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國

黑水國

黑水國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城西10公里處,黑河從其旁靜靜流過。歷史上匈奴民族移居這裡,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就建在此地,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水國
  • 地理位置:甘肅省張掖市城西
  • 氣候類型:乾旱性沙漠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地理位置,歷史,建築布局,文化傳說,

地理位置

黑水國位於張掖城西10公里處,黑河從其旁靜靜流過。黑河古稱“弱水”發源於祁連山,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也是河西走廊的母親河。因發洪時挾帶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黑水國遺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
張掖黑水國

歷史

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後來逐漸乾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裡,劃疆為“小月支國”國都就建在此地,《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說,其地系張掖郡古城。《甘肅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肇驛。原為西城驛”。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千百年來,黑水國幾經變化,早已湮滅,只留下殘垣新壁,神秘的傳說給洲人無盡遐思。

建築布局

黑水國古城遺址分南北兩城,相距約3公里。南城位於距國道312線南1公里處,東西長258米,南北寬226米,總面積5.8萬平方米 ,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城牆多為明代所築。城內建築遺址密集,散存有大量漢代磚塊,遺址內發現的壁畫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故事情節。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北城在國道312線以北2公里處,東西長 245米,南北寬220米。門開在南面,穿過坍塌附毀的城門,看到滿目的殘垣斷壁與散落的瓷片漢磚,連同四周綿延起伏的沙丘,仿佛穿越了歷史的隧道。幽暗中依稀聽得刀俞的碰擊聲、市肆的叫賣聲、茶樓的穩弦聲和逃離古城時慌不擇路的呼喊聲。也仿佛站在了歷史的高空,清晰地看到了月氏聚牧、漢匈爭戰、茶馬交易、兵防屯駐、沙毀古城的漫漫歲月;看到了古城的繁榮、悲壯、沉穩和脆弱對歷史的演繹;看到了遙遠的漢唐,古城為絲綢之路上的商旅迎來了黎明,送走了夕陽。

文化傳說

千年風雨,樹都成了古樹,路都成了老路。這老路邊上總有幾多廢棄的古城,滄桑無語,最迷人的是那落日照耀下的殘垣斷壁,及瀰漫於殘垣斷壁之間的寧靜,與其曾有過宮殿盛典的奢華,金戈鐵馬的喧囂,形成鮮明的對照。誰又能說得清,我們現在棲居的鬧市,過幾百年、幾千年到底是更靚的都城,還是後人憑弔的廢墟?
站在黑水國遺址上,我想得太多。絲綢之路上的張掖,在漢唐時期的知名度,與如今的深圳特區可以比擬,都是改革開放的代名詞。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經青海到張掖,召集西域27國的使團在此舉行了轟動世界的中西交易會,這是中國最早的貿易洽談會。《中國之最》好象忘了將這條收錄,但願修訂時能補上。
張掖城的歷史可以從隋煬帝再往前追溯700年,也就是漢武帝時代,當時匈奴經常進犯中原。於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派大將霍去病出隴西建張掖郡,戰時抵禦匈奴入侵,和平時發展東西方貿易。尤其是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張掖發展成歷代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的中心。張騫、班超、法顯、玄奘等人就是踩著這塊土地,走向陌生的國度,為中原大地打開一扇又一扇傳播文明的視窗。來自西域的商人、學者、僧侶也“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披星戴月於絲綢之路,為我們的祖先帶來具有異國情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黑水國遺址距張掖12公里,它比張掖的歷史更為久遠。相傳西漢以前匈奴曾定國都於此。當地人把匈奴稱為“黑匈”,故稱為“黑水國”。又據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黑水國一帶是一望無際的沼澤湖泊。隨著歲月的流逝,湖泊逐漸乾涸而成為水草豐盛的平川,後來有個叫“月氏”的民族遷徙到這裡,駐牧並屯田修城,建都立國。因傍依黑水,故得名黑水國。
傳說歸傳說。漢代以前,河西走廊曾為匈奴或月氏駐守是不會錯的。在黑水國遺址周圍,分布著漢代——魏晉時期的墓葬達300餘座,近年從中出土了100多件珍貴文物,有製作精巧的銅鏡、銅弩機,還有造型優美的銅馬、木器和形態各異的陶器,這些實物證明黑水國不是詩人的虛構。當年它的物產之豐富,連長安人都極為羨慕,皮裘、玻璃、玉石都成為他們千方百計托人購買的物品,這有點像今日的內地人托人從深圳捎帶新穎的電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