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理特點,地理主體,地形,水系,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人口,總量,變動,區域含義,地理概念,工業經濟概念,城市經濟概念,經濟,農業,工業,建築業,財政,居民收入,對外貿易,金融業,園區,交通,鐵路,公路,機場,航運,橋樑,海港,捷運,社會,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人文,旅遊,概況,景點,
歷史
長江三角洲基底為
揚子準地台的一部分。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斷沉降。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地殼和海平面頻繁升降,最後一次大海侵結束後,長江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開始在江口發育三角洲。
由於
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斷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併入北岸。紅橋期、黃橋期、金沙期、海門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壩、沙洲群,形成今天長江北岸最大的沖積平原城市鹽城,以及
儀征、
邗江、
泰興、
靖江、
如皋、
如東、
南通、
海門、
啟東諸縣地。江口附近的
崇明、
長興、
橫沙等沙島,也將按此規律併入北岸。江口沙嘴也同步延伸。北岸沙嘴延伸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6~8米,形成
江海平原。南岸沙嘴經
江陰、太倉、外岡、馬橋一線向東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與錢塘江北岸相連後達
杭州灣,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的
杭嘉湖平原。沙嘴內側的淺水海灣被淤封成為古太湖的前身。此後淺水海灣不斷淤淺,逐漸演變為湖盪羅布、河道交錯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側濱海地區不斷淤積成
濱海平原。
長江入海的地方,由於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萬里長江由西向東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斷淤積,滄海桑田,歷經千萬年,終於形成坦蕩、寬闊的三角形的陸地。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長江三角洲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是長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
沖積平原。
地理特點
在六七千年以前,是一個三角形港灣,長江河口好似一隻向東張口的喇叭,水面遼闊,潮汐作用顯著。在海水的頂托下,長江每年帶來的4.7億噸泥沙大部分沉積下來,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沙堤。
北岸沙堤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至如東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黃河、淮河沖積成的里下河平原,另外還有沖積成陸的
江海平原(即南通平原)。
南岸沙堤從江陰附近開始向東南延伸,直至上海市
金山縣的漕涇附近,並與
錢塘江北岸沙堤相連線,形成了
太湖平原。
里下河平原位於長江北岸,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為一碟形窪地。窪地中心湖盪連片,主要有
射陽湖、大縱湖等。
長江三角洲上散布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岩和粗面岩組成。
面積約為5萬平方公里。這裡地勢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星散布著一些孤山殘丘,如
南京的
紫金山、揚州高郵
神居山、儀征的捺山、常州溧陽的南山、無錫的惠山、蘇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
松江的佘山和天馬山等。其中常州
溧陽的南山海拔508米,為
吳越第一峰;它們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於
太湖之中,有的成為遊覽區,有的成為花果山。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網長度 達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個。長江三角洲河川縱橫,湖盪棋布,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在中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號稱中國的“金三角”。
由於地勢低洼歷史上,洪澇災害異常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投資興修水利工程,西擋淮水,東擋海潮,開挖運河,增強排灌能力,使這個十年九澇的多災區變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
地理主體
太湖平原地處長江以南,是長江三角洲的主體。該平原以太湖為中心,狀如一隻大盤碟,地形呈周高中低。這樣的地形特點使這裡上有長江和太湖上游來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節又常遭颱風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十分頻繁。當地人民為抗禦自然災害,大力開挖河渠,排除積水,修圩建閘,逐步形成了溝溝相通、渠渠相連的稠密水網。
地形
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
惠山、
天平山、
虞山、
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
常州市、
常熟市、
太倉市、
金山區一帶的古
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
揚州市、
泰州市、
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
海拔7~8米。
水系
長三角區域內河湖眾多,水網密布,主要有江蘇的
太湖、
洪澤湖、
高郵湖、
駱馬湖、
邵伯湖和浙江的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鄞縣東錢湖等著名湖泊,除淮河、長江、
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等重要河流以外,還有江蘇的
秦淮河、蘇北灌溉總渠、新沭河、
通揚運河,浙江的甌江、靈江、苕溪、南江、飛雲江、鰲江、曹娥江等水系。
氣候
長江三角洲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年均最高和最低氣溫都顯著增加,增溫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溫率明顯高於小城鎮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應對大城市氣溫基本上都是增溫作用,其中對平均最低氣溫的增溫率及貢獻率最大,對平均最高氣溫都最小。長江三角洲氣溫變化趨勢和增溫率、城市化效應的增溫率及增溫貢獻率與其他地區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長三角的
礦產資源主要分布於江蘇、浙江兩省,其中江蘇的礦產資源相對豐富,有
煤炭、
石油、
天然氣等能源礦產和大量的非金屬礦產,另有一定數量的金屬礦產。浙江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多用於建築材料的生產等用途。上海礦產資源相當貧乏,基本無一次常規能源,所需的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但是,具有一定數量和較高質量的二次能源生產,產品主要是電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氣(包括液化石油氣)。其他可以利用開發的能源還有沼氣、風能、潮汐及太陽能。
土地資源
長三角地區生態系統類型複雜,地表覆蓋多樣。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共有6大類14小類,分別是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林地)、草地(包括高覆蓋度草地、中覆蓋度草地和低覆蓋度草地)、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坑塘、海塗和灘地)、建設用地(包括城鎮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和公交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包括裸土地和裸岩石用地)等。
水資源
長江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及周邊丘陵山地,天然的水環境良好,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量為537.79億立方米,長江幹流多年平均過境水量9730億立方米,水資源豐富。長江總體水質尚好,主泓水質多為Ⅱ類,沿岸部分具有Ⅲ類水。太湖是上海、蘇州、無錫的主要飲用水源,但水質一直在下降,總體為Ⅲ類水(占70 %) ,Ⅱ類水僅占15 %,其他河道、小湖泊均為Ⅳ類和Ⅴ類水。錢塘江水系以Ⅱ類、Ⅲ類水為主。京杭運河為Ⅴ類、劣Ⅴ類水。
人口
總量
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統計局發布了《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兩省一市”範圍的長三角常住人口達到15610.59萬人。
變動
長三角區域的人口自然變動情況與全國的情況趨於一致,部分地區略有不同。經過建國後的兩次人口生育高峰,長三角兩省一市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已經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逐漸過渡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狀況,其中,江蘇、浙江兩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近年來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上海市的人口自然變動繼續維持負增長。
長三角區域內的人口構成變化的最明顯趨勢是人口老齡化,由於計畫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少兒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較快,老齡化社會的形成有加快的趨勢。
區域含義
地理概念
長江三角洲地區指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兩省一市。
工業經濟概念
以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這裡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
“超級巨人”上海,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1.6萬億元,位列中國第一;一批“小巨人”城市其國內生產總值都成飛速增長。經濟總量基本都過千億人民幣。為“長三角”都市圈帶來豐富性和層次感的縣域經濟,極具競爭力。2005年11月揭曉的
中國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有七個“長三角”的縣市(區)進入前十位。縣域經濟的崛起,使“長三角”城市連片化、都市化成為可能。
這一經濟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眾多世界級經濟巨人的目光。截至2007年,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這一地區落戶,其中,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的就有逾200家,僅在蘇州投資的有81家,投資項目達188個。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地區契約利用外資累計已近1500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已變成一個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的強大磁場。
在“長三角”這個都市圈裡,作為經濟發展主力軍的企業獨領風騷。2007年,長三角集中了近半數的中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100多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還有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企業。
城市經濟概念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中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
經濟
2009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國內生產總值(GDP)達72494.10億元,占同期中國經濟總量的21.29%。其中,第一產業產值為3538.76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0.05%,第二產業產值為36476.64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23.14%,第三產業產值為32478.7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22.00%。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長三角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4.88∶50.32∶44.80,與2008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2.49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則分別下降了0.17個和2.32個百分點。
農業
2009年,長三角第一產業增加值3538.76億元,以當年價計算,增長7.0%;長三角第一產業總產值5972.57億元,以當年價計算,增長5.69%。從第一產業總產值的區域分布情況來看,上海市第一產業總產值為283.15億元,占長三角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74%;江蘇省第一產業總產值為3816.02億元,占長三角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3.89%;浙江省第一產業總產值為1873.40億元,占長三角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1.37%。
工業
2009年,長三角工業增加值達到32391.9億元,占中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3.95%。第二產業總產值為36260.88億元,比上年增長5.16%。
建築業
2009年,長三角建築業增加值4084.74億元,占全國建築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8.24%。從建築業的區域分布情況來看,上海市建築業增加值為593.03億元,占長三角建築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52%,占全國建築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65%;江蘇省建築業增加值為2101.43億元,占長三角建築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1.45%,占全國建築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38%;浙江省建築業增加值為1390.28億元,占長三角建築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4.04%,占全國建築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21%。
財政
2009年,長三角地區一般預算收入為7911.45億元,同比增長12.26%,比2008年同期增長速度降低約5.39個百分點。其中,江蘇一般預算收入在長三角中占比最高,約40.08%,其次為上海32.11%。2009年,長三角地區一般預算支出為9598.95億元,同比增長18.89%,比2008年同期增長速度降低4.14個百分點。其中,江蘇一般預算支出在長三角中占比最高,約41.21%,其次為上海31.15%。
居民收入
2009年,長三角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穩步提高。長三角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009年為24667元,比2008年增長了4973.2元,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為16609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097.8元。2009年長三角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0112元,比2008年增加了778.7元,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為7661元,比上年增加了489.9元。職工年平均工資2009年為38711元,比上年增長了3606元。
對外貿易
2009年長三角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8042.6億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13.5%,占全國外貿比重36.4%。其中,出口4741.5億美元,同比下降15%,占全國出口比重39.5%。貿易順差1440.4億美元。
金融業
銀行業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蘇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總額為138582.58億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億元,增長28.21%,存款總額占全國比重為17.67%,比2008年低4.92個百分點;貸款發放量增長平穩,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為104204.7億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億元,增長30.28%,貸款總額占全國比重為18.79%。
證券業
2009年末,上海地區集合理財產品共有9個,首發規模超過150億元,涵蓋股票、債券、貨幣、FOF、混合型等多種形式。江蘇省境內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證券經營機構數位居全國第三。全年證券市場交易規模增長72.8%,交易總額居全國第三,證券營業部平均利潤水平居全國第二。期貨公司綜合實力和盈利能力繼續保持領先,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金額居全國第一,增長87.6%。期貨公司規範運作水平持續提升,實現規模增長和強化風險管理雙重目標。總體來看,長三角地區證券市場表現良好,在金融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保險業
2009年,長三角地區保險業平穩發展。如圖所示,兩省一市2009年保費收入總額221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3%,占全國比重為19.92%,略高於2008年。上海,江蘇和浙江保費收入均有所上漲,其中,江蘇省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907.7億元,依然為長三角之首,占據長三角保費收入41%的份額。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別實現保費收入665.03億元、645.5億元。從增幅來看,江蘇省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7.06%。
園區
截至2010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已建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15個,國家級保稅區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個。除此之外,長三角還擁有4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各地還擁有眾多不同類型的省市級開發區,其中,上海建成寶山工業園區等市級工業開發區26個,江蘇則有省級開發區116個,浙江有省級開發區100個。
2009年,與中西部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較大,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均出現了負增長。2009年長三角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3.69億元,占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個百分點,其中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最多,達到1120.09億元,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為31.27%。
交通
2009年,長三角地區公路總里程達26.2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達7821公里,同比增長0.77%和5.21%,內河航道總里程達43621公里。長三角港口吞吐量為27.06億噸,比上年增長12.97%。
2009年,長三角地區共完成客運周轉量3578.3億人公里,占全國的14.44%,其中公路完成2011.2億人公里、鐵路完成653.7億人公里、水運完成15.1億人公里,分別占全國的比例為14.95%、8.3%、21.88%;完成貨運周轉量25250.2億噸公里,占全國的20.83%,其中鐵路完成672.2億噸公里、公路完成2403.8億噸公里、水運完成21637.8億噸公里,分別占全國的比例為2.66%、6.61%和37.67%。
鐵路
公路
機場
航運
橋樑
海港
江蘇954公里海岸線上,建設中的三大沿海港群(自北向南建設以連雲港港為龍頭,包括灌河口海港組和
中山港的北部港口群;以鹽城
大豐港為龍頭,包括鹽城
射陽中部港口群;以
南通港為龍頭,包括呂四港和
洋口港的南部港口群。)正串珠成線,串出一個南融長三角、北聯
渤海灣、溝通中西部的江蘇“
黃金海岸”。2007年8月,《江蘇省沿海開發總體規劃》出台,江蘇將利用10年時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萬億元。依託沿海大港建設,打造以新能源、海洋特色產業、現代物流業、臨港大型石化產業為重點的沿海產業帶,加速形成新型工業化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
捷運
城市 | 運營線路 | 首條捷運開通時間 | 線路長度 |
---|
上海 | | 1995年4月10日 | 567公里 |
南京 | | 2005年5月15日 | 378公里 |
蘇州 | | 2012年4月28日 | 119公里 |
杭州 | | 2012年11月24日 | 107公里 |
寧波 | | 2014年5月30日 | 49.22公里 |
無錫 | | 2014年7月1日 | 56公里 |
社會
科技事業
2009年,長三角地區R&D支出總額為1768.6億元,其中上海432億元、江蘇717.1億元、浙江619.5億元。專利申請受理量為34.5萬件,其中上海5.3萬件、江蘇17.4萬件、浙江10.9萬件。專利申請授權量為20.2萬件,其中上海3.5萬件、江蘇8.7萬件、浙江8萬件。
教育事業
2009年末長三角兩省一市共有普通中等學校、國小和特殊教育學校合計17137所,比2008年增加42所。其中普通中等學校7020所,比2008年增加453所;國小9911所,比2008年減少411所。
文化事業
截至2010年,中國的三大文化產業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文化產業資產擁有量超過1000億元的省市自治區有6個,長三角的上海、江蘇、浙江均在其中。
人文
長江三角洲有理性、開放、創新和兼容並蓄的人文精神,有良好的人文環境。江浙滬三地的精神財富,單看能量有限,合起來潛辦無窮。特別是江蘇經濟長期以來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得到了長足發展,創造了“蘇南模式”和經濟成長奇蹟。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新時期,江蘇人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及時對文化進行再造,用“創業、創新、創優”來提升和修正傳統文化中的不足之處,使之更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促進經濟升級,使得經濟發展提速,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領跑長三角。專家在探徇江蘇富民的緣由時,一致用了“文化再造”一詞。從另一角度看,現代市場經濟確立了經濟發展的文化價值體系,塑造了現代人文性格,自由、平等、開放、競爭、誠實信用、開拓創新成了現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徵,由此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旅遊
概況
江浙滬兩省一市擁有25箇中國優秀旅遊城市,48個國家AAAA級旅遊區,擁有中國總量20%左右的旅行社,在中國百強國內旅行社中占有一半的席位。而且這三個省市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脈相連,在旅遊資源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景點
上海景點
江蘇景點
浙江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