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甘肅省蘭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採用大興安嶺的油松以及北方的柳木、榆木為原料,經過鑿眼、拉卯、做榫楔、做碼口、馱梁和大軸等加工製作,最後現場安裝完成。
2006年5月20日,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Ⅷ-48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甘肅省蘭州市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黃河水車起源於明代,據《重修皋蘭縣誌》記載,是由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段續所創。“續里居時,創翻車,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農民皆仿效焉。”段續早年仕途幾經起落,晚年回歸故里,致力於水車的仿製,經過多次反覆,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獲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續借鑑雲南通河的筒車灌溉技術,在蘭州創製了適合於本地的水車。開始架設在現今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以後又在現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多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明末以後,大水車在黃河流域的皋蘭、白銀、涇川、平涼、銀川及陝西得到了廣泛使用,促進了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1952年,蘭州大水車達到了全盛時期,黃河兩岸水車林立,增至252架,總提灌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前的2萬多畝增加到了10萬畝。尤其是廣武門至雁灘河段,更是水車的集聚地,單輪、雙輪、三輪、五輪等樣態不一而足,蔚為壯觀。所以,這裡又被人們稱作“水車園”,蘭州也被稱為“水車之城”。
工藝特徵
蘭州大水車貌似結構簡單,也沒有傳統圖紙,但它構思精妙,結構複雜,構思巧妙,選料講究,就地取材,製作工藝奇巧,採用大興安嶺的油松以及北方的柳木、榆木等,展現了傳統工匠高超的智慧和出色技藝。
一、技術先進,成本低廉,節省人力,方便勞作,改變了黃河兩岸靠天吃飯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徵。
二、由於黃河流域土地廣袤人口眾多,使用廣泛,因而具有廣泛性特徵。
三、段續在製作水車時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簡樸性特徵。
四、自從水車創製以來,一直都屹立在黃河岸邊,隨著黃河水的流動和慣力,帶動水車的轉動,因此具有觀賞性特徵。
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有以下五項:
1、選料
主軸必須是堅硬質密且不怕水浸的數百至上千年整株榆柳上乘大樹,現也用泰國“紅斑馬”青木。輻條和穿撐均須為上好的整株松樹,少結疤,無裂口。外弦須是上乘的楊木板。所有木楔必須順絲,絕不能有結疤。
2、下料
按照“做頭”(設計工匠)的設計(為保密家傳特技,只有“做頭”的“腦圖”),分部件下料,要求絕對精準,然後做表面削、刨處理。
3、鑿眼、拉卯、做榫楔
按工匠的放線樣,精準留線印操作,不得有吃線口眼和無線榫楔。
4、做碼口、馱梁(車墩座的立柱和橫樑)和大軸
技術要求嚴格,尺寸同樣要絕對精準。
5、安裝
傳統為全人工拉吊安裝,當下人工為主,機械吊車協助。順序是先架設車墩座,後安裝主軸,再依次安裝輻條、穿撐和網弦,然後安裝刮板和水斗。整體安裝,古時需匠人10多個、小工50多人,當下也需30多人。一架大水車的製作安裝,約需耗時3個多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蘭州水車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蘭州及下遊人民的貢獻是巨大的,對蘭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為中國農業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見證。
傳承現狀
1952年,蘭州黃河岸邊仍有水車252輛。自電力灌溉技術普遍套用後,水車逐年減少,製作者後繼乏人,面臨瀕危狀況,對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進行保護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傳承人物
段怡村,男,2018年5月16日,段怡村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肅省蘭州市申報。項目名稱: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05年8月26日,蘭州建起了一處水車博覽園,再現了50多年前黃河兩岸水車林立的壯觀景象。
2007年,為保護這一珍貴傳統文化遺產,蘭州市將“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列入《蘭州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該技藝得到立法保護。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6、2007、2008年,蘭州黃河大水車受邀參加在深圳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獲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