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眉毛

【修眉毛】瑤、苗等民族成年習俗。雲南思茅地區的瑤族姑娘,剛滿十歲,就要摘下幼時戴的小黑皮帽,換上一個用銀子或竹片做成的圓柱形裝飾物,再用髮辮將它纏住,然後,用一塊二尺見方的黑布蓋上,疊成平頂帽。按照傳統習慣,姑娘們去到山上僻靜處,用柴灰抹稻毛,冉用絲線絞下眉骨邊上的眉毛,經過多次修飾,最後成為一對火柴梗般粗細的彎眉。細眉被看作開始成熟的標誌,並認為可表現女性溫厚善良的性格。
苗族姑娘則在出嫁前修眉,又稱為“開臉”,由村寨中有兒有女的婦女擔任。姑娘在修眉前叫“黛帕紀標”(苗語,即屋裡的姑娘),修眉後叫“果帕”(苗語,即婦人)。修眉標誌著姑娘時代結束,此後,不能象當姑娘時那樣自由自在地和相熟的男子唱歌跳舞或秘密幽會,否則,就會受到公眾輿論的譴責甚至懲治。相傳,此俗是由“打牙”演變來的:吉時苗族青年男女楣愛後,一同去見女方父母,女方父母應允後,男女雙方為了表示對愛情的忠貞不二,當即打下各自的兩顆下犬齒為憑。“打牙”後,雙方均不能與另IJ的異性一同唱歌跳舞。後來,人們漸漸感到打牙有損容貌和健康,便將“打牙”演變為“修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