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水高高蹺

苦水高高蹺

苦水街高高蹺是甘肅省永登縣的傳統民俗文化。起源於元末明初,到現在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高高蹺是當地一門祖輩相傳的舞蹈表演藝術,也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社火中一個傳統的保留節目。表演者穿上傳統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劇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蹺,排成長隊,在太平鼓隊強大陣容的引導下上街表演。苦水高高蹺蹺腿的高度達3至3.3米,居全國之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苦水高高蹺
  • 分類:舞蹈
  • 地區:甘肅
超高高蹺,民間傳說,技高一籌,發展現狀,簡介,文化遺產,現狀,業界代表,巨崇紹,青年挑梁,傳承人,

超高高蹺

在永登縣苦水街,有一種高蹺,其高度達到3米多,足有一層樓房那么高,因此,人們把這種高蹺叫作高高蹺。苦水街高高蹺表演藝術是當地一門祖輩相傳的民間表演藝術,也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社火中一個傳統的保留節目。表演者穿上傳統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劇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蹺,排成長隊,在太平鼓隊強大陣容的引導下上街表演。它的表演歷史極為悠久,相傳從元末明初就已開始,其起源歷史距今已經有700餘年。
永登縣苦水鎮苦水街至今還保留著古老而獨具特色的高高蹺儺社火藝術,這種儺社火共舉行4天。第一天正月三十迎接高高蹺天神;第二天儺社火表演隊練踩高高蹺,分配角色,有天將、神帥、王朝、馬漢等;第三天高高蹺儺社火出街遊行,場面十分熱鬧;第四天是苦水街鬧高高蹺儺社火收場之日,此日下午要舉行倒幡桿與倒踩表桿儀式。

民間傳說

苦水高高蹺也有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在苦水街東,有一道嶺叫長山嶺,形象酷似一條巨龍。在明代以前,這裡和大通河流域一樣,山清水秀,綠樹成蔭,相傳元末時期,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途經苦水時,發現長山嶺是一道長龍,當即斬斷了龍身,趕走了龍魂,至今長山嶺還有"斬龍峴"的地名紀念此事。劉伯溫斬斷龍脈後,長山嶺和整個莊浪河流域的綠色植被就枯萎了,成為荒山禿嶺。苦水街的人們為了記住這一歷史悲劇,盼望龍魂回歸,龍體合身,讓長山嶺和莊浪河流域重披綠裝,就從元末明初開始興起了二月二鬧社火的習俗。而苦水高高蹺也就是從那時起逐漸形成的。
高高蹺高高蹺

技高一籌

苦水高蹺的突出特點是它的高。一般在9尺到1丈那么高,也就是說有3米多高,加上表演者的身高,苦水高高蹺可達4.7米-5米。製造高蹺的材料,是上好的松木,腳蹬用柳木。高高蹺表演連演3天,每天都有5萬-6萬人前去觀看,場面極為熱鬧有趣。
苦水高高蹺苦水高高蹺
苦水街高高蹺主要以傳統秦腔本戲為主要表演內容,表演時表演者穿上傳統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居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排上長隊,凌空飛舞,充滿刺激。踩高蹺的人數多少,由劇中人物多少決定,劇中人物多,踩高蹺的人就多,人物少,踩高蹺的人就少。傳統中踩高蹺都是男子的專利,而現在,苦水街的青春女子也加入踩高蹺的行列,給這個苦水高高蹺增添新的色彩。

發展現狀

簡介

苦水高高蹺是一種祖輩相傳的民間表演形式,從它產生至今,基本上沒有文字記載,沒有相關的歷史資料。居住在當地的農民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口傳心授,自娛自樂,但是沒有誰去記錄、挖掘、整理、採訪報導這種極為獨特的傳統藝術。直到2001年和2002年,由苦水籍詞曲作家楊昭亮經多年研究創作的電視音樂片《千禧龍抬頭在鄉村》和《龍抬頭鄉情》才對苦水高高蹺作了生動的介紹,苦水高高蹺才有了正式的文字和音像記載,並且在國內外產生影響。2004年7月,苦水街高高蹺在首屆蘭州市農民藝術節上亮相表演,永登縣和苦水鄉撥款1.5萬元予以支持;2005年春節期間,苦水街高高蹺在甘肅省精品社火表演蘭州賽區獲得表演特色獎。近期,美國德克薩斯州有意邀請他們去美國表演。
苦水高高蹺苦水高高蹺
目前,苦水街能夠表演高高蹺的人多達上百人,且以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居多,真正挑大樑的則是一些初高中學生。每個高高蹺好手都是從小小年紀練起,先踩小高蹺,熟練後,在練踩4尺至5尺的中高蹺,到了十六七歲練踩八尺到丈二的高高蹺。這個過程是不斷淘汰,金字塔式的發展過程。要練就踩高高蹺的絕活,首先要有強健的身體,不然,身上要穿服飾,兩腿要提起20多斤重的蹺腿,行走表演三個多小時,那怎么行!其次,從練踩小高蹺開始,就要掌握方法要領,這就是:鬆緊合適綁蹺腿,沉穩踏實不慌張,膽大心細邁步穩,用勁挺腰目遠望。
但是,苦水街的高高蹺畢竟是一項充滿刺激的高難度、危險性較大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儘管不愁後繼乏人,但面臨的問題很多,比如,高高蹺藝術資料的挖掘整理、表演者的人生保險、表演道具服飾以及場地等,這都需要民間、政府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文化遺產

甘肅永登苦水街高高蹺,是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龍抬頭社火保留的一個傳統社火節目,是一門祖輩相傳的民間表演藝術。它結合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龍抬頭社火,在太平鼓隊強大陣容的開路引導下,上街進行表演,傳播民俗文化。高蹺分低蹺、中高蹺、高高蹺。高高蹺表演是民間高蹺表演中獨具特色的一種,蹺腿高度3--3.3米,加上表演者的身高,高高蹺可達5米,其高度可稱得上是全國之最。它的表演歷史悠久,從元末明初開始到現在,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它經歷了明代、清代、民國到新中國成立至今的長期傳承發展時期,它的長期存在和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龍抬頭社火密不可分。表演時,表演者穿上傳統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劇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采上高高蹺,排成長隊,凌空飛舞,過街式向觀眾表演。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苦水高高蹺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狀

玫瑰之鄉———永登縣苦水鎮不僅以玫瑰揚名。苦水街的高高蹺剛剛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廣大高高蹺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歷史悠久且驚險刺激的苦水高高蹺隨著“非遺”項目的榮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從蘭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永登縣苦水鎮苦水街的高高蹺是和當地人“二月二龍抬頭”鬧社火連在一起的。每年農曆二月初一到初三,是苦水街人“二月二龍抬頭”鬧社火的日子。苦水街村分北街和南街,長近一公里。耍社火,北街的向南舞,南街的向北舞,互相競爭,各顯精彩。“二月二”這天是鬧社火的高潮,也是踩高高蹺高手們最露臉的日子,火火的社火隊伍上街了,長長的高高蹺方陣過來了。最高的高高蹺達4米,加上表演者自己的身高達 4.7米至5米。窄窄的街道,兩邊涌動著數以萬計的觀眾,上百人的高高蹺隊伍從低到高依次走來,表演者彩綢服飾迎風飄動,手中道具,不時舞動,好似天神天將,甚是威武壯觀。

業界代表

巨崇紹

說起苦水高高蹺在甘肅乃至全國揚名,和一大批高高蹺愛好者的努力分不開。巨崇紹老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1991年巨崇紹從苦水中學退休後,就一直在默默挖掘整理苦水高高蹺的資料。他認為,明洪武年間,來苦水的移民增多,每年春節各地移民把各自地方的文化精品表現在唱戲耍社火中,高高蹺是耍社火中最主要的一項。最初苦水街的高蹺只有兩三尺左右,通過數百年的競爭,苦水街的高高蹺已達到 3.5米至4米,村民們稱為丈二高高蹺。
苗介厚為王吉勝化妝苗介厚為王吉勝化妝
巨崇紹老人先後兩次在“二月二”的社火表演中,邀請上百位攝影記者和攝影愛好者來苦水,通過他們的鏡頭,記錄高高蹺表演者的細節,在國內外的媒體和雜誌發表,這對於宣傳苦水高高蹺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青年挑梁

苦水街高高蹺表演藝術,不但是前輩傳承下來的民間絕跡,更是全省乃至全國都叫得響的民間藝術瑰寶,在苦水街,這種表演藝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後生(包括女孩)所接受,並參與其中。
據苦水街村支書甘培升介紹,苦水街能夠表演高高蹺的人多達上百人,真正挑大樑的則是一些初高中學生。每個高高蹺好手都是從小練起,先踩小高蹺,熟練後,再練踩四五尺的中高蹺,到了十六七歲練踩八尺到丈二的高高蹺。甘培升告訴記者,要練就踩高高蹺的絕活,首先要有強健的身體;其次從練踩小高蹺開始,就要掌握“鬆緊合適綁蹺腿,沉穩踏實不慌張,膽大心細邁步穩,用勁挺腰目遠望”的方法要領。
儘管苦水街高高蹺不愁後繼乏人,但眼下面臨的一些問題也直接制約著其發展步履。“高高蹺藝術資料的挖掘整理、表演者的意外保險、表演道具服飾以及表演訓練場地等,這些問題單純依靠民間力量,顯然是很困難的。我們希望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巨崇紹老人說。

傳承人

苗介厚為王吉勝化妝王吉勝身高不到1.5米,走起很小的“寸步”,慢慢挪動1.8米的高蹺,小心翼翼地保持身體平衡。
今年9歲的王吉勝,是甘肅永登縣苦水鎮苦水街村五年級學生,練習踩高蹺已有4年。
站在高蹺上,王吉勝有點得意:“看別人都比我矮一截,周圍的景物就更清楚了。”
“他6歲就開始在七八十厘米高的高蹺上練,腦子好使、反應快,身體素質也好,在同齡人中算是出類拔萃的。”王吉勝的師傅苗寶山誇獎愛徒。
2006年,永登苦水高高蹺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苦水高高蹺的3名省級傳承人之一,63歲的苗寶山告訴記者:“高高蹺最高3.5米,超過一層樓房的高度,再加上人的身高,高度可達5米。儘管觀賞性很強,但一寸高一寸險,表演者必須膽大心細。”
王吉勝第一次站到高蹺上,是2005年初夏的一個早晨。王吉勝說,“當時我腿腳發軟,抖得厲害,根本不敢往前走。除了害怕,根本找不出啥感覺。”
這幾年,王吉勝為練高蹺吃了不少苦。他的媽媽唐玉珍介紹說,苦水街高蹺,高0.7-3.5米不等,每根約拳頭粗,表演時要用繩子將腳固定在高蹺頂部的腳蹬上,腳踝、膝下等部位都要綁牢。“如果繩子綁得不合適,腿就會被磨出血,看著都心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