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元宵節(東山轉燈)歷史悠久,據《新唐書·姚崇傳》等史料證實,東山轉燈的習俗早期可追溯至唐代,已有1300餘年歷史,20世紀50年代逐漸停止,至20世紀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轉燈習俗才得以延續。
1987年復出。“東山轉燈”民俗活動在舟曲縣東山鄉每年由政府支持,各村委會主任組織協調,整個過程從時間、程式都已成為一種定俗,一種自發活動,並無具體的傳承譜系,主要由各村委會主任和各村會東(村社火會的負責人)安排,周邊民眾一起參與。
主要活動
燈籠製作
每年從臘月起開始做燈,農民破竹扎燈,糊燈貼花,綑紮火把。民間藝人扎制的各種彩燈,燈具各異,有手提宮燈、八卦燈及象形的雞、鴨、魚燈,有栩栩如生的金魚和蝴蝶,有鮮艷嬌美的荷花和百合,有水靈甜蜜的鮮桃和石榴,有各式各樣的紅紅宮燈等;還有身後背燈,長約2尺,上連線埠略小,可插紙花,內容豐富。
活動內容
入場踩道
夜幕降臨時,轉燈的人集合整隊排號。時至,鳴放三眼跑、煙花不熄,鑼鼓嗩吶喧天,數百轉燈人背起燈籠,手持火把響器,入場踩道。轉燈人前後相隨,人們隨鑼鼓節奏,手舞足蹈,邊唱邊走。入村之後,火把熄滅,燈籠排成一字形穿村而過,家家焚香化馬互敬酒致意。午夜入場踩道轉燈,歡樂舞蹈,通宵達旦。所踩之字,保留數目,盼來年福壽康寧、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轉燈踩道
元宵節(東山轉燈)踩道字型從始於唐代的九疊篆到隸書篆體,所踩字形從“福祿壽喜”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都印證了中華文明歷史發展的軌跡和鮮明的時代特徵。
每年正月十五前後,舟曲東山弓子石、上灣、真節村一帶,要舉行“轉燈踩道”活動。每次轉燈,每家派出年輕精幹的男丁,帶著花燈自始至終參與本村的燈會,數百個五顏六色的花燈沿著羊腸小道形成長龍陣,鼓樂而行,游村轉廟“散福祈祥”。隨後燈隊在廟前的平地里轉燈踩字。4個“擋燈人”站成邊長20至40米的正方形,“頭燈”帶領花燈隊在沒有任何標記的地上,按鑼鼓的節奏和踩字口訣進行踩字。所有轉燈人必須步調一致,每個人都要按前燈的步伐依次行進或轉彎。燈隊跟著“頭燈”不斷變換隊形。約十多分鐘,所有轉燈人依次完成踩字過程,繼續前行,踩出一個大小400至1600平方米的大字,一般是“福祿壽囍”“
風調雨順”等字,各村鄉親們白天都來品評。
文化特徵
“東山轉燈”不斷吸收了宗教文藝的精華,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表演形式上,已經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東山鄉自古就有“轉燈踩道”和“迎燈”之說。
轉燈特色
東山轉燈踩道節俗是群體生命律動的文化特色:
1.東山轉燈踩道節俗具有天人合一的地方特色。
2.東山轉燈踩道節俗具有包容互生的歷史特色。
3.東山轉燈踩道節俗具有敬畏自然的原始思維特色。
轉燈功能
轉燈文化所代表的功能類型有四種,它們都是在文化的長河中慢慢積累而來的。
其一,轉燈有著對健康的期望,在面對“老桿”時,不管是摸還是抱以及所謂的走百病,這些都滲透出老百姓對身體健康的一種期盼,所以儘管它經過了漫長的發展,但是這一形式依舊得到了保留。
其二,轉燈還意味著一種祈禱儀式,老百姓為了祈求以後的風調雨順,以及五穀豐登的美好心愿,更好地實現轉燈文化的意義,這是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其三,轉燈有著信仰的傳承功能,從它的九大格以及九小格來看,這與陰陽有著較密切的聯繫,這是一種宗教的體現,代表著老百姓的精神文化。
其四,轉燈有娛樂功能,畢竟這是一項集體活動,所以全體人民都可以在愉悅的狀態下加入其中。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東山轉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舟曲先民在改造和適應自然過程中勇於創新求變的歷史見證,具備重要的歷史、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
1、元宵節(東山轉燈)所體現的燈藝、剪紙、書畫、社火與祭祀、祈福、禳解、踩道和娛神娛廟會相結合的原始文化符號淵源,具有較高的人類文化意義和歷史學術價值。
2、元宵節(東山轉燈)節慶民俗活動具有儀式性與習俗性、娛樂性與健身性以及明顯的宗教烙印和地域性特徵,反映著藏漢民族傳統的民情民俗,是維繫舟曲藏、漢民眾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重要文化標誌。
3、元宵節(東山轉燈)有別於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綜合性的藝術再現體,集宗教文化、祈福、娛樂為一體,是各民族和睦相處的見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習俗也在不斷改變,已成為集經濟、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節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傳承狀況
人們對傳統習俗越來越淡漠,真正會表演“東山轉燈”的老一輩人年歲已高,傳承式微。在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仍有一些不好的現狀,較多民間藝術品開始批量生產,轉燈等被歸為旅遊業的概念。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離開,東山轉燈因後繼無人,隕落在歷史的長河中。
傳承人物
2011年,房明軒、房顯慶被甘肅省文化廳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房明軒和50年代出生的房顯慶,多年組織東山當地民眾舉辦轉燈活動,並身體力行對轉燈相關民俗蒐集、研究。
2017年,舟曲縣專門成立了以縣委常委、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的“舟曲縣東山轉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組織人員開展走訪調查,蒐集整理文字資料五萬餘字、圖片近千張、錄音80小時、視頻500G;邀請國內專家學者組織召開東山轉燈理論研討會;將東山轉燈引入縣城,踩出“國泰民安”字樣;舉辦東山剪紙藝術展,吸引遊人爭相觀看;邀請央視和省台分別拍攝宣傳片《天下舟曲》和紀錄片《舟曲·東山轉燈》。
2021年5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舟曲縣文化館獲得元宵節(東山轉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元宵節(東山轉燈)項目保護單位舟曲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7年2月14日(正月十八),甘肅舟曲舉辦元宵節(東山轉燈)活動。晚上六點左右,來自東山鄉的一百五十多名村民吃完熱騰騰的清燉羊肉,穿起藍色的盤口大褂,腰間纏上紅色、綠色或者黃色的絲質腰帶,在樂曲中拉開了轉燈儀式的序幕。轉燈儀式開始時,踩過的地面會出現“
國泰民安”“
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字型。
2018年,自農曆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六,甘肅舟曲東山鎮各個村開始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轉燈”儀式。300多位村民排成長隊“背燈走字”。於正月十五凌晨,在頭燈帶領下,村民在沒有任何印記的農田裡,“踩”出了四個大字“國泰民安”。
文化軼事
有一種說法說這是《
封神演義》中雲霄、碧霄、瓊霄三姐妹為兄報仇所擺下的九曲黃河陣,後來讓燃燈道人請來老子玄都法師以及元始天尊才聯手將其破除。還有一種說法,轉九曲就是為了民間的風調雨順來進行的一種祈禱活動,是老百姓為了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以及豐收來做的一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