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流行於青海省樂都縣地方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又稱“九曲黃河燈”“九曲黃河陣”,俗稱“三年兩頭”,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多流傳於青海省樂都縣崗溝鎮的馬家台、七里店、李家、水磨灣四個行政村。七里店黃河燈會每三年舉辦兩次,點燈會期三天,始於農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結束,每晚七點亮燈,約十一點結束。每逢燈會,十里八鄉的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向會場,賜福觀外遊人如織,每天的觀燈人數平均在一萬以上。

2008年6月7日,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X-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青海省樂都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項目編號:X-71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活動儀式,活動流程,活動詳情,節日禁忌,演出活動,文化特徵,流行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傳說一,傳說二,

歷史淵源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活動,早期出現於宋代。明代盛行,明人劉侗、於奕正在其所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十一日至十六日,鄉村人縛秫秸作棚,周懸雜燈,地廣二畝,門逕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誤不得逕,即久迷不出,日黃河九曲燈也。”據《西寧府志》記載,七里店有一座修建於明代萬曆三十六年(1608)的三官廟,這座三官廟正名為賜福觀,建觀後即開始舉辦黃河燈會,以作為廟會的一項重要內容,燈會期間還要搭台唱戲。黃河燈會全名為“九曲黃河燈陣”,其式樣布置系由八卦圖演繹而來,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宮”的陣法設計總城、城壕、胡同、內城、儀門等。燈城栽高桿16根,每桿掛高燈一盞,同時按五方不同的方位各懸不同色彩的神幡一幅。
1956年以前,燈會所插燈桿和方燈是按姓氏來分配,當時稱“八大戶”,分別為張、馬、裴、黨、徐、許、業,其他雜姓為一戶。1956年至1978年,由於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黃河燈會停辦。
1979年,九曲黃河燈俗活動恢復,由於“八大戶”無人負責,便改由水磨灣、七里店、馬家台、李家莊4個生產隊聯合舉辦。過程中以前所有燈均為白色,1979年後,燈改為紅、黃、綠三色,在許多燈上貼紙花,插塑膠花作為裝飾。近現代以來,各地元宵節活動中又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表演項目,使元宵節在傳承中有了新的發展。

主要活動

活動儀式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每逢燈會之年的正月初八,馬家台、七里店、李家、水磨灣四村德高望重的老人聚集在賜福觀里,安排人事:選總頭目5-8人,為大會的總負責人,當地人稱“供代主”。邀請燈把式、禮桌若干人,燈把式負責擺燈陣,由其設計並畫出線路,其他人負責栽桿。招待員若干人,專司下請帖、招待香客的茶食事宜。侍香若干人,專管塑臘、神前點香燭以及侍候陰陽。此外,管戲台修電、維持秩序、在廚房燒火做飯等都派有專人負責。

活動流程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從農曆正月十三日開始,要求請陰陽道士7人(熟知此類儀式的陰陽道士少,只能請到4-5人)出榜誦經,請亡魂請神豐氏;十四日升幡拜懺、念功誦經;十五日為正日,行香、告廟、上裱,夜晚到燈陣巡經;十六日搭座,施法食放亡魂;十七日早放桿、撤幡送神,倒桿的時間和方向由陰陽卜算。送神後酬謝演員和陰陽,並散福,即將正月期間村民敬獻的饅頭等供品分與眾人食用。每晚依次上演“龍鳳呈祥”“天官賜福”及主戲“黃河陣”。在燈會期間,有樂都本縣及臨近地區遊人前來觀賞燈陣。

活動詳情

栽燈桿
正月十二日,撒路一栽燈桿的線標。屆時平整燈場,燈場面積約十五六畝,路長約9華里。燈把式們先破土祭神,然後用白灰或草木灰依照“九曲黃河陣圖”所示畫路線,隨後用鐵鍬鏟土夯築。當路線畫到中央時,鳴炮、焚香,總管們給燈把式敬酒。各戶都有固定燈位,戶與戶的分界處,以松枝為界,當地人稱“松帽子”。
正月十三日早上,請道士出榜念經,邀請眾神和歷輩先祖亡魂,意為請神和祖先看戲。各家各戶分頭依路線兩側栽燈桿,燈桿多為高約1.7米左右質地勻細的木竿。木竿總根數一般為365根,桿與桿之間的距離約60公分,橫豎均以19行排立的方陣布局,每並行兩排木桿形成約2米寬的巷道。栽好燈桿,再繫上繩子連線起來,形成一座燈城。擺成的燈城方圓九里三,城分總城、城壕、胡同、內城、儀城等。分為9城,中間為紫禁城,其他8城為東北城(艮方)、東中城(震方)東南城(巽方)、中南城(離方)、西南城(坤方)、西中城(兌方)、西北城(乾方)、中北城(坎方)。中央意為太極,燈場的北邊各設約2米寬的東西兩道門,分別為人口和出口,象徵兩儀,四方四正的四處城壕象徵四象。9城之間構成東、西、中3條長街,供遊覽者來往觀燈。
正月十四日下午,開始要套方燈,並在燈場周圍點綴如同花邊一樣的彩燈。方燈造型別致,呈約20厘米寬35厘米高的立方體,燈架用木條拼置,所糊紙色為單一的綠、黃、紅,留一面紙只粘燈架上沿木條,可以像帘子一樣捲起來,用來取放蠟燭。燈架的頂部是一塊中間有一小圓孔的木板,便於蠟燭燃燒。底部的木板上也有一孔,便於將燈籠插在削尖的木桿上。糊方燈的紙色:中央紫禁城插的方燈都用黃色紙,東面的北城中城、南城,中間的北城、南城,西面的北城、中城、南城所插的方燈都用紅色紙。城壕和樂字處插綠色方燈。
正月十四晚上,開始起燈,舉行大規模的道場,4名陰陽先生身穿五色法衣,誦經三日,祈求五穀豐登、出行平安。自十四日夜晚燈被燃亮後,整個場景猶如一朵盛開的大蓮花,黃蕊、紅瓣、綠葉,再加上高桿上的高燈,色彩鮮明,錯落有序,如星光般閃爍。東西兩門貼著對聯,東進門的對聯是:“入此燈城,滿眼光明世界。來斯花市,萬物化雨春風。”橫額為“東進解厄”。西出門的對聯是:“月到天心,月燈交輝人玩賞。風和日麗,風調雨順谷豐登。”橫額是:“西出延生”。
正月十四,在賜福觀內,請來的道士要在廟中布置會場,中午開始念“玉皇理清經”,豎幡(代表人間的陰幡、天曹的玉皇幡、陰府的救苦幡),借幡通天招請各方神聖,晚飯後要招請各村祖先的亡魂,意為請神聖和祖先關燈看戲。通過道教齋醮宗教功能,祈求諸神保佑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安撫村落周圍鬼魂,保佑村落不受各種亡魂侵擾。
轉燈(又稱望燈)
轉燈時,總管和鼓樂隊導引在前,遊人踵跟於後。入東門時,還要在門前點一堆旺火,同時鞭炮齊鳴。總管左手中舉一桿長長的五色幡旗,行走的節奏由總管來控制,步伐緩慢,態度虔誠。轉燈時,整個隊伍莊嚴肅穆,先從城壕轉起,循序漸進,逐步深入,轉畢才能入城。城內由榔頭樂字組成,四角四個,東、南、西和北面禁口5字,象徵八卦。九宮是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方的八城和中央的戊已土城,共為九宮。當游燈者轉到“紫禁城”中央時,一些善男信女取出攜帶的香裱投入高燈桿(代表玉皇大帝神位)下的桑火,跪拜祈求一年順利,然後起身繼續轉燈陣。再由中街北進,轉入西北城(乾方)、西中城(坤方)、西南城(兌方)。然後由西街北進出西門。

節日禁忌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還盛行“偷燈”風俗,凡沒有兒女或討不上老婆的,為求子女者,轉燈時看好人丁數眾多的人家栽下的燈,便迅速摘燈。還觀其色,占驗男女,說是紅燈生男、綠燈生女。摘燈後忌言語,忌回頭,忌燈滅。住家遠的人還要從廟裡買燈燭,保持燈火持續,意為香火不斷。如能持續不滅帶到家中,便激動不已。婚後不育夫婦求子,不能自己捧燈,說是不靈,多由夫妹或婆婆輩分的人摘下面燈,快步來到不育者家中,入門高喊求子夫婦名字:“某某快來領子!”夫婦跑步大聲應答接燈,將燈供放於灶神之位,焚香燃燭,跪拜祈求灶王護佑三霄娘娘所送之子。當年如喜得子女,來年燈會時另配1燈,蒸製白面壽桃12個,連同清油、香燭等物送到賜福觀,謂之“還願”。現在“偷燈”已演變為摘取燈上的紙花。

演出活動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從正月十三日開始,燈會期間還要演戲酬神悅神。正月十五以前唱的戲稱為“還願戲”或“願心戲”,主要演《龍鳳呈祥》、《佳婿成龍》等象徵吉祥如意的戲。十五日早上天亮之前要演獻戲,如《天官賜福》《劉海撒金錢》之類。十五日夜配合“黃河燈陣”演《黃河陣》。十六日演《戰秦瓊》《鍘美案》等戲。

文化特徵

黃河九曲燈會以民間信仰祭祀活動為中心,融入信仰、藝術、遊樂、商貿、民俗等活動。其折射出明代軍屯、民屯的移民歷史記憶和地域認同,包含著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等多種宗教文化因子,並體現在村民的信仰民俗里,植根於他們的現實生活中。
(1)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轉九曲儀式是在晚上進行的,在正式進入九曲陣之前,全部燈光熄滅,一片黑暗,待社首令下,燈樁上的油燈點起,蜿蜒成陣,人們和社火隊伍才可陸續進入陣中。社首持令旗頭燈在前,旗牌傘扇在後,再後才是社火隊伍和遊人。老幼踵足前行,隊伍浩浩蕩蕩。各地大致相同的儀式過程都特別注重幽暗與燭照的對比,給參與者以跟隨光明衝出幽暗的強烈的心理感受。
(2)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的九曲陣是一個閉合的迷宮,有一個入口和出口,從入口進入依路前行,就會從出口出陣。入口和出口往往毗鄰,位於陣的正門側。這一獨特的設定可以看作是九獄的入口和出口,人們從入口進入九曲(九獄),經過一番幽獄的歷練,終從出口跳出幽獄,實現重生。九曲陣出入口所在的正門,具有明顯的儀式閾限意義。再次,九曲陣構造雖然簡單,由立著的燈柱和隔開路徑的橫索構成,曲折成陣。就是這樣橫豎二維隔離,隔開了人們行走的路徑,使各自不能相通,只能前行。轉陣禁忌越過繩索,否則會迷不得出,陷入陣中。這寓意幽獄之行不能越矩,否則永世不得復生。
(3)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九曲陣正中的老桿和九曲陣外的神廟,共同營造了虛幻的情境。一是生靈所在的天上、一是人類所在的世間、一是亡鬼所在的地獄,這三者通過九曲陣合為一體。人們通過轉九曲,上與神靈交接,下與鬼魂揖別,進入獨特的心理狀態。一個十分有意味的細節是,人們轉到老桿處,朝老桿的根部吐一口唾沫,然後再摸一下老桿的高處。老桿往往在九曲陣的後一曲,轉完這一曲就很快出陣,所以一唾一摸,象徵著唾棄鬼蜮幽獄的邪祟,祈求平安康健。所以俗語云,身體哪個地方不舒服,摸摸老桿再摸摸身體的哪個部位,一定會好起來。

流行地區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在各種陣型結構中,以“中九型”陣型具有代表性。九曲黃河燈俗廣泛分布於山西、河北、陝西、內蒙古、甘肅、北京、遼寧等十餘個省市區。除九曲黃河、黃河九曲的略稱外,各地民間有串黃河、跑黃河、轉黃河、轉九曲、游九曲、九曲會、燈游會、燈油會、跐地燈、走地燈、走彎彎、擺地燈等多種俗稱,陝北多稱“鬧老教”,內蒙古多稱“九曲聖會”“九曲燈會”,晉南多稱“走地燈”,另有卍字燈陣(河北滿城、甘肅永昌、安徽壽縣),花燈迷魂陣(安徽利辛)亦屬九曲黃河燈俗範圍。
按照省份來看,山西省全省均有分布,中部較多,北部次之,南部較少。陝西省主要分布在陝北和陝南的漢中。河北省主要分布在西部太行山區和北部燕山山區,中東部較少。北京主要分布在京郊的北部和西部。遼寧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分布在毗鄰山西、陝西、河北、遼寧的地區。甘肅省主要分布在中部。河南主要分布在和河北、山西毗鄰的地區。山東、青海、安徽、吉林、江西、寧夏分布較少。
按照民族來看,除漢族以外,滿族、朝鮮族、赫哲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錫伯族、藏族、白族、納西族、苗族、瑤族、畲族、壯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也過元宵節,節日活動各具特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具有典型的民間文化烙印,集中展示了當地人民大眾的社會經歷和聰明才智,不僅傳承了中國民間歲時節日文明的精髓,並且具有鮮明的本地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不僅傳承了中國民間歲時節日文化的精髓,而且還兼具頗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九曲黃河陣燈會帶有某種智慧型遊戲的性質,燈陣及其外延的燈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隨著民間信天主教人數的增加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點燈的人在逐年減少。在當代社會,隨著民間信仰的逐漸衰退、宗族觀念的逐步淡化,導致了這種黃河九曲燈會等類似民俗的消退。
由於九曲黃河燈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環境發生了變革,一些傳統的民俗日已淡化,特別是現代文化藝術品種燈籠增多,傳統的燈籠面臨著新的挑戰。一些頗有造詣的制燈老藝人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老齡化,退出了制燈工藝的前沿,或相繼過世,使有些傳統的老工藝製作失傳。而年輕的一代忙於生計,無法得到傳承,古老的九曲黃河燈俗面臨瀕危現狀。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情趣也不斷變化,對傳統的製作工藝逐漸失去了興趣,深厚的民眾基礎正面臨著喪失。同時受市場經濟影響和利益的驅動,九曲黃河燈向小型、低俗、狹隘的方向發展,甚至成為某些習俗的陪成品,失去了過去那種家家戶戶爭先恐後積極參與,燈籠表現形式多姿多彩的原生態形式的製作工藝,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瀕危狀況日益加劇。

保護措施

2008年,樂都縣七里店黃河燈會列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青海省政府與樂都縣相關部門要求每年都要舉辦。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東市樂都區文化館獲得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項目保護單位海東市樂都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8年3月,海東市樂都七里店再次點亮九曲黃河燈會,燈會從正月十四開始舉辦,總共三天,當日19時許,點燈人將事先做好的蠟燭點亮並放進方型燈籠內,所有方燈都懸掛在高1.7米左右的木桿上,由一根繩子連線,按八卦陣法搭建形成一座燈城。
2019年,海東市樂都區將逛黃河燈陣作為全市“青海年·醉海東”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樂都區在南涼遺址公園,用現代聲光技術全新展示了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的文化活動。

文化軼事

傳說一

一說是“九曲黃河燈會”源於商代,商朝末年商紂王荒淫無道,姜子牙受西伯侯文王邀請領兵伐紂,直把商紂兵馬打得節節敗退。為保商紂江山,當時商朝太師聞仲請來好友趙公明相助,趙公明不幸喪生。趙公明的三個妹妹雲霄、碧霄、瓊霄法力無邊,每人各有一件法寶:剪仙剪、量天尺和渾元金斗。為保商紂王的江山、報兄趙公明被殺之仇,她們擺下了幾十里長的燈火迷宮黃河陣,阻擋姜子牙的兵將,但終被姜子牙破陣斬將。後姜子牙封趙公明為財神,封三霄姐妹為感應隨世仙姑,後封為送子娘娘、催新娘娘、奶姆娘娘。並設立三霄靈姑神位,令其榮居碧霞宮,執掌剪仙剪和混元金斗,專司人間天上生育之事。《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中還明確提到:“混元金斗,即人間之淨桶,凡人之生育,俱從此化生也。”由此,人們為了祈求生育,便常向三霄娘娘祈禱祝願,並通過摹仿三霄娘娘所擺的九曲黃河陣圖,用木桿、燈籠紮成九曲黃河陣來喜悅神靈。“燈把式”裴得友說,當年三霄娘娘擺下黃河奇門陣,欲把玉虛門下十二大仙困進陣內,使其失神、消魂、喪本元損肢體。於是民間就效法三霄娘娘也來個九曲黃河燈陣,但鬥爭對象不是十二大仙,而是平常傳說中給人製造厄運的陰魂鬼魅。旨在擺下黃河燈,不怕鬼猙獰。

傳說二

二說是:早在明代,有某人尚未入仕,每日沿湟水南岸散步。每到河邊,見一婦人在河邊哭泣。有一天,那人見婦人不但不哭,反而大笑。某人不解,問她為何哭笑不節,婦人回答說:“明天有人來代替我,我可以走了。”某人聽了有些詫異,感到其中必有蹺蹊,欲看個究竟。次日一早,他去河邊觀察。不久,只見一位女人懷抱小孩,騎驢而來,丈夫護送至河邊。剛涉入河心,女人連孩子一併墮入河中,那人一見,大聲疾呼“快把人救起”,婦人的丈夫立即救起妻子和孩兒,過河而去。第三日某人又去散步,見那婦人又蹲在河邊哭泣,某人問:“你為何沒走,又在哭呢?”婦人回答:“昨天替我的人來了,我正要走,有官人呼喊救人,救起了我的替身,我不能解脫,所以又傷心在哭。”某人頓時明白這是屈死冤魂,感到此地大為不潔不祥。後來某人做了官,便利用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聖誕節日,在七里店舉行“九曲黃河燈會”,以慰鬼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