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簡介
唐家山
堰塞湖泄流在即,
綿陽從2008年5月30日開始,有20萬常住人口、5萬流動人口進行大疏散,已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
綿陽管轄
北川,
北川是一個縣,管轄唐家山,唐家山應為鎮級行政單位。截至2008年6月5日,疏散已進入第七天,唐家山疏散25萬人。這次因
汶川5·12大
地震引發淤塞性質的洪水導致的大移民事件,是川北抗震之關鍵,
溫家寶總理親臨一線視察指揮,社會與媒體稱之為“決戰唐家山”。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
堰塞湖,形成過程:原有的水系,流經山區,河道一旦堵塞,便會發生湖泊現象,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而恰恰
汶川大
地震造成了
龍門山300KM的
地震斷裂帶,山體墜落,封閉河道,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河谷、河床被堵塞後,流水聚集並且往四周漫溢,水位迅速積蓄抬高,造成洪峰,威脅下游。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
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體,可能是土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物質。
唐家山,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
堰塞湖多見於藏東南峽谷地區,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
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長24-80km,深122米的湖泊。藏東南
波密縣的
易貢錯是在1990年由於
地震影響暴發了特大土石流堵截了乍龍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縣的
古鄉錯是1953年由冰川土石流堵塞而成,(實則也屬冰川湖)。八宿縣的
然烏錯是1959年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
台灣
地震活動頻繁,1941年12月,嘉義東北發生一次強烈地震,引起山崩,
濁水溪東流被堵,在
海拔高度580m處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m的堤壩,河流中斷,10個月後,上游的溪水滯積起來,在天然堤壩以上形成一個面積達6.6km2,深160.0m的
堰塞湖。最新的
堰塞湖是2008年5月12日
汶川大
地震導致的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險情
2008年5月26日,這張衛星照片顯示
北川附近的唐家山
堰塞湖在
地震後的形成過程。傳說是
大禹故鄉的
北川禹里鄉,
禹王廟下的河道水面已進入民宅。根據
航空遙感資料和專家實地調查初步分析,目前
四川大
地震災區發現34處
堰塞湖,其中8處水量在300萬立方米以上。唐家山一帶受阻河道水面上升較快。由於水量過大,一旦堤壩坍塌會對下游構成極大威脅。目前,有關方面正在組織全力排險。
2008年5月25日,警水電部隊為數400人的突擊隊擬攜帶炸藥、乾糧、杴鎬徒步6公里進入唐家山
堰塞湖堰頂。這批部隊將在堰頂進行爆破工作。此外,武警水電部隊另外一支具有操作大型機械設備能力的突擊隊也將徒步進入堰頂,在等候設備運入的同時先行人工開挖爆破坑。成都軍區也擬組織400至800人的突擊隊進入堰頂搶險。
唐家山
堰塞湖險情:唐家山
堰塞湖,是在
地震的時候山體倒塌下來掉進河道,堵塞了河道,上流的水不斷流下來,水位越來越高,形成一個湖泊。唐家山
堰塞湖體長803米,寬611米,高82.65―124.4米,估算最大可蓄水量約3億立方米,現今蓄水量已超1億立方米。它位於
北川縣城上游3.2公里,大
地震造成大量山體崩塌,兩處相鄰的巨大滑坡體瞬時裹挾巨石、樹木、泥土沖向河道,落入河道後在
湔江形成堰塞湖。如果堵塞河道的壩口一旦崩塌,壩口崩塌三分之一,綿陽市不會被淹沒,撤離10多萬人;壩口崩塌二分之一以上,綿陽市被淹沒,轉移120萬人。
唐家山
堰塞湖堤壩搶險施工於2008年5月31日晚12時正式結束,2008年6月1日18時14分,最後一批唐家山堰塞湖壩頂搶險人員抵達
綿陽機場。至此,壩頂的620多名搶險官兵和工程技術人員除留有少量監測人員留守外,均已安全撤離。按目前的水位上漲趨勢,專家組預測泄流時間在2008年6月4日-5日。目前,唐家山
堰塞湖周邊及沿岸安全地帶均設立了險情觀察站,實行24小時實時觀察並報告。
溫家寶視察唐家山堰塞湖
溫家寶察看唐家山堰塞湖,強調“絕不能讓百姓傷亡”。2008年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
溫家寶,赴
四川察看唐家山
堰塞湖的情況。
溫家寶在察看唐家山
堰塞湖導流明渠,了解工程排險等相關情況;在堰塞壩上實地考察、研究堰塞湖漲水及工程排險辦法;在機場親切看望俄羅斯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機組成員。
溫家寶說:“特大
地震災害以後,次生地質災害仍然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特別是懸在人們頭頂的這個唐家山
堰塞湖。採取工程排險與人員轉移避險的方式來解決
堰塞湖隱患,這在我國抗震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們的目標是在處理
堰塞湖的過程中,絕不能讓一個百姓傷亡。”。
堰塞湖解決方案
搭“空中通道”開挖溢洪槽
記者從唐家山
堰塞湖搶險指揮部了解到,目前,各方正盡一切力量“搭建”一條由綿陽南郊機場到唐家山的“空中通道”,用以運輸重型器械和兵力。空投壩頂的武警水電部隊將開挖溢洪槽,破解懸於
北川和
江油之上的
堰塞湖。
破解唐家山
堰塞湖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包括35輛推土機、15輛挖掘機在內80餘件重型機械因為道路被毀,無法開到壩頂,只能緊急開闢一條“空中通道”運送機械和兵力。米-26直升機運送大型機械前往唐家山
堰塞湖唐家山
堰塞湖搶險指揮部副總指揮、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告訴記者,執行這次“空中通道”飛行任務的是1架米-26直升飛機和5架米-17直升飛機。其中米-26是從俄羅斯租用的,俄羅斯機長將擔任這次運輸任務的主飛。6架飛機已經齊集
綿陽機場待命起飛。
2008年5月22日下午,國務院抗震救災前方指揮部水利組會同
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水利監控組,兩次空降唐家山堰塞壩現場監測測量。
堰前水位為717.48米,比2008年5月21日上漲了2.6米,現有水量為7000萬立方米,而壩體容積為1億立方米。
在不考慮上游發生降雨的情況下,預計18至24天后水位將達到過流高程。所以必須採取緊急工程措施降低堰前水位。
綿陽市市委常委、抗震救災指揮部副總指揮陳友學告訴記者,沿河的居民均已安全撤離到山上。現在要做的是爭分奪秒,搶運設備,開挖溢洪槽,破解
堰塞湖。
2008年5月26日,隨著包括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等的598名水利專家、工程技術人員以及15台大型施工設備空運到壩頂,唐家山
堰塞湖應急搶險決戰全面提速。
2008年5月27日已吊運到唐家山
堰塞湖頂的大型機械設備20餘台。目前,大批推土機、挖掘機等大型機械設備正加緊吊往運到唐家山
堰塞湖頂。
2008年5月28日由於搜救工作臨近尾聲和唐家山
堰塞湖的威脅,
北川縣城的救援人員已基本撤離。除了少數幾輛挖掘機和巡視車輛的轟鳴,整個縣城一片寂靜。
2008年5月31日上午八點半,唐家山施工現場的第一批200多名武警水電官兵已經徹離,待明日凌晨工程全部完工後,其他人員和設備將徒步離開現場。 上午八點,唐家山湖區庫容為1.83億立方米,水位733.42米。
唐家山
堰塞湖最後一批壩頂搶險人員搭乘直升機抵達
綿陽機場。這意味著,除了留下的12名監測人員外,在壩頂連續施工近十天的620多名武警水電部隊官兵和工程技術人員均已安全撤離。
根據昨晨氣象會商結果,今明兩天上游將有5毫米左右的降雨,按目前的水位上漲趨勢,專家組預測在6月3日左右
堰塞湖將自然溢流。
搶險大捷
2008年6月10日,
綿陽唐家山
堰塞湖搶險工作今天取得決定性勝利,下泄的洪峰順利通過綿陽市區,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到當天17時,唐家山
堰塞湖的泄流槽底部高度介於720米至721米之間,中共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在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指揮部說,這標誌著搶險取得決定性勝利。
別了,唐家山!
明天,我們就要離開,離開這個讓全國人民揪心、武警水電官兵戰鬥了6天6夜的地方。
堰塞體邊沿處的對面,是一個光禿禿的山體坡面,地震中山體滑坡覆蓋了所有的樹木,以及一條盤山公路。
壩體的左側面是一座沒有完全塌下來的山。第一批徒步進入唐家山堰塞湖偵察情況的4名武警水電官兵之一、水電一總隊高級工程師梁啟成說,那座山頂上有一個很大的裂縫,夜行軍時,自己差點掉進去。
別了,唐家山!
壩體下方700多米深處,就是千餘名水利專家和武警官兵奮戰了6晝夜的唐家山堰塞湖導流明渠。而今,機器的轟鳴不再,新翻的泥土袒露,靜待著幾天后堰塞湖的自然泄流。
武警水電一總隊四支隊的帳篷就搭在堰塞湖壩頂的最邊上,我們就是坐在那裡採訪他們支隊的政委、政治部副主任、教導員等人。
43歲的衛生隊長龍澤基告訴記者,在最初來到唐家山堰塞湖的兩天兩夜裡,他們沒吃沒喝;教導員漆文說,23日那天,他和幾個官兵上山找水,在岩縫裡用塑膠紙接了幾個小時,才攢了一捧泥水。
背後的山上不時滾下來石頭,“嘩嘩”的聲音已經不再像記者剛來時那么嚇人。在唐家山堰塞湖壩頂上加起來已經住了4天4夜了,我們早已習慣了餘震、滑坡。
別了,唐家山!
撤離,在5月30日晚就已經決定。5月31日一整天,從早上8時30分左右,部分施工人員和武警官兵就開始分批撤離,原計畫撤離350人的目標,因種種原因,只撤離了280人左右,這裡面,還包括40多人從右岸的山上徒步撤離的官兵。
別了,唐家山!
原本不夠住的帳篷現在空下來不少,戰士們再也不用10多人擠在一起了。大家都在收拾東西,負責通信保障的小陳要和記者合影留念,我們留下了他的信箱地址,他讓我們一定要把照片給他發過去;班長小鄧還不忘和我們開玩笑,說:“明天要是天氣不好,直升機進不來,你們就要和我們徒步爬山7個小時了。”
別了,唐家山!
壩體指揮部前面一個20平方米大小的空地上,一大堆沒有用完的給養——餅乾、礦泉水、牛奶、榨菜等,已經用塑膠布蓋好。“還要留下來幾名觀測人員,這些東西要給他們保存好。”施工現場指揮員、武警水電部隊三總隊副總隊長王殿林對記者說。
“感謝新華社記者,你們是在唐家山堰塞湖壩頂上住的時間最長的記者,辛苦了。”王殿林握著我們的手,微冷的山風中,他伸過來的手堅硬而溫暖。
別了,唐家山!
忘不了乘直升機初到唐家山堰塞湖的那一天。那天,空中能見度不到1公里,雲層很厚,直升機只能從3000米高的空中飛進來,盤旋了好大一會發現有一個雲孔後,才順利降落。
先期到達的一支21人的武警水電官兵小分隊,在壩頂上晝夜奮戰整理出的一塊2米多寬的平地,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唐家山機場”,因為太窄,直升機無法降落。
最後,勇敢的某陸航團團長張茂生採取單輪懸停的方法,我們才得以從直升機上跳下來。同機的除了記者外,還有7名大校軍官,9名團以上幹部。
別了,唐家山!
來到指揮所帳篷,現場總指揮、武警水電部隊副主任岳曦等11名指揮員還沒有休息,他們正在開會排查可能留下的死角和問題。昏黃的燈光下,有的人在一根接一根地抽菸,有的在本子上記著什麼。每一個人脖子裡圍著的白毛巾已變成黑色,每一個人的臉也都是黑的。
黑臉膛,這是記者在唐家山堰塞湖幾天幾夜見到的最熟悉的面孔。從將軍到士兵,從專家到施工人員,每一個人的臉都曬得黝黑黝黑。所以每次看見一些“小白臉”記者同行或者其他人員來到唐家山堰塞湖,記者都會打趣說,在這住兩天,保準有一個健康的膚色。
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施工現場副總指揮、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說自己天天和武警官兵戰鬥在一起,也算是“參軍入伍”了。劉寧2000年曾參加了西藏易貢藏布的堰塞湖處理,“那個堰塞湖的堰塞體近3億立方米,堰塞湖的蓄水量有30億立方米,我們把它減少了15億立方米。唐家山堰塞體只有2000萬立方米,所以一開始我就有信心把它處理好。”劉寧說。
別了,唐家山!
夜深了,還沒有撤離的戰士們已經收拾好僅有的幾件行李,睡著了。為了輕裝前進,來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時,他們大部分都沒有帶背包,身上僅有的東西是一個挎包、一個水壺。
隨便找了個帳篷,我們沒有脫鞋,躺下。不脫鞋,這是在唐家山堰塞湖帳篷里睡覺時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別了,唐家山!
別了,一起戰鬥了4天4夜的兄弟們!
聽著戰士們的鼾聲,我們很快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