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坐落於虎踞龍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農業科學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農、理、經、管、工、文、法學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入選111計畫2011計畫863計畫973計畫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千人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設有研究生院,是“雙一流”農科聯盟和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成員高校。

南京農業大學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和1914年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以金陵大學和原國立中央大學的農學院係為主體,以及浙江大學部分系科,合併成立南京農學院。196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4年更名為南京農業大學。

截至2018年3月,學校設有19個學院(部)、62個本科專業、3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4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7000餘人,研究生8500餘人。校區總面積9平方公里,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資產總值35億元,圖書資料收藏量超過235萬冊,擁有電子圖書1500餘萬冊。有7個學科在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進入A類,其中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4個學科獲評A+,A+學科數並列全國高校第11位。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辦學歷史,建校初期,抗戰期間,建國初期,十年動亂,改革開放,校園建設,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學術期刊,學術資源,圖書館藏,生物標本館,博物館,辦學條件,院系設定,院系專業名單,學科建設,ESI,學科建設平台,博碩士授予點,重點學科,學科評估,師資力量,教學建設,社會評價,對外交流,國際合作,世界農業獎,文化傳統,校徽,校訓,校歌,吉祥物,學校領導,傑出校友,目標展望,

辦學歷史

建校初期

  • 三江師範學堂農業博物科時期(1902-1912)
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農業院校之一,南京農業大學的起源可追溯至1902年開始籌建的三江師範學堂農業博物科。
原國立中央大學分出的南京農業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分出的南京農業大學
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即1902年5月30日),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籌辦學堂情形折》,呈請在原設水師學堂、陸路學堂及格致書院外,另建小、中、高等三所學堂。劉坤一病逝後,三江師範學堂張之洞創辦,並於1903年3月開辦於江寧府署,同年遷移至北極閣。其後繼者魏光熹則主持了三江師範學堂的建造,籌措經費,管理師資,招考學生等具體工作。
三江師範學堂設理化,農業博物,歷史,輿地,手工,圖畫諸科,並設速成科,而農業博物科先後聘請日本農學士伊藤村雄、安騰安為農學教習。1906年,時任兩江總督周馥將三江師範學堂改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改制後的兩江師範學堂,利用原有的師資設備,培養理化數學、農學博物和手工圖畫技藝方面的中學教師,具有促使初等教育走向工農實業生產的意義。課程設立包括有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農藝等。尤其在李瑞清任校長時,注重實用教學,提倡“手腦並用,智識兼修”,開設分類科和選科,注重動手,不尚空談,把原來只在課堂上講授的博物科改為農業博物科。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高等師範學堂(校)農業專修科與國立東南大學農科時期(1917一1927)
1914年9月2日,韓國鈞咨請教育部改“兩江優級師範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並委任江謙為校長籌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14年,私立金陵大學首設4年制農科,開中國四年制大學高等農業教育之先河,1930年,農科擴展成為金陵大學農學院。
1917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首設農科。
1921年,在將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部分系科歸入國立東南大學後,國立東南大學在南京正式成立,兩校用同一個校園,校門口掛兩塊校牌,校產和經費也屬兩校共有,但當時的農業專修科仍屬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22年12月,決議將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併入國立東南大學。同年7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撤銷,國立東南大學學科涵蓋文理科、教育科、工科、農科。
自1917年至1927年,涉農學科及院系不斷的得到擴充,國立東南大學農科由農藝系(分設作物、土壤、農具等門)、園藝系、植物病蟲害系、農業化學系(附農產製造)、畜牧系、生物系6系。
南京農業大學
  • 金陵大學農林科(1914一1929)和農學院時期(1930一1937)
1901年,美國基督教三個教派建立的匯文、基督、益智三所書院合併,成立了私立金陵大學
1914年2月,裴義理建議金陵大學增設農科,得到批准後,農科正式設立,其目標是“培養農事指導員”,裴義理出任第一任農科科長,1915年任農林科科長。
1916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的農學士、農藝教師茵思婁(J:HReisner)接任金陵大學農林科科長,任職10多年,他聘請美國農業科學家和曾留學美國的中國學者任教職,並將美國高等農業教育的辦學經驗引入,使金大農科從辦學宗旨到專業設定,課程配套以至教學、行政管理方面都按美國高等農業教育模式辦理。
1930年,金陵大學將原來的文理科擴充為文學院、理學院,農林科也擴充為農學院。同時,燕京大學農業速成科停辦,原有的資產轉入金陵大學農學院,一批畢業於國外農學院的教師回到金陵大學任教,師資力量得到了擴充。
南京農業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時期(1928一1937)
1928年5月,國民政府始改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農學院也成為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

抗戰期間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發生,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8月13日,淞滬抗戰後,南京形勢危殆,在寧政府機關及大中學校也不可避免的紛紛開始西遷。
南京農業大學的前身金陵大學農學院以及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的各項工作雖然因時局而受到較大的影響,但仍然克服了種種困難,盡己所能的在四川開展農業推廣活動。
南京農業大學

建國初期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的教學工作未受影響。1949年8月8日,根據南京市軍管會文教委員會通知,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2日,成立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中央大學農學院也隨之更名為南京大學農學院。
抗戰勝利後,金陵大學回遷至南京漢口路原址,並於9月份如期開學。根據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的決定及《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兩校合併籌備委員會擬具的兩校合併方案》,1951年9月,兩校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至此,金陵大學農學院結束了37年的教會學校歷史。
1952年10月20日,由於全國的院系調整,主要由金陵大學農學院、南京大學農學院和浙江大學農學院部分系科合併成立的南京農學院正式開學上課。
1963年國務院決定將南京農學院列為全國重點大學,由農業部和江蘇省雙重領導,以農業部為主。此時的南京農學院已有在校本科生2500名,專科生500餘名,同時繼續舉辦函授專修科。

十年動亂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國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這場動亂首先從文化、教育戰線開始,使得各級的學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高等院校也被迫經歷了撤銷、搬遷、並校的過程。南京農學院也在搬遷並校中,受到了嚴重破壞,教學科研工作限於停頓。
1971年底,江蘇省革委會決定南京農學院與蘇北農學院合併,改名為江蘇農學院,師生、圖書、設備全部遷往揚州市。南農被合併後,所屬農業遺產研究室和小麥品種研究室劃歸江蘇省農科院,原有衛崗校舍與校園上地,被其他單位占用,所有農、牧場被限期交給南京市。
南京農業大學

改革開放

1979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了“關於南京農學院復校問題”的電報指示,1979年1月11日,中共農林部黨組、中共江蘇省委聯合提出了“貫徹中央關於南京農學院復校問題的實施意見”。不久,由農林部和江蘇省革委會聯合向國務院報告,恢復南京農學院為全國重點大學,實行農林部和江蘇省雙重領導的體制。同年,南京農學院在原校址恢復建制。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7月31日,教育部、農牧漁業部同意南京農學院更名為南京農業大學,10月20日召開了成立大會暨慶祝校慶70年大會。
南京農業大學
1998年12月,南京農業大學正式進入全國“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行列。
1999年4月,首批通過全國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
2000年2月,由農業部劃轉教育部直接管理。
2000年6月,建立研究生院,是全國56所具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2007年4月,再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09年,教育部農業部共建南京農業大學。
2010年,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行列。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南京農業大學

校園建設

截至2018年3月,學校校區總面積9平方公里,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資產總值35億元。有衛崗本部、浦口校區和珠江校區三個校區。學校教學科研和生活設施配套齊全,校園環境優美,是江蘇省園林式單位、江蘇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
南京農業大學主樓位於南京農業大學的北面,由我國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設計,歷盡數十年滄桑,屹立至今,是南京農業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其主體部分為磚木結構,青磚牆面,素灰勾勒,上覆綠漆筒瓦,紅漆木窗嵌於其中,勒腳部位和門窗過梁採用斬毛青石。主體北側中央為正方形塔樓,兩重飛檐,最上層為十字脊頂,也可認為上層檐頂為兩個歇山頂垂直交叉而成,四周相望皆同,塔樓最高頂點立長桿以擎紅星。北立面為傳統沖天式牌樓(一間二柱),與中央塔樓等結構錯落相依。
結合主樓所處較為複雜的山頂地形(南平北坡東緩西斜),楊廷寶大師充分利用高低不同的建築空間,結合不同建築功能需求,巧妙地將整體建築一分為二,以塔樓為界東低西高。占建築體量三分之二的中部、西部結構布置在山頂平地,而較低的東部結構則順緩坡地勢向下構建,又輔以南面兩個較小緩坡造屋,創造出了一系列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建築空間,如底層的大型階梯教室、設計專業專用畫室,以及二三樓眾多的獨立小教室,既充分克服了地形上的劣勢,又滿足了各教學領域的功能需求,達到了建築物與自然地形完美的有機結合。
南京農業大學的校園規劃布局與建築建造風格,皆以主樓為核心。圍繞以主樓為中心地帶的教學區,四周分別形成了實驗區、生活區、綠化區以及運動區等既相對獨立有相互融合的功能區域。同時為延續主樓灰磚綠檐的中西合璧式樣的建築風格,校園內多數建築物皆依此風格建造,如主樓西面的綜合樓、南面的生科樓、逸夫樓採用了中式傳統宮殿式的屋檐造法;圖書館和大多數的學生公寓都採用了中式硬山頂屋檐造法;行政樓雖然與主樓建築格調不同,但其中央塔樓依然模仿主樓十字脊頂塔樓建造。
學校北依紫金山,西臨明城牆,整個校園與中山陵風景區渾然一體,毗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馬坊下馬坊鐘山風景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亦是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的重要組成部分,設於1393年明朝洪武二十六年)。牌坊體型偉岸,雕刻精細,書體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築的精品。
下馬坊下馬坊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2006年至2015年,學校科研經費達38億元,獲得國家及部省級科技成果獎100餘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3項。
截至2014年9月,學校被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收錄論文5242篇,被引用36011次。截止2017年11月,ESI世界排名前1%的學科有7個,分別是: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學、環境與生態學、生物與生物化學、工程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其中,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學ESI世界排名前1‰,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南京農業大學
2013年12月11日線上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Article Research形式刊登了題為“D14–SCFD3-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D53 regulates strigolactone signaling” 的相關研究成果。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萬建民教授課題組科研人員在控制分櫱的新激素信號轉導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研究結果首次在遺傳和生化層面上證實了D53蛋白作為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的抑制子參與調控植物分枝(櫱)的生長發育,是迄今中國植物學領域中少有的幾篇Nature Article Research文章。該論文以南京農業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研究生周峰為論文第一作者,萬建民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結果不僅為水稻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而且為水稻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提供了有用的基因和材料。該項研究是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全面合作完成,後期工作還有美國華盛頓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參與合作。該項研究成果,獲評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南京農業大學
2016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 科學》(Science線上出版了南京農業大學昆蟲生態課題組題為“Mass seasonal bioflows of high-flying insect migrants” 的研究成果。該論文的發表,不僅揭示了昆蟲遷飛的宏偉場景,同時也展示了昆蟲垂直監測雷達的套用前景。該論文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胡高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Jason Chapman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參與該論文的還有英國洛桑實驗站的SuzanneClark博士、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的DonReynolds博士以及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NirHorvitz博士和以色列海法大學的NirSapir博士。
南京農業大學
2017年1月12日的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科學》(Science雜誌,南京農業大學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A paralogous decoy protects Phytophthora sojae apoplastic effector PsXEG1 from a host inhibitor”的文章,從全新的視角報導了病原菌攻擊宿主的新致病機制:誘餌模式,為實現作物疫病的可持續控制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王源超教授,第一作者為馬振川博士,南京農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這是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第二篇突破性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成果,獲評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南京農業大學
2018年6月8日,國際頂級學術雜誌科學Science線上出版了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突破性成果。創造性地運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雜種不育現象,延續了雜種優勢利用的科學命題,首次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的雜種不育現象,闡明了自私基因在維持植物基因組的穩定性、促進新物種的形成中的分子機制,探討了“毒性-解毒”分子機制在水稻雜種不育上的普遍性,為揭示水稻秈粳亞種間雜種雌配子選擇性致死的本質提供了理論借鑑。在實踐意義上,可以創製“廣親和”材料,克服雜種不育障礙,充分利用雜種優勢和野生種質資源,提高水稻單產。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余曉文博士後和趙志剛教授為該論文第一作者,萬建民院士為通訊作者。
學校憑藉雄厚的科研實力,主動服務社會、服務“三農”,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多次被評為國家科教興農先進單位。
南京農業大學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3月,學校建有建有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中美食品質量安全聯合研究中心、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植物生產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國家有機類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整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綠色農藥創製與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65個國家及部省級科研平台
學校牽頭組建的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列入首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項目,也是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之一。
國家(部委)級科研機構(自然科學)
序號
機構名稱
批准部門
負責人
1
丁艷鋒
2
南京農業大學鏈球菌病診斷國際參考實驗室
陸承平
3
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技術研究中心
科技部
周光宏
4
國家大豆改良中心
蓋鈞鎰
喻德躍
5
曹衛星
6
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整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歐名豪
7
國家有機類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技部
沈其榮
8
綠色農藥創製與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
國家發改委
吳益東
9
肉品加工與質量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
周光宏
10
農作物生物災害綜合治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
吳益東
11
農業部大豆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蓋鈞鎰
12
農業部華東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王秀娥
13
農業部長江中下游粳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萬建民
14
農業部華東地區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製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侯喜林
15
農業部華東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吳益東
16
農業部動物細菌學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姜平
17
農業部農業環境微生物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崔中利
18
農業部長江中下游植物營養與肥料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徐國華
19
農業部動物生理生化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趙茹茜
20
農業部作物生理生態與生產管理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丁艷鋒
21
農業部畜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
周光宏
22
農業部農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
農業部
丁艷鋒
23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
中國科協
王思明
24
中華農業遺傳研究室
農業部
王思明
25
中美食品安全與質量聯合研究中心
科技部
周光宏
26
資源節約型肥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沈其榮
27
雜交棉創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張天真
28
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侯喜林
29
農業部小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
農業部
曹衛星
30
農業部轉基因大豆檢測與監測中心(南方)
農業部
喻德躍
31
農業部動物疫病防治技術創新中心
農業部
姜平
32
農業部牛冷凍精液質量檢測中心(南方)
農業部
戴建君
33
農業部肉與肉製品檢測中心
農業部
周光宏
34
農業部農藥殘留微生物降解研發基地
農業部
李順鵬
35
農業部農藥殘留檢測中心(南京農業大學)
農業部
王鳴華
36
東部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共建)
中國科學院
曲福田
教育部
水利部
農業部
37
長江中下游轉基因水稻中試與產業化基地(共建)
農業部
萬建民
38
教育部農作物特種遺傳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台
教育部
蓋鈞鎰
張天真
(市)級科研機構(自然科學)
序號
機構名稱
主管部門
負責人
1
江蘇省科技廳
曹衛星
2
江蘇省科技廳
沈其榮
3
江蘇省教育廳
徐國華
4
江蘇省水產動物營養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
劉文斌
5
江蘇省動物源食品生產與安全保障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教育廳
高峰
6
江蘇省農藥學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教育廳
楊春龍
7
江蘇省智慧型化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教育廳
丁為民
8
江蘇省低碳農業與溫室氣體減排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教育廳
鄒建文
9
現代設施農業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
江蘇省發改委
丁為民
10
江蘇省家畜胚胎工程實驗室
江蘇省發改委
王鋒
11
江蘇省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科技廳
萬建民
12
江蘇省肉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科技廳
周光宏
13
江蘇省農業環境污染微生物修復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科技廳
李順鵬
14
江蘇省新型獸藥與飼料添加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
江蘇省科技廳
王恬
15
江蘇省生態營養水產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
江蘇省科技廳
王恬
16
江蘇省動物疫病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
江蘇省科技廳
姜平
17
江蘇省花卉培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
江蘇省科技廳
陳發棣
18
江蘇生物源農藥工程中心
江蘇省發改委
郭堅華
19
江蘇省果樹品種改良與種苗繁育工程中心
江蘇省發改委
房經貴
20
江蘇省國土資源利用與管理工程中心
江蘇省發改委
曲福田
21
江蘇省循環經濟工程中心(共建)
江蘇省發改委
曲福田
22
江蘇省有機肥料工程中心(共建)
江蘇省發改委
沈其榮
23
中國農業歷史研究中心
江蘇省教育廳
王思明
24
江蘇農村金融發展研究中心
江蘇省教育廳
褚保金
25
江蘇省雜草防治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科技廳
強勝
26
江蘇省肉羊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科技廳
王鋒
27
江蘇省農村發展與土地政策研究基地
江蘇省社科規劃辦
鐘甫寧
28
南京市奶牛生殖工程開放實驗室
南京市科委
王根林
29
南京市實驗動物中心開放實驗室
南京市科委
范紅結
30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江蘇省文化廳
王思明

省部級以上科研機構(人文社科)
序號
機構名稱
批准時間
批准部門
1
地方治理與政策研究中心
2017年
江蘇省教育廳
2
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研究院
2015年
江蘇省委宣傳部
3
江蘇省糧食安全研究中心
2015年
江蘇省教育廳
4
江蘇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基地
2015年
江蘇省體育局
5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
2014年
江蘇省文化廳
6
江蘇省統計科學研究基地
2013年
江蘇省統計局
江蘇省統計學會
7
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整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2012年
國家發改委
8
江蘇省新農村科技創新思想庫
2012年
江蘇省科技廳
9
統籌城鄉發展與土地管理創新研究基地
2012年
江蘇省教育廳
10
江蘇農業現代化研究基地
2011年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11
江蘇農村金融發展研究中心
2010年
江蘇省教育廳
12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
2009年
中國科協
13
中國農業歷史研究中心
2009年
江蘇省教育廳
14
江蘇省農村發展與土地政策研究基地
2008年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15
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貯藏加工與產業經濟功能研究室
2008年
農業部 財政部
16
江蘇省國土資源利用與管理工程中心
2007年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17
江蘇省循環經濟工程中心(共建)
2005年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18
東部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共建)
2004年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利部、農業部
19
農業經濟研究所
1986年
農業部
20
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
1955年
農業部

學術期刊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該刊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技術文摘》(CABI)、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自然科學)》(CSA)、英國《動物學記錄》(ZR)、俄羅斯《文摘雜誌》(AJ)、波蘭《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文獻資料庫(JST)收錄;該刊還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3年版)、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JCR)(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RCCSE)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科學引文索引(CSCI)、《中國學術期刊文摘》(英文版)、《中國生物學文摘》等收錄。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於2001年創刊,是南京農業大學主辦的學術性理論刊物,現為雙月刊。該刊入選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期刊、教育部名欄工程入選期刊、人大複印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農業教育》
中國農業教育》雜誌是教育部主管、南京農業大學主辦的一份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綜合性農業教育刊物,創刊於1992年。 該刊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來源期刊。
南京農業大學
《畜牧與獸醫》
畜牧與獸醫》是由中國已故著名學者羅清生教授等老一輩科學家於1935年創刊,建國後王棟教授等於1950年復刊,是我國第一本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畜牧、獸醫類綜合性科技期刊。現由教育部主管、南京農業大學主辦。
《園藝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
園藝研究》是由南京農業大學與自然出版集團(NPG)於2013年6月宣布合作創辦的全英文、同行評審的開放獲取期刊,並於2014年1月在Nature官網正式上線發行。該期刊專注於園藝作物的基礎和理論研究,文章類型有原創性研究論文、綜述、微型綜述以及評論。論文全文可通過Nature官網免費獲取。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程宗明教授擔任該期刊主編。《園藝研究》於2017年2月被SCIE資料庫收錄,自創刊以來發表的所有文章均可在SCI被檢索。此外,《園藝研究》已被PubMedScopusDOAJ資料庫收錄。《園藝研究》是南京農業大學首份英文學術期刊,影響因子4.554,位於園藝類一區,第1/34名,並且被評為TOP期刊
南京農業大學
《中國農史》
中國農史》是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農業歷史學會的會刊。主辦單位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現任主編葉依能,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編輯部設在南京農業大學。刊物反映了我國農史學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農業史學理論、農業歷史研究論文、農業歷史文獻資料和農業史學著作評論等。刊物連續三次被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研製、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南京農業大學

學術資源

圖書館藏

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是由原金陵大學圖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的部份人員和書刊合併建設而成。
圖書館實行總館分館制,總館(衛崗校區圖書館)下設浦口分館(浦口區點將台路40號)、社科分館(逸夫樓5079、6003室)、畜牧獸醫分館(逸夫樓2032~2034室)、農業遺產分館(逸夫樓6011室)。
總建築面積3.24萬平方米。設有閱覽座位4470席,實際在用有線網路信息點1020個,無線網路全覆蓋。現有館藏紙質書刊235.4萬冊,電子圖書1500餘萬冊,西文電子期刊13800種,中文電子期刊15200種,國內外資料庫120種,自建特色資料庫6個,中文電子圖書500餘萬種。
圖書館建有1902信息共享空間、單人耘詩書畫展覽室、多媒體學習室等服務設施,每周開放101小時,年接待讀者近220萬人次,年紙本流通總量約50萬冊。
圖書流通採用匯文文獻信息服務系統,並與校園一卡通系統接軌,讀者可使用校園卡在館內通過門禁、接受服務、自助繳費、自助充值等。圖書館、圖書與信息中心合署辦公,不僅是學校的文獻資源中心,同時還是校園信息化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負責全校校園信息化的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工作。
圖書館還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南京體育學院圖書館共同建設成立了南京城東高校圖書館聯合體,通過統一的圖書資源檢索平台,實現了紙本圖書通借通還,電子圖書共知共享。

生物標本館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依託學校百年辦學的豐富積累,將數十年生物資源進行挖掘整理,於2007年在生命科學樓E2002設計、建設了生物標本館,將生物學教學中豐富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教學資源進行展示陳列。
展館面積300平方米,分為動物館區、植物館區、微生物及套用產品館區、中央生態景觀區及多媒體影視教學區等。生物標本館承擔著全校動物學植物學生命科學導論等課程的教學任務。2014年建設成為江蘇省省級科普基地。
中央生態景觀區模擬了從高海拔森林到丘陵平原的地形地貌,展示了幾十種不同生態環境中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動物館區包含哺乳動物海洋動物兩棲動物鳥禽等區域共收藏了高等動物標本260多件。擁有大熊貓東北虎棱皮龜中華鱘揚子鱷等珍貴標本30多件,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標本有18種。
植物館區從植物的進化,植物與人類,植物與生活等多角度陳列展示植物和人類的緊密聯繫。收藏植物標本超過10萬件,有種類最多、覆蓋東南亞區域6萬多件的雜草標本,還有承載我校學術交流歷史的采自122年前喜馬拉雅山西麓的多雄蕊銀蓮花等珍貴標本。植物分類園種植、展示了30多個科、150餘種常見重要植物。園內植物按照恩格勒分類系統種植,配有介紹牌,通過參觀可以了解重要植物分類知識,並認識南京常見的綠化植物

博物館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系統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國農業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由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博物館合作共建,下設辦公室、文物徵集部、規劃展示部、研究部、宣傳推广部等。坐落於南京農業大學農博路1號。現有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600平方米。
南京農業大學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主要藏品有古代農業生產工具1000餘件、原版古農書346部3000餘冊、古代農業生活和文化用品、古代農業作物動物標本,以及國內和國外各類土壤樣本等等。其中明代嘉靖馬直卿刻本《齊民要術》、崇禎平露堂刻本《農政全書》、明代刻本《唐宋白孔六帖》、明代刻本《花史左編》等15種被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列為善本古籍。
館內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專題陳列《中華農業文明展》由“中華農業文明的起源、傳統農業技術體系的創立與發展、中國農業制度的歷史演變、中國傳統農業在世界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與農業文化”等五部分組成。
據館長王思明介紹,鎮館之寶有三樣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雞蛋,這恐怕是全世界“年齡”最大的雞蛋了。出土時它們裝在一個陶壇里,因為歷經2000多年的時光,變得非常脆弱,博物館只去除了陶壇內很淺的一層土,露出六七隻雞蛋,其它的仍土封存在陶壇的泥土中,因此罈子里到底有幾隻雞蛋,他們也不知道。二是一套8本的明代嘉靖刻本《齊民要術,距今已有480年歷史,這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全國只有兩套,另一套存放在上海博物館三是我國最早的一支青黴素,是由樊慶笙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從國外帶回菌種、並研製成功的,一經投產立即運用到抗日戰爭中,救治了無數中國軍民。
為使展品豐富,博物館自2003年9月就開始向全國進行文物徵集,徵集地區主要集中在黃河文明發源地的陝西山西山東長江文明發源地的江蘇浙江等地,現已徵集到文物數百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7000多年前碳化種子,8000多年前馴養家禽骨骼等實物展品。此外,還有大量的模型、豐富多彩的實景圖片和眾多反映民風民俗的名家作品展出。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8年3月,學校設有農學院、工學院、植物保護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園藝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含無錫漁業學院)、動物醫學院、食品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農村發展學院、金融學院、草業學院、政治學院、體育部等19個學院(部);設有62個本科專業。
南京農業大學

院系專業名單

專業設定
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金善寶實驗班(植物生產方向)
植物保護
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生態學、環境工程
園藝、園林、風景園林、中藥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動物科學、水產養殖學
動物醫學、動物藥學
農林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行銷、電子商務、
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
土地資源管理、行政管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
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
旅遊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法學、社會學、農村區域發展、表演
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化學、統計學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
草業科學
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
金融學、會計學、投資學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交通運輸、工業設計、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農業電氣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自動化、工業工程、工程管理、物流工程、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資料來源自2018年3月南京農業大學本科招生網)

學科建設

ESI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世界排名前1%的學科共有7個: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學、環境與生態學、生物與生物化學、工程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
其中,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學ESI世界排名前1‰.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排名前1%的學科一般被視為國際高水平學科,而進入ESI排名前1‰的學科一般被認為已經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南京農業大學

學科建設平台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平台名稱:高效農業與食物安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包含重點學科領域有:作物品種創新與優質高產、農作物生物災害控制與生物安全保障、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與農田生態環境保護、動物健康與動物源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食物安全的政策保障與可持續管理。
“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
食品科學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111計畫”引智基地名單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生物學研究創新引智基地、肉類食品質量安全控制及營養學創新引智基地、作物生產精確管理研究創新引智基地、農村土地資源多功能利用研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特色園藝作物育種與品質調控研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農業大學

博碩士授予點

一級學科博士點:套用經濟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水產、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草學、生態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點:哲學、理論經濟學、社會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化學、海洋科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林學、中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風景園林學、套用經濟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水產、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草學、生態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作物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利用、園藝學、畜牧學、獸醫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科學技術史、生物學、水產、農業工程、動物學、生態學、草學。
南京農業大學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利用、獸醫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蔬菜學、農業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
省級重點學科
十二五期間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科學技術史、畜牧學、公共管理、生態學、草學
二級學科省重點學科:植物學、微生物學、科學技術史、食品科學、果樹學、植物營養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基礎獸醫學、臨床獸醫學、土地資源與管理、生物信息學、農村發展、植物檢疫與生物安全、農業信息學。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
作物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獸醫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現代園藝科學、農業信息學。
南京農業大學

學科評估

教育部2012年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南京農業大學共有4個學科排在全國前三名,8個學科排在全國前五名,12個學科排在全國前十名,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位。
教育部2017年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南京農業大學共有7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類,其中4個學科獲評A+,分別是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A+學科數並列全國高校第11位
南京農業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3月,學校有教職員工2700餘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1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家及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1人、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教學名師2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5人,入選國家其它各類人才工程和人才計畫100餘人次。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3月,學校建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植物生產、動物科學類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是首批通過全國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的大學之一;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6門,國家級特色專業11個。
南京農業大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
農業經濟學、動物繁殖學、土地利用規劃學、美學與大學生藝術修養、土壤學、動醫微生物學、不動產估價、食品微生物學、土壤學通論、園藝作物育種學、動醫寄生蟲學、作物育種學、生態學、農產品運銷學、普通植物病理學、動物生物化學、生物統計與田間實驗、農業機械與設施、植物病理學、管理學原理、昆蟲學、植物營養學、土地經濟學、植物學。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農業生物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動物科學類實驗教學中心、植物生產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
生物科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食品科學與工程、園藝、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管理、動物科學、植物保護、農學、動物醫學、農林經濟管理。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農業經濟管理課程群教學團隊(周應恆)、植物營養學教學團隊(沈其榮)、生態學教學團隊(胡鋒)、植物保護專業教學團隊(鄭小波)等。
南京農業大學

社會評價

在201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位居全世界第401-500位,中國大陸第34名;
在2017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大學排名中,位居全世界第601-800位,亞洲第121-130位,中國大陸第23位;
在2017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大學排名中,位居全世界第666位,亞洲第125位,中國大陸第41位;
在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位居全世界第301-400位,中國大陸第24名;
在2018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大學排名中,位居全世界第601-800位,中國大陸第26位;
2017年10月24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發布了2018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Best Global Universities)及其分國家、區域、學科領域排行榜。在其“全球最佳農業科學大學”(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s)排名中,南京農業大學居全世界第9位,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名
南京農業大學

對外交流

國際合作

截至2015年3月,學校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所高校、研究機構保持著學生聯合培養、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關係。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英國雷丁大學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紐西蘭梅西大學世界知名高校開展了“交流訪學”、“本科雙學位”、“本碩雙學位”等數十個學生聯合培養項目。
學校建有“中美食品安全與質量聯合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康奈爾大學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南京農業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亞洲農業研究中心”、“鏈球菌病診斷國際參考實驗室”等多個國際合作平台。2007年成為教育部“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院校”。
2008年成為全國首批“教育援外基地”。2012年獲批建設全球首個農業特色孔子學院。2014年,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簽署協定共建“全球健康聯合研究中心”(One Health Center),獲科技部批准援建“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學聯合實驗室”,獲外交部教育部聯合批准成立“中國-東協教育培訓中心”。
南京農業大學

世界農業獎

學校倡議發起設立了世界農業獎,自2013年起,每年舉行一次頒獎活動。2013年至2015年,連續三屆“世界農業獎”頒獎典禮均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2016年,世界農業獎頒獎典禮在南非開普敦舉行。
世界農業獎是由中國農科院原院長翟虎渠教授和南京農業大學校長周光宏教授,於2012年南京農業大學110周年校慶紀念日倡導設立,由全球農業與生命科學教育協會高等教育聯盟 (GCHERA)南京農業大學(NAU)共同舉辦
GCHERA是致力於促進全球高等教育協會及其成員間的相互理解與合作,並為全球範圍內農業和生命科學教育、研究、推廣提供指導的組織,會員涵蓋15個洲際和國家的相關協會,代表著世界100多個國家的900多所大學。
GCHERA世界農業獎是目前唯一面向全球,從事農業領域高等教育、農業研究和推廣事業的傑出學者、科研人員設立的國際性獎項。每年世界農業獎將會授予1-2位在全球農業科學生命科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教育或科研人員。
從2018年起,世界農業獎每年獎勵名額將增加到2 人,獎金增至10萬美金/人, 將更加關注開發中國家農業科學研究、教育教學與社會服務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南京農業大學
歷屆世界農業獎獲獎者名單:
時間
獲獎者
工作單位
2013年
科夫曼
2014年
弗萊克
2015年
辛格
2016年
巴比克
2017年
英澤

南京農業大學

文化傳統

校徽

南京農業大學校徽主體造型採用同心圓環圖形,似充滿動感的車輪,寓意著學校滾滾向前的發展態勢,象徵學校師生員工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堅定信念和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
校徽校徽
兩圓環之間上半部分為學校中文手書體名稱 (費新我題寫),下半部分為英文校名“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標識內心設計以大寫的英文校名簡稱(NAU)變形組合成學校的標誌性建築“主樓”的造型圖案,其下方為學校辦學起始年份“1902”,其外部採用兩株交叉聯結的成熟麥穗向上環抱,象徵學校的發展系建立在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和金陵大學農學院兩個重要前身及眾多先輩們奮鬥成果的基礎之上。
構圖簡潔,尊重歷史,彰顯了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以農科為優勢的辦學特色,寓意著南京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等各項事業不斷取得累累碩果。
校徽採用三色設計,其中,標識內心“主樓”造型圖案的色彩處理採用深綠色,象徵南京農業大學蓬勃的發展生機和活力,也與學校“綠色校園”的辦學特色相吻合;兩株麥穗以金色為主基調,並自上往下漸變加深,象徵學校在發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上取得累累碩果,也與學校農科優勢的歷史地位相吻合;同心圓形輪廓以藍色為主基調、藍白相間,中英文對照明目清晰,標識內心“1902”也採用與圓環相同的藍色,內外呼應,象徵學校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就像蔚藍的天空一樣廣闊燦爛,也與學校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戰略目標相吻合。

校訓

“誠 朴 勤 仁”
南京農業大學
校訓“誠 朴 勤 仁”系分別取自該校前身國立中央大學校訓“誠 朴雄 偉”之“誠 朴”二字和金陵大學校訓“誠 真 勤 仁”之“勤 仁”二字組合而成,它高度凝鍊和充分體現了該校在逾百年的辦學歷程中,秉承中大、金大兩校的優良傳統,逐步形成的具有南農特色和個性的精神品格。
南京農業大學
”,誠懇、誠信。《禮記·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天的根本屬性,努力求誠,以達到合乎誠的境界則是為人之道。以“誠”字為校訓之首,意在訓誡師生員工誠信做人,誠實做事。
”,樸實、樸素,於質樸篤實中見才華,於樸素氣質中見本性。《道德經》有雲,“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朴”雖微細而無具體名象可稱,但為宇宙萬象之主宰。以“朴”為訓,意在引導師生員工求真求善、質樸敦厚。
”,勤奮、勤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勤,體現了南農人勤奮刻苦、任勞任怨的精神品格,以“勤”為訓,意在勸告師生員工勤敏擔當、持之以恆。
”,仁愛、仁義。《論語·雍也》有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強調立己達人、相互關愛、尊重人格、與人為善。以“仁”為訓,意在勉勵師生員工心繫蒼生、仁愛天下。
校訓“誠 朴 勤 仁”要義即:誠信做人,誠實做事;求真求善、質樸敦厚;勤敏礪學、持之以恆;心繫蒼生、仁愛天下。
南京農業大學

校歌

作詞:王紅誼
作曲:陶思耀
歌詞
鐘山挺秀是你的風骨,長江浩然是你的雄魂
薈萃五千年華夏文明,推出一代代神農傳人
啊!南京農業大學
啊!南京農業大學
人民的衣食銘刻心中,祖國的強盛身當重任
你把智慧撒向希望的田野
用科學催動催動,現代化巨輪
鐘山挺秀是你的風骨,長江浩然是你的雄魂
薈萃五千年華夏文明,推出一代代神農傳人
啊!南京農業大學
啊!南京農業大學
光輝的誓言團結勤奮,閃亮的校訓求實創新
在跨世紀裡程中迎接挑戰
為中華騰飛騰飛,拼搏奮進
為中華騰飛騰飛,拼搏奮進奮進
南京農業大學

吉祥物

“楠小穠”:“楠”本義為楠木,人名中引申為踏實、穩重、高貴等含義。“穠”是花木繁盛的樣子,寓意南農學子健康成長,成為棟樑。
以牛為主體的靈感來自中國古老的農耕文明。“牛”一直是以紮實、勤懇、堅韌的良好形象示人,代表了中國古老的農耕文明,和南農人紮實、勤懇、堅韌、永不言敗的形象正好符合。蘊含歷代南農人自強不息和頑強拼搏的精神,也是對“誠樸勤仁”校訓精神的最好詮釋。
除了牛之外還加入了虎的元素,一方面是因為虎的元素體現了南農110餘年的文脈傳承,同時寓意南農學子‘虎虎生威’,事業有成;另一方面是因為如果單是以牛為造型無法與其他的吉祥物分別開來,不容易被記住。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陳利根
黨委副書記:周光宏、盛邦躍、王春春、劉營軍
校長:陳發棣
副校長:胡鋒、戴建君、丁艷鋒、董維春、閆祥林、陳發棣
紀委書記:盛邦躍
南京農業大學

傑出校友

張德慈農學家環境科學家、生物學家植物遺傳學大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在亞洲推動綠色革命,解決印度菲律賓等許多國家的糧食問題,曾獲約翰斯科特獎和明尼蘇達大學傑出成就獎。1999年,曾獲世界環境科學領域最高獎——泰勒環境成就獎(Tyler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李景均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被譽為“人類遺傳學的開拓者”。
馬保之: 著名農學家。1949年到台灣,任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植物生產組組長,1954年任台灣大學農學院院長。
鄒秉文:中國植物病理學教育的先驅,中國駐聯合國糧農組織首任首席代表、糧農組織籌委會副主席,南京政府農業部高等顧問兼駐美國代表,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中方團長。
章之汶聯合國糧農組織遠東辦事處顧問,同時兼任世界稻米協會執行秘書。
陳楨:著名動物學家遺傳學家教育家。中國動物遺傳學的創始人和動物行為學生物學史研究的開拓者。
戴芳瀾:著名的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松恩:著名作物育種和細胞遺傳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錢崇澍:著名植物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一,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地植物學植物區系學的創始人之一。
裘維蕃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屆理事長,國際植物病理學會第四屆理事,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在植物病理學方面有傑出貢獻。
秦仁昌:中國現代著名植物學家,中國蕨類植物學的奠基人,中國植物學的一位拓荒者,著名的蕨類學家、植物分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完成了一部中國蕨類(真蕨類)專著《The Monograph of Chinese Ferns》。
俞大紱:著名植物病理學家,農業微生物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中國植物病理學科奠基人之一,在我國最早從事植物病毒病和細菌病害的研究;首先報導小麥稈黑粉菌生理分化性;並開創了植物抗病育種工作。60年代以來,對真菌異核現象做了大量的研究,為微生物遺傳學開闢了新的領域。
黃宗道:土壤農業化學家,著名橡膠栽培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研究天然橡膠栽培的主要奠基人。
金善寶: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1934年編著了中國第一部小麥專著《實用小麥論》,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善寶為中國培養了幾代農業教育、科研和生產管理人才。早期育成的“南大2419”、“矮立多”等小麥優良品種,最大年種植面積達7000多萬畝,為中國小麥增產做出了重大貢獻;後又發現並定名了中國獨有的普通小麥亞種-雲南小麥。
陳俊愉園林學家、園藝教育家、花卉專家。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花協梅花蠟梅分會會長及梅國際登錄權威(IRA),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樊慶笙:著名農業微生物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農業微生物學的開創者之一。長期致力於農業微生物學的教學、科研及套用工作。率先從事青黴素生產試驗;在共生固氮菌的生理生化研究,紫雲英、花生、大豆根瘤菌的套用研究和紫雲英北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與朱既明湯飛凡一起將從美國帶回的青黴素生產菌種(B21)進行青黴素生產、提取和臨床試驗。1946年,他受衛生署上海生化實驗處之聘,兼任該處技正,負責青黴素菌種選育及發酵條件的研究。成為中國率先進行此項工作的學者之一,為中國生產青黴素藥品作了重要的前期工作。
莊巧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大鈞作物遺傳育種學家和農業教育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繼周中國工程院院士草業科學家。長期從事草地研究,他創立了草原的氣候——土地——植被綜合順序分類法,成功地套用於中國主要的牧業省(區)。
蓋鈞鎰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主要從事大豆遺傳育種和數量遺傳研究,發表論著430餘篇冊,並致力於國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創建。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蔣亦元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農業機械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創造性地進行穀物割前脫粒收穫機的研究,並率先取得成功,推動了中國穀物收穫機的創新和發展。
蔡道基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毒理學專家。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農藥環境安全評價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三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主任。
萬建民作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一級崗位傑出人才,2015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林秀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創新基地首席研究員,2015年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貧困與農村發展研究,著重從農戶經濟、農村收入分配、勞動力非農就業以及性別、農村社區治理和公共投資等方面研究著手,探討如何解決我國農村發展中的貧困問題,最終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鐘甫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學校農林經濟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Agricultural Economics編委,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編委,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黃季焜農業經濟學家,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創新基地研究員,首席科學家。此外,黃季焜還擔任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榮譽終生會士,兼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副會長、亞洲農業經濟學家學會會長等職務,2016年當選美國農業與套用經濟學會(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會士(Fellow)。
沈明高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曾任花旗銀行中國區前首席經濟學家《財經》雜誌、《財經網》首席經濟學家。曾分別在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從事政策研究工作。2010年榮獲“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最佳預測分析師(外資機構)TOP5殊榮。

目標展望

南京農業大學
在百餘年辦學歷程中,學校秉承以“誠樸勤仁”為核心的南農精神,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弘揚學術、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先後培養造就了包括54位院士在內的20餘萬名優秀人才。
南京農業大學
展望未來,作為近現代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的拓荒者,南京農業大學將以人才強校為根本、學科建設為主線、教育質量為生命、科技創新為動力、服務社會為己任、文化傳承為使命,朝著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