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區

玄武區

玄武區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區,是國家重要的科研、電子、信息、文化、商務中心,華東地區現代服務業基地,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及眾多省、市直機關所在地,也是東部戰區、東部戰區空軍等部隊首腦機關所在地。

玄武區建區始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源於民國時期的第一區,因“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玄武湖位於境內,故名玄武區。玄武區是東吳、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等六朝皇宮、明朝南京故宮、太平天國天王府、中華民國總統府的所在地,有中山陵紫金山雞鳴寺明孝陵明城牆等歷史文化遺存,具有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的獨特風貌,是南京旅遊景點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玄武區有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9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南京分院、江蘇省農科院等22家科研院所,集中了江蘇省近1/3的“兩院”院士和南京市一半左右的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亞洲第四大圖書館的南京圖書館以及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的紫金山天文台均位於境內。

截至2017年,玄武區下轄7個街道,59個社區,總面積75.46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750億元,常住人口60.02萬。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政治,交通運輸,公路,鐵路,捷運,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玄武區管轄範圍上溯,戰國時區境為金陵邑轄地。
玄武區玄武區
秦、漢時,今區境南部屬秣陵縣,北部屬江乘縣,先後隸屬會稽郡、鄣郡、丹陽郡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改秣陵為建業縣,區境南部屬之,同時廢江乘縣改設典農都尉(相當於縣一級的民屯政區),區境北部屬之,均隸屬丹陽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改建業為秣陵縣。太康二年(281年)(一說為太康三年)分秣陵秦淮河以北置建業(次年又改稱建鄴)南為秣陵縣(見《建康實錄》、《晉書·地理志》)。建興元年(313年),改建鄴為建康,區境為建康和江乘轄地,直至陳朝末年。
隋朝統一南北後,將建康、秣陵、江乘等縣及僑置郡縣並為江寧一縣。此時,區境屬江寧縣,隸屬蔣州
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至清末區境均屬上元縣。
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廢上元、江寧2縣,置南京府,區境屬南京府。民國2年,撤南京府,以舊上元、江寧二縣復置江寧縣,區境屬江寧縣。民國16年,改江寧縣城區為南京市,區境屬南京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3月,實行京市自治,全市劃分為21個自治區,分區籌辦,但進展遲緩。後重新劃分為8個行政區,今玄武區為第一區,設區公所。區界以中山路以東,中山門以西,九華山以南,中山東路以北為區域範圍。面積8.85平方公里。
民國二十二年(1933)3月,南京城區區劃格局基本奠定,劃分為8個行政區劃單位,為區級建置之始。當時,玄武區為第一區,區公所設廊背後4號。汪偽時期,玄武區分屬第三區時,區公所設珠江路。分為12坊:丹鳳坊、吉兆坊、碑亭坊、匯文坊、光華坊、大光坊、御史坊、復成坊、英威坊、太平坊、如意坊、珠江坊。坊以下設保甲,共125保,1386甲。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9月,省市劃界,南京市區域擴大,將原屬江寧縣轄地的孝陵衛地區劃歸南京市,建立孝陵區,為第十區(鄉區),燕子磯區為第九區(鄉區)。今區境內孝陵衛街道地區和玄武湖街道的仙鶴門行政村(仙鶴鄉),屬孝陵區。中山陵園區域屬國民政府直接管轄。今鎖金村街道玄武湖街道(仙鶴門除外)和紅山街道地區屬燕子磯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偽南京市自治委員會以新街口為中心,城東南、西南、東北、西北4片,分別劃為第一、二、三、四區。原一區分屬第三區。區境以中山東路之北分界,西沿中山路、中山北路至挹江門止,北從挹江門沿城根經和平門玄武門、太平門至中山門北側。民國28年1月,重新劃分區界,將玄武湖全部劃入第三區;孝陵區改稱孝陵衛區。民國31年4月,增設城區自治實驗區,郊區以燕子磯為鄉區自治實驗區。今區境北極閣(北極坊)、玄武門(玄武坊)地區為城區自治實驗區轄地;鎖金村、玄武湖(仙鶴門除外)、今紅山街道地區,為燕子磯鄉區自治實驗區轄地。
南京·玄武區南京·玄武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恢復抗日戰爭前第一區建置,廢除汪偽時所設坊一級區劃,轄區則向中山東路以南、逸仙橋以東一帶擴展,在區以下推行保甲制度,恢復原一區建置,區公所設於珠江路442號,下設36個保892個甲。同時,太平門至中央門城牆以外玄武湖地區劃出,改屬第六區。今區境的鎖金村、紅山、玄武湖街道和孝陵衛街道,仍分屬燕子磯和孝陵衛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一區設35保,793甲。民國38年3月,第一區區公所駐珠江路236號,下設36保,892甲。
1949年6月24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下令解散民國時期在區內建立的36保892甲組織,廢除保甲制度,在未建立新的基層組織之前,由區人民政府與公安派出所直接在居民中開展工作。
解放初期,沿用第一區建置稱第一區人民政府。1950年6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重新劃分城郊區。區境以舊一區為基礎,劃出中山東路以南,逸仙橋以東地區,增加原屬舊六區的中央路以東、玄武門以南地帶及玄武湖之全部,又增加原屬舊十區的崗子村至太平門以西地帶,建為新一區。原九區改為八區,今紅山、鎖金村街道地區和玄武湖街道部分地區改屬新八區。原十區撤銷,以原轄區內的中山陵園及周圍地區新建中山陵園區,今孝陵衛街道地區和玄武湖街道部分地區,改屬中山陵園區。
1951年5月,區內開始建立居民委員會,在區政府派駐各派出所的民政幹部指導下,協助政府開展工作。
1955年6月,第一區人民政府改稱第一區人民委員會。1955年8月,第一區改稱玄武區,第八區改稱燕子磯區,中山陵園區名稱不變。今區境分屬玄武區、燕子磯區和中山陵園區管轄。
1955年9月,玄武區成立新街口大行宮、香鋪營、四牌樓、丹鳳街、玄武門、太平門、太平橋8個街道辦事處,作為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辦理區政府交辦的事項,指導玄武區65個居民委員會的工作。
1957年10月,香鋪營街道辦事處撤銷,所屬居民委員會併入新街口、丹鳳街、四牌樓3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11月,4個郊區建制撤銷,合併為“大郊區”,今區境原屬中山陵園區和燕子磯區的地區,劃歸郊區管轄。
1960年4月,街道辦事處合併改建為新街口、丹鳳街、梅園新村3個分社;5月在市級機關及周圍單位單獨成立北極閣分社。5月7日,成立玄武人民公社。公社和分社均實行政社合一。65個居民委員會合併為19個街道委員會。
雞鳴寺雞鳴寺
1960年9月,撤銷“大郊區”,原郊區的龍潭、十月、紫金山3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玄武區管轄。
1961年,改新街口、丹鳳街、梅園新村3個分社為3個街道辦事處,19個街道委員會也調整為54個居委會,從此政社分開。1961年6月,玄武區兼轄郊外棲霞鎮(包括攝山)、孝陵衛鎮和龍潭鎮。1962年8月,人民公社、分社撤銷,恢復新街口、香鋪營、梅園新村(原大行宮)、太平門、丹鳳街、四牌樓、玄武門7個街道辦事處。
1962年7月,市郊區辦事處成立,原郊區3個人民公社及3個鎮復劃歸市郊辦。8月玄武人民公社消失,恢復玄武區人民委員會。
1963年4月,恢復設立燕子磯、棲霞、雨花、江東、陵園5個郊區建制。市郊農村人民公社復由各郊區管轄。7月,陵園區(轄紫金山人民公社和孝陵衛鎮)改稱中山陵園區。
1965年5月,5個郊區合併為雨花台和棲霞2個區,中山陵園區劃歸棲霞區管轄。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7年1月各街道相繼被奪權致癱瘓,後由軍代表實行軍管。3月,玄武區改稱要武區,實行軍管,稱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要武區分會。
1968年3月,各街道成立革命委員會(簡稱革委會)。同年8月,將7個街道革命委員會合併為長江路、梅園新村、丹鳳街、太平門、要武門5個街道革委會。
1968年3月,成立要武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11月,改稱玄武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1月,經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南京市成立鐘山區,將紫金山公社、馬群公社、玄武湖公社、孝陵衛鎮和陵園管理處劃歸鐘山區管轄。
1975年4月,撤銷鐘山區,原轄地改歸棲霞區管轄。
1978年9月至10月,撤銷街道革委會,恢復原7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9月,玄武區革命委員會復稱玄武區人民政府至今。
1980年12月,因後宰門住宅小區建成,入住人口增加,將原太平門街道辦事處撤銷,改為後宰門和蘭園2個街道辦事處。
1984年2月,小市鎮韶山路、玄武新村兩個居委會和玄武湖大隊、崗子村、新莊村等地段(包括南京林業大學、鎖金村),從棲霞區劃歸玄武區,玄武區面積擴大到17.5平方公里,鎖金村地區劃歸玄武區管轄後,又增設鎖金村街道辦事處,使玄武區街道辦事處增加到9個。
1987年12月,新街口與香鋪營街道辦事處合併為新街口街道辦事處,丹鳳街與四牌樓街道辦事處合併為丹鳳街街道辦事處。
1995年4月,全市區劃調整,將原屬鼓樓區的中央路東側的廖家巷、大樹根、後大樹根、中央門4個居委會劃入玄武區;將玄武湖鎮、孝陵衛鎮(苜蓿園、后庄村除外)以及小營、紅山、藤子3個行政村和伊劉苗圃、中山陵園風景區,從棲霞區劃歸玄武區管轄。至此,玄武區面積達80.97平方公里,成為當時南京市面積最大的城區。
玄武湖玄武湖
1996年3月,在3個行政村領轄範圍設立紅山街道辦事處。同年12月,撤銷孝陵衛、玄武湖鎮建制,改設孝陵衛街道辦事處和玄武湖街道辦事處。
1999年,玄武區共10個街道辦事處、128個居民委員會、23個家屬委員會、12個村民委員會。
2012年,將梅園新村街道北京東路以北的公教一村社區和後宰門街道龍蟠路以北以西的轄區部分(太平花園小區)劃歸玄武門街道管轄,將調整後的梅園新村街道與後宰門街道合併設立新的梅園新村街道。調整後,玄武區轄7個街道:梅園新村街道新街口街道玄武門街道鎖金村街道紅山街道孝陵衛街道玄武湖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底,玄武區下轄7個街道,59個社區。區政府駐梅園新村街道珠江路455號。
街道名稱街道駐地面積
km2
人口
(萬)
下轄社區
漢府新村62號-1
8.1
10.9
梅園新村、大行宮、花紅園、大影壁、東南大學、蘭園、北安門、富貴山、佛心橋、半山園、清溪路、太平門
大石橋19號
2.6
12
香鋪營、長江路、北門橋、唱經樓、大石橋、成賢街
天山路5-2號
5.6
5.49
百子亭、台城花園、天山路、高樓門、大樹根、廖家巷
鎖金村67號
6.0
6.5
鎖一、鎖二、鎖三、鎖四、鎖五、紫鑫城、南林大、新莊
月苑南路2號
6.9
4.9
營苑、墨香山庄、月苑、紅山、曹後、北苑、藤子、紅山公園、陽光嘉園
羅漢巷119號
31
10
小衛街、孝陵衛、晏公廟、鐘靈街、農科院、滄波門、鐵匠營、康定里、南農大、南理工、銀城東苑、餘糧村、滄波村
11.6
6.9
板倉、花園路、蔣王廟、櫻鐵村、櫻駝花園、東方城、聚寶山、仙鶴門、仙居雅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玄武區位於南京市主城中部,面積75.46平方公里,東至仙鶴門、大朱莊、馬群,與棲霞區江寧區交界;南至中山東路、出中山門、至滄波門苜蓿園、后庄除外),與秦淮區為鄰;西至中山路、中央路全線,與鼓樓區隔街相望;北至東井亭仙鶴門一線,與棲霞區連線。
玄武區

地形地貌

玄武區東北部地勢雄偉,山環水繞,地處中緯度地區,綠化覆蓋率達58%以上。
玄武區境內崗地多分布於衛崗至孝陵衛一帶,均屬黃土崗地。著名崗地有孫陵崗(梅花山),位於中山門明孝陵御河橋南側。因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與夫人步氏葬此,故名。又因崗上多梅花,名梅花山。海拔約55米,基底由白堊繫上統浦口組紫紅、灰紫色礫岩構成,上覆下蜀黃土。遍山栽種梅花,是踏青賞花佳地。1983年被列入新金陵四十景的“梅嶺暗香”即指此處。
海拔400米以下的低矮石質山地,分南、北兩線分布在區內。南線為鐘山余脈由東向西排列;北線為與棲霞區交界處分布的諸山。區內丘陵雖成線狀分布,但都是獨立的山體,海拔高度都在100米上下。
紫金山紫金山
富貴山位於太平門內,隔城牆與紫金山西麓余脈龍脖子相接,古稱龍尾坡。海拔86.1米,東西長約1公里,南北寬約300米,面積不足0.3平方公里。山體由淺灰色含礫長石石英砂岩所構成,山上樹木茂盛。
九華山原名覆舟山,又名龍舟山,以山體猶如一隻倒置的木船而得名。南朝初年,因此山下臨玄武湖改稱玄武山。後來因在山南建有小九華寺,俗稱小九華山,現通稱九華山。位於太平門內側,東接富貴山。山體狹長,山勢略呈弧形,弧口朝南,由石英砂礫岩和頁岩構成。面積不足0.3平方公里,海拔61米。
北極閣原名雞籠山,因山勢渾圓,形似雞籠而得名。明初,山上建有欽天監觀象台,故又稱欽天山。清初,山上重建北極閣後,俗稱北極閣。山體由石英砂礫岩、砂岩構成,北麓有小片火山噴出岩。面積約0.3平方公里,海拔60米,是市區中部的重要制高點。山頂建有氣象台(中國最早的氣象預報機構)。古為皇家華林園,有雞鳴寺等名勝古蹟。1990年闢為開放型文化公園,稱北極閣公園。
紅山位於中央門外曹後路北側。紅山,本六朝勝地大壯觀山,因陳武帝在此閱武,建“大壯觀”于山上而得名,又因山體由紅色砂岩構成,稱紅土山,現俗稱紅山。由大紅山、小紅山、放牛山、和尚山等山頭組成,面積約0.5平方公里,主峰大紅山海拔78.9米。民國時為荒野丘崗。解放後,植樹造林,山林蔥籠,現為紅山森林動物園所在地。
朝陽山位於岔路口西北側與棲霞區交界處。因半山腰有朝陽洞,洞內有石佛,山以洞得名。山體略呈向南開口的弧形,由砂岩和粉砂岩構成,海拔123米。
聚寶山位於岔路口村北側與棲霞區交界處。山上可開取石料、硫礦,土質較肥,樹木茂盛,故名聚寶山。西南—東北走向,山體呈橢圓形,長0.7公里,寬0.5公里,由石灰岩構成,海拔124.3米。
楊坊山位於東楊坊東北與棲霞區交界處,山以村得名。東西走向,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7公里,海拔109米。山體由石灰岩構成,山上遍植松樹。
李山腳山位於環陵路下五旗側。相傳此山是古時小秦王挑來的,後被李姓占有,故名。海拔82米。
獅子山位於仙鶴門西北。傳說明朝時山上有一座石獅子,故名。山體低矮渾圓,海拔53米。

氣候

玄武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的特點。南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屬於濕潤地區。每年初夏,受鋒面雨帶影響,南京進入梅雨季節。梅雨過後,天氣晴燥,常會形成伏旱。

水文

玄武區地域面積80.97平方公里,其中涉農面積9600畝,屬倉波門地區地勢較低,有河道27條54公里(其中市政公用局下撥經費的有25公里,無主河道29公里);排水窨井、雨水井12037座,排水管道157公里;泵站5座;水庫2座。排水系統主要有四大水系:
北面的蔣王廟溝和唐家山溝。該系統由北向南經情侶園流入玄武湖,從神策門出玄武湖,經西北護城河向西流入鼓樓區護城河,是該區玄武湖以北地區的主要排水通道。
南面的友誼河和衛橋溝。該系統由北向南經秦淮區流入運糧河,是中山門至孝陵衛沿線地區及中山陵的排水通道。
東面的百水河和運糧河。該系統由北向南經秦淮區流入秦淮河,是玄武區市郊馬群、餘糧、五百戶等地區的的主要排水通道。
西面的內秦淮河。主要由珍珠河、玉帶河、香林寺溝、清溪河等河道匯聚於竺橋,向南經秦淮區流入秦淮河。玄武區城市排水系統的水主要經這個系統排出。

人口

截至2017年末,玄武區常住人口60.02萬人,戶籍人口47.75萬人。

經濟

綜述

新莊立交橋新莊立交橋
玄武區形成了以科技信息業、文化旅遊業、商貿商務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格局。2011年玄武區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55.81億元,同比增長14.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1.23億元,同比增長17.2%。
2012年,玄武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14.80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2.7%;其中三產增加值完成388.33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3.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4.71億元,同口徑增長1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56億元,同比增長1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3.55億元。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收入完成 113億元。
2017年,玄武區地區生產總值750億元,同比增長9%;財政總收入邁上百億台階,達到112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8億元,直比增長22.3%,同口徑增長10.8%,稅收占比達94.2%。

第一產業

玄武區屬於城市中心區域,已全部城市化,無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明清時期,今區境孝陵衛一帶絲織業已較發達,生產的“衛絨”負有盛名。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在區內設有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南京廠(南京無線電廠前身),為第一家近代電子企業。區內私營工廠和手工業作坊有所發展,特別是林森路(今長江路)、珠江路中山路南段一帶的機器製造業約占全市私營機器製造業的51%。從事糧食、木材加工和建築機械、汽車、醫療器械、印刷機械、衡器等零配件修理或製造的私營企業近30家,職工600餘人。
建立新中國後,區委、區政府在組織居民開展生產自救的同時,對私營工廠和手工業加強了扶持和引導,使其有了新的發展。據1954年調查統計,共興辦生產自救組織242個;私營工廠發展到219家,職工2831人;手工業有印刷、皮革、木器、竹器、絲織、黑白鐵等45個門類。1956年,對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除區管的第二機械廠、第三機械廠、鑄造廠、鍋爐廠、襪廠、白敬宇藥廠、前進印刷廠等7個公私合營工廠外,其餘私營廠全部按行業併入市屬公私合營廠。

第三產業

  • 金融
清朝末年,玄武區轄域內北門橋一帶即有錢莊存在。民國時期,有錢莊、典當等民間金融業多處。民國12年(1923),區域內始有銀行機構。此後,又相繼出現城市信用合作社、保險公司等機構。至解放前夕,區域內有官、商辦銀行機構21家,城市信用合作社5家,保險公司5家,錢莊1家,典當業5家。
解放後,金融業由中國人民銀行統管。區內設有該行多家分支機構。1984年後,中國人民銀行專司中央銀行職能,不再對企業、單位和個人辦理存貸款業務。該行在區內各分支機構統歸新建立的市工商銀行管轄。自1984年起,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等國家專業銀行相繼成立或恢復南京分行,並在區內設分支機構。90年代後,中信實業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南京商業銀行等在區內設有分支機構。1999年,區內設有各銀行分支機構101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4家,信託投資公司5家,證券公司及營業部11家。
  • 商業
玄武區境內的商業活動歷史悠久,據南朝《宮苑記》載:“宋武帝永國中立北市,在大夏門外,歸善寺前”。歸善寺舊址在今北極閣東南麓。當時佛教盛行,寺廟前人煙稠密,是商業活動的重要場所。北市,在當時屬“大市”,是綜合性的商品交易市場。明代,今區境北門橋至估衣廊一帶,店鋪林立,商旅雲集,是繁華的商業區。延至清代,由於戰事頻仍,市場多遭破壞,商業逐漸凋敝。民國時期,商業一度振興。
20年代,區內主要商業區在魚市街至北門橋一帶,這裡各類商店鱗次櫛比。據史料載,這一地段的商業服務業門類齊全,有百貨業、中藥業、醬園業、茶葉業、浴室業、茶館業、衣莊業、旅館業等。此外尚有相當數量的雞鴨店、香燭店、花席店、米店等。20年代末,中山路與中山東路開通,區內商業又向這一地段發展。至民國24年(1935)區內共有各類商店2785家,主要分布在大行宮、洪武街(今珠江路)一帶。民國26年日軍侵占南京後,市場十分蕭條。抗日戰爭勝利後,區內市面逐漸恢復,並逐漸形成華東運動器具公司、李順昌呢絨服裝店、冠生園食品店、大三元酒家、老廣東菜館、又新池浴室、正章洗染店、曲園酒家、中央飯店等一批名店。
2017年,玄武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9億元,同比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3億元,同比增長10%。
  • 服務業
2017年,玄武區服務業增加值743億元,同比增長11%;完成服務外包執行額23.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3億美元,外貿出口210億元,服務貿易進出口額2.9億美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99.4%,繼續列全市首位。金融服務業、軟體與信息服務業、商貿流通業、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達19.8%、15.8%、15.8%、8.9%。2017年新增註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企業391家,其中5000萬元以上企業42家,億元以上企業14家,哈姆雷斯中國總部等3家優質總部企業落戶玄武。新增規上企業104家,蘇寧易購、賽特斯入選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瞪羚企業。新增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3家,總數占全省的1/4,全區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1200億元。
民國郵政博物館民國郵政博物館

政治

玄武區主要領導(截至2018年)
職務姓名
區委書記
區委副書記、區長
區委副書記
區委常委
林武平許愷、張望、毛銀玲、陳乙華、張惠民朱天龍、顧學椋
參考資料來源

交通運輸

公路

截至2017年底,玄武區境內有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寧杭公路南京繞城高速公路等穿境而過。此外,南京汽車客運站南京長途汽車東站均坐落在玄武區境內。
南京站南京站

鐵路

截至2017年底,玄武區境內有南京站京滬鐵路寧蕪鐵路寧西鐵路寧啟鐵路滬寧高鐵穿境而過。

捷運

截至2017年底,玄武區境內有4條捷運線路。
線路起訖站站數里程車輛編組標誌色
27
38.9km
6A
藍色
26
37.95km
6A
紅色
29
44.9km
6A
綠色
18
33.8km
6B
紫色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玄武區境自古至今教育繁榮。三國時,孫吳黃龍二年(230)即詔立國學。此後,歷代王朝在區域內大力興辦教育,其機構有國學、府學、書院、學塾(通稱舊學),綿延千餘載,直至清末。
東南大學東南大學
玄武區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全省近1/3的“兩院”院士、56名“千人計畫”專家,珠江路科技街3萬多從業人員中,就有本科以上學歷的1萬餘人,碩士以上學歷的2000多人,相當於一所大學的規模。玄武區也是唯一囊括省級教育工作所有“先進”稱號的區,中考成績連續11年全市第一。

科學技術

玄武區科技事業源遠流長,基礎雄厚。上溯1500多年前,南朝宋元嘉年間,在雞籠山頂建“日觀台”,為南京最早的觀象機構。南齊永明六年(488),傑出的科學家祖沖之在今九華山下樂游苑研製成“水碓磨”。區內還先後建立儒學館、玄學館、士林館及書院等教育與學術研究機構。
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雞籠山建起國家天文台,稱欽天監觀象台。台內所設日月食儀、渾天儀、簡儀等天文儀器,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儀器,至今仍具科研價值。明代,建於區內的國子監,不僅是當時國內最高學府,也是學術研究機構。
2017年,玄武區新集聚國家“千人計畫”人才12人、國家“萬人計畫”人才1人、省“雙創計畫”人才6人、“創業南京”英才計畫人才61人。眾創空間新增國家級1家、省級6家,全區擁有市級以上眾創空間25家、5.7萬平方米,集聚在孵團隊超過300個。引進和培育科技型企業超過100家;新增新三板上市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省民營科技企業各21家。

文化事業

玄武區自古以來人文薈萃,文化積澱深厚。東晉時訓詁學家、詩人郭璞的大量著述,東晉末年謝靈運等人的山水詩,南朝齊梁時范縝所著《神滅論》,梁代蕭統(昭明太子)所編《文選》,劉勰所著《文心雕龍》,宋代名相王安石的詩文,明代胡正言的《十竹齋畫譜》,由解縉、姚廣孝等人所編的《永樂大典》,以及近代傅抱石、林散之的書畫,周琪、蕭嫻的書法等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至於歷代文化名人如李白、蘇軾、薩都剌、鄭燮、曹雪芹、魯迅、柳亞子、郭沫若等在區域內留連山水,憑弔古蹟或以區域內的生活為素材而創作的詩文著作更不知凡幾。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
民國時期,區內社會文化事業日漸發展,各類民眾文化設施逐漸增多,在區內建有圖書館、美術館、影劇院、遊藝場、說書茶社等。新聞出版業也有較快發展,區內有多家報社、雜誌社與通訊社。民國26年(1937),日軍侵占南京,區內市民文化活動受到影響,文化市場蕭條。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區內文化活動得到恢復。
明代區域內書刊出版業已較發達。民國時期,新聞出版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區內先後興辦官民辦報社10多家(解放前夕尚餘10家),通訊社5家,空軍廣播電台1家。解放後,各中國小、街道、鄉鎮普遍建有有線廣播站、室。1979年以後,電視逐步普及,新聞與出版事業發展迅速。至1999年,有駐區報社7家,記者站4家,駐區單位出版發行各類期刊41種,駐區印刷廠19家,電視台2家。

體育事業

解放前,轄區內的體育主要以練拳習武、游泳登高等民間體育活動為主,為數極少的武術場館大部分是由私人創辦的,規模大小不等,組織形式多樣,存續時間不一。隨著近代體育的傳入,學校體操、田徑、球類等活動逐步推向社會。民國11年(1922),建成的國立東南大學體育館,是南京最早的室內體育場所。民國20年8月,國民政府在靈谷寺以南80公頃土地上建成的中央體育場,是南京市第一個綜合性的體育場所,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體育設施。
1994年,玄武區被評為市體育先進單位。至1999年,區內有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2個,省體育先進社區6個,市城市體育先進社區1個。1975年~1999年,全區體育工作獲國家級榮譽稱號31個(次),省級榮譽稱號73個(次),市級榮譽稱號115個(次)。

醫療衛生

三甲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院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軍區機關醫院
玄武區境內醫藥衛生事業源遠流長。秦漢時期的《淮南子》、《神農本草經》等書,均載有鐘山出產的多種動植物藥材。東晉鹹和八年(333),於覆舟山(今九華山)之陽建藥圃園,故有“藥園山借覆舟屏”之說,是文字記載最早之藥圃園。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因國子監(今東南大學梅庵處)監生多病,令工部於國子監前建造房屋百餘間,並備有“灶釜”床榻,以處監生之疾病,這是中國高等學府首設之醫院。同時,全國各地紳士、富豪不斷遷居南京,各方醫藥名家相繼雲集,推進醫藥事業發展。明萬曆七年(1579),醫藥學家、博物學家李時珍在南京期間去鐘山等地,相繼作藥物調查工作,並在《本草綱目》中增補。
鴉片戰爭後,西醫藥隨之傳入。清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定都南京後,聘名醫設國醫衙,在街巷設醫官,為民免費診療,接種牛痘。清光緒三十年(1904),在西華門(今南京無線電廠處)設金陵中西醫院。民國元年(1912),南京(中)醫學會成立,於區內創設東城醫院,由會員主診。民國18年,建立中央模範軍醫院(系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前身),此為區內第一家國人所辦西醫院。
解放後,衛生管理機構和衛生醫療機構相繼建立。衛生工作遵循“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民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和大力開展愛國衛生民眾運動,全區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環境衛生得到改善。至50年代後期,各種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絕跡。“文化大革命”期間,衛生技術人員下放,全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緩慢。
2017年,玄武區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心大樓主體封頂,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優質服務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72%;與一批三甲醫院合作建設緊密型醫聯體。

社會保障

2017年,玄武區新增城鎮就業2萬人,實現再就業9100人,開展各類技能培訓、職業鑑定2.2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下。培養自主創業2876人,創業帶動就業1.8萬人,發放高校畢業生住房租賃補貼1624.1萬元。建成“一庫一網一號”社保惠民工程8,全區五大保險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98%以上,為全區戶籍人口購買人身和家庭財產保險。重點保障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和優撫群體,發放各類補助資金7800萬元。建成玄武區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落實127名困境未成年人一對一結對幫扶。

歷史文化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駐區軍隊、機關、學校單位眾多,居民很多從外省市遷入。由於“入鄉隨俗”,區內居民以南京的傳統習俗為主,也融入外省市的一些風俗習慣。解放前,區內人民以傳統風俗為主,內多封建迷信色彩。解放後,人民政府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普及教育與科技,許多陳規陋習已被淘汰,而社會主義新風尚逐漸形成。
靈谷寺靈谷寺
  • 打春
立春”在春節前後。民間認為立春是新春之始,十分重視,故有“新春大似年”之說。區內自古立春時有“村田樂”、“鞭打春牛”與“咬春”之俗。“村田樂”又稱“唱春”,亦稱“打春”。舊時在區內孝陵衛地區流行,即由二三人結伴,敲打小銅鑼,口唱吉利話,沿門討錢索米。此俗始於明代,解放後即不多見。
“鞭打春牛”之俗,據史料記載,立春之日清晨,從金陵府衙前,直至東郊大道,擠滿人群,觀看由太守率領府縣官員舉行迎接“芒神”的祭祀活動。“春牛”為泥塑,身上塗以五彩,由太守執“五色棒”鞭打,又稱“打春”。區內居民立春有食“春餅”之習,謂之“咬春”。春餅系面制薄餅,卷以炒熟的韭黃、薺菜、冬筍、肉絲之類食之。後演變為今天的油炸“春卷”。
  • 居住風俗
民居的建造過程中十分講究吉利,從選地、選材、擇日、立柱、上樑到落成慶賀均按照繁褥的傳統方式進行。如選地要請“陰陽先生”用八卦盤定出地點、朝向。正月初三上山擇定作棟樑的樹林,用紅紙圍貼下部,並祭祀山神,砍伐時樹木不能直接落地,不在山上剝樹皮,嚴禁跨越。
明孝陵明孝陵
上樑時選擇吉日,樑上張貼橫批,兩邊棟柱貼對聯,上樑時喊“上樑,大吉大利”,鞭炮齊鳴,邊唱“上樑歌”,上好後將饅頭、紅棗等往下拋。房子建好後,往往在牆門上畫一些辟邪的圖畫,有的還建刻有歷史故事和植物圖案的磚刻門樓。
  • 市集民風
一般較大的廟會在農閒季節舉行,少則一日,多則十天。廟會期間,廟內煙火繚繞,鑼鼓喧天,廟外各行各業商販叫賣、雜耍、小吃一應俱全。成千上萬的人乘船、步行從四面八方湧向廟會。集市上小商販除了吆喝叫賣外,還有各傳承的打擊聲,如貨郎擔搖皮鼓,銅匠擔晃銅串,糖粥擔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鑼,收廢品搖鈴等等。
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鋪在高牆上寫個“當”字,茶館懸掛“茶”字招牌,酒店多懸黃白旗簾,理髮門前豎紅、黃、藍三色轉動圓柱燈,浴室掛紅燈籠等。正月初五財神誕辰日,早時商店都設財神堂,並舉行祭祀活動,傳說財神菩薩是趙公元帥,還有五路神。各行各業還有一套“行話”,謂“切口”,店主和職工當首買主面,用切口交談價格,使買主不得而知。

風景名勝

玄武區內有著名的鐘山風景區玄武湖風景區,具有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的獨特風貌,綠化覆蓋率達58%以上。六朝宮闕御苑、明朝南京故宮明孝陵太平天國天王府總統府以及中山陵等名勝均在區域範圍內。玄武區有重點古蹟、文物保護點72處,是南京旅遊景點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玄武區主要景點
簡介景點圖片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其占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明孝陵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明孝陵
海底世界
南京海底世界坐落於風景秀麗的中山陵梅花山旁。總投資約2億人民幣,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是一座融科普教育、觀賞娛樂為一體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場館。南京海底世界有近200餘種、萬餘尾海洋生物。主要由大廳、電腦教室、亭廊、熱帶雨林展示區、海豹表演館、企鵝館、觸摸池、海底隧道、人鯊共舞表演區、海底影院等部分組成。
海底世界海底世界
玄武湖
玄武湖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城內公園,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被譽為“金陵明珠”,現為國家重點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玄武湖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玄武湖距今已有兩千三百年的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六朝時期闢為皇家園林,明朝時為黃冊庫,均系皇家禁地,直至清末舉辦南洋勸業會時,兩江總督下令開闢玄武門,為玄武湖公園之濫觴。玄武湖方圓近五里,分作五洲,洲洲堤橋相通,渾然一體,處處有山有水。玄武湖為風景園林,亦為文化勝地,歷代文人騷客,政要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身影,皆為後人傳為美談。
玄武湖玄武湖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且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中山陵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中山陵中山陵
雞鳴寺
雞鳴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300年(西晉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東晉以後,此處被闢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裡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擴大規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題額為“雞鳴寺”。後經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間擴建,院落規模宏大,占地達百餘畝。1958年改為尼眾道場。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誠法師的帶領下,依明清時規模形制,雞鳴寺逐步恢復並對外開放,成為南京一重要寺院。
雞鳴寺雞鳴寺
玄奘寺
玄奘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九華山,北臨玄武湖,東接太平門,西鄰台城。九華山又名覆舟山,山形狹長,頂呈平行,《寰宇記》記載:周圍三里,高三十丈,東接青溪,北臨真武湖,狀如覆舟,因以為名。後因山南山麓建有小九華寺,遂亦名小九華山,簡稱九華山。東晉在覆舟山南建起了中國第一座皇家建築——北郊壇,辟有藥圃,種植芍藥供宮廷用藥。宋文帝劉義隆於元嘉年間,將藥園壘、西池、北郊壇合併,闢為樂游苑,成為六朝盛極一時的皇家園林。
玄奘寺
梅園新村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是中國革命紀念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東端的梅園新村。1954年籌建,1960年起內部開放。文化大革命期間,原址封閉。1977年11月,重新對外開放。梅園新村17號、30號、35號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間與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機關駐地。30號、35號是當年代表團領導成員周恩來、董必武、李維漢、廖承志、鄧穎超和南京局組織部長錢瑛住處。17號是代表團辦事機構駐地。
梅園新村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

榮譽稱號

榮譽時間
國家科技進步示範區
2016年
江蘇省人才工作先進區
2016年
2016-2020年全國科普示範區
2016年5月
首批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
2015年5月
江蘇省現代民政建設示範區(首批)
2015年1月
江蘇省雙擁模範區
2014年7月
首批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範地區
2014年1月
2013年度就是省社會教育通訊報導先進集體
2014年1月
首批江蘇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
2013年12月
南京市首批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區
2013年8月
2012年度江蘇省社會教育通訊報導先進集體
2013年1月
江蘇省商務發展先進單位
2013年1月
江蘇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區
2012年12月
2012年度南京市游泳場所安全管理第一名
2012年11月
南京市依法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優秀獎
2012年11月
南京市法制信息工作先進集體
2012年4月
南京市財政會計管理工作一等獎
2012年3月
全國城市社會工作示範城區
2011年11月
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範區
2011年5月
2007-2009年度南京市級文明單位
2010年10月
江蘇省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先進區
2010年10月
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區
2010年2月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
2009年9月、2011年10月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
2009年10月
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
2008年
江蘇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區
2008年
2008-2009年度全國科普示範區
2008年
江蘇省首批智慧財產權區域示範工作先進集體
2008年
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首批)
2008年
江蘇省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行業
2008年
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示範區
2006年12月
江蘇省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區
2006年
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區
2005年、2006年
2003-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2005年12月
全國社區紅十字服務示範區
2005年
全國社區殘疾人工作示範區
2005年
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首批)
2005年
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首批)
2004年
江蘇省智慧財產權示範區(江蘇首批、南京首個)
2004年
江蘇省社區殘疾人工作示範區
2004年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
2004年
國家衛生城市達標區
2002年
江蘇省級智慧財產權試點區(首批)
2002年
全國社區服務示範城區(榜首)
1999年
全國科普示範區(首批)(截至2012年已連續榮獲12年)
1999年
江蘇省社區服務示範城區
1997年
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
時間數據暫缺
全國先進城區示範單位
時間數據暫缺
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
時間數據暫缺
全國“三五”普法先進區
時間數據暫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