女人里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
曾有泥婆羅(尼泊爾)國王。但,漢、藏、泥婆羅等各方的原始史料里都沒有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件事。松贊乾布時期的藏地佛教也不是後世藏地的佛教密教。後世佛教密教興起,編的一些吐蕃書里才出現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件事(其中很多奇幻荒謬劇情),之後有些書抄這事。
唐太宗伐遼返回,松贊乾布派人送金鵝並奉表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
文成公主與吐蕃松贊乾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
文化交流
松贊乾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17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今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面積36萬餘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乾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乾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後,遣使入蕃告哀,並授松贊乾布“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贊乾布派專使往長安弔祭太宗,獻金十五種供於昭陵(唐太宗墓),並上書唐高宗,表示對唐朝新君的祝賀和支持。唐高宗又晉封松贊乾布為“王”,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獎。
病逝吐蕃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拉薩至今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已有1300多年歷史。
主要功績
唐蕃友好
唐蕃會盟碑記載:“……和葉社稷如一,於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重協社稷如一,更續姻好。景龍之歲,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贊普之衙……舅甥和葉社稷如一統,情誼綿長……”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永徽元年(650年),松贊乾布逝世,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文成公主與松贊乾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藏地發展
《吐蕃王朝世襲明鑑》(此書中有很多奇幻荒謬記載)記載,文成公主的陪嫁有有“釋迎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類飲料,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用以分別善與惡的明鑑,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治404種病的醫方100種,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帶了蕪菁種子等入藏。
松贊乾布於河源迎親。文成公主帶來的金質釋迦佛等身像,是藏族人民崇拜的聖物。
隨文成公主入藏的文士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乾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乾布因娶公主,羨慕華風,派吐蕃貴族子弟至長安國學學習詩書,在唐境聘請文士為他掌管表疏,又向唐請求給予蠶種及製造酒、碾磑、紙墨的工匠。唐人陳陶《隴西行》詩有“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語,可證文成公主對吐蕃吸收漢族文化有非常大的影響。
文成公主篤信佛教,在邏些建造小昭寺,協助泥婆羅(今尼泊爾)尺尊公主修建大昭寺。文成公主從長安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而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傳說為其親手所栽。松贊乾布迎娶文成公主後的200多年間,吐蕃和唐朝之間使臣和商人依然往來頻繁。
人物評價
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係,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軼事遺聞
六試婚使
7世紀,唐朝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經濟文化。相傳,祿東贊攜帶黃金5000兩以及大量珠寶,率領求婚使團,前往唐都長安請婚。不料,天竺、格薩、大食、霍爾的國王也派了使者求婚,他們均希望迎娶賢惠的文成公主。唐太宗決定讓婚使們比賽智慧,誰勝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這便是歷史上的“六試婚使”(又稱“六難婚使”,也有“五試婚使”之說,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內至今完好地保存著描繪這一故事的壁畫)。
第一試:綾緞穿九曲明珠,即將一根柔軟的綾緞穿過明珠(有說漢玉)的九曲孔眼。
第二試:辨認一百匹騍馬和一百匹馬駒的母子關係。
第三試:規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內喝完一百壇酒,吃完一百隻羊,還要把羊皮揉好。
第四試:交給使臣們松木一百段,分辨其根和梢。
第五試:夜晚出入皇宮不迷路(也有說是辨認京師萬祥門內的門)。
第六試:辨認公主。
祿東贊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的一一破解了難題,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日月山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裡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回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後世紀念
文成公主廟
相傳文成公主前往拉薩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長時間,受到當地藏族首領和民眾的隆重歡迎,她深受感動,便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民眾耕作、紡織技術。
文成公主離開這裡進入拉薩後,這裡的藏民便依據公主的畫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懷念,遂又建廟。此廟已經成為藏漢團結的象徵,柏溝也成為玉樹地區的一大聖地。
文成公主廟共3層,面積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兩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兩層,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細刻,形象生動。該廟是一座既有唐代藝術風格又有藏式平頂建築特點的古式建築。
1300多年來,這兒都是一年四季香火從不間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前來朝拜的藏漢民眾也絡繹不絕,親如一家。
綠度母像
廣仁寺坐落在西安城內西北角,是西北和康藏一帶大喇嘛進京路過陝西時的行宮,因此又稱“喇嘛寺”,為全國唯一綠度母主道場,綠度母像即供奉在廣仁寺內。
綠度母菩薩是藏傳佛教二十一度母之首,度母又稱救度母,是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相傳在唐朝時,吐蕃王松贊乾布派他的大臣綠東贊到大唐來求親,帶來了一尊用六公斤黃金塑造的綠度母像,作為獻給唐朝皇帝的見面禮。
當大唐的皇帝見到這尊面帶微笑、婀娜多姿、頭略微側傾的綠度母坐像時,頓時眼前一亮,心生歡喜。立刻下旨將這尊殊勝而美妙的綠度母菩薩供奉在當時最大的皇家寺院——唐開元寺里。
和親的文成公主出嫁前,請求大唐的皇帝,要將開元寺里供奉的鎮國之寶——佛祖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一起請入吐蕃。唐太宗雖然心中萬分不捨,可一想到文成公主和親的歷史使命是加強民族團結與和諧,便答應了公主的請求。
文成公主請走了佛祖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等身像的蓮花座卻留了下來,作為留給內地人民以及子孫後代的福氣和福報,永久地留在了開元寺里。後來唐太宗到開元寺去拜佛,當他看到那個空著的蓮花座時,心想在這個蓮花座上再來供奉一尊什麼佛像好呢?這時綠度母菩薩顯靈開口講話了,她說:“皇上不必供奉其他的佛像了,就由我來替代釋迦牟尼佛教化和普度長安的眾生吧!”從此這尊自願普度長安眾生的綠度母的聲名傳遍了神州大地。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來到長安,決定敕建廣仁寺。當康熙帝在長安城內巡視過後,將廣仁寺的地址選在城牆內西北角,御意為安定西北,加強西北地區多民族的團結與穩定,並為寺院提名為廣仁寺,意為廣布仁慈。由朝廷撥專款建造廣仁寺,目的是為青、甘、康、藏及蒙古等地的活佛提供住錫地,後來成為班禪大師和達賴喇嘛進京途中的行宮。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廣仁寺建成,康熙帝下旨將開元寺的綠度母菩薩請到廣仁寺供奉,由於這尊綠度母菩薩在唐朝時曾顯靈開口講話,所以廣仁寺便將這尊殊勝而古老的綠度母菩薩供奉在大雄寶殿,並且在中央的主位供奉,從此廣仁寺就成為國內唯一的綠度母菩薩主道場。在其他寺院的大雄寶殿一般都供奉釋迦牟尼佛,而廣仁寺的大雄寶殿供奉的是綠度母菩薩。
在蒙、藏地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西安廣仁寺,但他們卻知道西安有尊曾開口講話的綠度母菩薩。在藏人心中,從長安嫁過去的文成公主,就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直到現在,藏人世世代代把文成公主視為菩薩,把她供奉在寺院中,萬民敬仰,受持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