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51年,辛未年(羊年);唐大中五年;南詔天啟十二年;日本嘉祥四年,仁壽元年;渤海國鹹和二十一年。以下是本年發生的歷史紀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851年
- 天干地支:辛未年(羊年)
- 朝代:唐
- 日本朝代:嘉祥四年
歷史紀事
裴休整頓漕運
大中五年(八五一)二月,以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自太和(八二七——八三五)以來,每年運江淮米不過四十萬斛,沿途吏卒侵盜,以及沉沒,運達渭倉(今陝西潼關北)不到二十萬斛,大墮劉晏漕法。裴休盡知其弊,立漕法十條,遣吏整治漕運,每年運米至渭倉一百二十萬斛。
宣宗選用儒臣安撫党項
自武宗發兵討伐党項,連年無功,而饋餉不已。党項仍為邊患。宣宗得悉党項騷擾系由邊將侵掠其羊馬,妄行誅殺,使党項不勝憤怒,故起兵反抗。大中五年(八五一)春,以右諫議大夫李福為夏綏(今內蒙白城子)節度使,自後選用儒臣以代邊將之貪暴者,安撫党項百姓。由此党項遂安。
白敏中平南北党項
南山、平夏党項久未平定,宣宗頗厭用兵。大中五年(八五一)春,宰相崔鉉建議遣大臣鎮撫。三月,詔以白敏中為司空、同平章事,充招討党項行營都統、制置等使,及南北兩路供軍使兼邠寧(今陝西彬縣)節度使。四月,敏中以左諫議大夫孫景商為其行軍司馬,知制誥蔣伸為節度副使,率軍赴寧州(今甘肅寧縣)。十日,定遠城(今寧夏平羅南)使史元擊破平夏党項於三交谷(夏州境內,今內蒙與陝西靖邊交界地區)。敏中奏稱平夏党項平定。八月,白敏中奏稱南山党項請降。時用兵歲久,國用頗乏,詔赦南山党項,使其安業。十月,以党項既平,罷白敏中都統,仍為邠寧節度使。
詔諸道置教練使
大中五年(八五一,一作六年)五月,宣宗以諸道軍備廢弛,詔令各道慎擇通曉兵法及武藝超群的軍將二人為教練使,每年按時教閱武藝兵法。凡支郡有兵處,亦由本道點檢訓練。
吐蕃叛將論恐熱入朝
吐蕃論恐熱殘虐無道,部將多叛,尚婢婢部將拓拔懷光誘降其眾。恐熱勢孤,大中五年(八五一)五月,入唐來朝,求為河渭節度使,欲借唐聲威招撫其眾,重整旗鼓。宣宗不許,恐熱怏怏而去,仍歸落門川(今甘肅武山東南),聚其舊眾,欲為邊患。後久雨乏食,其眾漸散,僅餘三百人,奔往廓州(治今青海化隆西南)。
孫樵上書諫修佛寺
大中五年(八五一)六月,進士孫樵上書諫復佛寺,以為百姓男耕女織,尚不溫飽,而僧尼不勞,卻美衣精食,以十戶百姓不能養一僧。武宗廢佛,使十七萬僧尼還俗,使天下一百七十萬百姓得以蘇息。陛下即位以來,修復佛寺,天下斧斤之聲至今不絕,僧尼幾復其舊。願早降明詔,僧未復者勿復,寺未修者勿修,使百姓得以生息。宣宗不聽。
張義潮獻河湟十一州圖籍
大中五年(八五一),沙州(今甘肅敦煌)防禦使張義潮乘吐蕃內亂,發兵收復瓜(今甘肅玉門西北)、伊(今新疆哈密)、西(今新疆吐魯番東)、甘(今甘肅張掖)、肅(今甘肅酒泉)、蘭(今甘肅)、鄯(今青海樂都)、河(今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廓(今青海化隆西)十州。十月,遣其兄義澤奉十一州(包括沙州)圖籍入朝進獻。至此,唐河湟失地皆收復。
置歸義軍節度使
大中五年(八五一)十一月,宣宗以張義潮收復河湟十一州,詔置歸義軍節度使於沙州(今甘肅敦煌),以張義潮為節度使兼十一州觀察使;以義潮判官曹義金為歸義軍長史。
文化紀事
大中五年(八五一)四月,刑部侍郎劉掾等奉詔纂《大中刑法總要格後敕》起於貞觀二年(六二八)六月廿日,至大中五年四月十三日,共二百二十四年敕令,總計六百四十六門,二千一百六十五條,六十卷。撰成奏上頒行。
蔣偕撰成《李相國論事集》
大中五年(八五一),史官蔣偕編成《李相國論事集》七卷。該書系憲宗朝宰相李絳奏疏集,現存六卷,共六十五條,所記事起自元和二年(八0七),迄於元和八年。是研究憲宗朝政治、經濟的重要文獻。蔣偕,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歷任右抬遺、右補闕、主客郎中兼史館修撰。大中五年,與崔龜從等奉詔修成《續唐歷》三十卷。八年,與牛叢等同修《文宗實錄》。與兄系共續其父蔣義修國史,時稱良史。
崔龜從撰成《續唐歷》
大中五年(八五一)七月,宰相監修國史崔龜從等撰成《續唐歷》二十二卷(一說三十卷)奏上。該書系編年體史書,記代宗大曆十三年(七七八)至憲宗元和十五年(八二0)史事,以接續柳芳《唐歷》。書已佚。崔龜從,字玄告,清河(今河北)人,元和十二年(八一七),登進士,又登賢良方正制科及書判拔萃二科,拜右拾遺。太和二年(八二八)改太常博士,擅長禮學,精歷代沿革,屢奏言朝廷禮儀得失。轉考功郎中、史館修撰,九年,拜中書舍人。開成元年(八三六),出為華州(今陝西華縣)刺史。三年,入為戶部侍郎。大中四年,拜同平章事。六年罷相,出為宣武(今河南開封)節度使。累歷方鎮卒。
鄭嵎進土及第
大中五年(八五一),鄭嵎進士及第。鄭嵎,(生卒年不詳),字賓光(一作先),籍貫不詳。其長篇七言歌行《津陽門詩》約作於本年後。有《鄭嵎詩集》(僅存《津陽門詩》一篇)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