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水道教音樂
- 音樂淵源:音樂源於全真道派
- 流行地域:清代乾隆年間受陝西華陰等
- 音樂形式:聲腔、器樂、打擊樂並用
- 音樂用途:祈求國泰民安
- 遺產級別:國家級
簡介,淵源,傳承意義,
簡介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水縣道教音樂歸屬於中國全真道派的道教科儀音樂,也稱齋蘸音樂或道場音樂。清水道教音樂的產生、流布、傳承與清水縣所處的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成因。使其在道教音樂的風格與特徵上突顯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與眾不同。形成了隴右地區文化中宗教音樂中的一朵絢麗奇葩。
淵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宗教音樂,清水道教音樂源於公元12世紀的金代創建的全真派,其源頭出自秦漢神仙方士,重個人煉養,以修道成仙為主旨,也兼符篆。其煉養術至唐宋時漸至趨向於內丹,以鐘內丹派為主流,至金代正式建立全真派。清水道教音樂與其道派據新編《清水縣誌》記載,始創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形成了“龍門”和“華山”兩個支派,長期共存,各自發展。全真派以《道德經》、《般若心徑》、《孝經》作為經典,推行叢林制,要求出家住觀,強調修真,戒除酒色財氣,除情去欲,清靜真修,以內成真超離生死,清水道教音樂的突出特點是以全真正韻作為“龍門”與“華山”支派宮觀的統一範本,道樂一般由道士口傳口授,高功為士師秘傳,但由於十方叢林之間聯繫密切,道士常四處遊方,所以,在遵循瑜真正韻格範的同時,也產生了幾種地方韻,使其道樂的風格帶地方特色。
清水道教音樂以經韻唱誦為主,伴奏主要用打擊法器,並有吹奏管樂,笙、管、笛、簫等,絲弦樂器的運用比較少見。常用經典60部180多卷,道樂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聲樂為純人聲演唱。可根據不同道場的具體事件不同配以不同韻律交替演唱,最初的曲調有360條,尚存和使用的有200多種曲調,多以經詞而命名,如《開壇韻》、《奠茶韻》、《大讚韻》、《山名韻》等,每逢規模較大的道場,清水道教音樂所營造的道場氣氛,氣勢恢宏,莊嚴肅穆,形成了一套完整獨具風格的道場音樂體系,在當地流布、發展與傳承至今500多年的歷史中,已在人民民眾中有著廣泛的影響,隨著構建和諧社會與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偉大進程中,清水道教音樂的獨具特色,已引起了不少研究學者的關注。
傳承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清水縣文化館獲得“清水道教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