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張掖市甘州區城郊北部,與市區緊密相連。濕地面積6.2萬畝,主體位於城區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帶,與城區毗鄰,是國內離城市最近的濕地公園。規劃區內多樣化的濕地類型,是張掖綠洲這一內陸乾旱區脆弱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水源涵養和水資源調蓄、淨化水質、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防止沙漠化和改善區域外氣候等重要的生態功能,作為區域關鍵生態支撐體系,對於維護張掖綠洲及黑河中下游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 外文名稱:ZhangyeNational Wetland Park
  • 別名:張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 行政區類別:甘肅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政府駐地:張掖市甘州區
  • 電話區號:0936
  • 郵政區碼:734000
  • 地理位置:張掖市甘州區城郊北部
  • 面積:6.2萬畝
  • 人口:52萬
  • 方言:張掖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張掖城北國家濕地公園,潤泉湖公園
  • 機場張掖軍民合用機場
  • 火車站:張掖站、張掖西站
  • 車牌代碼:甘G
  •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甘肅省張掖市
  • 建議遊玩時間:3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發展歷史,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優越條件,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交通條件,管理措施,規劃理念,指導思想,規劃原則,公園定位,開發利用,管理服務區,科普宣教區,農耕文化區,濕地恢復區,濕地保護區,休閒娛樂區,行銷戰略,特色旅遊線路,找準興奮點,形成衝擊力,借勢宣傳,生態價值,旅遊信息,實用信息,交通信息,

發展歷史

在人類與黑河濕地長達數千年融合中,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形成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山海經》中記述黑河是西王母的領地,春秋時期的《禹貢》、《周禮》等文獻上曾將黑河至居延澤的大片湖泊列為著名湖泊,稱為“西海”。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張掖以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優越地理位置,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重鎮,這片沃土上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蹟,皇家寺院大佛寺、千古城池黑水國、隋代木塔、唐代鐘樓、明代糧倉、清代總兵府等名勝古蹟,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禹導弱水於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於流沙”、“周穆王西巡”、 “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隋煬帝召開萬國博覽會”、 “馬可·波羅旅居甘州”等歷史事件,更賦予這片土地神奇的魅力。
黑河濕地黑河濕地
源於濕地之上的張掖,農耕文化同樣歷史悠久。從漢代開始,張掖綠洲農業一直處於發展的前沿,這歷代王朝所器重。唐朝武則天時代,甘州刺史李漢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引種水稻,城北烏江的大米因光照充足,生長周期長,味道格外醇香,曾一度成為貢米,沿著絲綢之路遠運長安,張掖有了“天下稱富庶者無出隴右”的讚譽。明朝詩人郭紳有詩云:“甘州城北水雲鄉,每至秋深一望黃。穗老連疇多秀色,實繁隔隴有餘香。”足見張掖農耕文化的深厚淵源。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張掖市甘州區城郊北部,與市區緊密相連,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0°06′—100°54′,北緯38°32′—39°24′。區劃面積6.2萬畝,東至崑崙大道,西至312國道新河橋段及黑河東岸,南至城區北一環路,北至蘭新鐵路

優越條件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沖積扇形成的三角洲之上,長期以來一直流傳著諸如“甘州不乾水池塘”、“半城蘆葦半城廟(塔)”、“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以及“四面蘆葦三面水”、“水六廟三一居處”等許多民諺俗語,有“金張掖”、“塞上江南”之稱。張掖南通青海,北接內蒙,東至蘭州,西達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312、227國道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張掖軍民機場和蘭青樞紐鐵路運輸線即將開通,交通快捷,區位優勢突出,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規劃區周邊有亞洲第一室內臥佛張掖大佛寺、中國最美七大丹霞之一的祁連彩色丹霞、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連山草原、西北名勝馬蹄寺石窟群等旅遊景點,同時,與周邊的武威、敦煌、青海湖、阿右旗、額濟納旗等旅遊景區對接便利,具有較好的競爭潛力。

地形地貌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區處於黑河中游祁連山洪積扇前緣和黑河古河道及泛濫平原的潛水溢出地帶,是由河流、草本沼澤、濕草甸等天然濕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溝渠等人工濕地為主體構成的複合濕地生態系統,濕地類型多樣,原生態特徵突出。有文字記載,張掖城北郊自古即有“甘州城北水雲鄉”之稱,自城區至北郊湖泊遍布,百泉噴涌,形成了3萬多畝伴城而生的濕地系統。
規劃區南高北低,自然落差20米(1467—1445),除了黑河河道及徑流新河補充水源外,地下水滲出是其主要水源,北郊濕地內有天然泉眼12202個、渠道3條、人工引水排陰溝17條,濕地植物密布,形成一片“水鄉澤國”的勝景。規劃區濕地植被豐富,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濕生植物鹽生植物與陸生喬灌林木、草原植被、荒漠植被鑲嵌分布,形成的西部綠洲生態系統在我國西北乾旱區具有典型性,世界範圍內也具有獨特性,具有特殊的保護價值。

氣候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區氣候屬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顯著特點是:降水稀少而集中,年降雨量僅129毫米,在時間分布上,多集中在6—9月份,約占全年總量的71.9%,春季降水僅占14%,年內降水分布很不均勻,年際變化較大;蒸發強烈,全區年平均蒸發量2047毫米,乾旱指數高達10.3。日照充足,溫差大,太陽年輻射總量147.99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時數為3085小時;多年平均氣溫為7℃,歷年最高氣溫為37.4℃,最低氣溫為 -28℃,無霜期153天。全年盛行西北風,年均風速2米/秒,最大風速36米/秒,年均大風日數14.9天,最多天數40天,最少3天,年均沙塵暴日數 20.3天,最多33天,最少14天。災害性天氣有大風、沙塵暴、乾熱風、乾旱、霜凍、初春低溫等。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水文

按照水系分布,濕地區自東向西主要由東泉渠系、阿薛渠系、庚名渠系、黑河(灘)水等四大水系構成,天然河道、引水渠道、排陰溝、排污渠縱橫交錯,有機井71眼,泉眼(泉域)12202處。除黑河灘無污水排放、庚名乾渠泉水與污水可以分流外,其它渠道均為河水、泉水和污水混流。受南部潛水側向徑流和深層承壓水的越流補給,地下水自南東向西北運動,水位埋深大部分在1米以內。規劃區水資源總量為1.37億立方米,其中泉水溢出量1.18立方億米, 城市污水排放量0.19億立方米。因牽涉到周邊1.28萬畝農田灌溉,目前的水資源量尚缺2385萬立方米,需考慮補水。

土壤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區總面積61622畝,其中,濕地面積25995畝,水澆耕地17761畝(水田10722畝,開荒地6834畝,新開荒地205畝),林地3518畝,建築可用地12580畝,道路用地1356畝,未利用地256畝,其它用地156畝。規劃區土壤類型主要有草甸土、潮土、溪淤土、草甸鹽土沼澤土。大部分為湖積堆積物、系黃褐色、灰綠色的淤泥質土,表層零星分布黃粘土或富含腐殖質的淤泥層。土壤中水分充足,好氧性微生物活動受阻,不利於有機物的礦化,影響成土的方向和進程,形成了以草甸土為主的自然土壤和以潮土為主的耕作土壤。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區域範圍

濕地公園是對具有獨特性的濕地區域進行保護的一種措施,也是以濕地資源為基礎,融合當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對公眾進行生態教育、開展科學研究、發展生態旅遊的一種利用模式。一流的國家濕地公園,就是地方形象的金字招牌。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是甘肅省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也是內陸河流域上的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無疑是提升張掖形象的“金字招牌”,它的規劃、定位、建設與發展前景,也是當前黑河濕地保護工程中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
規劃的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張掖市甘州區城郊北部,與市區緊密相連。區劃東至崑崙大道,西至312國道新河橋段及黑河東岸,南至城區北一環路,北至蘭新鐵路,總面積6.2萬畝,其中濕地面積2.6萬畝。規劃區南高北低,自然落差20米,除了黑河河道及徑流新河補充水源外,地下水滲出是其主要水源,濕地植物密布,形成一片“水鄉澤國”的勝景。

保護目標

綜述

以黑河水和廣袤濕地為代表性的生態資源,是張掖生存發展的生態屏障,也成就了舊時張掖 “塞上江南”的美譽。舊地方志稱:“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民間流傳著 “甘州不乾水池塘”的諺語。據志書記載,舊時張掖城內外舉步見塘,抬頭見葦,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特別是城區北郊的沼澤湖灘,舊稱“北湖”,蘆葦蒲草成片相連,山泉湖水碧波蕩漾,水鳥雲集,魚翔淺底,草木繁茂,蕩舟水草之中,盡賞四時美景。“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便是古城張掖美麗景色的真實寫照。同時,可以把張掖濕地、祁連山風光、峽谷、草原、森林、冰川以及周邊自然景觀,以及大佛寺馬蹄寺及絲綢之路古道、古城、古村、古堡、古人類活動遺蹟等人文景觀,進行整體組團行銷,也可以與青海湖、內蒙阿右旗聯合開發荒漠綠洲高原環線旅遊線路,這一旅遊產品具有旅遊的差異性,在世界範圍內相當獨特。

交通條件

張掖地處歐亞大路橋的戰略要地、國家重點開發建設的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的重要部位,位於著名絲綢之路旅遊帶, 隴海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穿越東西全境,312國道227國道在張掖交會,蘭新鐵路第二複線、張掖民用機場、蘭西客運專線等重大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這個項目建成後,貫穿張掖境內的鐵路將達到六條。隨著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和張掖至蘭州城際鐵路的建設完工,張掖必將成為西部交通網的一個鐵路中心樞紐城市,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區。其將凸顯金張掖東出西進、南來北往,溝通青海、內蒙古等省際交通的地理優勢,成為聚集地氣、人氣、商氣的西部旅遊城市。

管理措施

規劃理念

根據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內在要求和發展方向,我們在總體規劃始終融入“承文化底蘊,建生態張掖,活濕地資源,聚人脈商脈”的理念,不論是功能區的劃分、建設項目的設定、專項規劃,還是基礎設施建設、綠化美好、旅遊規劃等,都要以生態為本、文化為魂,使其處處見湖光水色,處處有文化氣息。

指導思想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與建設的指導思想為“生態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生態優先,即保護黑河濕地的自然遺產、地域景觀、生物多樣性,防止濕地功能衰退。科學修復,即在保護、利用和提高過程中,注重各個開發建設環節中的科技含量,科學保護濕地。適度開發,即利用綜合利用天然秉賦的濕地資源及周邊自然、人文資源,進行文化與綠色組團,提升城市品位,展現城市形象,形成與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歷史文化名城”、“西部生態之城”、“高原濕地之城” 相一致的建設。合理利用,即在保護濕地自然生態特徵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於濕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科學合理地安排建設項目,讓公眾在領略濕地自然風光、認識濕地的同時,享受濕地文化,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規劃原則

根據指導思想,在規劃中堅持以下原則:全面規劃,分期實施。根據濕地公園資源狀況、保護利用,對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進行全面規劃,並根據資金投入、輕重緩急和現有條件分期建設。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突出生態主題,最大限度地維護濕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濕地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發揮濕地改善生態環境、濕地休閒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旅遊活動、近期建設與遠期利用的矛盾,協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間的關係,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和適度建設。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充分利用濕地公園建設範圍內現有的地形、地貌和區位場地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項目的規劃布局,減少項目建設工程量。注重文化,突出特色。注重濕地原生態景觀的利用和修復,突出地域景觀特色,利用濕地公園潛在的景觀、環境及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等資源,進行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和體現項目區的歷史文化、生態文化及資源特色,突出個性,創出新意。
濕地公園濕地公園

公園定位

主打“生態保護、科普宣教、生態旅遊、文化體驗”的品牌,體現“戈壁水鄉”、“濕地之城”和農耕濕地文化為特徵,展示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濕地的獨特風光。據此,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定位是:張掖形象的名片、黑河風情的視窗、科普教育的課堂、生態旅遊的亮點。

開發利用

根據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態功能,規劃為6個功能區:

管理服務區

該區是整個景區的入口處,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濱河新區控制性規劃和旅遊線路走向,應設定在毗鄰濱河新區的312國道、新河橋邊為宜。區域內現有農田、水域、草甸地等,地勢平坦,視野開闊,連線科普展示區。主要建設項目有:標誌牌與大門、停車場、廣場、濕地生境區、紀念品商店、遊客服務中心、濕地公園管理中心、過路天橋及觀景台。

科普宣教區

該區是濕地公園的核心區域,也是濕地生態功能最完善、景觀最豐富的部分,南北範圍大致為管理服務區至張靖公路,東西為河西學院農學區、二中農場至烏江鎮元豐村新河沿岸,區域內主要是濕地,也有部分農田。要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向公眾展示濕地的生態功能、宣教功能、濕地文化功能和休閒遊憩功能,通過實物展示、參與體驗和實地感受,以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並為大眾旅遊休憩和觀光提供良好場所。可以劃分為四個亞區:濕地淨化水質展示區、濕地原生態生境展示區、濕地植物展示區、科普宣教中心。重點建設項目有:觀景棧道、非機動車道、生態過濾池、水文水質監測站、水文化展示館、水上運動項目、垂釣園、、鳥類棲息場所(鳥島)、野生動物馴養展示中心、蘆葦迷宮、水生植物園、喬灌木植物園、水生蔬菜園、親水平台、濕地科普館、觀景塔、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站、野生動物救護站等。
濕地公園濕地公園

農耕文化區

黑河流域農耕文化有2000多年的歷史,一直在北方地區處於領先水平,張掖又是全國商品糧基地、高原優質夏菜基地,城北郊烏江素有“漁米之鄉”之稱。規劃本區可使生態建設與資源經營融為一體,逐步構築起濕地保護與農業種植相融合的格局,使濕地產業區劃逐步趨向合理。本區位於烏江元豐村和三閘村,主要以濕地和農田交錯的景觀為主,規劃設計中,分為兩大主題:一是基本農田區保留原有屬性,不作改動和利用,僅修繕田間道路,作為遊客延伸旅遊線路,體驗農耕濕地、參與農事活動的基礎條件;二是打通連線濕地公園與村社的線路,引導農民集中合理種植果園、菜園、稻田等,建設集餐飲、娛樂、文化展示於一體的農家樂園,賦予一定的科普、游賞元素,引導遊客走進農家感受農耕文化。主要建設項目:黑河風情、農田風光體驗、民俗文化苑、農家樂園、設施農業基地。

濕地恢復區

本區以恢復退化濕地和封育保護瀕臨退化的濕地為主要功能,區劃以東至崑崙大道兩側、西至張靖公路、北至蘭新鐵路、南至流泉村。以濕地保護為主,為濕地公園未來發展預留空間,可保留原生態,不進行人工建設。恢復保育措施為:對張靖公路以北濕地上游水系進行疏理,增設灌溉渠道,保證水系暢通,滿足引水入城後集中流量和時段輸水要求,解決濕地、林地補水問題。同時,補植蘆葦沙棗紅柳胡楊,保護物種多樣性。

濕地保護區

本區處於濱河新區外圍黑河東岸至烏江元豐村黑河岸,主要以黑河灘涂的濕地、圍堰堵壩形成的水域和濕地為主,採取封閉式恢復,限制遊客進入,減弱遊客對濕地的干擾,使濕地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同時為濕地公園進行生態補水。可沿 312國道的水域駁岸設計多重綠化帶,形成綠色通道,並適當造景,形成公園外圍美好環境。主要建設項目有:綠化景觀帶;親水平台;珍禽養殖場;冬季滑冰場。

休閒娛樂區

本區以建成的城市濕地公園為主體,側重於休閒娛樂為主題,可從流泉五、六社村道貫通與國家濕地公園的連線線路,設計可供遊客放鬆身心的旅遊活動,主要建設的旅遊項目:以保健為主題的項目;以運動休閒為主題的項目;以文化休閒為主題的項目;以飲食休閒為主題的項目。

行銷戰略

旅遊行銷是開拓客源市場、樹立旅遊品牌的關鍵環節。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要成為國內一流的國家濕地公園,必須突出自身特色,與周邊景區進行組團促銷。

特色旅遊線路

要進一步尋找張掖與周邊地區旅遊產品的差異性,發掘本地旅遊資源中的閃光點,更新旅遊觀念,打破常規旅遊的思路,整合全市旅遊資源,以當前正在興起的生態休閒遊、歷史文化游、越野探險游等開闢新格局,引導新的旅遊消費群體。精心包裝設計旅遊線路,做好旅遊線路各關節點服務工作,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導本地旅行社、汽車運動組織、越野俱樂部參與特色旅遊線路開發。以特色旅遊整體打包推介,提升黑河濕地風光的宣傳。

找準興奮點

除常規的報紙、電視、網路宣傳之外,圍繞特色旅遊線路和外界旅遊者關注的亮點,做好深度報導;藉助著名學者、作家、攝影家、書畫家,宣傳推介張掖旅遊及黑河濕地特色。全市各縣區要形成旅遊文化一盤棋的思想,全面向外界宣傳推介張掖特色旅遊景點和資訊。

形成衝擊力

黑河濕地及特色旅遊宣傳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精心策劃帶動力強的宣傳推介活動,如舉辦全國汽車拉力賽、全國觀鳥周活動、西部濕地學術論壇、黑河濕地攝影展等。

借勢宣傳

張掖周邊具有豐富而旺盛的旅遊市場,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長城青海湖、阿右旗巴丹吉林世界沙漠公園、額濟納旗胡楊林祁連山草原張掖丹霞地質公園等,吸引了國內外大批遊客,而張掖正處在這些區域的中間地帶,距嘉峪關 300公里,敦煌600公里,青海湖約400公里,內蒙阿右旗130公里,額濟納旗500多公里,在交通便捷的今天,這些距離僅僅二至四小時的車程,對於以張掖濕地公園為主打品牌的張掖旅遊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可藉助周邊旅遊市場,廣泛吸納客源。

生態價值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是前人留給後世的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對其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在保護好濕地資源的基礎上,慎重、適度進行開發建設,做到既不倉促上馬、全面開花,也不建設無力、跟不上發展的形勢。初步構想的規劃建設期限為10年,即2009年至2018年。一期工程,即2009年至2011年,總計3年;優先安排生態保護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給排水、電網、路網、綠化、通訊等暢通,形成濕地公園管理、運營框架及景觀雛形,完成公園要具備一定範圍開放的能力,逐步開放科普教育、濕地觀光旅遊等,初步形成具有西部高原內陸河流域特色的、主題突出的國家濕地公園。二期工程,即2012年至2016年,總計5年。進一步建設濕地公園的保護和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全面建設濕地公園的旅遊服務設施以及管理服務設施,並構建起濕地公園水系的基本框架,加大公園內濕地的恢復以及修復能力,營造覆蓋整個濕地公園的濕地景觀及濕地環境。三期工程,即2017年至2018年,總計2年。以“面向世界,追求一流品牌”為目標,進行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旅遊服務設施的精細化修復,擴大外宣力度,建設生態濕地旅遊精品。
發展研討發展研討
在建設中,應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戰略和全社會辦濕地公園的方針,政府資金主要用於濕地保護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體現公益性;盈利性的項目主要靠社會融資,由此加快景點開發建設,挖掘內涵,提升品位,形成以資源為依託、以項目為基礎、以招商為手段,以多元化為目標的旅遊開發模式。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立,將會在珍惜天然稟賦濕地資源的同時,以保護濕地景觀為基礎,以挖掘濕地文化為底蘊,以帶動生態旅遊為特色,彰顯城市個性,深化城市文化記憶,使之成為張掖形象的金字招牌,為張掖經濟社會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旅遊信息

實用信息

門票
免費
公園免費開放,園內娛樂項目單獨收費。
開放時間
公園全天開放;
園內旅遊觀光車及娛樂項目運營時間為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30-17:30,淡季(11月1日-3月31日)8:30-17:00。

交通信息

公交巴士
1.乘坐4路公車到收割機廠站下車後向北步行約1公里可至。
2.乘坐8路公車到直接到達黃水濕地。
3.市區內乘坐19路公車到新河橋濕地站下車即是(此線路直達但車次不穩定,有時會等不到)。
出租的士
從市中區打車至不同入口價格不等約5-10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